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史瑞明,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儿科学会委员,西安市儿科学会委员。于19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承担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儿科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多次参加院、校级授课比赛并获奖。熟练掌握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专长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及参与省级和院校基金1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呼吸系疾病、免疫紊乱、儿童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儿童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展开
  • 积食的孩子怎么调理呢

    孩子积食可通过多方面来应对,一是饮食调整,控制食量并选易消化食物;二是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三是增加活动量,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婴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孩子积食时需特殊对待,若调整后无改善甚至加重要及时就医。 选择易消化食物: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还能为孩子提供能量;软面条经过煮制后质地柔软,也适合积食孩子的肠胃。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加重肠胃消化负担。 腹部按摩 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在孩子饭后1小时左右,以孩子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孩子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例如,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孩子腹部感觉温暖、舒适为宜。通过按摩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加速食物的消化和排泄,缓解积食症状。 增加活动量 适当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爬行(适合幼儿)等。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进行慢跑、跳绳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运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带动肠胃蠕动,有助于消化。比如饭后30分钟左右带孩子外出散步15-20分钟,能有效改善积食情况。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活动方式和强度需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幼儿以温和的活动为主,大一点的孩子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观察与就医 密切观察: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积食的症状变化,如是否仍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表现。如果经过饮食调整、腹部按摩和适当运动后,孩子积食症状仍无改善甚至加重,如出现持续呕吐、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注意:对于婴儿期的孩子,由于其肠胃功能更脆弱,在进行饮食调整和腹部按摩时要格外小心。按摩力度一定要轻柔,避免损伤婴儿娇嫩的腹部皮肤。如果是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出现积食情况,如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的孩子,出现积食时更要谨慎处理,应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因为这类孩子的身体状况特殊,自行处理可能会延误病情。

    2025-10-17 11:12:40
  • 宝宝发烧打冷颤怎么办

    宝宝发烧打冷颤时要及时保暖,密切监测体温,保持环境适宜,补充水分,若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及时保暖 宝宝发烧打冷颤时,首先要注意保暖。因为打冷颤是身体在通过肌肉颤抖产热,此时要适当增添衣物,比如给宝宝加盖薄被等,但要避免过度包裹,保证宝宝舒适且能逐步缓解寒冷感。这是因为寒冷刺激会使宝宝体温调节中枢紊乱,通过保暖可帮助宝宝恢复体温调节的稳定状态,尤其要注意四肢的保暖,可给宝宝穿上合适的袜子等。 二、监测体温 密切监测宝宝的体温变化,可用体温计定时测量体温。如果体温在38.5℃以下,属于低热范围,可先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若体温超过38.5℃,需进一步评估并考虑相应的退热措施(这里仅提及监测,不涉及具体药物使用指导)。不同年龄段宝宝正常体温范围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婴儿直肠温度在36.5~37.5℃之间,口腔温度在36.2~37.3℃之间,腋下温度在36~37℃之间,当宝宝发烧打冷颤时,要准确掌握其体温情况以便采取后续合适措施。 三、保持环境适宜 将宝宝所处环境温度调整到适宜范围,一般保持在22~25℃左右比较合适。避免环境温度过低导致宝宝寒冷感加重,同时也不要让环境温度过高,以免影响宝宝散热。良好的环境温度有助于宝宝身体热量的合理调节,促进体温恢复正常,对于缓解发烧打冷颤的不适有帮助。 四、补充水分 给宝宝适当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喂水。因为发烧时宝宝身体会丢失较多水分,补充水分不仅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还能促进宝宝的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对于较小的婴儿,可通过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来补充水分;较大的宝宝可以用小杯子喂水等。 五、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宝宝发烧打冷颤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精神萎靡、抽搐、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因为这些异常表现可能提示宝宝病情较为严重,比如可能是严重感染等引起的发烧,需要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他们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旦出现异常要尽快寻求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相应的处理。

