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三岁宝宝说话不清楚,吐字不清怎么办

    三岁宝宝说话不清可能由生理发育(口腔肌肉不完善、听力问题)、语言环境(缺乏良好刺激、多种方言混杂)、心理等因素导致,若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带宝宝到儿童保健科或儿科检查,家长要耐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关注个体差异,为宝宝创造良好语言发育条件。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生理发育因素 1.口腔肌肉发育不完善 三岁宝宝的口腔肌肉控制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例如,舌肌、唇肌等肌肉的协调性如果欠佳,可能导致说话不清楚。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口腔肌肉训练来改善,比如让宝宝做吹泡泡、咀嚼软质食物等活动,增强口腔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一般来说,随着宝宝年龄增长,部分可自行改善,但如果到一定月龄仍无明显进步则需关注。 2.听力问题 听力障碍会影响宝宝对语言的接收,从而导致说话不清。要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进行听力检测,包括纯音测听、耳声发射等检查项目。如果确诊有听力问题,需及时进行干预,如佩戴合适的助听器等,尽早让宝宝接触正常声音环境以促进语言发育。 (二)语言环境因素 1.缺乏良好语言刺激 家长与宝宝交流过少,或者使用的语言过于简单、不规范,会影响宝宝语言的学习和发展。家长应多与宝宝进行丰富的语言互动,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宝宝交流,给宝宝提供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比如多给宝宝讲故事、描述日常生活场景等,每天保证一定时长的有效语言交流时间。 2.多种方言混杂 家庭中同时使用多种方言,会让宝宝在语言学习时产生混淆,导致说话不清。应尽量保持单一的语言环境,选择一种标准语言作为家庭主要交流用语,避免多种方言同时使用,让宝宝能专注学习一种语言的发音和表达。 (三)其他因素 1.心理因素 宝宝可能因紧张、害羞等心理因素而说话不清。家长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和鼓励,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让宝宝在交流时放松心情。比如在宝宝说话时耐心倾听,不急于纠正或催促,让宝宝逐渐建立自信,愿意开口清晰说话。 二、医学检查与监测 如果宝宝三岁说话仍明显不清,建议带宝宝到儿童保健科或儿科进行相关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听力评估、语言发育评估等。例如通过语言发育筛查量表来评估宝宝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情况,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定期监测宝宝的语言发育进展也是很重要的,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 三、温馨提示 对于三岁宝宝说话不清的情况,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过于焦虑指责宝宝。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关注宝宝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表现。如果是生理发育问题导致,要坚持进行相关训练;如果是语言环境问题,要积极调整语言环境;如果怀疑有疾病因素,要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充分考虑宝宝的个体差异,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进程有所不同,有的可能稍晚但最终能正常发展,家长要给予宝宝足够的时间和支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为宝宝创造有利于语言发育的良好条件。

    2025-10-17 13:15:47
  • 不同月龄的宝宝应有的奶量和喂奶次数是多少

    婴儿不同阶段奶量和喂奶次数有变化,0-1个月新生儿胃容量小,随日龄增加奶量渐增,每天总量900-1200毫升,按需喂8-12次;1-3个月奶量继续增加,每天喂7-9次;4-6个月每次可达120-200毫升,每天总量700-800毫升,喂6-8次;6-12个月每次180-240毫升,每天总量600-800毫升,喂5-6次,各阶段有个体差异,异常需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建议。 一、0-1个月婴儿 (一)奶量 新生儿胃容量较小,出生后第1天奶量约为每次60毫升左右,随着日龄增加,到1个月时每次奶量可达到120毫升左右,一般每天奶量总量约为900-1200毫升。依据新生儿消化功能逐步完善的生理特点,每次奶量可根据宝宝需求适当调整,但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喂奶次数 0-1个月的婴儿胃排空较快,需频繁喂养,一般每天喂奶次数为8-12次,建议按需喂养,即宝宝有饥饿表现(如哭闹、觅食动作等)时就进行喂养。 二、1-3个月婴儿 (一)奶量 1-2个月时,每次奶量可增加至90-120毫升,2-3个月时每次奶量可达120-150毫升,每天奶量总量约为800-1000毫升。这是因为此阶段婴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奶量的需求逐渐增加,可参考儿科生长发育标准来大致判断奶量情况。 (二)喂奶次数 此阶段喂奶次数逐渐减少,每天喂奶次数为7-9次,可开始尝试逐渐延长喂奶间隔时间,培养规律的喂养习惯,但仍需根据宝宝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比如有的宝宝可能仍需要较频繁的喂养。 三、4-6个月婴儿 (一)奶量 4-6个月时,每次奶量进一步增加,一般每次可达120-200毫升,每天奶量总量约为700-800毫升。随着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奶量占总摄入量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但仍为重要营养来源,可依据婴儿的体重增长、精神状态等评估奶量是否合适。 (二)喂奶次数 每天喂奶次数为6-8次,此时可以开始逐渐向一日5-6次喂奶过渡,同时要关注婴儿对辅食接受情况对奶量的影响,保证营养均衡摄入。 四、6-12个月婴儿 (一)奶量 6-12个月时,每次奶量可达180-240毫升,每天奶量总量约为600-800毫升。此阶段辅食添加逐渐丰富,奶仍然是提供优质蛋白质、钙等营养的关键,但奶量会随着辅食摄入增加而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 (二)喂奶次数 每天喂奶次数为5-6次,随着婴儿消化系统和进食能力进一步发展,喂奶间隔时间进一步延长,可逐步向幼儿的饮食模式过渡,但需注意保证每日奶量的基本需求以满足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宝宝存在个体差异,如体重、生长速度、消化功能等不同,奶量和喂奶次数可适当调整。若宝宝出现异常情况,如体重增长异常缓慢或过快、频繁呕吐等,需及时就医评估,遵循专业儿科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同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喂养过程安全、合理。

