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小孩四岁不说话

    四岁儿童不说话可能由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等所致,需通过听力检查、语言能力评估、全面发育评估等专业评估,采取语言训练、家庭互动干预、多感官刺激等干预措施,家长应重视及时带孩子就诊遵循方案保持耐心营造良好氛围助力其语言发展。 一、可能的原因 1.听力障碍:四岁儿童若存在听力损失,会影响语言接收与学习,需通过听力测试明确,如纯音测听等检查评估听力状况。2.语言发育迟缓:个体语言发展速度慢于同龄儿童正常进程,可能表现为词汇量少、语句表达简单等,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影响。3.自闭症谱系障碍:除语言落后外,常伴随社交互动缺陷、刻板行为等,需结合社交行为观察等综合判断。4.智力障碍:智力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会影响语言等多方面发育,通过智力评估工具进行筛查。 二、专业评估 1.听力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耳部结构,纯音测听确定听力阈值,声导抗检查评估中耳功能等,以排除听力问题导致的不说话。2.语言能力评估:由专业人员采用标准化量表,如儿童语言发育量表,评估词汇、语法、语句表达等方面能力。3.全面发育评估:通过儿童发展评估工具,综合考量大运动、精细运动、社交行为等多领域发育情况,明确整体发育水平。 三、干预措施 1.语言训练:由康复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一对一训练,教授发音、词汇、语句构建等,采用游戏化、互动式教学提升孩子参与度。2.家庭互动干预:家长需营造丰富语言环境,多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如描述物品、事件等,鼓励孩子表达,每日保证足够互动时长。3.多感官刺激:利用音乐、色彩、触觉等刺激,激发孩子感知觉,辅助语言相关神经通路发育,例如通过听儿歌、看绘本等方式。 四、温馨提示 家长应重视孩子四岁不说话情况,及时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或儿科就诊,遵循专业医生制定的评估与干预方案。在家庭中要保持耐心,避免给孩子过度压力,根据孩子个体情况持续进行针对性干预,密切关注孩子在干预过程中的进展,定期复诊调整方案,营造温暖、鼓励的家庭氛围助力孩子语言发展。

    2025-10-17 11:05:59
  • 小孩子皮肤过敏的12种症状有什么

    皮肤过敏可致皮肤发红、出现界限清楚的红斑、隆起的丘疹、多形性的湿疹样皮疹,有瘙痒感,皮肤干燥粗糙,局部肿胀,角质层代谢异常脱屑,严重时形成水疱,有紧绷感,长期反复可致色素沉着,出现隆起形状不规则的风团,有灼热感且皮肤对外界刺激更敏感。 一、皮肤发红 皮肤过敏时,受影响部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红现象,这是由于皮肤血管扩张等炎症反应导致,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泛红,尤其在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较易观察到。 二、皮疹 1.红斑:皮肤出现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可为小片状或大片状,是过敏引发炎症的常见表现。2.丘疹:皮肤表面隆起的小颗粒状皮疹,大小不一,触摸时可感知。3.湿疹样皮疹:呈现出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多种形态交织,常伴有渗出倾向。 三、瘙痒感 过敏引发皮肤神经末梢受刺激,导致孩子明显的瘙痒症状,孩子会频繁搔抓皮肤,甚至因过度搔抓造成皮肤破损。 四、皮肤干燥 过敏状态下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水分流失增加,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失去原本的润泽感。 五、肿胀 部分孩子皮肤过敏时会出现局部肿胀,如眼睑肿胀、口唇肿胀等,是由于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导致。 六、脱屑 皮肤角质层代谢异常,出现皮屑脱落现象,尤其在干燥部位如四肢伸侧等更为明显。 七、水疱 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可能导致表皮内或表皮下形成水疱,内含清亮或浑浊液体。 八、皮肤紧绷感 过敏使皮肤状态异常,会让孩子感觉皮肤有紧绷不适的感觉,影响皮肤正常的舒展。 九、色素沉着 长期反复的皮肤过敏,炎症后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色素沉着,使皮肤颜色较周围正常皮肤加深。 十、风团 表现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扁平皮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通常伴有明显瘙痒,多由肥大细胞脱颗粒等过敏机制引起。 十一、皮肤灼热感 过敏部位可能有灼热不适的感觉,是局部炎症反应刺激神经引起的。 十二、皮肤敏感 孩子皮肤过敏后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如接触某些衣物材质、洗护用品等,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加重的情况,尤其在婴幼儿阶段,皮肤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更易受影响。

