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男孩性早熟都有什么症状

    男孩性早熟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如睾丸和阴茎增大、9岁前出现胡须腋毛阴毛等;身高和体重增长加速,如早期身高突增但成年后身高可能低于正常、体重快速增加易超重肥胖;还有声音变粗、出现痤疮等其他表现。家长需密切关注,发现8岁前可疑表现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日常要引导孩子健康生活降低性早熟风险。 睾丸和阴茎增大:正常情况下,男孩在青春期前睾丸容积较小,一般小于3毫升,而性早熟男孩的睾丸容积会增大,阴茎也会增粗增长。这是因为性早熟时体内性激素水平升高,刺激生殖器官发育。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性早熟男孩的睾丸容积可在短时间内明显超过正常同龄儿童的范围。 出现胡须、腋毛、阴毛:一般男孩在12-15岁左右开始出现胡须、腋毛、阴毛等第二性征,而性早熟男孩可能在9岁前甚至更早出现这些情况。胡须开始生长可能从口唇周围、下巴等部位出现细软的绒毛状胡须,随后逐渐变得粗黑;腋毛最初可能在腋窝下少量出现,然后逐渐增多;阴毛则从阴茎根部、阴囊上方开始生长,之后向会阴部蔓延。 身高和体重增长加速 身高突增:性早熟男孩在早期身高增长会明显快于同龄人,这是由于性激素促使骨骼生长加速,骨龄提前。但由于骨骺提前融合,最终身高可能会低于正常预期。比如有研究追踪发现,性早熟男孩在青春期早期身高增长速率比正常男孩快1-2厘米/年,但到成年后身高往往比正常人群矮5-10厘米。 体重增加:随着身体发育,性早熟男孩的体重也会快速增加,体重增长与身高增长并不完全平行,可能会出现超重或肥胖的情况,这与性激素影响代谢以及饮食等因素相关。 其他表现 声音变粗:一般男孩在14-16岁左右开始出现声音变粗的情况,性早熟男孩可能在10岁前甚至更早出现声音逐渐变得低沉、粗哑的现象,这是因为性激素影响喉部声带的发育,导致声带增厚、变长,声音发生改变。 痤疮:性激素水平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从而导致皮肤出现痤疮,表现为面部、胸背部等部位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等皮肤损害。性早熟男孩由于体内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痤疮,而且可能比正常青春期男孩的痤疮情况更严重。 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男孩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男孩在8岁前出现上述第二性征提前出现、身高体重增长加速等可疑性早熟的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性激素水平测定、骨龄测定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性早熟问题,减少对孩子最终身高和心理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均衡饮食,避免过多摄入含有激素的食物和饮料等,降低性早熟的发生风险。

    2025-10-17 12:40:16
  • 水痘感染化脓怎么办

    水痘化脓需及时清洁消毒,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碘伏消毒,避免搔抓,严重时就医,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及保证充足休息。 一、及时清洁与消毒 1.局部清洁:当水痘出现化脓情况时,首先要用温和的生理盐水轻轻清洗化脓部位,生理盐水可以起到清洁创面、减少细菌滋生的作用,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能避免进一步的污染加重感染。清洗时动作要轻柔,尤其对于儿童,要安抚其情绪,防止因疼痛而挣扎导致创面损伤加重。 2.消毒处理:清洗后使用碘伏进行消毒,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常见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消毒时从化脓创面的中心向外周涂抹,保持创面周围皮肤的清洁消毒范围足够,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使用碘伏消毒,但要注意避免碘伏进入眼睛等敏感部位。对于儿童,家长要协助做好消毒操作,确保消毒到位。 二、避免搔抓 1.对各年龄段的影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搔抓水痘化脓部位都可能导致感染扩散,使化脓情况加重,还可能留下瘢痕。儿童往往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搔抓,家长要加强看护,给儿童剪短指甲,必要时可以给儿童戴上棉质手套,防止搔抓;成人也要尽量克制自己不要用手去抓挠,以免影响创面愈合。 2.干预措施: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减少搔抓行为,例如儿童可以让其玩玩具、听故事等,成人可以进行一些其他活动分散注意力,从而降低因搔抓导致化脓加重的风险。 三、就医评估 1.及时就诊:如果水痘化脓情况较为严重,如化脓范围不断扩大、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对于儿童,要告知医生儿童的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对于成人,要详细告知医生发病后的症状变化等情况。 2.医生处理: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等进行治疗。例如可能会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细菌感染,但会严格遵循用药原则,对于儿童会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等是否合适,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四、饮食与休息 1.饮食方面:患病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子、菠菜等,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创面的愈合。儿童的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成人也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2.休息方面:保证充足的休息对于身体的恢复至关重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处于良好的恢复状态。儿童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成人也要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精力来对抗感染,促进水痘化脓部位的愈合。

