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小孩睡眠少是什么原因

    小孩睡眠少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如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生长发育需求;环境因素如睡眠环境不适、作息不规律;饮食因素如饥饿或过饱、食物特殊成分;疾病因素如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其他慢性疾病;心理因素如分离焦虑、过度兴奋。婴儿需营造舒适睡眠环境并关注生长发育,较大儿童要建立规律作息、关注心理,睡眠少且伴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生长发育需求:在快速生长期,小孩身体的生长发育较快,可能会影响睡眠情况。比如婴儿期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可能会出现短时间内睡眠少的情况,但整体的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会按照正常曲线增长。 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都会影响小孩睡眠。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小孩感觉不舒服,从而影响睡眠;光线过亮,即使是在睡眠时,也可能干扰小孩的睡眠节律;噪音过大,会使小孩容易惊醒,导致睡眠中断,睡眠时间减少。例如,室温保持在25℃左右较为适宜,过于嘈杂的环境会让小孩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作息不规律: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没有形成固定规律,比如白天睡眠时间过长,会导致晚上精神兴奋,难以入睡,进而睡眠减少。有些家长可能没有帮助小孩建立良好的睡眠-觉醒规律,导致小孩的生物钟紊乱,出现睡眠少的情况。 饮食因素 饥饿或过饱:小孩进食过少导致饥饿,会因为身体不适而睡眠少;而如果进食过饱,胃肠道需要消化食物,会引起腹部不适,也会影响睡眠。例如,小孩睡前吃得过多,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等情况,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时间缩短。 食物中的特殊成分:某些食物中含有的成分可能会影响小孩睡眠,比如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像一些含有咖啡成分的儿童饮品等,可能会使小孩神经兴奋,导致睡眠减少。 疾病因素 感染性疾病:当小孩患有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身体会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咳嗽、鼻塞等,这些不适会干扰小孩的睡眠,导致睡眠少。例如,小孩感冒后,鼻腔堵塞,呼吸不畅,会频繁醒来,睡眠时间明显减少。 消化系统疾病:患有消化不良、肠痉挛等消化系统疾病时,小孩会感到腹部疼痛或不适,影响睡眠。比如肠痉挛发作时,小孩会突然出现剧烈的腹痛,导致睡眠中断,睡眠次数和时间都会受到影响。 其他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会使小孩代谢加快,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睡眠少的情况,但相对较为少见。 心理因素 分离焦虑: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小孩,当与亲人分离时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从而影响睡眠。例如,小孩初次上幼儿园时,可能会因为不适应与家人分离而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中易惊醒等情况,导致睡眠减少。 过度兴奋:白天经历了过于兴奋的活动或事件,如观看刺激的动画片、进行激烈的玩耍等,会使小孩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迅速进入睡眠,导致睡眠少。比如小孩在白天玩了很长时间的追逐游戏后,晚上可能会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较浅。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婴儿,家长要特别注意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室温适宜、安静无噪音、光线柔和。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精神状态,如果睡眠少同时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较大的儿童,要帮助其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白天过度兴奋或长时间睡眠,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缓解其分离焦虑等不良情绪。如果小孩睡眠少的情况持续较长时间且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呕吐、精神差等,一定要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排除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2025-10-17 14:34:15
  • 小孩子晚上不睡觉是什么原因