    2025-10-17 13:15:05
  • 宝宝大便出血怎么办

    宝宝大便出血可能由肛裂、肠套叠、牛奶蛋白过敏、细菌性肠炎等原因引起,不同年龄宝宝有不同特点,家庭护理需观察记录、调整饮食、做好肛门护理,要及时带宝宝就医明确原因并处理。 一、可能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肛裂 原因:宝宝肛门皮肤较薄,如果大便干结,排便时容易撑破肛门皮肤导致出血,多为大便表面带鲜血,宝宝排便时可能会哭闹。 处理:要让宝宝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可涂抹一些促进伤口愈合的药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肠套叠 原因: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宝宝,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表现为宝宝突发剧烈哭闹,伴有呕吐、果酱样大便等。 处理:这是急症,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空气灌肠等复位治疗。 (三)牛奶蛋白过敏 原因:宝宝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除了大便出血外,可能还伴有湿疹、腹泻等症状。 处理:如果考虑牛奶蛋白过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喂养。 (四)细菌性肠炎 原因:宝宝肠道感染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可出现大便出血,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 处理:需要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二、不同年龄宝宝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大便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要高度重视,可能是消化道畸形等严重问题,如先天性肠道畸形等,需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如腹部超声等,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快,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 (二)婴儿期(1岁以内) 婴儿期宝宝大便出血要注意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原因。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性状改变伴有出血,要考虑是否是妈妈饮食等因素影响。同时,婴儿不会表达,主要通过哭闹、大便性状等表现来提示问题,所以家长要仔细观察宝宝的各种表现,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 三、家庭护理要点 (一)观察记录 要详细观察宝宝大便出血的情况,包括出血的颜色(是鲜红色还是暗红色等)、出血量多少、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呕吐、腹痛等),并记录大便的次数、性状等,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很有帮助。 (二)饮食调整 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易消化。如果是因便秘导致的大便出血,要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泥、水果泥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添加新食物,观察宝宝的反应。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宝宝。 (三)肛门护理 保持宝宝肛门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用柔软的纸巾轻轻擦拭,然后用温水清洗,可适当涂抹一些婴儿专用的护臀膏等,但如果有皮肤破损等情况,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宝宝大便出血原因较多,家长要保持警惕,及时带宝宝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做好家庭护理工作。

