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山竹一岁的宝宝可以吃吗

    一岁宝宝可少量尝试食用山竹,从营养成分看山竹有一定营养,但一岁宝宝消化系统娇嫩,过多食用山竹可能增加消化负担,还需注意过敏风险,要严格控制食用量,若宝宝能耐受,每次不超1-2瓣且不频繁吃,同时可选择香蕉、苹果等更适合宝宝消化的水果替代,一岁宝宝饮食应遵循多样化、清淡、易消化原则,山竹可作偶尔辅食点缀,不能替代其他重要营养食物。 一、一岁宝宝食用山竹的可行性分析 (一)营养成分角度 山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等)、矿物质(像钾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宝宝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等生理功能;钾元素对于维持宝宝体内的电解质平衡等有一定意义。但需注意,一岁宝宝的饮食主要应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吸收,山竹不能作为主要的营养来源。 (二)消化吸收角度 一岁宝宝的消化系统尚在发育中,胃肠道相对较为娇嫩。山竹虽然营养丰富,但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对于一岁宝宝来说,过多食用山竹可能会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一般建议将山竹制成非常细腻的果泥状,并且少量尝试,观察宝宝是否能适应。 二、食用山竹的注意事项 (一)过敏风险 部分宝宝可能对山竹存在过敏风险。在给一岁宝宝首次尝试山竹时,应少量给予,观察宝宝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是否起皮疹、是否有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等症状。若出现过敏迹象,应立即停止食用山竹,并及时就医。 (二)食用量控制 即使宝宝能够耐受山竹,也应严格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每次尝试食用不超过1-2瓣山竹,并且不要频繁给宝宝食用山竹,以免影响宝宝对其他正常辅食或主食的摄入,保证宝宝整体饮食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三、替代选择与饮食建议 (一)替代水果选择 如果想要给一岁宝宝补充类似营养,可以选择其他更适合宝宝消化的水果,例如香蕉,香蕉质地柔软,富含钾元素且易于消化;苹果也是不错的选择,可制成苹果泥等形式给宝宝食用。 (二)整体饮食原则 一岁宝宝的饮食应遵循多样化、清淡、易消化的原则。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优质的蛋类、奶类等)、碳水化合物(如主食类)、适量的蔬菜等,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全面营养需求,山竹可作为偶尔的辅食点缀,但不能替代其他重要的营养食物。 总之,一岁宝宝可以少量尝试食用山竹,但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严格控制食用量,并遵循科学合理的饮食原则来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2025-10-17 12:02:54
  • 两个月宝宝吐泡泡怎么办

    两个月宝宝吐泡泡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与口腔疾病(如鹅口疮、口腔溃疡)或呼吸道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相关。需密切观察宝宝整体状况,包括精神、吃奶、呼吸等,若吐泡泡伴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家长勿自行盲目用药,要精心护理宝宝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促其健康成长。 一、正常生理现象导致的吐泡泡 两个月的宝宝唾液腺开始发育,但吞咽功能尚不完善,会出现流口水并吐泡泡的情况,这是正常生理现象。此时宝宝一般精神状态好,吃奶、睡眠等都正常,无需特殊处理,只需注意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擦拭嘴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引起口水疹等问题。 二、口腔疾病相关情况 1.鹅口疮 表现:如果宝宝除了吐泡泡外,口腔黏膜上有白色乳凝块样物,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是鹅口疮。这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宝宝。 处理:要注意口腔卫生,喂奶前后用温水清洁乳头或奶瓶,宝宝的餐具等要消毒。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 2.口腔溃疡 表现:宝宝可能因口腔疼痛而出现拒食、流涎增多、吐泡泡等情况,口腔黏膜可见溃疡面。多与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 处理:保持口腔清洁,观察溃疡情况,必要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三、呼吸道感染相关情况 1.上呼吸道感染 表现:宝宝吐泡泡同时可能伴有鼻塞、流涕、轻微咳嗽等症状,体温可能正常或略有升高。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宝宝自身免疫力较低时易发病。 处理: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适宜。如果症状较轻,可通过加强护理观察;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发热等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 2.肺炎 表现:两个月宝宝肺炎时除了吐泡泡,还可能有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超过40次/分)、口周发青、呛奶、精神萎靡等表现。肺炎可由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感染引起,宝宝年龄小,病情变化快。 处理:一旦怀疑肺炎,需立即就医,因为肺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肺部听诊、胸部X线等检查,必要时住院治疗。 总之,对于两个月宝宝吐泡泡的情况,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整体状况,包括精神、吃奶、呼吸等情况。如果吐泡泡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准确判断和处理,家长不要自行盲目用药。同时,要按照儿科护理原则,精心护理宝宝,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2025-10-17 12:02:08
  • 两个月宝宝的奶量是多少