    孩子晚上不睡觉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生理因素如生物钟未建立、睡眠需求差异;环境因素如睡眠环境不适、睡眠习惯不良;饮食因素如晚餐过饱或饥饿、睡前摄入刺激性食物或饮料;疾病因素如疼痛不适、呼吸道问题、其他慢性疾病;心理因素如分离焦虑、情绪波动。 睡眠需求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睡眠需求不同,但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婴儿每天需要12-17小时睡眠,幼儿需要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需要10-13小时。如果孩子实际睡眠时间不足,可能在晚上表现出精力旺盛难以入睡的情况;但如果孩子睡眠时间过多,白天睡眠过长也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导致晚上不睡觉。例如,有些婴儿白天睡眠较多,晚上就会精神较好,难以进入睡眠状态。 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都会影响孩子睡眠。过冷或过热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比如室温过高时孩子会觉得燥热,影响入睡;光线过强,即使是夜晚的微光也可能干扰孩子的睡眠节律;噪音过大,如周围有持续的声响,会让孩子难以进入深度睡眠,从而在晚上频繁醒来或难以入睡。例如,在一个装修嘈杂的环境中,孩子的睡眠就容易受到影响。 睡眠习惯不良:没有建立良好的睡眠仪式,比如睡前没有固定的洗澡、讲故事等程序,孩子会难以适应睡眠状态。另外,长期抱着哄睡、含着乳头或奶嘴入睡等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孩子在晚上醒来后无法自主再次入睡。比如,孩子习惯了被抱着摇晃着入睡,一旦放在床上就容易醒来,进而影响晚上的睡眠。 饮食因素 晚餐过饱或饥饿:晚餐吃得过饱会导致孩子肠胃负担过重,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从而影响睡眠;而晚餐饥饿时孩子会因为身体不适而难以入睡。例如,孩子晚餐吃了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晚上可能会频繁翻身,无法安稳入睡。 睡前摄入刺激性食物或饮料:睡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浓茶等,或者吃了巧克力等含有可可碱的食物,这些物质会刺激神经系统,使孩子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比如,3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在睡前喝了可乐,可能会出现晚上不睡觉、睡眠浅等情况。 疾病因素 疼痛不适:身体的某些疾病可能导致孩子身体疼痛不适从而影响睡眠。例如,出牙期的婴儿可能会因为牙龈肿痛而在晚上频繁醒来;患有中耳炎的孩子会因为耳朵疼痛在晚上哭闹、难以入睡;患有肠套叠的儿童会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导致晚上无法正常睡眠,表现为哭闹不止、烦躁不安等。 呼吸道问题: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鼻塞,孩子会因为呼吸不畅而在晚上频繁醒来,试图通过张口呼吸来缓解,但这样又会进一步加重不适,影响睡眠质量。例如,冬季孩子容易患感冒引起鼻塞,晚上睡觉就会受到明显影响。 其他慢性疾病:如患有哮喘的儿童,在夜间可能会出现哮喘发作,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从而影响睡眠;患有糖尿病的儿童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夜间口渴、尿频等情况,进而影响睡眠。 心理因素 分离焦虑: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是3岁左右开始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当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比如孩子白天由祖父母照顾,晚上回到父母身边,可能会因为对父母的依赖和对分离的不安而在晚上难以入睡,表现为哭闹、黏人等。 情绪波动:孩子在白天可能经历了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如受到惊吓、与同伴发生不愉快等,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延续到晚上,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难以平静入睡。例如,孩子白天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晚上可能会因为心理上的阴影而出现晚上不睡觉、做噩梦等情况。

    2025-10-17 14:31:16
  • 3岁儿童多动症治疗

    3岁儿童多动症可通过药物、非药物干预、饮食生活方式调整等治疗,药物需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行为训练、家长培训)、心理治疗(游戏治疗),饮食要均衡、少高糖高添加剂食物,生活要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和适当运动,治疗中要考虑个体差异、特殊病史,注重心理关怀。 一、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3岁儿童多动症的药物主要有中枢兴奋剂等,如哌甲酯等,但需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因为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权衡利弊,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药物治疗。 二、非药物干预 (一)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训练 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患儿认识自身行为问题,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例如,采用代币制,当患儿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时,给予代币作为奖励,代币可兑换患儿喜欢的物品或活动,这种方式有助于强化良好行为,根据相关研究,长期坚持认知行为训练对改善3岁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有一定积极作用,能帮助患儿逐步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家长培训 家长在患儿的行为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家长需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保持耐心,避免过度批评指责患儿,以正向引导为主。研究表明,经过专业的家长培训,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患儿的行为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干预,有助于患儿行为问题的改善,因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家长引导能为患儿提供稳定的支持系统,促进其行为的调整。 (二)心理治疗 1.游戏治疗 利用游戏的方式让3岁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情感和行为问题。治疗师根据患儿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观察患儿的行为表现,同时引导患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习适应社会规范和控制自身行为。例如,设计合作性游戏,让患儿在与他人合作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与他人互动等,游戏治疗能有效缓解3岁儿童多动症患儿的紧张情绪,促进其心理发展和行为的改善,相关研究显示游戏治疗对改善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症状有一定帮助。 (三)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保证3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减少含有过多添加剂、糖分高的食物摄入。例如,控制糖果、膨化食品等的食用量,因为有研究发现过多摄入高糖、高添加剂食物可能会对儿童的神经发育产生一定不良影响,进而加重多动症相关症状。建议多给患儿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为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维持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 2.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3岁儿童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在12-14小时左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大脑发育和神经功能调节,对改善多动症症状有一定辅助作用。同时,适当安排规律的体育活动,如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户外游戏等,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发育,也有利于缓解多动症患儿的过度活跃等症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3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如行为变化、情绪状态等。如果是有特殊病史的儿童,如曾有严重过敏史等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需格外谨慎,要提前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便医生制定更安全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重对患儿的心理关怀,避免因治疗给患儿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以积极、温和的方式推进治疗过程,确保治疗在保障患儿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进行。

