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从业10余年,目前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兼学会秘书,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热带病与少见病专家组组员,Brian神经感染免疫专刊青委编委。长期从事各种急、慢感染性疾病,发热待查等诊治工作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SCI文献10余篇,参与编著、译著出版中外文书籍5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展开
  • 腮腺炎不能吃什么

    腮腺炎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酸性、坚硬难咀嚼及过热过冷食物,儿童患者应注重饮食软烂易消化保证营养,孕妇需遵循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原则,有基础病史患者如糖尿病要控制糖分摄入选低糖清淡食物以维持病情稳定利于恢复。 一、辛辣刺激性食物 腮腺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类食物会刺激腮腺分泌,加重肿痛症状。例如,过量摄入辣椒可能导致口腔及腮腺局部血管扩张,加剧炎症反应。 二、酸性食物 酸性食物会促进唾液分泌,进而加重腮腺肿胀疼痛,因此需避免食用橘子、山楂、杨梅等酸性较强的食物。研究表明,酸性刺激会引发腮腺腺体进一步充血水肿,不利于炎症消退。 三、坚硬难咀嚼食物 腮腺炎患者咀嚼时会牵动腮腺,加重不适,应避免食用坚果、硬面包、甘蔗等坚硬难咀嚼的食物。这类食物需要较大的咀嚼力度,会使腮腺负担加重,延缓恢复进程。 四、过热过冷食物 过热食物可能烫伤口腔黏膜,过冷食物会刺激腮腺,均不利于病情恢复,应避免食用刚出锅的热汤、冰镇饮料等。例如,过热的饮食会导致口腔黏膜血管扩张,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过冷刺激则可能引起腮腺肌肉痉挛,加重疼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咀嚼能力较弱,更应注重饮食软烂易消化,可选择米粥、鸡蛋羹、软面条等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腮腺负担,同时需家长密切关注饮食情况,确保患儿营养均衡且符合病情恢复需求。 孕妇患者:孕妇需特别注意饮食安全与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影响胎儿或自身恢复的食物,遵循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原则,如选择清蒸鱼、新鲜果蔬等,既保证自身恢复所需营养,又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有基础病史患者:若患者伴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需注意控制糖分摄入,选择低糖的清淡食物,如燕麦粥、无糖豆浆等,在保证营养的同时维持血糖稳定,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基础病情波动而影响腮腺炎恢复。

    2025-10-24 14:23:41
  • 甲型流感高发期食物与药物建议

    甲型流感高发期可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猕猴桃、草莓等增强免疫力并充足饮水维持身体功能,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需医生明确诊断符合指征时使用,儿童用要遵医嘱,老人用要关注肝肾功能及基础疾病等且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相关抗病毒药。 一、甲型流感高发期食物建议 1.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增强机体免疫力。维生素C参与体内多种免疫相关物质的合成,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在流感高发期适量摄入这类食物能助力身体抵御病毒侵袭。例如,每100克橙子约含33毫克维生素C,日常可将其作为补充维生素C的便捷来源。 2.充足水分摄入: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至关重要。充足的水分能维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帮助排出病毒代谢产生的废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建议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水,可分多次饮用,保持身体水合状态良好。 二、甲型流感高发期药物建议 1.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用于甲型流感的治疗,需在医生明确诊断为甲型流感且符合用药指征时使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从而减少病毒传播。但儿童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生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因素制定的用药方案,避免自行用药;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受肝肾功能影响,需谨慎评估用药安全性,确保用药适宜。 2.药物使用禁忌:对相关抗病毒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该类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群体由于其生理发育尚未完全,在流感期间应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证充足休息、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等,若确实需要用药,必须严格遵医嘱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及剂量;老年人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状况,在使用药物时需权衡药物疗效与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等风险,以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2025-10-24 14:22:17
  • 流行性脑膜炎会有哪些表现

