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孩子膝盖磕破了怎么办

    婴幼儿膝盖磕破后,先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等冲洗,污染明显用碘伏消毒,再止血,按压等;然后判断伤口严重程度,浅表伤口清洁消毒后用创可贴或纱布包扎,较深伤口立即就医清创等;最后观察恢复情况,正常是伤口周围无红肿等,异常如红肿渗液等及时就医。 一、初步处理 1.清洁伤口: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目的是冲掉伤口表面的灰尘、泥沙等异物,减少感染风险。如果没有生理盐水,也可用干净的自来水冲洗,但要注意水流不宜过急,避免过度冲刷造成二次损伤。对于婴幼儿膝盖磕破的情况,更要轻柔冲洗。 若伤口有明显污染,可使用碘伏棉签由伤口中心向外周轻轻擦拭消毒,碘伏消毒相对温和,能有效杀灭细菌等病原体。 2.止血: 对于较小的伤口,一般按压几分钟即可止血。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纸巾按压在伤口上,施加适当压力。如果是活动性出血且按压无法止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婴幼儿由于凝血功能相对较弱,止血时更需耐心操作,持续按压并观察止血情况。 二、判断伤口严重程度 1.浅表伤口: 伤口较浅,仅表皮或真皮浅层受损,出血多为渗血或少量流血,伤口边缘整齐,这种情况一般愈合较快,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例如孩子膝盖磕破后只是表皮擦伤,创面比较干净。 2.较深伤口: 伤口深度较深,可能可见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等,出血可能呈喷射状或较多,伤口边缘不整齐,这种情况需要警惕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如可能伤及深层血管、神经等。比如伤口较深且有泥土等异物嵌入,此时自行处理后需尽快就医进一步清创等处理。 三、不同严重程度伤口的后续处理 1.浅表伤口: 清洁消毒后,可使用创可贴覆盖伤口,但要注意定期更换创可贴,保持伤口干燥。如果孩子活动量大,创可贴容易脱落,可改用无菌纱布包扎,每天观察伤口情况,一般3-5天可愈合。对于幼儿,要避免其搔抓伤口,防止创可贴等脱落或伤口感染。 2.较深伤口: 应立即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伤口清创,可能会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等再次冲洗伤口,彻底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缝合等处理。同时可能会根据伤口情况注射破伤风疫苗,尤其是伤口较深、污染严重时,因为破伤风杆菌易在深而脏的伤口缺氧环境中繁殖。对于儿童,要安抚其情绪,让就医过程相对顺利,并且在就医后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护理伤口,按时换药等。 四、观察伤口恢复情况及异常表现 1.正常恢复表现: 伤口周围无明显红肿、疼痛逐渐减轻,浅表伤口逐渐结痂并脱落,新皮肤生长。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恢复时间可能略有差异,一般儿童愈合能力相对较强,恢复会比成人稍快。 2.异常表现及应对: 若伤口出现红肿加重、渗液增多(渗液呈脓性等)、孩子伤口处疼痛加剧、发热等情况,可能是伤口感染的表现,需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抗感染等相应治疗。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需密切观察其伤口周围情况及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饮食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025-10-17 13:18:29
  • 儿子睡觉出汗的病因是什么

    儿子睡觉出汗可能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新陈代谢旺盛和环境因素影响;病理性因素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及其他感染)、其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内分泌疾病等)。发现儿子睡觉出汗要观察情况,生理性因素致汗可调整环境等缓解,病理性因素需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家长要加强小儿护理、合理喂养预防疾病。 环境因素影响:如果睡眠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或盖被过厚,都可导致小儿睡觉出汗。例如室内温度保持在25-28℃较为适宜,若室温超过30℃,且给孩子穿着毛衣、盖较厚的被子,就会因过热而出汗。不同年龄段小儿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出汗。 病理性因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患儿除了睡觉出汗多外,还常伴有夜间哭闹、枕秃、方颅、鸡胸等表现。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存在多汗症状,多发生于3月龄至2岁的小儿。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使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骨钙动员增加,同时影响汗腺神经调节功能,致使出汗增多。 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后,患儿多有长期盗汗现象,还可伴有低热、乏力、消瘦等症状。例如肺结核患儿除了夜间出汗外,还可能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通过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等检查可协助诊断,结核杆菌感染后机体处于免疫反应状态,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出汗增多。 其他感染: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肺炎等疾病,在发热过程中或退热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出汗情况。当机体受到病原体侵袭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出汗。一般随着感染的控制,出汗情况也会逐渐改善。 其他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由于心功能不全,机体氧供不足,为了代偿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出汗增多,尤其在活动后或睡眠时更为明显。同时还可能伴有气促、口唇发绀、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了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引发出汗。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多汗,还可伴有烦躁、食欲亢进、消瘦等症状。但儿童时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对少见,需要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 当发现儿子睡觉出汗时,首先要观察出汗的程度、伴随症状等。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出汗,调整环境温度、减少穿着盖被后多可缓解。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维生素D测定、结核菌素试验、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小儿,家长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皮肤问题,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2025-10-17 13:17:34
  • 孩子一吃饭就肚子痛是怎么回事

