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从业10余年,目前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兼学会秘书,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热带病与少见病专家组组员,Brian神经感染免疫专刊青委编委。长期从事各种急、慢感染性疾病,发热待查等诊治工作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SCI文献10余篇,参与编著、译著出版中外文书籍5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展开
  • 败血症会不会传染

    败血症本质不具传染性但病原体有传染性差异部分具传染性部分不具,儿童因免疫不完善接触传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易感染需避免过度密切接触,老年人伴基础病免疫力低接触传染性病原体更易感染应远离暴露环境,免疫缺陷人群感染风险高需加强防护减少接触并积极治基础病提升抵抗力,预防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传染病季避人员密集通风欠佳场所、免疫力低下者加强防护及通过合理作息等提升抵抗力。 一、败血症的本质属性 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而引起的严重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其本身不具备传染性,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 二、引发败血症病原体的传染性差异 导致败血症的病原体中部分具有传染性,部分不具传染性。例如:1.具传染性的病原体:A组链球菌可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若健康人接触携带该菌且处于感染期的个体,且自身免疫力低下时,可能被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部分病毒(如某些疱疹病毒等)引起的败血症,其病原体具有一定传染性,可通过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2.不具传染性的病原体:大肠埃希菌等常见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通常不具有传染性,多因人体局部感染病灶细菌入血等非传染途径引发败血症。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防护要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弱,若接触携带具传染性败血症病原体的个体(如患链球菌性咽炎未隔离者),更易受感染引发败血症,需避免儿童与传染性强的病原体携带者过度密切接触;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低下,接触具传染性的败血症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相关病原体)后,较健康人群更易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应让老年人远离传染性病原体暴露环境;3.免疫缺陷人群: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有基础免疫缺陷的人群,无论接触具传染性还是非传染性的败血症病原体,发生败血症的风险均高于常人,需加强防护,减少与可能携带相关病原体个体的接触,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升自身抵抗力。 四、预防核心举措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传染病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欠佳场所;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加强防护,减少与可能携带传染性败血症病原体个体的接触,同时通过合理作息、均衡饮食等方式提升自身抵抗力。

    2025-10-24 15:09:24
  • 甲型流感和新型冠状流感病毒哪个严重

    甲型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有多种亚型通过飞沫等传播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传播快各人群可感染人群聚集场所易大规模传播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一般人群重症风险低高危人群易致重症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较好;新型冠状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通过飞沫接触等传播侵袭呼吸道甚至其他脏器传播能力强各人群普遍易感密闭人员密集场所传播风险高症状多样有重症风险部分康复者有后遗症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相关特殊人群需严密监测。 甲型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有多种亚型,通过飞沫传播等方式,病毒主要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其传播速度较快,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感染,在生活方式方面,人群聚集场所易造成大规模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病毒主要侵袭呼吸道甚至累及其他脏器,传播能力较强,各年龄、性别人群普遍易感,在生活方式上,密闭、人员密集场所传播风险更高。 临床症状表现 甲型流感病毒:起病急,常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一般青壮年感染后症状相对典型。 新型冠状病毒:症状多样,有无症状感染、轻症(如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重症(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儿童可能出现川崎病样表现等不典型症状。 重症风险及预后 甲型流感病毒:一般人群重症风险相对较低,但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等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及时治疗后多数预后较好,基础疾病严重者预后可能较差。 新型冠状病毒: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重症风险较高,部分重症患者康复后可能存在肺纤维化等后遗症,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差异较大,儿童重症相对较少,但也有个别严重病例报道。 总体而言,不能简单判定甲型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哪个更严重,二者的严重程度与病毒变异、个体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更加严密监测,儿童要关注病情变化,孕妇要谨慎评估等,都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应对。