    两个月宝宝奶量有大致范围,受体重、消化能力、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观察体重增长、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来判断奶量是否合适。 一、奶量的大致范围 两个月宝宝的奶量一般存在个体差异,通常每次奶量在90-150毫升左右,每天喂奶次数大概6-7次,每天总奶量在600-1000毫升左右。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范围,因为每个宝宝的食量不同,受体重、消化能力等因素影响。例如,体重较重的宝宝可能单次奶量会相对多一些,而体重较轻的宝宝单次奶量可能少些。 二、影响奶量的因素 (一)体重因素 如果宝宝出生时体重较重,那么相对来说,在两个月时可能奶量会多一些。因为体重较重的宝宝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所以需要摄入更多的奶量来满足需求。反之,出生时体重较轻的宝宝,在两个月时奶量可能相对少些,但只要在合理的增长曲线范围内都是正常的。 (二)消化能力因素 每个宝宝的消化功能有差异。消化能力较好的宝宝,能够更快地将摄入的奶消化吸收,可能单次奶量会相对多一些,而且饿得也会相对快一些,喂奶间隔可能短一些;而消化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宝宝,单次奶量可能少些,喂奶间隔可能稍长,但总体每天的总奶量只要能保证宝宝正常生长发育即可。 (三)个体差异因素 不同宝宝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天生食量就大,有的宝宝食量相对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好,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如体重、身高按照正常曲线增长等),即使奶量在上述范围的下限或上限附近,也多是正常的。 三、观察宝宝奶量是否合适的方法 (一)观察体重增长 定期测量宝宝的体重,如果宝宝体重按照正常的生长曲线稳步增长,说明奶量是基本合适的。一般来说,宝宝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体重增长相对较快,两个月时体重通常会比出生时增加1-1.7千克左右。如果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长,可能需要考虑奶量是否不足等问题。 (二)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 如果宝宝吃完奶后精神状态良好,没有频繁哭闹、烦躁不安等情况,说明奶量可能足够。反之,如果宝宝吃完奶后很快又哭闹,可能是奶量不够;但如果宝宝吃完奶后总是很撑的样子,可能是奶量过多,需要适当调整。 (三)观察大小便情况 宝宝的大小便也可以反映奶量是否合适。如果宝宝大小便次数和量正常,说明奶量摄入基本足够。例如,每天有一定次数的黄色软便,小便次数也比较正常,一般提示奶量合适。

