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从业10余年,目前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兼学会秘书,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热带病与少见病专家组组员,Brian神经感染免疫专刊青委编委。长期从事各种急、慢感染性疾病,发热待查等诊治工作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SCI文献10余篇,参与编著、译著出版中外文书籍5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展开
  • 乙肝是怎么传染的

    乙肝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医源性途径传染,一般日常生活接触、空气、水、食物等不传播乙肝,母婴传播是我国主要途径之一,及时接种疫苗等可降母婴传播几率,血液传播与医疗器械消毒等有关,性传播用安全套可降风险,医源性传播与医疗操作器械消毒等有关。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例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约有40%-70%会在出生后感染乙肝病毒,这是乙肝在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孕期母亲病毒载量高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若能在婴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对于处于哺乳期的乙肝病毒携带母亲,若乳头有破损出血等情况,婴儿接触到含有病毒的血液也可能被感染,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决定是否哺乳。 血液传播:包括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侵入性医疗器具,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出血的个人用品等。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中,未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消毒流程,就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对于有输血史、接受过器官移植、有创操作史等人群,需要关注乙肝感染情况,定期进行乙肝相关指标检测。 性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接触,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因为在性接触过程中,可能会有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等)的交换,而体液中含有乙肝病毒,从而导致另一方感染。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 医源性传播:在医疗过程中,如牙科治疗、胃镜检查、介入治疗等,如果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未经过彻底有效的消毒,就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此外,一些非法采供血行为中,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进行输注,也会导致大量人群感染乙肝。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如共同办公、握手、拥抱、共用厕所、一起进餐等,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病毒不会通过空气、水或食物传播。

    2025-10-24 14:43:50
  • 甲流患者一直低烧能吃布洛芬吗

    甲流患者一直低烧时一般不首先用布洛芬退热,优先考虑物理降温(温水擦拭大血管丰富部位等)和增加水分摄入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当低烧经非药物干预后体温仍持续上升或有明显不适等情况可考虑用布洛芬,使用时需考量一般原则及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情况,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决定布洛芬的使用并选择合适退热方式。 甲流患者一直低烧时,一般不首先考虑使用布洛芬来退热。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及高热退热。而对于低烧情况,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及方法 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拭患者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适用于各年龄段甲流低烧患者,尤其儿童更适合,因为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物理降温相对安全。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擦拭胸前区、腹部等敏感部位,擦拭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着凉。 增加水分摄入:让患者多喝温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通过出汗、排尿等方式帮助身体散热,维持身体水分平衡,对各年龄段甲流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要鼓励其少量多次饮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布洛芬使用的考量及特殊人群情况 布洛芬使用时机:当甲流患者低烧经非药物干预后体温仍持续上升,或出现明显身体不适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布洛芬退热,但需严格遵循药品使用的一般原则。对于儿童,6个月以下婴儿使用布洛芬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而6个月以上儿童使用布洛芬时,也需注意按照儿童剂型的规格准确用药,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布洛芬也有严格禁忌,孕妇在孕期尤其是孕晚期应避免使用布洛芬,因为它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影响胎儿的心血管系统等发育,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更安全的退热方式。 总之,甲流患者一直低烧时,首先应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布洛芬的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决定,尤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特殊人群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

    2025-10-24 14:42:52
  • 丙肝的症状是什么

    急性丙型肝炎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有非特异性全身及消化道症状部分出现黄疸,慢性丙型肝炎初期多无明显症状进展后有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状等进展为肝硬化有相关严重表现,儿童感染后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女性孕期需关注母婴传播产后观察病情,不良生活方式者丙肝症状更早出现进展快,有基础肝病病史者病情更快恶化症状更明显进展迅速。 一、急性丙型肝炎症状 多数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症状较轻,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全身及消化道症状,如乏力(患者自觉体力明显下降,活动耐力降低)、食欲减退(对食物的欲望降低,进食量减少)、恶心(有想吐的感觉)、呕吐(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出口腔)、右上腹不适(右上腹区域有胀满、隐痛等感觉)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呈浓茶色)。 二、慢性丙型肝炎症状 很多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初期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后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全身症状:乏力较为常见,患者即使休息后仍感疲倦,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部分患者可有疲倦感持续存在,精力难以恢复。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进食量较以往减少)、消化不良(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嗳气等不适)、右上腹隐痛等,症状相对隐匿,易被忽视。 3.进展为肝硬化后的表现: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至肝硬化阶段,可能出现腹水(腹部膨隆,有腹胀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肝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等相关严重症状。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相关影响 儿童:儿童感染丙肝后症状往往相对隐匿,可能仅表现为生长发育受影响等不典型表现,易被忽视,需加强监测。 女性:孕期感染丙肝需关注母婴传播风险,同时孕期身体状况变化可能影响丙肝病情,产后需密切观察自身病情进展情况。 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如长期酗酒者,酒精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丙肝叠加酒精性肝损伤可能使丙肝相关症状更早出现且病情进展加快。 有基础肝病病史者:如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的患者,感染丙肝后两种肝病叠加可能导致病情更快恶化,症状出现可能更明显且进展更迅速。

    2025-10-24 14:41:21
  • 结核性胸膜炎传染吗

    结核性胸膜炎是否传染取决于是否合并开放性肺结核,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感染风险等有别;诊断需综合多方面,治疗主要是抗结核,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具传染性者需隔离治疗。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接触到具有传染性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飞沫,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家长应避免让儿童与传染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密切接触,如尽量减少带儿童去人员密集且可能存在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风险的场所,若家庭成员中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且具有传染性,应做好隔离防护等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更容易发病。对于患有结核性胸膜炎的老年患者,若具有传染性,其家属等密切接触者应注意做好防护,如佩戴口罩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这类人群自身免疫力低下,一旦接触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发展为结核病的可能性更大。对于患有结核性胸膜炎的免疫抑制人群,更要关注其是否合并开放性肺结核等情况,加强防护措施,防止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 结核性胸膜炎的相关诊断与治疗注意事项 诊断方面: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如胸痛、咳嗽、发热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以及结核菌素试验、胸水检查等综合判断。胸水检查中若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等可帮助明确诊断,但胸水检查也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对于不同人群需要根据其具体身体状况来评估操作的安全性,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方面的基础问题,在进行胸水穿刺等检查时需更加谨慎。 治疗方面:主要是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但不同人群在药物选择和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其特殊情况,如儿童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要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免疫抑制人群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等。同时,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2025-10-24 14:35:49
  • 乙肝携带者能传染人吗

    乙肝携带者具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可通过乙肝病毒DNA定量判断传染性强弱周围人群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使体内产乙肝表面抗体儿童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成年人乙肝易感人群也应及时接种。 乙肝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肝携带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器械等)。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牙科诊所、美容机构,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对于有基础疾病需要频繁就医、接受侵入性操作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如果使用的注射器被乙肝病毒污染,就存在感染风险。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可将乙肝病毒传给婴儿。母亲乙肝病毒DNA载量越高,母婴传播的风险越大。现在通过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措施,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但仍有一定的失败率。对于准备怀孕的乙肝病毒携带女性,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阻断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性传播:与乙肝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乙肝病毒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如果一方是乙肝携带者,另一方又没有乙肝表面抗体,就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或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需要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以减少感染风险。 乙肝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可以通过乙肝病毒DNA定量来判断,乙肝病毒DNA定量越高,传染性越强。对于乙肝携带者,周围人群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使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从而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的标志。一般来说,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滴度大于10mIU/ml时具有保护作用。对于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建立免疫屏障;对于成年人中乙肝易感人群,也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2025-10-24 14:34: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