    孩子吃饭时肚子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消化系统相关原因有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儿童易发生,免疫系统识别有害物质引发免疫反应致胃肠炎症)、胃肠功能紊乱(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致胃肠蠕动不协调、消化酶分泌异常)、肠道寄生虫感染(有感染病史者易因寄生虫刺激肠道黏膜致腹痛);其他系统相关原因有肠系膜淋巴结炎(7岁以下儿童多见,病毒感染后肠系膜淋巴结发炎致痛)、食物摄入温度不适(进食过冷或过热食物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痉挛致痛)。 一、消化系统相关原因 1.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发生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情况。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在进食含有牛奶成分的食物后,可能会出现一吃饭就肚子痛的表现。不同年龄段常见的过敏食物有所不同,婴儿期常见牛奶、鸡蛋过敏,幼儿及学龄前期可能对坚果、海鲜等过敏。 发病机制:当孩子进食了引起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胃肠道出现炎症等反应,引起肚子痛。比如牛奶蛋白过敏时,机体的免疫细胞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刺激胃肠道,导致腹痛。 2.胃肠功能紊乱 生活方式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对胃肠功能影响较大。如果孩子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者进食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例如,长期喜欢吃油炸食品的孩子,胃肠消化负担加重,容易出现吃饭时肚子痛的情况。另外,精神压力大也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比如有的孩子考试前吃饭时容易肚子痛,就是因为精神紧张影响了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发病机制: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胃肠蠕动不协调、消化酶分泌异常等。胃肠蠕动不协调会使食物在胃肠道内通过不畅,引起腹部不适疼痛;消化酶分泌异常则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进一步加重胃肠的负担,引发肚子痛。 3.肠道寄生虫感染 病史因素:如果孩子有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病史,比如曾经有过蛔虫、蛲虫等感染,就有可能再次出现吃饭时肚子痛的情况。肠道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会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腹痛。不同寄生虫引起的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蛔虫感染可能会引起脐周疼痛等。 二、其他系统相关原因 1.肠系膜淋巴结炎 年龄因素:多见于7岁以下的儿童。孩子在病毒感染后容易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可波及肠系膜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发炎,吃饭时由于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刺激,会引起肚子痛,疼痛部位多以脐周为主。 发病机制: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肠系膜淋巴结出现炎症反应,肿大的淋巴结刺激周围的神经和组织,从而引起腹痛。 2.食物摄入温度不适 生活方式因素:孩子如果进食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胃肠道的痉挛,导致肚子痛。比如冬天吃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冷饮,或者夏天吃温度很高的食物,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025-10-17 13:16:49
  • 三岁宝宝说话不清楚,吐字不清怎么办

