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擅长: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整体结合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2006年于复旦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肿瘤医院工作,一直从事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对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整体结合治疗,尤其对于难治性,三阴性,转移性乳腺癌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7年于M.D. anderson肿瘤中心作为访问学者进行了1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于如何优化乳腺癌的靶向,免疫治疗,并取得了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归国后持续进行传统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如何更好的结合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目前有14篇论著在核心期刊发表,参与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1一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参加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担任“癌症进展”杂志审稿专家。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乳腺癌整合防治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协会精准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展开
个人擅长
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整体结合治疗。展开
  • 三阴乳腺癌早期可以痊愈吗

    早期三阴乳腺癌有痊愈可能,其痊愈几率与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0期和Ⅰ期等早期临床分期有较高痊愈可能,手术、辅助化疗等治疗方法对提高痊愈几率起作用,个体差异如年龄、身体一般状况等也有影响,早期三阴乳腺癌经规范综合治疗很多患者可获较长生存期甚至临床痊愈,患者需积极配合治疗及随访监测。 一、早期三阴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影响痊愈几率 0期(原位癌):此时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通过手术切除通常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很多患者有较高的痊愈可能。例如一些研究显示,早期原位癌患者经规范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 Ⅰ期:肿瘤较小,一般小于2cm,且无区域淋巴结转移。Ⅰ期三阴乳腺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再结合必要的辅助治疗,痊愈的机会相对较大。有研究表明,Ⅰ期三阴乳腺癌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5年生存率也较为可观。 二、治疗方法对早期三阴乳腺癌痊愈的作用 手术治疗:是早期三阴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早期患者,规范的手术切除可以去除肿瘤病灶。例如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对于合适的早期三阴乳腺癌患者也是可行的治疗方式,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乳房外观,且不影响痊愈的可能性(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 辅助化疗:早期三阴乳腺癌术后通常需要辅助化疗。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辅助化疗可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提高痊愈几率。常用的化疗方案如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方案等,能够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病灶,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辅助治疗:对于一些特定情况的早期三阴乳腺癌患者,可能还会涉及放疗等辅助治疗。例如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术后需要进行腋窝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进而有助于提高痊愈的可能性。 三、个体差异对早期三阴乳腺癌痊愈的影响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早期三阴乳腺癌的预后及痊愈几率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高,但三阴乳腺癌本身在年轻患者中可能具有一些生物学行为的特点需要关注;老年患者可能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谨慎地权衡治疗方案,但只要规范治疗,也有获得痊愈的可能。 身体一般状况:患者的身体一般状况,如营养状况、是否有其他重要脏器的基础疾病等也会影响。身体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手术、化疗等治疗,从而更有利于提高痊愈的几率。例如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较低,能够按计划完成治疗。 总之,早期三阴乳腺癌有痊愈的可能,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很多患者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痊愈。但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进行随访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等情况并进行处理。

    2025-10-23 14:16:07
  • 怎样去除副乳

    去除副乳可通过运动锻炼(如扩胸运动、手臂上举运动)、按摩(局部轻柔环形按摩)、穿着合适内衣(选正确尺码能包裹副乳的内衣)及手术治疗(副乳严重且非手术效果不佳有美容需求者,需考虑,同时要考虑自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方法)来实现。 一、运动锻炼 1.扩胸运动:通过有规律地进行扩胸动作,可锻炼胸部及腋下附近的肌肉,有助于紧实肌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副乳情况。比如每天坚持做3组,每组10-15次扩胸动作,长期坚持能看到一定效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应在家长陪同下选择适合的轻度扩胸活动;成年人可根据自身体能适当增加强度;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则要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幅度,避免因运动幅度过大加重病情。 2.手臂上举运动:手臂向上举的动作能带动胸部周围肌肉运动,对副乳的改善有帮助。例如保持站立姿势,缓慢将手臂向上举起到极限位置,然后放下,重复多次。不同性别在运动时需注意自身身体结构差异带来的影响,女性在选择运动内衣等方面需考虑胸部特点,男性同样要根据自身肌肉发展情况进行适度运动。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人群可逐步增加此类运动频率,有病史的人群要先咨询医生意见再进行运动。 二、按摩 1.局部按摩手法:可以用手指从副乳外侧向内侧进行轻柔的环形按摩。每天坚持按摩几次,每次按摩几分钟。儿童皮肤娇嫩,按摩时要格外轻柔,避免造成损伤;成年人按摩力度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有皮肤疾病或其他特殊病史的人群要谨慎进行按摩,若皮肤有破损等情况则不宜按摩。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能对副乳的改善有一定辅助作用。 三、穿着合适的内衣 1.选择正确尺码内衣:穿着尺寸合适的内衣非常重要,不合适的内衣可能会导致脂肪堆积形成副乳或加重副乳情况。例如要选择能够完全包裹胸部,且腋下部分能将副乳包裹进去的内衣。不同年龄人群对内衣舒适度要求不同,儿童要选择舒适、无束缚感的内衣;成年人要根据自身胸部发育等情况选择合适尺码;孕妇等特殊人群在不同孕期要及时更换合适的内衣,以适应身体变化。 四、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如果副乳情况较为严重,可考虑手术切除。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副乳切除术等。手术适用于经非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不佳且有美容需求的人群。对于儿童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成年人中身体状况良好、符合手术指征的可以考虑;有严重基础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人群则不适合手术。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术后需要一定时间恢复,不同人群恢复情况也有所差异,要遵循医生的术后护理建议。 总之,去除副乳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同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来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23 14:15:28
  • 乳腺纤维囊性增生能治愈吗

