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新生儿吃奶的适合时长是多少分钟

    新生儿正常吃奶时长通常十来分钟有个体差异,受个体自身因素、喂养方式影响,母乳喂养要关注吞咽节奏等,配方奶喂养要留意奶嘴流速,早产儿吸吮弱吃奶时长可能更长需遵医嘱,有基础病史的吃奶易疲劳要分多次少量喂,喂养需保持舒适体位防呛奶且吃奶后拍嗝,要关注生长发育指标,异常及时就医排查健康问题。 一、新生儿正常吃奶时长范围 新生儿每次吃奶的时长通常在10~20分钟左右,但存在个体差异。一般而言,母乳喂养时,单侧乳房约需10分钟左右,之后可换另一侧乳房继续喂养;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每次吃奶时间也大致在此区间。 二、影响吃奶时长的因素及应对 (一)个体差异 不同新生儿的吃奶速度有别,部分新生儿可能较快完成进食(10分钟内),而有些则需要稍长时(接近20分钟),这与新生儿的食量、吸吮能力等自身因素相关,只要能有效摄取足够乳汁且无异常表现,均属正常情况。 (二)喂养方式影响 1.母乳喂养:需关注新生儿的吞咽节奏,若出现频繁停歇或吸吮无力等情况,可能提示母乳分泌量不足或新生儿存在口腔问题(如舌系带过短等),此时需适时调整喂养节奏并排查潜在问题。 2.配方奶喂养:要留意奶瓶奶嘴的流速是否合适,流速过快易导致新生儿呛奶,流速过慢则会延长吃奶时长,需选择适配新生儿月龄的奶嘴以保障喂养顺畅。 三、特殊新生儿的吃奶时长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吸吮能力相对较弱,吃奶时长可能较足月儿更长,一般需15~25分钟甚至更久,且需密切观察其吃奶后的血氧、体重增长等情况,遵循儿科医生指导进行喂养,确保营养摄入满足生长需求。 (二)有基础病史的新生儿 若新生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吃奶时易出现疲劳,吃奶时长可能缩短且易气喘,此时需适当延长喂养间隔,分多次少量喂养,并在喂养过程中密切监测新生儿的呼吸、面色等状态,必要时寻求儿科专业指导。 四、确保安全喂养的要点 喂养过程中要保持新生儿舒适体位,避免呛奶,且每次吃奶后需拍嗝,以减少吐奶风险。同时,持续关注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增长、尿量等),若发现吃奶时长明显异于常态且伴随生长异常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健康问题。

    2025-10-17 11:22:26
  • 宝宝一吃奶就哭怎么回事

    宝宝一吃奶就哭可能由口腔问题(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致黏膜现白斑吃奶痛、口腔溃疡因创伤或感染致溃疡面刺激痛)、鼻塞因素(鼻腔分泌物堵塞或黏膜充血肿胀致呼吸不畅)、耳部问题(中耳炎因咽鼓管短平宽易引发炎症致耳部痛)、食物过敏或不适(如牛奶蛋白过敏致胃肠道不适等)、喂养姿势不当(含乳不正确、奶流速不适等)引起,新生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口腔鼻腔,小月龄需调整喂养姿势,持续哭闹伴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优先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 一、口腔问题 (一)鹅口疮 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宝宝口腔黏膜会出现白色斑膜,吃奶时斑膜受摩擦刺激,引起疼痛,从而导致一吃奶就哭。白色念珠菌在潮湿、不注意口腔清洁的环境易滋生,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良的宝宝。 (二)口腔溃疡 可能因创伤(如吃奶时咬伤)、感染等引起,口腔内有溃疡面会在吃奶时受到刺激,产生疼痛,致使宝宝吃奶时哭闹。 二、鼻塞因素 宝宝鼻腔狭窄,若有分泌物堵塞(如鼻屎)或因感冒等出现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会造成鼻塞。吃奶时宝宝需用鼻呼吸,鼻塞会使其呼吸不畅,只能用嘴呼吸,影响正常吃奶过程,进而引发哭闹。 三、耳部问题 (一)中耳炎 婴儿咽鼓管短、平、宽,上呼吸道感染等易引发中耳炎。中耳炎症会导致耳部疼痛,宝宝吃奶时头部动作、耳部受压等会加重疼痛,所以会一吃奶就哭。 四、食物过敏或不适 (一)牛奶蛋白过敏 部分宝宝对牛奶蛋白过敏,吃奶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皮肤瘙痒等症状,身体的不适会让宝宝在吃奶时哭闹。 五、喂养姿势不当 喂奶时宝宝含乳姿势不正确,乳头或奶嘴刺激不适;或者奶流速过快,宝宝来不及吞咽,易被呛到;奶流速过慢,宝宝吃奶费力,都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而哭闹。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新生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口腔有无异常斑膜、鼻腔是否通畅,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小月龄宝宝喂养时需调整合适姿势,确保宝宝含乳正确,同时注意观察宝宝吃奶后的反应,若持续哭闹不止且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等),要及时前往儿科就诊,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宝宝不适情况,避免因处理不及时影响宝宝健康。