    2025-10-17 12:00:34
  • 婴儿体温多少度算是发烧

    婴儿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不同有差异,腋下常用且安全范围36-37℃,发烧判断标准依部位而异,不同年龄婴儿发烧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注意事项,发烧时要物理降温、监测体温、保证水分摄入,异常及时就医。 婴儿发烧的判断标准 当婴儿腋下体温≥37.5℃,且直肠体温≥38℃时,可认为婴儿发烧。需要注意的是,婴儿的体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包裹过严、哭闹后、室温过高等情况都可能使体温暂时升高,但一般去除这些因素后体温会恢复正常。如果婴儿体温处于37.5℃~38℃之间,属于低热;体温在38.1℃~39℃之间属于中度发热;体温≥39℃则属于高热;而体温超过41℃属于超高热,超高热情况非常危险,需立即就医。 不同年龄婴儿发烧的特点及应对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波动。若新生儿出现体温异常,可能是感染等严重问题引起,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较弱,对发烧的耐受能力差,一旦发现新生儿有体温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且在护理时要注意保持环境温度适宜,不要过度包裹或过少包裹,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 小月龄婴儿(3个月以内):小月龄婴儿发烧时往往不会像大婴儿那样有明显的哭闹等典型表现,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吃奶减少等。这是因为小月龄婴儿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发烧的反应不典型,所以家长要格外细心监测体温,一旦怀疑发烧,应尽快就医,因为小月龄婴儿感染容易快速进展。 3个月以上婴儿:3个月以上婴儿发烧时可能会有哭闹、烦躁等表现,此时可以先尝试通过松散衣物、适当减少包裹等物理降温方法来帮助散热,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也应及时就医。 婴儿发烧时的护理要点 物理降温:对于低热的婴儿,可以采用松开衣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的方法来帮助散热。但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因为婴儿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不良反应。 密切监测体温:每隔一段时间就测量一次婴儿的体温,密切关注体温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发烧会使婴儿身体丢失较多水分,要保证婴儿充足的奶量或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总之,准确判断婴儿是否发烧以及及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对于婴儿的健康非常重要,家长要熟悉婴儿不同部位的正常体温范围,密切关注婴儿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7 11:59:06
  • 小孩吃西瓜吃多了肚子疼怎么办

    小孩吃西瓜吃多了肚子疼,需先判断原因,可通过休息调整、腹部按摩、适量饮水缓解,婴儿和较大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若出现腹痛剧烈持续不缓解、严重呕吐、脓血便或频繁腹泻伴脱水、高热持续不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一、判断肚子疼的原因 小孩吃西瓜吃多了肚子疼,首先要判断是单纯因进食过多西瓜引起的胃肠消化功能紊乱,还是存在其他情况。如果是前者,通常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可能是胃肠道蠕动一时不适应西瓜的摄入;如果同时伴有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需警惕是否有肠道感染等其他问题。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1.休息调整 让小孩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这样可以减少胃肠道的额外负担,利于胃肠功能恢复。比如让小孩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保持放松状态。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注意安抚其情绪,避免因哭闹等加重腹部不适。 2.腹部按摩 以小孩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对于婴儿要轻柔,避免引起不适。比如可以将双手搓热后,以温和的力量围绕肚脐做圆周运动。 3.适量饮水 让小孩少量多次饮用温水,补充因吃西瓜过多流失的水分,同时也有助于稀释胃肠道内的西瓜成分,促进胃肠蠕动,但要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以免加重胃肠负担。例如每次给小孩喝10-20毫升左右,每隔几分钟喝一次。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胃肠功能更脆弱,吃西瓜吃多了肚子疼时,更要谨慎处理。非药物缓解措施要格外轻柔,腹部按摩力度需更小,饮水时要防止呛咳。如果婴儿出现持续哭闹不止、呕吐频繁且量多、腹泻严重伴有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婴儿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较大儿童:较大儿童相对婴儿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通过非药物措施一段时间后腹痛无缓解甚至加重,也要及时就医。同时要告知医生小孩的饮食情况,包括西瓜的食用量等,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小孩吃西瓜吃多了肚子疼,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1.腹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小孩哭闹不安难以安抚。 2.伴有严重呕吐,呕吐物为频繁的喷射性呕吐或呕吐物中有黄绿色胆汁等异常情况。 3.出现腹泻,大便为脓血便,或者腹泻次数频繁,小孩有脱水表现,如口干、尿量明显减少、精神差等。 4.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等情况。

    2025-10-17 11:58: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