    2025-10-17 12:39:03
  • 小孩子晚上睡觉爱出汗

    孩子睡觉出汗原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新陈代谢、环境有关,病理性可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等,需观察出汗情况针对性应对,儿童出汗后要注意皮肤清洁且定期保健。 一、生理性原因 (一)新陈代谢旺盛 小孩子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产热多,而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完善,需要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平衡。比如婴儿在入睡后1-2小时内,可能会有轻度出汗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 (二)环境因素影响 温度过高:如果孩子睡觉的环境温度较高,如室温超过25℃,或者盖的被子过厚,就容易出汗。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室内温度较高时,孩子睡觉出汗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 衣物过多:孩子穿着过多过厚的睡衣睡觉,也会导致出汗。因为身体无法及时散热,只能通过出汗来调节。 二、病理性原因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孩子多汗,尤其是头部,在入睡后头部出汗明显,还常伴有夜间哭闹、枕秃等表现。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会使钙磷代谢紊乱,刺激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 (二)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后,孩子除了夜间多汗外,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消瘦等症状。例如肺结核患儿,除了夜间盗汗,还会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这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后,机体处于免疫反应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出汗。 其他感染:如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在发热过程中或退热时,孩子可能会出汗。这是因为感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通过出汗来散热降温。 三、观察与应对 (一)观察出汗情况 要观察孩子出汗的时间、部位、程度等。如果是生理性出汗,一般在调整环境温度、减少衣物后会缓解;如果是病理性出汗,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消瘦、哭闹不安等,应及时就医。 (二)针对性应对措施 生理性原因应对: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给孩子选择合适厚度的睡衣和被子,避免过热。 病理性原因应对:如果怀疑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出汗,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抗感染等。 四、特殊人群(儿童)注意事项 儿童皮肤娇嫩,出汗后要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擦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免引起皮肤感染。同时,要根据天气和活动情况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婴幼儿期的孩子,家长要特别注意其出汗情况,因为婴幼儿自身调节能力更弱,一旦出现异常出汗更应重视。

