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擅长: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整体结合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2006年于复旦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肿瘤医院工作,一直从事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对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整体结合治疗,尤其对于难治性,三阴性,转移性乳腺癌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7年于M.D. anderson肿瘤中心作为访问学者进行了1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于如何优化乳腺癌的靶向,免疫治疗,并取得了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归国后持续进行传统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如何更好的结合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目前有14篇论著在核心期刊发表,参与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1一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参加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担任“癌症进展”杂志审稿专家。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乳腺癌整合防治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协会精准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展开
个人擅长
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整体结合治疗。展开
  • 男人的乳腺癌

    男人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但需关注,与体内雌激素雄激素比例失衡、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某些药物等相关,临床表现有乳房无痛性肿块(常位于乳晕下或中央、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乳头异常(如溢液、凹陷、皮肤改变等需警惕派杰氏病),诊断靠乳腺超声、钼靶、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男性患者确诊后需关注心理,治疗要考虑生理特点,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男性属高危人群应定期自我检查及专业筛查。 一、定义与发病概况 男人乳腺癌是指发生在男性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虽远低于女性乳腺癌,但仍需关注。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体内雌激素与雄激素比例失衡、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某些药物等,临床相对少见但并非罕见。 二、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肿块,常位于乳晕下或乳房中央部位,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这是最常见的表现,需通过进一步检查鉴别良恶性。 2.乳头异常: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乳头凹陷、乳头乳晕皮肤改变等,若乳头及乳晕区域皮肤出现湿疹样改变,需警惕派杰氏病(Paget'sdisease)可能。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可初步判断肿块性质,鉴别囊性或实性;乳腺钼靶检查对发现微小钙化等有一定价值,但因男性乳腺组织较薄,钼靶诊断效能相对女性略低;MRI检查有助于更精确评估肿瘤范围及有无转移。 2.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术式,如乳房单纯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最大程度清除病灶。 2.辅助治疗 放疗: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适用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 化疗:对于进展期或晚期患者,化疗可杀灭全身可能存在的癌细胞,常用化疗方案需依据肿瘤病理类型等确定。 内分泌治疗:若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可采用内分泌治疗药物抑制雌激素作用,控制肿瘤生长。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男性患者确诊乳腺癌后,心理负担往往较重,需关注其心理健康,家人及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与沟通,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男性生理特点,如内分泌治疗可能对男性性功能等产生一定影响,需密切观察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此外,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的男性,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及专业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2025-10-14 15:28:37
  • 哺乳期乳房疼怎么回事

    哺乳期乳房疼可能由乳汁淤积、乳腺炎(分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增生、乳头皲裂等原因引起,乳汁淤积因未及时排空乳汁致乳房局部硬块、疼痛等;哺乳期乳腺炎由细菌入侵及乳汁淤积引发,有疼痛、发热等表现;乳腺增生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有周期性或不典型乳房胀痛等;乳头皲裂因宝宝吸吮姿势不对等,哺乳时剧痛。产妇需保持乳房清洁、排空乳汁,异常及时就医,注意正确哺乳姿势以减少疼痛。 一、乳汁淤积 1.原因:哺乳期若产妇未能及时将乳房内的乳汁排空,就容易引发乳汁淤积。比如产妇喂奶间隔时间过长、宝宝吸吮力度不够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乳汁无法顺畅排出。 2.表现:乳房局部会出现硬块,伴有疼痛,皮肤可能温度稍高,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红肿等表现。这种情况在初产妇中相对更为常见,因为初产妇可能不太熟悉哺乳技巧,更容易出现乳汁淤积的问题。 二、乳腺炎 1.哺乳期乳腺炎 原因:多是由于细菌入侵引起,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当乳头存在破损、皲裂时,细菌就容易从破损处进入乳房组织引发感染。另外,乳汁淤积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是导致哺乳期乳腺炎的重要因素。 表现:除了乳房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达到38℃-39℃甚至更高。乳房局部红肿热痛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形成脓肿,触及有波动感。 2.非哺乳期乳腺炎: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在哺乳期也可能发生特殊类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表现,不过其发病机制与哺乳期乳腺炎有所不同,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在哺乳期主要还是以乳汁淤积和哺乳期乳腺炎为主要的乳房疼痛原因。 三、乳腺增生 1.原因: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在哺乳期,体内激素波动较大,可能会诱发或加重乳腺增生,导致乳房疼痛。这种情况在有乳腺增生基础疾病的产妇中更容易出现。 2.表现:乳房疼痛具有周期性,与月经周期相关,但哺乳期由于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疼痛表现可能不太典型,主要是乳房的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 四、乳头皲裂 1.原因:宝宝不正确的吸吮姿势,比如含接乳头的方式不对,会导致乳头皲裂。另外,哺乳期产妇乳头皮肤相对娇嫩,频繁的吸吮、过度清洁等也可能引起乳头皲裂。 2.表现:乳头处有裂口,哺乳时会出现剧烈的疼痛,疼痛较为尖锐,可影响产妇正常哺乳。 对于哺乳期乳房疼的情况,产妇首先要注意保持乳房清洁,及时排空乳汁,如果乳房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处理。同时,产妇要注意正确的哺乳姿势,避免乳头皲裂等情况的发生,以减少乳房疼痛的发生几率。在整个哺乳期,要密切关注乳房的状况,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乳房疼痛,保障自身和宝宝的健康。

