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
向 Ta 提问
-
甲流发烧38.3 用吃退烧药吗
甲流发烧38.3℃时首先行非药物干预,如多饮温开水、湿毛巾擦拭降温等,是否用退烧药需综合年龄(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善低龄先非药物干预成人感明显不适非药物不佳可考虑)、个体病史(有基础疾病者需谨慎评估咨询医生后定)等多因素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一、非药物干预先行 当甲流患者体温为38.3℃时,首先可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来尝试降低体温。例如让患者多饮用温开水,这有助于补充因发热而丢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一般每小时可饮用100-200ml左右的温开水;还可通过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患者着凉。 二、需考虑的相关因素及用药判断 年龄因素: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低龄儿童使用退烧药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在体温38.3℃时,更倾向于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果儿童精神状态尚可,没有因发热而明显不适,可先以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处理;但如果儿童出现烦躁不安等明显因发热带来的不适表现,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考虑是否使用退烧药。 对于成人患者,若自身感觉因发热有明显的不适,如头痛、肌肉酸痛等,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根据情况考虑是否使用退烧药。 个体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基础疾病,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使用退烧药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某些退烧药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体温38.3℃时,应先评估自身基础疾病情况,必要时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使用退烧药。 总体而言,甲流患者体温38.3℃时,首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是否使用退烧药需要综合年龄、个体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地决定是否使用退烧药。
2025-10-24 14:01:31 -
乙脑会不会传染
乙脑会传染,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儿童及非流行区人群易感,可通过接种疫苗和防蚊灭蚊预防,降低发病率需重视相关措施,尤其关注易感人群防护。 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当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人或动物时,病毒可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如果人体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就可能在体内繁殖并引发感染。 易感人群及特点 儿童:儿童相对成人更容易感染乙脑。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乙型脑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弱。例如,在乙脑高发地区,儿童感染乙脑的概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儿童易感性有差异,一般来说,6月龄-10岁儿童发病较多,但近年来由于儿童乙脑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非流行区人群:非流行区人群普遍对乙脑病毒缺乏免疫力,一旦进入流行区,被带毒蚊虫叮咬后,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措施。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对于儿童来说,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疫苗很重要。一般婴儿在8月龄时接种第一针乙脑减毒活疫苗,2岁时接种第二针;乙脑灭活疫苗则在8月龄接种2针,间隔7-10天,2岁和6岁时分别加强接种1针。 防蚊灭蚊:在乙脑流行季节,要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居住环境中可使用纱窗、蚊帐等,避免蚊虫叮咬。同时,要定期清理周围环境中的积水,因为积水是蚊虫滋生的场所,通过清除积水可以减少蚊虫数量,从而降低乙脑传播的风险。 乙脑具有传染性,了解其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特点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乙脑的发病率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更要做好防护工作。
2025-10-24 14:00:30 -
丙肝的传染途径与治疗方法有哪些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为主要手段,具体方案依病毒基因型、病情等由医生定,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治疗必要性与安全性。 一、丙肝的传染途径 丙肝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染: 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等医疗器械;与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个人用品等。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环境中,由于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就有可能造成丙肝病毒的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有可能将丙肝病毒传给婴儿。虽然母婴传播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仍是丙肝传播的途径之一。 性传播:与丙肝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也可能会感染丙肝病毒,尤其是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二、丙肝的治疗方法 丙肝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这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丙肝病毒的特定靶点,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从而达到清除病毒、治愈丙肝的目的。例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药物对于多种基因型的丙肝病毒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较高。不过,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丙肝病毒基因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由医生来制定。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孕妇一般不建议在孕期进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而儿童患者的治疗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确保在有效治疗丙肝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2025-10-24 13:57:04 -
急性败血症的症状
急性败血症患者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低体温、寒战、精神状态改变,有感染局部原发感染灶相应表现,有器官功能障碍如循环系统休克征象、呼吸系统呼吸急促等、泌尿系统尿量减少等、血液系统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有胃肠道恶心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 一、全身症状表现 急性败血症患者常出现发热或低体温情况,部分患者体温可超过38℃,也有患者体温低于36℃,此与机体免疫应答及感染严重程度相关,儿童对体温波动更为敏感,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同时可伴有寒战,系感染引发机体应激反应所致,常伴随体温急剧波动;精神状态改变亦是常见表现,成人可表现为烦躁、嗜睡,儿童则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意识模糊等,与感染导致全身代谢紊乱及脑功能受影响密切相关。 二、感染局部表现情况 存在原发感染灶相关表现,若为皮肤感染,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若为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若为泌尿系统感染,则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不同部位原发感染灶具其特定临床表现,需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综合判定。 三、器官功能障碍相关表现 1.循环系统: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重症败血症时因感染毒素致使血管扩张、心肌受抑制等引发;2.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年龄较小儿童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影响;3.泌尿系统:出现尿量减少、肾功能异常,系感染致肾脏灌注不足等所致;4.血液系统:可能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斑、紫癜等,新生儿凝血功能相对薄弱,发生凝血异常风险需重点关注。 四、其他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系感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所致。
2025-10-24 13:55:50 -
乙型脑炎是遗传病吗
乙型脑炎不是遗传病,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猪是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有潜伏期,临床表现分多期,预防关键是防蚊灭蚊和接种疫苗,老年人等需加强防护。 病因:病原体为乙型脑炎病毒,该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病毒对温度、乙醚、酸等敏感,常用消毒剂可将其灭活,不耐高温,100℃2分钟或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和干燥,在冰冻条件下能存活数年。 传播途径: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当带病毒的蚊子叮咬人时,病毒可侵入人体,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病变。 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与预防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临床上可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极期可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恢复期症状逐渐好转,但部分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如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等。 预防措施:预防乙型脑炎的关键是防蚊和灭蚊,包括消灭蚊虫孳生地、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此外,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计划接种乙脑疫苗,以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对于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避免感染乙型脑炎。在流行季节,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夜间外出,若必须外出,应穿着长袖衣物,涂抹驱蚊剂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要加强防护,因为感染乙型脑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2025-10-24 13:5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