    流行性脑膜炎分为普通型、暴发型及特殊人群表现,普通型前驱期类似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期突发高热等伴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炎期有剧烈头痛等脑膜刺激征且婴幼儿表现不典型;暴发型休克型有高热伴循环衰竭且脑膜刺激征多不明显,脑膜脑炎型有昏迷抽搐等脑疝表现,混合型兼具两者表现;特殊人群中儿童婴儿前囟隆起等,老年病情凶险并发症多,妊娠期可致流产早产需关注母婴状况。 一、普通型流行性脑膜炎表现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初期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可出现低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持续约1-2天,此期易被忽视;2.败血症期:突发高热、寒战,体温迅速攀升至39~40℃,伴头痛、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毒血症表现,约70%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大小1~2mm至1cm,初为鲜红色,后迅速增多融合;3.脑膜炎期:败血症期症状持续,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可引出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婴幼儿因囟门未闭,脑膜刺激征不典型,多表现为前囟饱满、拒乳、尖叫、抽搐等。 二、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表现 1.休克型:突发高热、寒战,短期内皮肤瘀点瘀斑迅速扩大融合,伴循环衰竭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花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脑膜刺激征多不明显;2.脑膜脑炎型:除高热、头痛、呕吐外,迅速出现昏迷、抽搐,脑水肿严重时可致脑疝,表现为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不规则等;3.混合型:兼具休克型与脑膜脑炎型表现,病情极为危重。 三、特殊人群流行性脑膜炎表现 1.儿童患者:婴儿流脑因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表现突出,如前囟隆起、张力增高,脑膜刺激征不典型;幼儿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拒食、惊厥等;2.老年患者:病情多较凶险,病程长,并发症多,发热不高,意识障碍明显,瘀点瘀斑多见;3.妊娠期妇女:患流脑时,除自身症状外,可能影响胎儿,导致流产、早产等,需密切关注母婴状况。

    2025-10-24 14:21:42
  • 乙肝的传染途径有哪些

    乙肝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含病毒血液或血制品、未严格消毒医疗器具、共用可能致皮肤黏膜破损物品)、母婴传播(阳性母亲怀孕分娩哺乳时传婴儿,需出生后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并接种疫苗)、性传播(无防护性行为时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建议接种疫苗和用安全套)。 一、血液传播 乙肝病毒可通过含有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例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会直接导致感染;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内镜等侵入性医疗器具时,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感染;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造成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若这些物品上沾染了患者的血液,也存在感染风险。需注意,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或不规范的地区,因医疗器具消毒不严格导致的血液传播较为常见,而健康人群应避免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相关污染物品,医疗机构需严格规范医疗器具的消毒和管理。 二、母婴传播 乙肝阳性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宫内感染约占5%-10%,可能是胎盘屏障受损或病毒经胎盘传播所致;产时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占40%-60%,分娩过程中婴儿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产后母乳喂养也有一定的感染风险,尤其是当婴儿口腔、咽喉部有破损时,可通过母乳传播病毒。对于乙肝阳性母亲所生婴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孕期还需监测母亲病毒载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三、性传播 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时,乙肝病毒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在性行为过程中,皮肤或黏膜的破损会使病毒有机会侵入人体。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为乙肝患者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建议此类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建立免疫屏障,同时在性行为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性传播风险。

    2025-10-24 14:21:25
  • 男性艾滋病前期有什么症状

    男性艾滋病前期可出现低热、斑丘疹等皮疹、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咽痛、腹泻、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有高危性行为者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艾滋病感染需及时进行HIV抗体等检测明确诊断,同时应避免高危行为并提高有高危接触史男性的自我健康监测意识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发热 男性艾滋病前期可出现低热症状,一般体温在38℃左右,多由HIV病毒血症及免疫系统急性损伤引发,持续约1~3周可自行缓解,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相鉴别,此阶段发热无特异性表现。 二、皮疹 常见斑丘疹、荨麻疹等皮疹表现,可分布于面部、颈部、躯干等部位,皮疹通常无明显瘙痒,持续1~2周左右消退,其发生与HIV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相关,需观察皮疹特征与其他疾病皮疹的区别。 三、淋巴结肿大 多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为主,淋巴结直径一般超过1cm,质地稍硬,无压痛且可活动,这是由于HIV感染刺激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 四、咽痛 咽部可出现充血、疼痛等表现,与HIV病毒感染累及咽部有关,需留意咽痛程度及伴随症状,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咽痛相区分。 五、腹泻 每日可出现数次稀水样便,一般无脓血,多因HIV影响肠道功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所致,需关注腹泻频率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与肠道感染性疾病腹泻鉴别。 六、肌肉关节疼痛 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活动时加重,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关,需注意疼痛部位及程度,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肌肉关节疼痛区分。 对于有高危性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的男性,若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艾滋病感染可能,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HIV抗体等相关检测以明确诊断,早发现早干预。同时,在生活中应避免高危行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曾有高危接触史的男性更应提高自我健康监测意识,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24 14:20: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