    2025-10-14 15:23:48
  • 乳头瘙痒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危害是什么

    乳头瘙痒常见原因有皮肤干燥、湿疹、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乳头乳晕湿疹样癌等可致皮肤破损感染、影响生活质量、延误严重疾病诊断儿童出现需排查异物刺激妊娠期女性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抓挠哺乳期女性注意正确哺乳方式和清洁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并警惕真菌感染。 一、乳头瘙痒的常见原因 1.皮肤干燥: 环境因素:冬季空气湿度低,或频繁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清洁乳头,会减少乳头皮肤油脂分泌,导致皮肤干燥,引发瘙痒,尤其中老年人群因皮肤水分流失增多更易出现。 生理因素:孕期、哺乳期乳房变化等也可能使乳头皮肤相对干燥而瘙痒。 2.湿疹: 过敏性湿疹:接触如化纤材质内衣、护肤品、洗涤剂等过敏原,可引发乳头及周围皮肤湿疹,表现为瘙痒、红斑、丘疹等,特应性体质人群更易发生。 特应性湿疹:与遗传相关,可累及乳头部位,导致长期反复瘙痒。 3.接触性皮炎: 乳罩材质刺激:穿戴不合适的乳罩,如合成纤维材质直接接触乳头,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出现瘙痒、红肿等。 外用物质刺激:局部外用药物、消毒剂等可能刺激乳头皮肤,引发接触性皮炎致瘙痒。 4.真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易受念珠菌侵袭,乳头及周围皮肤出现红斑、脱屑、瘙痒,可伴轻度渗出。 5.乳头乳晕湿疹样癌: 较为少见但需重视,多表现为乳头乳晕部位长期不愈的瘙痒、红斑、脱屑,逐渐出现糜烂、溃疡等改变,需警惕恶性病变可能。 二、乳头瘙痒可能的危害 1.皮肤破损与感染: 频繁抓挠瘙痒的乳头部位,易致皮肤破损,细菌等病原体易侵入,引发局部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严重时可扩散引起全身感染。 2.生活质量受影响: 乳头瘙痒会导致患者频繁不适,影响睡眠、日常活动,长期瘙痒还可能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降低生活质量。 3.延误疾病诊断: 若乳头瘙痒由乳头乳晕湿疹样癌等严重疾病引起,未及时正确诊断,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影响疾病预后,如乳头乳晕湿疹样癌延误治疗会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状态。 三、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乳头瘙痒极少见,若出现需排查局部是否有异物刺激等因素,避免儿童过度抓挠。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因激素变化、乳房增大等可能出现乳头瘙痒,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尽量避免过度抓挠,防止皮肤破损。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乳头瘙痒可能与婴儿吸吮刺激、乳头皲裂继发感染等有关,要注意正确哺乳方式,哺乳后可涂抹少量安全的乳头保护霜,保持乳头清洁卫生,出现瘙痒时避免大力抓挠。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出现乳头瘙痒需警惕合并真菌感染,应积极控制血糖,同时注意局部皮肤清洁,必要时就医排查真菌感染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4 15:22:30
  • 患乳腺癌有什么征兆

