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如何处理儿童睡觉出汗过多的情况

    儿童睡眠出汗可通过调节室温22-25℃并保持空气流通、选棉质宽松轻薄睡衣及合适寝具来调整,若伴发热等异常症状需排查结核病等疾病,白天避免过度剧烈运动、睡前助儿童放松保证规律作息,保证饮食均衡增钙和维生素D摄入,婴幼儿出汗后要擦干,新生儿出汗多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一、环境调节 将儿童睡眠环境的室温维持在22~25℃范围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向儿童,可通过使用空调或风扇等设备适度调节,为儿童营造舒适的睡眠温度环境,以减少因环境过热引发的出汗过多情况。 二、穿着调整 为儿童选择棉质、宽松且轻薄的睡衣,这类材质的衣物吸湿性好,能帮助及时吸收汗液,保持皮肤干爽。同时,避免给儿童覆盖过厚的被褥,选择重量适中、透气性佳的寝具,防止因穿着过厚或被褥过厚导致儿童过热而出汗。 三、疾病排查 若儿童睡觉出汗过多且伴随发热、体重逐渐减轻、长期咳嗽等异常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可能存在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应及时带儿童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测等,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四、生活习惯调整 白天避免让儿童进行过度剧烈的运动,防止儿童在睡眠时因身体代谢仍处于相对活跃状态而出汗增多。睡前1~2小时应避免儿童过度兴奋,可通过听轻柔音乐、讲睡前故事等方式帮助儿童放松,使其顺利进入睡眠状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夜间出汗情况。 五、饮食调整 保证儿童日常饮食均衡,适当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奶制品(牛奶、酸奶等)、豆制品(豆腐、豆浆等)、深海鱼(三文鱼、金枪鱼等)等。钙和维生素D对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功能及骨骼健康等有重要作用,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预防因缺钙引发的多汗现象。 六、特殊人群提示 婴幼儿皮肤较为娇嫩,出汗后需及时用柔软的毛巾轻轻将汗液擦干,避免汗液长时间刺激皮肤引发皮肤损伤等问题。对于新生儿,其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若出现出汗过多情况,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若持续异常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

    2025-10-17 11:17:45
  • 七个月宝宝缺钙的症状有哪些

    七个月宝宝缺钙会有多种表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夜间睡眠不安稳、易惊醒哭闹;骨骼方面有颅骨软化(手指轻压有乒乓球样弹性)、方颅(头颅呈方盒样畸形)、前囟闭合延迟、出牙延迟;还会多汗(头部明显),多汗致摇头擦枕出现枕秃,且肌肉松弛,大运动发育稍迟缓。 一、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 七个月宝宝缺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会增高,常见的表现为夜间睡眠不安稳,容易惊醒、哭闹。这是因为血钙降低会使得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强,宝宝在睡眠中会出现不自主的神经肌肉兴奋症状。例如,正常血钙维持着神经肌肉的稳定状态,当缺钙时,这种稳定被打破,神经肌肉就容易兴奋,导致睡眠中频繁惊醒哭闹。 二、骨骼方面的症状 1.颅骨软化:在3-6个月的宝宝中较为常见,七个月的宝宝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用手指轻压宝宝枕骨或顶骨中央,感觉颅骨有乒乓球样的弹性。这是由于缺钙影响了骨骼的正常发育,使得颅骨骨化过程受到影响,骨质变软。 2.方颅:宝宝的头颅会出现方盒样的畸形,这是因为钙缺乏影响了颅骨的正常生长和塑形。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颅外观,影响宝宝头部的正常形态发育。 3.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宝宝前囟在1-1.5岁闭合,七个月宝宝正常前囟约1.5-2cm,如果缺钙可能会导致前囟闭合时间延迟。因为钙参与了骨骼的生长发育,包括颅骨囟门部位的骨化过程,缺钙会使囟门骨化受阻,从而导致闭合延迟。 4.出牙延迟:宝宝一般在4-10个月开始出牙,七个月宝宝缺钙可能会出现出牙延迟的情况,有的宝宝可能到10个月甚至更晚才开始出牙。这是因为钙是牙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钙缺乏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 三、其他表现 1.多汗:尤其是头部出汗较多。这是因为缺钙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宝宝在睡眠时或者活动时头部容易出汗。汗液刺激头皮,可能会引起宝宝摇头擦枕,时间长了会出现枕秃的现象,即后脑勺头发稀少。 2.肌肉松弛:宝宝的肌肉力量可能会相对较弱,表现为抬头、坐立等大运动发育可能稍迟缓于正常宝宝。因为钙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缺钙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肌肉松弛,进而影响运动发育。