    2025-10-17 11:12:03
  • 小孩气血不足有哪10个征兆

    小孩气血不足会出现面色萎黄、头发枯黄稀疏、容易疲劳、精神萎靡、指甲异常、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头晕目眩、手足冰凉及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此因气血无法充分上荣面部致面色萎黄、失于滋养头发致枯黄稀疏、供应机体能量动力致容易疲劳、濡养脑部致精神萎靡、滋养指甲致异常、影响脾胃致食欲不振、濡养心神致睡眠不安、供应脑部供血致头晕目眩、温煦机体致手足冰凉、为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动力致迟缓。 一、面色萎黄 气血不足时,气血无法充分上荣于面部,导致面色失去红润光泽,呈现萎黄之色,这是因为气血是面部色泽的重要营养来源,不足则面色失养而表现异常。 二、头发枯黄稀疏 发为血之余,气血充足时头发乌黑亮丽、浓密坚韧,而气血不足会使头发失于滋养,出现枯黄、稀疏等表现,反映出血液对毛发营养供应的匮乏。 三、容易疲劳 气血是机体能量和动力的来源,小孩气血不足时,身体能量供应不足,稍作活动便易出现气喘吁吁、易疲倦的情况,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四、精神萎靡 脑部依赖气血滋养来维持正常功能,气血不足会使脑部气血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小孩精神状态不佳,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等。 五、指甲异常 指甲的健康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不足时指甲多呈现苍白无血色,且可能出现竖纹等情况,这是因为气血不能很好地滋养指甲所致。 六、食欲不振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常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小孩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进食量减少,进而进一步影响气血的生成。 七、睡眠不安 心神需要气血来濡养,气血不足会使心神失养,导致小孩睡眠中易出现不安稳、夜惊等情况,影响正常的睡眠质量。 八、头晕目眩 脑部供血依赖充足的气血,气血不足时脑部供血不足,小孩可能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头晕目眩的表现。 九、手足冰凉 气血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气血不足时无法充分温煦四肢末端,导致小孩手足经常处于冰凉状态。 十、生长发育迟缓 气血是促进小孩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会影响骨骼、肌肉等的正常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增长缓慢、体重不达标等情况,因气血无法为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动力支持。

    2025-10-17 11:11:21
  • 大人受寒引起的感冒传染小孩儿吗

    大人受寒引起的感冒有可能传染小孩儿,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婴幼儿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学龄前儿童因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易感染,可通过隔离防护、环境消毒、增强小孩儿自身抵抗力来预防传染。 一、病毒传播相关情况 1.飞沫传播机制:当大人患有感冒时,呼吸道中的病毒会随着飞沫排出体外。例如,流感病毒感染者在咳嗽时,一次咳嗽可以产生数以万计的飞沫,这些飞沫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小孩儿处于同一环境中,就容易通过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接触传播补充:除了飞沫传播外,还可能通过接触传播。大人感冒后,手上可能会沾染病毒,如果小孩儿接触了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玩具等),然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等部位,也会导致感染。 二、不同年龄段小孩儿的易感性差异 1.婴幼儿阶段: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相对成人来说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他们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较差。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还不完善,在接触感冒病毒后更容易发病。 2.学龄前儿童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免疫系统有所发育,但仍相对脆弱。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幼儿园等,接触病毒的机会增多,如果大人感冒后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小孩儿感染的风险也较高。 三、预防大人感冒传染小孩儿的措施 1.隔离与防护:大人患有感冒时,应尽量与小孩儿隔离,减少密切接触。如果必须接触小孩儿,要佩戴口罩,比如医用外科口罩等,能有效阻挡飞沫传播。同时,要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小孩儿之前和处理呼吸道分泌物之后。 2.环境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室内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如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家具、玩具等。可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增强小孩儿自身抵抗力:保证小孩儿有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让小孩儿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感冒的风险。

    2025-10-17 11:09:59
  •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属于多动症

    多动症有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等症状表现,通常6岁前出现,需考虑多场景表现,家长存疑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相关科室经专业评估诊断,如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等从多角度获取信息量化评分来判断。 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比如在听故事、做功课的时候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经常走神,做事有始无终。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容易分心,完成作业时也常常出错、拖拉。这是由于多动症儿童的大脑额叶等区域发育异常,影响了注意力的维持功能。 冲动任性:经常不假思索地做出行动,比如在排队时会突然插队,别人说话时会突然打断,难以等待。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对冲动的控制能力较弱,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理性地克制自己的行为,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的发育滞后。 评估发病年龄 多动症通常在6岁之前就会出现症状,比如幼儿时期就可能表现出比同龄儿童更难安抚、活动量大等情况。如果孩子在学龄前就已经有上述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倾向,就要考虑多动症的可能性。而如果是在较大年龄才出现类似表现,需要进一步鉴别是否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行为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多动症。 考虑多场景表现 要观察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比如在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因为多动症的症状不是只在单一环境下出现,在多种场景中都可能有体现。例如在学校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在家庭中写作业拖拉、容易发脾气冲动,在公园玩耍时也不能安静遵守规则等,多个场景都出现类似不符合年龄的行为表现,更支持多动症的判断。 寻求专业评估 如果家长对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存在疑虑,应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心理科等科室进行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孩子的成长史、家族史,结合专业的量表评估等方式来综合判断。例如会使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等,从老师、家长、孩子自身等多个角度获取信息,通过量化的评分来确定孩子是否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医生还会观察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表现来辅助诊断。

    2025-10-17 11:08: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