    乳腺癌常见征兆有乳腺单发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欠清晰活动度差的肿块、非妊娠期出现的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需重视、乳房可能出现的酒窝征(肿瘤累及Cooper韧带致皮肤缩短牵拉)或橘皮样改变(癌细胞堵塞淋巴管致淋巴回流障碍真皮水肿)、乳头可能发生的凹陷(肿瘤侵犯乳管使乳头牵向癌肿一侧)或乳头乳晕部位的湿疹样改变(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且治疗不易好转需警惕)、部分患者出现的同侧腋窝淋巴结初期可推动后期逐渐融合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多为癌细胞转移所致),有乳腺癌家族史、绝经后、长期服用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药物的人群及年轻女性需分别关注自身乳腺状况及时就医检查。 一、乳腺肿块 乳腺癌常见征兆之一为乳腺部位出现肿块,多呈单发,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且边界欠清晰,活动度较差。临床研究表明,约80%的乳腺癌患者因发现乳腺肿块就诊,此类肿块常于无意中被察觉,如洗澡、穿衣时触摸发现。 二、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出现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或脓液等情况属于乳头溢液。其中血性溢液需高度重视,可能是乳腺癌的表现之一。乳头溢液的发生与乳腺导管内肿瘤相关,肿瘤细胞侵犯导管可致使分泌物异常排出。 三、乳房皮肤改变 乳房皮肤可能出现“酒窝征”,系肿瘤累及连接乳腺皮肤与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牵拉皮肤所致;还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这是由于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发淋巴回流障碍,造成真皮水肿,进而使皮肤呈现橘皮样外观。 四、乳头乳晕异常 乳头可能发生凹陷,原因为肿瘤侵犯乳管使其缩短,将乳头牵向癌肿一侧;乳头乳晕部位还可能出现湿疹样改变,表现为乳头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且伴有灼痛等,此类症状经治疗不易好转时,需警惕乳腺癌。 五、腋窝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会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期肿大淋巴结可推动,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会逐渐融合,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多为癌细胞转移至腋窝淋巴结所致。 特殊人群提示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此类人群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需更密切关注自身乳腺状况,定期进行乳腺筛查(如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绝经后女性:虽绝经后乳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但仍不可忽视乳房异常变化,一旦发现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长期服用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药物的人群:需加强自我检查,若发现乳房异常,及时就诊评估,因长期服用特定药物可能改变乳腺组织的生理状态,增加患病风险。 年轻女性:发现乳房异常时也不应掉以轻心,及时就医检查,由于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可能影响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更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

    2025-10-14 15:21:26
  • 乳腺癌是由情绪压力还是过度劳累引起的

    长期慢性情绪压力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雌激素代谢增加乳腺癌风险,长期过度劳累会使免疫下降、引发内分泌紊乱增加癌变可能,二者与多种遗传等因素协同,女性等不同人群可通过情绪管理、合理规划作息、高风险人群定期筛查等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 一、情绪压力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 长期慢性情绪压力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例如持续的压力状态会促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研究表明,这类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干扰雌激素的代谢过程,雌激素长期处于异常波动状态时,会增加乳腺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的风险,从而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关联。女性群体若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如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下,乳腺癌的相对发病风险会有所升高,尤其对于本身存在乳腺相关基因易感性的个体,情绪压力的叠加效应更需关注。 二、过度劳累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 长期过度劳累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影响身体对异常细胞的监控与清除能力。同时,过度劳累易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孕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相对增多等情况,乳腺组织长期受失衡激素环境刺激,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调控机制被打乱,增加了乳腺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对于长期高强度工作、作息严重不规律的人群,如从事高负荷脑力或体力劳动且缺乏充足休息的个体,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较生活作息相对规律者有所提升。 三、情绪压力与过度劳累的协同及综合因素作用 乳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绪压力和过度劳累并非单一致病因素,而是与遗传因素(如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生育哺乳情况(未生育、晚生育或不哺乳等)、乳腺疾病史(如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例如,有家族乳腺癌遗传倾向的人,若同时长期处于高压力且过度劳累状态,其乳腺癌发病风险会显著高于单一因素作用的人群。在防控乳腺癌时,需综合考量这些多维度因素,不能将其归因于单纯的情绪压力或过度劳累,但二者作为可调控的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对降低发病风险具有重要的干预意义。 四、不同人群的应对建议 对于女性群体,应注重情绪管理,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状态的相对平稳;合理规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期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与规律作息。有乳腺癌家族史或乳腺健康风险较高的人群,除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外,更需定期进行乳腺筛查(如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等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青少年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需引导其建立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避免因早期学习生活压力过大埋下健康隐患;中老年女性则要关注自身内分泌变化及乳腺健康状况,将情绪管理与适度运动、健康饮食等相结合,全方位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2025-10-14 15:20: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