    2025-10-17 11:05:00
  • 如何处理孩子的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且临床以感染性急性支气管炎多见,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有咳嗽、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婴幼儿可能呼吸急促、喘息,医生通过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诊断,非药物干预有保证休息、补充水分、调节环境,医疗干预依感染类型对症处理,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需密切观察等。 一、定义与分类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儿童多为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由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引起,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如理化因素刺激等),临床以感染性急性支气管炎多见。 二、症状表现 儿童急性支气管炎常见咳嗽(初期多为干咳,后续可伴咳痰)、发热、鼻塞、流涕,婴幼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喘息,需关注症状严重程度及变化,如喘息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三、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听诊肺部可能闻及啰音),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判断感染类型,必要时行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休息与体位:保证孩子充足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对于有咳痰的婴幼儿,可适当垫高上半身,利于痰液排出。 2.水分补充:多饮温开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助于稀释痰液以便排出。 3.环境调节:维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保持20~25℃、湿度50%~60%,避免空气干燥或污浊刺激呼吸道。 五、医疗干预情况 若为病毒感染,多对症治疗;细菌感染时可能使用抗生素;支原体感染则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热时体温<38.5℃优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超38.5℃且不适时遵医嘱考虑退热药物(低龄儿童严格遵循用药禁忌);喘息明显者可能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呼吸系统发育未完善,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婴儿>60次/分钟、幼儿>50次/分钟为呼吸急促)、精神状态等,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的孩子患支气管炎时病情易加重,需加强监测与积极治疗;过敏体质儿童要避免接触过敏原,防止诱发或加重症状。

    2025-10-17 11:03:27
  • 宝宝拉不出来大便怎么办

    宝宝排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添加辅食的宝宝增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母乳妈妈增自身摄入并保证宝宝充足水分,腹部按摩时搓热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增加婴儿活动量如小婴儿多翻身大些能爬的多爬行来促进排便,若长时间不拉大便伴明显腹胀、频繁呕吐、精神状态差需就医排除肠梗阻,新生儿肠道功能不完善非药物干预为先,较小婴儿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过早用泻药。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调整饮食结构 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将苹果制成泥状喂食(苹果中的果胶能软化大便)、喂食西梅泥(研究表明西梅中的成分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若为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可适当增加自身膳食纤维摄入,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间接起到促进排便作用。同时保证宝宝充足的水分摄入,可少量多次喂水,有助于软化大便。 (二)腹部按摩 家长可将双手搓热后,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进行2-3次,通过按摩促进肠道蠕动,助力排便。 (三)增加活动量 鼓励宝宝适当增加活动,如让月龄较小的宝宝多翻身,大一些能爬的宝宝多爬行等,活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利于大便排出。 二、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若宝宝长时间不拉大便,且伴有明显腹胀、频繁呕吐、精神状态差等表现,需立即带宝宝就医,以排除肠梗阻等严重情况。因为肠梗阻等疾病可能会危及宝宝健康,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出现排便困难时更需谨慎处理。非药物干预是首要选择,如尝试上述腹部按摩等方式,若情况无改善且伴随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随意使用药物,防止对新生儿脆弱的肠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二)较小婴儿 对于月龄较小的婴儿,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腹部按摩等,避免过早使用泻药等可能对婴儿肠道产生刺激的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保障婴儿肠道健康和整体身体状况稳定。

    2025-10-17 11:02:49
  • 宝宝接种核酸疫苗后可能出现哪些后遗症

    宝宝规范接种核酸疫苗安全可靠无后遗症,常见接种后局部有短暂轻微疼痛红肿、全身有低热轻度乏力等属正常免疫反应可自行恢复,大量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数据显示核酸疫苗在儿童中不良反应多为轻微自限性无长期严重后果,有基础疾病宝宝接种前如实告知医生,病情稳定控制时接种安全有数据支持且接种后需密切观察异常及时就医但非后遗症相关情况。 一、常见接种后一般反应非后遗症表现 (一)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短暂的轻微疼痛、红肿,这是机体对疫苗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正常反应,通常在接种后1-2天内可自行消退,是疫苗引发局部免疫反应的体现,并非后遗症。其发生机制是疫苗接种刺激局部免疫细胞聚集等正常免疫过程导致,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即可。 (二)全身轻微反应 部分宝宝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轻度乏力等表现,这是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产生的生理性反应,是机体启动免疫防御的正常过程,通常持续时间较短,1-2天内可自行恢复,不属于后遗症范畴。这是因为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时,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轻度波动以及机体代谢短暂变化等所致,通过适当休息、补充水分等一般可缓解。 二、科学依据支撑疫苗安全性 大量针对儿童群体的核酸疫苗临床试验及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显示,核酸疫苗在儿童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成人相近,且多为上述轻微、自限性反应,未发现长期、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多项国际多中心的儿童核酸疫苗研究表明,接种后未出现超出正常免疫反应范畴的持续性异常表现,充分验证了核酸疫苗用于儿童接种的安全性,不存在会导致后遗症的科学证据。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宝宝,接种前应如实告知医生病情,由专业人员评估接种风险。但现有科学证据表明,在病情稳定控制情况下接种核酸疫苗,其安全性仍有大量数据支持,不会因基础疾病而引发所谓后遗症,接种后仍需密切观察接种部位及全身反应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但这也不属于后遗症相关情况,而是接种后的常规监测流程。

    2025-10-17 11:02: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