    2025-10-17 14:30:03
  • 女孩子经常呕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女孩子经常呕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妊娠相关、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梗阻)、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压增高)、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精神心理因素(如神经性呕吐)。需及时就医,通过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 一、妊娠相关原因 对于处于育龄期且有停经史的女孩子,怀孕是常见原因之一。在早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一般在停经6周左右出现,8-10周达高峰,12周左右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人持续时间较长。 二、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 病因:可能由饮食不规律、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过辣、过冷、过烫食物)、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女孩子若经常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就容易引发胃炎,导致胃黏膜受到刺激,出现呕吐症状,常伴有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等表现。 特点:呕吐可为间歇性,程度轻重不一,有时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 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女孩子也易患消化性溃疡,溃疡刺激胃肠道,可引起呕吐,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多为进食后疼痛,一段时间后缓解。 特点:呕吐可能在进食后加重,还可能伴有黑便等症状。 肠梗阻 病因:可由肠道粘连、肠套叠、肠道肿瘤等引起。女孩子若有腹部手术史,可能因肠道粘连导致肠梗阻;也可能因肠道寄生虫等原因引发肠套叠。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会出现呕吐,且呕吐物可能为粪样物,同时伴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 特点:呕吐呈进行性加重,腹胀明显,腹痛为阵发性绞痛。 三、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压增高 病因:如颅内肿瘤、脑出血、脑膜炎等疾病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女孩子若患有颅内肿瘤,随着肿瘤生长,颅内压逐渐升高,会引起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常伴有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 特点:呕吐不伴有恶心先兆,呈喷射状,头痛剧烈且进行性加重。 四、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甲状腺功能亢进 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女孩子患甲亢后,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胃肠道,可引起胃肠蠕动加快,出现呕吐症状,还常伴有心慌、多汗、消瘦、烦躁等表现。 特点:呕吐可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其他典型症状,甲状腺可肿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病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可由自身免疫、结核等原因引起。女孩子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会出现代谢紊乱,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呕吐,同时可能伴有乏力、低血压、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 特点:呕吐常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其他相关症状,如皮肤颜色改变等。 五、精神心理因素 神经性呕吐 病因: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学习压力大、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女孩子在面临重要考试、与同学关系紧张等情况时,可能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神经性呕吐。 特点:呕吐常与心理因素相关,呕吐多在进食后不久发生,呕吐量不多,不影响食欲和体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如果女孩子经常呕吐,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hCG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头颅CT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女孩子的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等。

    2025-10-17 14:28:46
  • 宝宝七个月还不会坐怎么办

    婴儿7个月还不会坐存在多种情况,可能因缺乏锻炼、营养因素或疾病等导致,若经适当措施后无改善需就医,早产儿及有家族遗传代谢病家族史的宝宝需特殊关注,医生会通过检查评估并给予指导建议。 一、正常发育情况回顾 婴儿大运动发育有一定规律,一般宝宝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7个月时能较稳地独坐。但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可能因早产、出生时低体重等因素,大运动发育稍晚于正常孕周出生、体重正常的宝宝。 二、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缺乏锻炼 1.原因:如果宝宝平时被包裹得较紧,缺乏在俯卧位、坐位等姿势下的锻炼机会,会影响其颈部、背部及腰部肌肉力量的发展,从而导致7个月还不会坐。 2.应对:可以逐渐增加宝宝练习独坐的时间。让宝宝先从靠坐开始,比如在宝宝背后放置一些柔软的靠垫,让其有一定支撑先练习保持坐位,每天进行数次,每次几分钟,随着宝宝肌肉力量增强,逐渐减少支撑物,让宝宝尝试自主独坐。同时,在宝宝清醒时多让其进行俯卧位抬头、翻身等训练,因为俯卧位可以锻炼颈部、背部肌肉,为独坐打下基础,俯卧时还可以在宝宝前方放置有趣的玩具,吸引其抬头,增强颈部力量。 (二)营养因素 1.原因:如果宝宝在孕期营养摄入不足,出生后又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会影响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导致大运动发育落后。例如,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骼的强度和肌肉的功能。 2.应对:确保宝宝的饮食中含有足够的营养成分。对于7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逐渐添加辅食,在辅食中可以添加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如果宝宝对牛奶不过敏,可逐渐引入配方奶、奶酪等)、豆制品(如豆腐)等,同时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来促进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三)疾病因素 1.原因: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大运动发育迟缓,如脑发育不良、先天性肌肉疾病等。脑发育不良可能是由于孕期感染、缺氧等因素引起,会影响宝宝的神经运动功能;先天性肌肉疾病则会直接影响肌肉的力量和功能。 2.应对:如果怀疑宝宝有疾病因素,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肌肉相关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如果是疾病导致,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例如,如果是脑发育不良,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康复、认知康复等多种康复手段,促进宝宝大运动及其他方面发育。 三、就医评估建议 如果宝宝7个月还不会坐,且经过适当增加锻炼、调整营养等措施后仍没有明显改善,建议带宝宝到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评估宝宝的肌张力、肌力、神经反射等情况,以及可能会安排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维生素D水平检测、头颅超声或MRI等,来综合评估宝宝的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四、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各器官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大运动发育落后于足月儿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也不能忽视,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其大运动发育情况,在纠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时间)相应阶段重点进行大运动的训练和评估,如果到相应纠正月龄仍未达到正常发育水平,要及时就医评估。对于有家族遗传代谢性疾病家族史的宝宝,也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影响大运动发育的疾病因素,以便早期干预。

    2025-10-17 14:26:0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