    三岁宝宝说话不清可能由生理发育(口腔肌肉不完善、听力问题)、语言环境(缺乏良好刺激、多种方言混杂)、心理等因素导致,若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带宝宝到儿童保健科或儿科检查,家长要耐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关注个体差异,为宝宝创造良好语言发育条件。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生理发育因素 1.口腔肌肉发育不完善 三岁宝宝的口腔肌肉控制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例如,舌肌、唇肌等肌肉的协调性如果欠佳,可能导致说话不清楚。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口腔肌肉训练来改善,比如让宝宝做吹泡泡、咀嚼软质食物等活动,增强口腔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一般来说,随着宝宝年龄增长,部分可自行改善,但如果到一定月龄仍无明显进步则需关注。 2.听力问题 听力障碍会影响宝宝对语言的接收,从而导致说话不清。要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进行听力检测,包括纯音测听、耳声发射等检查项目。如果确诊有听力问题,需及时进行干预,如佩戴合适的助听器等,尽早让宝宝接触正常声音环境以促进语言发育。 (二)语言环境因素 1.缺乏良好语言刺激 家长与宝宝交流过少,或者使用的语言过于简单、不规范,会影响宝宝语言的学习和发展。家长应多与宝宝进行丰富的语言互动,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宝宝交流,给宝宝提供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比如多给宝宝讲故事、描述日常生活场景等,每天保证一定时长的有效语言交流时间。 2.多种方言混杂 家庭中同时使用多种方言,会让宝宝在语言学习时产生混淆,导致说话不清。应尽量保持单一的语言环境,选择一种标准语言作为家庭主要交流用语,避免多种方言同时使用,让宝宝能专注学习一种语言的发音和表达。 (三)其他因素 1.心理因素 宝宝可能因紧张、害羞等心理因素而说话不清。家长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和鼓励,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让宝宝在交流时放松心情。比如在宝宝说话时耐心倾听,不急于纠正或催促,让宝宝逐渐建立自信,愿意开口清晰说话。 二、医学检查与监测 如果宝宝三岁说话仍明显不清,建议带宝宝到儿童保健科或儿科进行相关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听力评估、语言发育评估等。例如通过语言发育筛查量表来评估宝宝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情况,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定期监测宝宝的语言发育进展也是很重要的,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 三、温馨提示 对于三岁宝宝说话不清的情况,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过于焦虑指责宝宝。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关注宝宝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表现。如果是生理发育问题导致,要坚持进行相关训练;如果是语言环境问题,要积极调整语言环境;如果怀疑有疾病因素,要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充分考虑宝宝的个体差异,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进程有所不同,有的可能稍晚但最终能正常发展,家长要给予宝宝足够的时间和支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为宝宝创造有利于语言发育的良好条件。

    2025-10-17 13:15:47
  • 不同月龄的宝宝应有的奶量和喂奶次数是多少

    婴儿不同阶段奶量和喂奶次数有变化,0-1个月新生儿胃容量小,随日龄增加奶量渐增,每天总量900-1200毫升,按需喂8-12次;1-3个月奶量继续增加,每天喂7-9次;4-6个月每次可达120-200毫升,每天总量700-800毫升,喂6-8次;6-12个月每次180-240毫升,每天总量600-800毫升,喂5-6次,各阶段有个体差异,异常需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建议。 一、0-1个月婴儿 (一)奶量 新生儿胃容量较小,出生后第1天奶量约为每次60毫升左右,随着日龄增加,到1个月时每次奶量可达到120毫升左右,一般每天奶量总量约为900-1200毫升。依据新生儿消化功能逐步完善的生理特点,每次奶量可根据宝宝需求适当调整,但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喂奶次数 0-1个月的婴儿胃排空较快,需频繁喂养,一般每天喂奶次数为8-12次,建议按需喂养,即宝宝有饥饿表现(如哭闹、觅食动作等)时就进行喂养。 二、1-3个月婴儿 (一)奶量 1-2个月时,每次奶量可增加至90-120毫升,2-3个月时每次奶量可达120-150毫升,每天奶量总量约为800-1000毫升。这是因为此阶段婴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奶量的需求逐渐增加,可参考儿科生长发育标准来大致判断奶量情况。 (二)喂奶次数 此阶段喂奶次数逐渐减少,每天喂奶次数为7-9次,可开始尝试逐渐延长喂奶间隔时间,培养规律的喂养习惯,但仍需根据宝宝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比如有的宝宝可能仍需要较频繁的喂养。 三、4-6个月婴儿 (一)奶量 4-6个月时,每次奶量进一步增加,一般每次可达120-200毫升,每天奶量总量约为700-800毫升。随着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奶量占总摄入量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但仍为重要营养来源,可依据婴儿的体重增长、精神状态等评估奶量是否合适。 (二)喂奶次数 每天喂奶次数为6-8次,此时可以开始逐渐向一日5-6次喂奶过渡,同时要关注婴儿对辅食接受情况对奶量的影响,保证营养均衡摄入。 四、6-12个月婴儿 (一)奶量 6-12个月时,每次奶量可达180-240毫升,每天奶量总量约为600-800毫升。此阶段辅食添加逐渐丰富,奶仍然是提供优质蛋白质、钙等营养的关键,但奶量会随着辅食摄入增加而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 (二)喂奶次数 每天喂奶次数为5-6次,随着婴儿消化系统和进食能力进一步发展,喂奶间隔时间进一步延长,可逐步向幼儿的饮食模式过渡,但需注意保证每日奶量的基本需求以满足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宝宝存在个体差异,如体重、生长速度、消化功能等不同,奶量和喂奶次数可适当调整。若宝宝出现异常情况,如体重增长异常缓慢或过快、频繁呕吐等,需及时就医评估,遵循专业儿科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同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喂养过程安全、合理。

    2025-10-17 13:15: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