    乳腺纤维囊性增生是常见乳腺良性病变,部分患者经合适处理可临床治愈但有复发可能,治疗方式有观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生活方式如饮食、作息、情绪对其有影响,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随访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促进转归。 一、治疗方式及效果 观察随访:对于症状较轻、影像学检查提示良性特征明显的患者,可选择定期观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乳腺超声检查等随访,部分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随着内分泌状态的调整(如育龄女性随着妊娠、哺乳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症状可能缓解甚至病变稳定或消退。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调节激素水平的药物,如他莫昔芬等,但药物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可能的副作用,部分患者用药后症状可改善,病变范围缩小,但停药后有复发可能。 手术治疗:当病变怀疑有恶变倾向、药物治疗无效且病变范围较大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多数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但存在复发的风险,尤其是有高危因素(如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病变反复发作等)的患者。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体内激素波动较大,乳腺纤维囊性增生与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在妊娠、哺乳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使部分患者的症状缓解,但产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部分患者又可能出现症状复发。此类人群需要在孕期加强乳腺监测,产后注意保持良好的哺乳习惯等。 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随着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激素水平逐渐降低,部分患者的乳腺纤维囊性增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因其他因素(如合并其他乳腺疾病等)导致病变情况复杂。中老年女性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变化。 三、生活方式对其的影响及应对 饮食方面:高脂肪、高糖饮食可能会加重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的症状,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多吃西兰花、苹果等,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内分泌代谢,对乳腺健康有益。 作息方面: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可能影响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的病情。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利于维持体内激素的正常节律,对乳腺健康有积极作用。 情绪方面: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激素分泌,从而加重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的症状。患者应注意调节情绪,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总之,乳腺纤维囊性增生有治愈的可能,但具体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随访和治疗,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来促进病情的转归。

    2025-10-23 14:14:40
  • 乳房炎性肉芽肿是什么病

    乳房炎性肉芽肿是少见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未完全明,可能与自身免疫等有关;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疼痛、皮肤红肿等;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分手术和药物,早期积极治预后较好,晚或范围广者可能复发,需重视早诊早治。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如细菌、真菌等感染相关因素)、创伤等有关。有研究推测可能是机体对某些外来抗原或自身组织成分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乳腺组织出现炎症性改变,进而形成肉芽肿。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在乳腺导管损伤等基础上,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引发免疫反应,逐步发展为乳房炎性肉芽肿。 二、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与性别: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女性,以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 症状表现:患者常表现为乳房肿块,肿块可逐渐增大,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红肿、橘皮样改变等类似炎症表现,还有可能伴有低热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破溃,形成窦道或瘘管,长期不愈合,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房内的肿块,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但对于病变的特异性诊断价值有限。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显示乳房内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钙化等,但对于炎性肉芽肿的诊断也主要起辅助作用。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内的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特征性的肉芽肿性炎症表现,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形成,同时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局限的病变,完整切除病灶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病变范围较广,手术需谨慎评估,避免过度切除导致乳房外观严重受损。对于已经形成窦道或瘘管的患者,手术需要彻底清除病灶及周围感染组织。 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辅助药物治疗,如免疫调节剂等,但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由于个体差异较大,药物使用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五、预后情况 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如果能完整切除病灶,复发几率相对较低。但如果病情发现较晚,病变范围广,或者术后有残留病灶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复发,影响患者的乳房外观及生活质量。而且,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等,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等的影响,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及患者的疾病治疗。 总之,乳房炎性肉芽肿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乳腺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2025-10-23 14:14:08
  • 乳腺癌转肝很严重吗

    乳腺癌转肝属晚期,严重且具多方面影响。对肝脏功能,代谢和解毒受干扰;对患者整体健康,有肝区痛、黄疸等症状,预后差;治疗有手段局限和复杂性,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护理要加强营养与心理疏导。 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代谢功能受干扰:肝脏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的代谢。乳腺癌肝转移后,肿瘤细胞会占据肝脏的部分空间,影响正常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情况,表现为消瘦、水肿等。例如,研究发现,肝转移灶较大或较多时,患者的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进而引起全身水肿等症状。 解毒功能受损: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能够代谢和清除体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乳腺癌肝转移后,肝脏的解毒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导致体内有毒物质积聚,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 对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这是由于肿瘤压迫胆管或破坏肝细胞,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此外,患者还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机体抵抗力。 预后情况:乳腺癌肝转移的预后相对较差。与没有肝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相比,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不过,具体的预后还与转移灶的数量、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单个小的肝转移灶,经过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获得相对较长的生存期;而广泛肝转移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差。 治疗方面的挑战 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对于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但治疗难度较大。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患者可能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虽然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也存在耐药等问题。而且,肝脏的特殊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也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某些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和分布与其他器官不同,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治疗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治疗,包括乳腺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肝脏外科等多学科的协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权衡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这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 对于乳腺癌转肝的患者,尤其是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治疗的耐受性;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治疗对未来生活质量和生育等方面的影响等。在护理方面,要注重加强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合适的营养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因为患者面对疾病进展往往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2025-10-23 14:13: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