    2025-10-17 11:17:20
  • 孩子肚子胀不消化怎么快速缓解

    孩子肚子胀不消化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食量、选易消化食物)、腹部按摩(搓热手顺时针按摩)、适当运动(大孩子散步、婴幼儿活动四肢)来改善,若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婴幼儿要谨慎处理,大孩子要调整生活方式和关注心理状态。 选择易消化食物:可给予孩子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还能为孩子提供能量;软面条也比较温和,不会给胃肠造成过大压力。避免给孩子吃油腻、辛辣、生冷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冰淇淋、坚果等。 腹部按摩 正确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将双手搓热后,以孩子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对于婴幼儿,按摩时更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引起不适。 适当运动 鼓励活动: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活动,如散步等。饭后半小时左右让孩子在室内或室外缓慢散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但要注意避免在饭后立即让孩子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消化。对于婴幼儿,可以在家长的看护下适当活动四肢,如帮助孩子屈伸双腿等,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 就医检查与干预 及时就医情况:如果孩子肚子胀不消化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呕吐、腹痛加剧、发热、精神萎靡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如肠梗阻、胃肠功能紊乱等,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干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出现肚子胀不消化时更要谨慎处理。家长要格外注意喂养方式,严格按照科学的喂养方法进行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在进行腹部按摩和运动时要更加轻柔,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通过家庭护理措施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较大儿童:较大儿童如果经常出现肚子胀不消化的情况,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胃肠功能。

    2025-10-17 11:16:44
  • 六岁小孩晚上睡觉出汗怎么回事

    六岁小孩晚上睡觉出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出汗因新陈代谢旺盛或环境因素;病理性出汗可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结核)及其他系统疾病(如甲亢、先心病)。发现小孩出汗要观察程度和伴随症状,环境因素导致调整环境可改善,怀疑病理性出汗需就医检查,同时要注意皮肤清洁、营养均衡和多户外活动预防。 环境因素:如果睡眠环境温度过高、盖的被子过厚,都容易导致小孩晚上睡觉出汗。例如室内温度在25℃以上,且给孩子盖了较厚的棉被,孩子就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合适的体温。 病理性出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由于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磷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多汗,通常还伴有夜间哭闹、易惊醒、方颅、鸡胸等表现。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使得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多汗症状,有相关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中约80%存在夜间多汗的情况。 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初期或恢复期可能会出现出汗多的情况。以感冒为例,孩子感染病毒后,身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会出现发热等症状,在体温下降的过程中就会通过出汗来散热。另外,结核感染也会导致小孩夜间盗汗,同时还可能伴有低热、咳嗽、消瘦等症状,有研究显示,结核感染患儿中夜间盗汗的发生率较高。 其他系统疾病: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小孩多汗,但相对较为少见。此外,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功能不全,也可能出现多汗的表现,尤其是在活动后或夜间睡眠时。 当发现六岁小孩晚上睡觉出汗时,首先要观察出汗的程度、伴随症状等。如果是环境因素导致的出汗,调整环境温度和被子厚度后多可改善;如果怀疑是病理性出汗,如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维生素D、血钙、结核菌素试验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多汗情况的小孩,家长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避免孩子着凉。同时,要保证孩子营养均衡,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生。

    2025-10-17 11:16:02
  • 两岁半小孩说话结巴怎么治疗

    两岁半小孩说话结巴可能是正常发育、模仿或情绪等因素所致,可通过营造良好语言环境、引导放慢语速、消除紧张情绪等非药物干预,若情况无改善或有其他异常需就医评估,由医生判断后进行专业干预,家长要避免批评指责,给予鼓励支持并密切观察孩子整体发育情况。 非药物干预方法 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家长要保持耐心,用缓慢、清晰、简单的语言与孩子交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表达,不要打断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轻松的交流氛围。例如,当孩子想说“我想…吃…苹果”时,家长可以回应“你是想说你想吃苹果呀,慢慢说,不着急”。 多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如给孩子读绘本、讲简单有趣的故事,让孩子接触多样的词汇和语句结构。 引导孩子放慢语速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来引导孩子放慢语速,比如让孩子模仿一些节奏较慢的儿歌、童谣等。在孩子尝试说话时,家长可以用温和的方式提醒孩子“慢慢说,一个字一个字清楚地说”。 消除孩子紧张情绪 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避免让孩子处于过度紧张的环境中。如果孩子在人多或者陌生的场合出现结巴,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放松。比如,当带孩子参加聚会时,发现孩子有结巴倾向,要把孩子带到相对安静熟悉的角落,安抚孩子后再引导孩子交流。 就医评估与专业干预 如果孩子结巴情况持续较长时间且没有改善迹象,或者家长担心孩子存在其他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医生可能会通过详细询问孩子的发育情况、家族语言发育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可能会建议进行专业的语言康复训练,由专业的语言治疗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帮助孩子改善说话结巴的情况。 温馨提示 对于两岁半的小孩,家长要避免用批评、指责的方式对待孩子结巴的情况,否则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导致结巴情况更严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改善说话结巴的问题。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整体发育情况,如果除了结巴还有其他异常表现,如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等,要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全面评估孩子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7 11:15: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