    2025-10-24 15:09:08
  • 菌血症有哪些症状

    菌血症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可呈不同类型伴畏寒寒战)、全身不适乏力,局部感染灶有皮肤软组织感染相关红肿疼痛化脓等、呼吸道感染相关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泌尿系统感染相关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尿液异常等,儿童症状不典型体温波动不规律有拒食哭闹萎靡等,老年人发热可能不明显局部症状不典型易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一、全身症状 1.发热:是菌血症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体温可呈现不同类型,如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或低热(体温在37.3℃~38℃左右),发热多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部分患者可伴有畏寒、寒战,寒战通常是菌血症较为典型的表现,多为突然发作,患者会感觉寒冷并伴有肌肉颤抖。 2.全身不适与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乏力,体力明显下降,活动耐力减弱,精神状态欠佳,可能出现嗜睡等表现,这是由于细菌及其毒素在体内引发炎症反应,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所致。 二、局部感染灶表现 1.原发感染部位相关症状 皮肤软组织感染相关:若菌血症由皮肤软组织感染引起,局部可见感染病灶表现,如伤口周围红肿、疼痛、皮温升高,严重时可出现化脓、溃烂等情况,若为疖、痈等感染,局部红肿范围可能较大,伴有明显触痛。 呼吸道感染相关:当菌血症由肺部感染等呼吸道感染引发时,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症状,痰液性状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异,如细菌感染可能咳脓性痰,同时可能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肺部听诊可闻及异常呼吸音等。 泌尿系统感染相关:若由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菌血症,患者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还可能出现腰痛,尿液外观可异常,如浑浊、有血尿等情况,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指标。 三、特殊人群表现特点 1.儿童:儿童菌血症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体温波动不规律,除发热外,可能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表现,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关注,若出现嗜睡、抽搐等情况需高度警惕菌血症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2.老年人:老年人菌血症时,发热可能不明显,甚至体温正常,但仍存在全身不适、乏力等表现,局部感染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皮肤感染可能红肿不显著,容易被忽视,且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差,更易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需加强监测。

    2025-10-24 15:08:18
  • 什么是腮腺炎

    腮腺炎分为流行性与化脓性,流行性由腮腺炎病毒飞沫传播致儿童青少年易感,表现为发热、腮腺以耳垂为中心非化脓性肿胀等,可通过病毒核酸等检测诊断,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化脓性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发,局部红肿胀痛有脓液流出,靠血常规等明确,需用抗生素治疗,儿童患流行性腮腺炎要严格隔离防并发症,成人化脓性患者中术后及长期卧床者有相应护理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腮腺炎是由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侵袭腮腺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等不同类型。二、病因 1.流行性腮腺炎: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2.化脓性腮腺炎: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常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者等。三、类型及表现 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升至39℃左右,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出现非化脓性肿胀,质地较韧,有疼痛或触痛,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2.化脓性腮腺炎:表现为腮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挤压腮腺时有脓液自导管口流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有高热、寒战等表现。四、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如流行性腮腺炎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抗体检测等明确病毒感染;化脓性腮腺炎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脓液涂片及培养可明确细菌种类。五、治疗 1.流行性腮腺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式退热,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无环鸟苷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嘱)。 2.化脓性腮腺炎: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保持腮腺导管通畅,可通过局部热敷等促进炎症消退。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流行性腮腺炎时需严格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需警惕并发脑膜炎等并发症;日常要注意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 2.成人:化脓性腮腺炎患者中,术后患者需注意术后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定期翻身等;长期卧床者要鼓励其适当活动,预防感染发生。

    2025-10-24 15:07:58
  • 乙肝五项哪几个阳性属于正常

    乙肝五项正常情况为均阴性或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表面抗体阳性是保护性抗体具免疫力,儿童接种疫苗后应检测确保有效,老年人抗体低可加强接种,有乙肝接触史人群要关注五项变化及时检测或接种疫苗。 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正常情况下乙肝五项均为阴性,或者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其余为阴性。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应答,也可能是既往感染乙肝病毒后康复而获得了免疫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都是正常的免疫状态体现。对于儿童来说,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理想的免疫状态,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成年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同样意味着具有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从生活方式角度,有正常免疫状态的人群相对更不易感染乙肝病毒,但仍需注意避免高危的乙肝病毒接触方式,如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有血液、体液的高危暴露等。若有乙肝病史的人群出现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提示病情可能处于康复阶段且具有免疫力。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正常乙肝五项情况与成人类似,一般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促使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要按规定进行抗体检测,确保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如果儿童乙肝五项均为阴性,需及时按照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以建立对乙肝病毒的防御。 老年人:老年人乙肝五项正常情况与其他人群一样,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是良好的免疫状态。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可能相对下降,更要关注自身乙肝五项情况,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较低,可考虑加强接种乙肝疫苗,以维持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同时,老年人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有乙肝接触史人群:如果有乙肝病毒接触史,比如与乙肝病毒感染者有密切生活接触等情况,更要关注乙肝五项变化。若原本乙肝五项阴性,接触后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并定期检测乙肝五项,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或产生相应免疫。若接触后乙肝表面抗体阴性,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2025-10-24 15:06: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