刘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擅长:斜视、弱视、近视、复视、眼肌麻痹、视疲劳、先天性眼球震颤、小儿眼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治及眼视光专业,尤其擅长各类疑难斜视、复视、弱视及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红,199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眼科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作为斜弱视与小儿眼科专业人才被引进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工作。2020年4月,作为学科带头人,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被引进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作。展开
个人擅长
斜视、弱视、近视、复视、眼肌麻痹、视疲劳、先天性眼球震颤、小儿眼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治及眼视光专业,尤其擅长各类疑难斜视、复视、弱视及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展开
  • 近视形成的原因

    近视形成受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占比约至,有近视家族史者更易近视;环境因素包括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光照条件不佳、户外活动不足;其他因素有睡眠不足、营养不均衡,睡眠不足致眼部调节功能紊乱,营养不均衡中缺乏维生素A、钙等可能引发近视。 遗传在近视形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D),那么子女患近视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近视的影响约占60%-70%。对于有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其视力变化,因为他们比无家族史人群更易受到近视的侵袭。 环境因素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写作业等近距离用眼活动增多。例如,每天连续近距离用眼超过4小时的孩子,近视发生风险明显高于用眼时间较短者。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眼部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导致晶状体变凸,屈光能力改变,进而引发近视。 光照条件不佳:不合适的照明环境也会增加近视风险。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阅读书写,会使眼睛调节负担加重。比如,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眼睛需要更努力地看清文字,容易造成眼疲劳,长期如此易导致近视。不同年龄段对光照要求不同,儿童及青少年在学习时,合适的光照度应保持在300-500勒克斯左右。 户外活动不足: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是近视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2小时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户外活动时间充足的儿童。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多巴胺的合成,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伸长,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 睡眠不足:青少年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也会对眼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长期睡眠不足的孩子,眼部调节功能容易出现紊乱,增加近视发生几率。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需要保证10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中学生需要9小时左右,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眼部的休息和恢复。 营养不均衡: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可能与近视有关。例如,缺乏维生素A、钙等营养元素。维生素A对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至关重要,缺乏时会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钙元素对于眼部的结构稳定有一定作用,缺钙可能导致眼球壁的弹性降低,进而促使近视的发生。所以,保证饮食中各类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对预防近视有一定帮助。

    2025-10-31 13:35:44
  • 玻璃体出血怎么办

    玻璃体出血需先观察与评估病情及病因,少量稳定出血可保守治疗,长时间不吸收或合并视网膜脱离等则手术治疗,同时要预防并处理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有不同需考量之处。 一、观察与评估 病情观察:对于少量玻璃体出血,需密切观察患者视力变化、眼前黑影飘动等情况,同时关注眼压等指标。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儿童玻璃体出血可能因玩耍受伤等原因引起,需详细询问受伤史;老年患者多与视网膜病变等相关,要了解其基础疾病史。 病因评估:通过眼底检查等明确玻璃体出血的病因,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外伤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玻璃体出血,处理方式有差异。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玻璃体出血,要考虑患者糖尿病的控制情况等;眼外伤导致的玻璃体出血需明确外伤的严重程度等。 二、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少量玻璃体出血且病情稳定时可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等。一般观察1-3个月,部分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恢复能力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监测;老年患者恢复可能较慢且易反复。 三、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若玻璃体出血长时间不吸收(一般超过3-6个月),或合并视网膜脱离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严重的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大量玻璃体出血,在药物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眼外伤导致的大量玻璃体出血且合并视网膜损伤等也需尽早手术。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可以清除积血,修复视网膜等病变。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时要特别注意手术对眼部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等。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在治疗过程中要预防并发症,如眼压升高、感染等。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玻璃体出血的患者,要预防眼部感染,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等;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有助于降低眼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并发症处理:如果出现眼压升高,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眼压,如使用降眼压药物等;若发生感染则要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并发症处理时要考虑其特殊性,儿童使用抗生素要注意选择对儿童影响小的药物,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等。