    2025-10-17 12:38:18
  • 宝宝出生三天涨奶怎么办

    为缓解宝宝出生三天的涨奶问题,可采取频繁哺乳、保证正确哺乳姿势、热敷与冷敷结合、适当按摩乳房、穿戴合适胸罩等措施,妈妈要保持良好心态、保证休息与饮食,同时关注新生儿吃奶及精神状态,异常及时就医。 一、频繁哺乳 宝宝出生三天涨奶时,应增加哺乳次数。新生儿胃容量小,需频繁进食,通过让宝宝多吸吮乳房,能有效刺激乳汁排出,缓解涨奶。一般建议每2-3小时哺乳一次,两侧乳房都要让宝宝吸吮到,确保乳汁充分排空。这是因为宝宝的吸吮能传递信号给乳腺,促进乳汁分泌与排出,符合新生儿的喂养需求,可根据宝宝的需求随时哺乳。 二、正确的哺乳姿势 哺乳时要确保宝宝含接姿势正确。宝宝应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这样能有效刺激乳腺导管,保证乳汁顺利流出。正确的含接姿势不仅能缓解涨奶,还能避免宝宝乳头疼痛及妈妈乳头皲裂等问题。妈妈可采用坐姿或躺姿哺乳,坐姿时膝盖上放个垫子托住宝宝,躺姿时用手臂托住宝宝,让宝宝身体贴近自己,头部和身体呈一条直线,保证含接姿势正确。 三、热敷与冷敷结合 热敷:在哺乳前可以用温热的毛巾热敷乳房,温度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5-10分钟。热敷能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使乳腺管扩张,利于乳汁流出,缓解涨奶带来的不适。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冷敷:如果涨奶伴有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初期表现,可在哺乳后用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乳房,每次冷敷10-15分钟,间隔1-2小时可再冷敷。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不过,若涨奶不伴随炎症表现,不建议频繁冷敷,以免影响乳汁分泌。 四、按摩乳房 哺乳前可以轻轻按摩乳房,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呈环形按摩。按摩能帮助疏通乳腺管,促进乳汁排出。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妈妈能耐受为宜。但如果乳房有明显炎症表现,如局部皮肤红肿、发热明显等,应避免按摩,防止炎症扩散。按摩可在热敷后进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穿戴合适的胸罩 涨奶时要穿戴合适的胸罩,胸罩要选择棉质、宽松、支撑性好的。合适的胸罩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乳房下垂,同时不会过紧压迫乳房,影响乳汁循环。避免穿戴过紧的胸罩,否则会加重涨奶的不适,影响乳腺的正常生理功能。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妈妈来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涨奶过于焦虑。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乳汁分泌和排出。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休息好和营养均衡有助于乳汁的正常分泌与排出。新生儿在频繁哺乳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吃奶情况和精神状态,确保宝宝能有效吸吮到乳汁,保证营养摄入,若宝宝出现异常,如吸吮无力、精神萎靡等,需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17 12:37:30
  • 40多天的宝宝不睡觉咋回事

    40多天宝宝不睡觉可能由多因素导致,环境方面光线过强或噪音干扰;生理需求有饥饿、尿布不适;自身因素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过度疲劳;疾病因素包括消化不良或感冒发烧等其他疾病,家长需观察排查并采取措施,异常时及时就医。 一、环境因素 1.光线影响:40多天的宝宝对光线较为敏感,若周围环境光线过强,如白天有强烈的太阳光直射或夜间开灯睡觉,会干扰宝宝的睡眠节律。宝宝的视觉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过强的光线会刺激宝宝,使其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建议营造安静、柔和、昏暗的睡眠环境,可拉上窗帘或使用遮光帘来遮挡过强的光线。 2.噪音干扰:周围环境中的噪音也可能导致宝宝不睡觉,比如较大的说话声、电器设备的运转声等。宝宝的听觉相对敏感,微小的噪音都可能将其惊醒,使其无法持续入睡。应尽量保持宝宝睡眠环境的安静,避免突然出现过大的声响。 二、生理需求未满足 1.饥饿:40多天的宝宝胃容量较小,需要频繁进食。如果宝宝饥饿,就会出现不睡觉的情况。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是母乳分泌不足,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能是喂养量不够。要确保宝宝按需喂养,根据宝宝的需求及时喂奶,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 2.尿布不适:宝宝的尿布潮湿或脏了会让宝宝感觉不舒服,从而影响睡眠。要及时检查宝宝的尿布,及时更换干净、干燥的尿布,让宝宝保持舒适的状态。 三、自身因素 1.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40多天的宝宝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可能会出现神经兴奋性较高的情况,导致宝宝不容易入睡或睡眠不踏实。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善。可以通过一些轻柔的安抚方式,如轻轻抚摸宝宝、给宝宝唱摇篮曲等,帮助宝宝平静下来进入睡眠。 2.过度疲劳:宝宝如果在白天活动过少,过于安逸,或者受到了过多的刺激,可能会在晚上出现过度疲劳但又难以入睡的情况。要合理安排宝宝的作息时间,适当安排宝宝白天的活动量,避免宝宝过度疲劳。 四、疾病因素 1.消化不良:宝宝可能会因为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从而影响睡眠。可以通过轻柔按摩宝宝腹部的方式来促进消化,帮助宝宝缓解不适。如果宝宝消化不良的情况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 2.其他疾病: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不睡觉,如感冒、发烧等。如果宝宝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咳嗽、打喷嚏等,要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40多天的宝宝不睡觉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宝宝的情况,逐一排查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宝宝的睡眠状况。如果经过多种尝试后宝宝仍然长时间不睡觉且伴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咨询医生,以确保宝宝的健康。

    2025-10-17 12:36: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