    2025-10-17 11:21:44
  • 宝宝几个月可以枕枕头

    宝宝一般3个月左右可开始枕枕头,3个月前因脊柱生理曲度未形成、头部与身体比例不协调不建议枕;3个月后可考虑,需注意枕头高度(1-3厘米左右)、形状(符合头部形状),肥胖宝宝可适当提前,早产儿则依发育情况遵医嘱,以宝宝健康舒适为首要原则。 3个月前不建议枕枕头的原因 脊柱生理曲度未形成:新生儿的脊柱是直的,在平躺时,颈椎、胸椎和腰椎的生理弯曲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此时给宝宝枕枕头,会导致颈椎过度前屈,可能影响呼吸通畅等情况,还可能对脊柱的正常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宝宝头部相对较大,在平卧时,颈部与床垫是贴合的状态,不需要额外的枕头来垫高。 头部与身体比例:0-3个月的宝宝头部相对较大,与身体的比例不协调,颈部较短,若使用枕头,容易使宝宝的头部过高,造成身体姿势的不平衡,增加窒息等风险的可能性。 3个月后可以考虑使用枕头的情况及选择要点 生理曲度逐渐形成:宝宝长到3个月左右时,颈部开始出现向前的生理弯曲,此时可以考虑给宝宝使用枕头来适应脊柱的生理变化。 枕头的选择 高度:枕头的高度要适宜,一般建议在1-3厘米左右。可以选择专门为婴儿设计的枕头,其高度符合婴儿的身体发育特点。例如,选择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枕头材质,如棉质的枕套搭配柔软的填充材料,这样既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撑,又能保证宝宝头部的舒适和呼吸通畅。 形状:应选择符合婴儿头部形状的枕头,一般是中间稍凹、两端略高的形状,这样可以适应宝宝头部的轮廓,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同时避免对宝宝的头部造成不必要的压迫。 特殊情况的考虑 肥胖宝宝:对于肥胖的宝宝,可能可以适当提前一点考虑使用枕头,但也要密切关注宝宝的舒适度和身体反应。因为肥胖宝宝颈部周围脂肪较多,可能需要稍微薄一点的枕头来维持合适的身体姿势。 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方面发育相对更不成熟,使用枕头的时间需要根据其具体的发育情况来确定,一般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早产儿的体重、身体发育等综合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使用枕头以及选择合适的枕头。 总之,宝宝是否可以枕枕头以及何时枕枕头需要综合考虑宝宝的个体发育情况,以保证宝宝的健康和舒适为首要原则。