    2025-10-31 13:33:17
  • 什么是眼胬肉

    眼胬肉是睑裂区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的慢性炎症病变形似昆虫翅膀多见于鼻侧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病因包括长期暴露日光风尘致紫外线损伤球结膜上皮促纤维血管增生、部分患者有遗传易感性家族有患者发病风险增、眼部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可诱发,临床表现初期常无症状或有异物感,进展期侵入角膜致散光视力下降检查见睑裂区球结膜肥厚充血增生头部隆起体部肥厚,静止期胬肉色灰白薄无明显充血头部平坦体部菲薄不影响视力但影响外观,分类分进展期充血肥厚有向角膜中央进展趋势和静止期色灰白薄无明显充血生长缓慢或停止,特殊人群长期户外工作者需加强防护如戴遮阳帽太阳镜降风险,已有患者影响视力或外观需就医专业评估病情决定是否手术特殊人群手术需考虑身体状况和耐受性。 一、定义 眼胬肉是睑裂区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的慢性炎症病变,形似昆虫翅膀,多见于鼻侧,也可发生于颞侧,单眼或双眼发病。 二、病因 1.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日光、风尘等环境,紫外线照射是重要诱因,紫外线可损伤球结膜上皮细胞,促使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2.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眼胬肉患者时,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3.眼部慢性炎症:如结膜炎等眼部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可诱发眼胬肉形成。 三、临床表现 1.初期症状:初期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眼部异物感,易被忽视。 2.进展期表现:当胬肉进展侵入角膜时,可引起散光,导致视力下降,眼部检查可见睑裂区球结膜出现肥厚的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头部隆起,体部肥厚充血明显。 3.静止期表现:静止期的胬肉色灰白,较薄,无明显充血,头部平坦,体部菲薄,一般不影响视力,但可能影响外观。 四、分类 1.进展期:胬肉充血、肥厚,头部隆起,体部肥厚充血明显,有向角膜中央进展的趋势。 2.静止期:胬肉色灰白,较薄,无明显充血,头部平坦,体部菲薄,生长缓慢或基本停止生长。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长期户外工作者:需加强防护,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减少紫外线及风尘对眼部的刺激,降低眼胬肉发生风险。 2.已有眼胬肉患者:若眼胬肉影响视力或外观,需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后决定是否需手术等干预措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手术需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及手术耐受性。

    2025-10-31 13:31:43
  • 白眼球出血怎么回事

    球结膜下出血因外伤、血管因素、血液系统疾病等致,表现为白眼球片状红色区域无疼痛瘙痒等不适,处理早期冷敷后期热敷并针对原发疾病,儿童需排查外伤等及时就医,老年人遵医嘱控基础病,女性经期关注自身状况。 一、原因分析 1.外伤因素:眼部受到外力撞击、揉眼过度、剧烈咳嗽、呕吐、便秘等导致腹压升高时,可引起球结膜下小血管破裂出血,儿童因玩耍时易发生眼部碰撞等情况较易出现此类外伤相关出血;老年人因眼部组织相对脆弱,轻微外力也可能引发。2.血管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可使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易发生破裂出血,老年人本身血管退行性变,患高血压等基础病时更易出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会影响血管状态,增加球结膜下出血风险。3.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容易出血,儿童若患此类疾病需格外关注眼部表现,及时排查。 二、临床表现 球结膜下出血表现为白眼球出现片状红色区域,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无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也不影响视力,但需留意出血范围是否有扩大等变化。 三、处理原则 1.急性期处理:在出血早期(通常指24小时内)可进行冷敷,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进一步出血,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冻伤;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淤血吸收。2.针对原发疾病处理:若由高血压引起,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血压;若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应针对相应血液病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则要积极控制血糖。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球结膜下出血需排查是否有外伤史、血液系统异常等,因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眼部情况及全身表现,如有无其他部位出血等,且儿童不建议自行使用药物,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原因。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出现球结膜下出血时,要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基础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出血后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出血加重,若出血持续不吸收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诊。3.女性经期:女性经期出现球结膜下出血,可能与经期体内激素变化、血压波动等有关,需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经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若频繁出现经期球结膜下出血,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潜在的全身性疾病。

    2025-10-31 13:30:23
  • 泪腺炎的症状与治疗有哪些

    泪腺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局部有泪腺部位红肿疼痛等,伴全身症状,治疗用抗感染等,慢性局部泪腺缓慢肿大,可由全身病引起,治疗针对病因及手术。 一、泪腺炎的症状 (一)急性泪腺炎 1.局部症状:患侧泪腺部位红肿、疼痛,可伴有眼睑红肿,一般为单侧发病,肿胀可使上睑外侧呈“S”形下垂,伴外侧结膜水肿,有压痛,翻开上睑可见泪腺部分从睑板上缘突出。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烦躁等。 (二)慢性泪腺炎 1.局部症状:泪腺缓慢肿大,一般无明显疼痛,可伴有上睑外上侧皮下无痛性肿块,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肿块边界清楚,有的患者可伴有眼睑皮肤变薄、松弛。 2.全身情况:慢性泪腺炎有时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如结核、梅毒等,此时可能伴有相应疾病的全身表现,比如结核患者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等表现,不同年龄的患者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全身表现的差异也较明显,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相关疾病时全身反应可能更突出。 二、泪腺炎的治疗 (一)急性泪腺炎 1.抗感染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泪腺炎,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如腮腺炎病毒导致的泪腺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因为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2.局部治疗:早期可进行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如果形成脓肿,则需要切开引流。 (二)慢性泪腺炎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全身疾病引起的慢性泪腺炎,如结核、梅毒等,需要治疗原发病,比如结核引起的慢性泪腺炎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抗结核治疗的方案和药物选择有所不同,儿童抗结核治疗要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原则,且要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2.手术治疗:对于泪腺肿大明显影响外观或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泪腺,但手术需谨慎评估,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手术对眼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情况。

    2025-10-31 13:28: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