    2025-10-17 13:13:32
  • 小孩身高偏矮怎么治

    小孩身高偏矮需明确原因,常见遗传、营养、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可通过营养干预(均衡饮食、控零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促进身高,若需医疗干预则进行内分泌检查、针对疾病治疗,家长要密切关注并带小孩及时就诊,合理安排小孩生活促进身高正常增长。 一、明确原因 小孩身高偏矮首先要明确原因,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内分泌因素、疾病因素等。遗传因素方面,父母身高较矮,小孩身高偏矮的概率相对较高;营养因素上,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会影响身高增长;内分泌因素中,生长激素缺乏等内分泌疾病可导致身高偏矮;疾病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等也可能影响身高发育。 二、营养干预 保证均衡饮食:小孩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身体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有研究表明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促进身高增长。同时要保证钙的充足摄入,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天应保证一定量的牛奶摄入,此外,坚果、虾皮等食物也富含钙。还要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D,它能促进钙的吸收,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来促进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也可以从一些强化维生素D的食物中获取。 控制零食摄入:过多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零食会影响正常饮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应减少薯片、糖果、甜饮料等零食的摄取。 三、保证充足睡眠 生长激素在夜间睡眠时分泌旺盛,小孩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幼儿每天需要睡眠12-14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0-12小时。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等,有助于小孩进入深度睡眠,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利于身高增长。 四、适当运动 选择合适运动:鼓励小孩进行适当的运动,如跳绳、打篮球、游泳等纵向运动,这些运动有助于刺激骨骼生长。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坚持运动习惯: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如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五、医疗干预 内分泌检查:如果怀疑是内分泌因素导致身高偏矮,如生长激素缺乏等,需要带小孩到医院进行内分泌检查,如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针对疾病治疗:如果是由慢性疾病导致的身高偏矮,如慢性肾病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过程中,身高可能会逐渐改善。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小孩身高偏矮的情况,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孩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测量身高并记录。如果发现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给予小孩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避免因身高问题给小孩造成心理压力。要根据小孩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饮食、运动等,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小孩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促进身高正常增长。

    2025-10-17 13:12:51
  • 宝宝有点拉肚子吃什么辅食好

    宝宝腹泻时适合的辅食有小米粥(富含营养且易消,需充分熬煮软烂)、大米粥(温和易消化能供能,需充分熬煮)、苹果泥(含果胶可缓解腹泻,要选适中苹果蒸熟压泥)、胡萝卜泥(富含营养煮熟后易消,去皮切块煮熟捣泥),添加时应从少量渐增量和稠度、注意温度接近体温、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食物、密切观察反应,若腹泻严重超10次等有脱水表现或小月龄宝宝需及时就医并遵医生饮食调整建议。 一、适合的辅食种类及原理 (一)米粥类 1.小米粥:小米富含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且小米粥质地细腻,容易消化。小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相对较低,不会加重肠道负担。煮制时需将小米充分熬煮至软烂,使米粒完全糊化,这样更利于宝宝胃肠消化吸收。 2.大米粥:大米粥同样是温和易消化的选择,大米经过熬煮后成为糊状,能为宝宝提供碳水化合物以补充能量。熬煮时可适当延长时间,让大米充分软烂,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二)果蔬泥类 1.苹果泥:苹果中含有果胶,果胶具有吸附肠道内毒素和水分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制作时需将苹果洗净、去皮、去核,然后蒸熟或煮熟,用勺子压成泥状。需注意选择成熟度适中的苹果,避免过生或过熟影响口感和消化效果。 2.胡萝卜泥: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煮熟后的胡萝卜质地柔软,打成泥后容易被宝宝消化。胡萝卜中的膳食纤维经过煮熟后变得相对温和,不会对肠道造成过度刺激,同时能为宝宝补充营养。制作时将胡萝卜去皮切成小块,煮熟后用辅食机或勺子捣成泥状。 二、辅食添加注意事项 1.遵循添加原则:添加辅食时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量和稠度,让宝宝的肠道有一个适应过程。例如初次添加苹果泥时,可先给宝宝喂1-2勺,观察1-2天,若宝宝没有出现不适反应,再逐渐增加量。 2.注意辅食温度:辅食的温度要适宜,过冷的食物可能会刺激宝宝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加重腹泻;过热的食物则可能烫伤宝宝口腔和食管。一般将辅食温度调整至接近宝宝体温(约37-38℃)较为合适。 3.避免添加不适宜食物:在宝宝拉肚子期间,应避免给宝宝添加油腻、辛辣、高纤维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芹菜等。这些食物不易消化,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导致腹泻症状加重。 4.密切观察宝宝反应:添加新的辅食后,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果宝宝出现腹泻加重、呕吐、皮疹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该辅食的添加,并及时带宝宝就医。 三、特殊情况提示 如果宝宝腹泻症状较为严重,如每天腹泻次数频繁(超过10次)、大便性状稀水样且伴有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时,仅通过辅食调整可能无法缓解病情,需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同时遵循医生关于饮食调整的具体建议。对于小月龄宝宝(如3-6个月),腹泻时添加辅食需格外谨慎,建议优先咨询儿科医生后再进行辅食的调整。

    2025-10-17 13:11: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