    2025-10-17 11:20:54
  • 小儿呛奶如何处理

    小儿呛奶时要立即停止喂养,采取侧卧姿势并拍打背部,观察呼吸情况,及时就医,新生儿和小婴儿呛奶需更谨慎处理及注意日常喂养相关问题。 一、立即停止喂养 当发现小儿呛奶时,应立刻停止喂奶,避免继续喂食导致呛奶情况加重。这是因为持续喂养会使更多的乳汁进入气道,增加气道阻塞的风险。 二、体位调整 1.侧卧姿势:将小儿转向一侧,最好是侧卧,头部稍低。这样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使呛入气道的奶液更容易流出,防止奶液进一步阻塞气道。例如,可将小儿侧卧在成人的腿上,头部低于身体,便于奶液引流。对于新生儿和婴儿来说,侧卧姿势能有效降低奶液窒息的风险。 2.拍打背部:在保持侧卧姿势的同时,用手掌轻轻拍打小儿的背部。拍打力度要适中,以帮助小儿咳出呛入气道的奶液。通过拍打背部产生的震动,促使气道内的奶液排出。但要注意拍打时的力度和部位,避免对小儿造成伤害。 三、观察呼吸情况 密切观察小儿的呼吸状况。如果小儿呼吸正常,面色红润,可继续观察。若小儿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青等情况,说明气道阻塞较为严重,需立即采取进一步急救措施。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面色发青是因为缺氧导致的,此时应争分夺秒进行急救。 四、及时就医 即使经过上述处理后小儿呼吸看似恢复正常,也建议尽快带小儿就医。因为有些呛奶可能造成潜在的损伤,如气道黏膜的轻微损伤等,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查,如听诊、胸部影像学检查等,确保小儿肺部没有异常情况。尤其是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他们的气道较为狭窄,呛奶后更需要医生进行全面评估。 特殊人群(新生儿、小婴儿)温馨提示 新生儿和小婴儿呛奶时更需谨慎处理。由于他们的咳嗽反射相对较弱,呛入气道的奶液更难自行咳出。在日常喂养中,要注意喂养姿势,如采用斜抱式喂奶,让奶液能顺利流入胃部,减少呛奶的发生。喂奶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的吞咽情况,一旦发现呛奶迹象,应立即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处理。同时,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因为在就医途中也可能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如果小儿经常出现呛奶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排查是否存在喂养技巧不当、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问题。

    2025-10-17 11:19:57
  • 孩子成长的标准年龄范围是多少

    生长发育各阶段有不同特点,婴儿期为生长最迅速阶段且神经心理渐发展,幼儿期体重身高有增长且动作语言等逐步发展,学龄前期体格平稳且智力社交语言等进一步发展,学龄期体格稳步增长且接受系统教育认知快速发展,青春期是第二高峰期有明显第二性征发育且存在个体差异需注意性早熟等情况。 一、婴儿期(0~1岁) 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出生后第1年体重可增长至出生时的3倍左右(约9~10kg),身高约增长25cm,达到75cm左右。此阶段神经心理方面,婴儿逐渐能注视物体、微笑、发出咿呀声等,头颈部肌肉逐渐发育,能短暂抬头等。 二、幼儿期(1~3岁) 1~3岁时,体重每年增长约2kg,身高每年增长约7~8cm,2岁时身高约85cm,3岁时约90cm。动作发展上,能独立行走、跑跳,手部精细动作逐渐发展,可搭积木等;语言方面能表达简单句子,开始理解指令;认知和社交也逐步发展,能区分简单事物等。 三、学龄前期(3~6岁) 此阶段体格生长速度相对平稳,每年体重增长约2kg,身高每年增长约5~7cm。智力发育加快,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绘画等;社交能力进一步提升,能参与集体活动;语言表达更丰富,能讲述简单故事等。 四、学龄期(6~12岁) 学龄期儿童体格稳步增长,每年体重增加约2~3kg,身高每年增长约5~7cm。此阶段是接受系统学校教育的时期,认知能力快速发展,能进行复杂的学习活动;身体各器官逐渐发育成熟,肌肉力量、骨骼等逐步发展,但相对青春期前仍较平稳。 五、青春期(女孩10~20岁,男孩12~22岁)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女孩身高可从约130cm快速增长至160cm左右,男孩身高可从约135cm快速增长至175cm左右。此阶段第二性征明显发育,女孩出现乳房发育、月经初潮等,男孩出现睾丸增大、阴茎增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等,同时心理和认知也趋向成熟,但个体差异较大,受遗传、营养、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影响。需注意,青春期发育存在正常的个体差异范围,若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则需警惕性早熟,而青春期发育明显延迟也需评估原因。

    2025-10-17 11:19: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