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从业10余年,目前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兼学会秘书,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热带病与少见病专家组组员,Brian神经感染免疫专刊青委编委。长期从事各种急、慢感染性疾病,发热待查等诊治工作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SCI文献10余篇,参与编著、译著出版中外文书籍5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展开
  • 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条件

    传染病流行需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是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不同传染病传染源不同且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途径,有空气、水、饮食、接触、生物媒介等传播,不同途径特点不同且受相关因素影响;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易感染的人群,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例如,患有流感的患者就是流感病毒的传染源,携带乙肝病毒的慢性乙肝患者也是传染源。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有所不同,有些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人类,如麻疹;有些则可能是动物,如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动物。年龄因素会影响传染源的表现,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染源,比如手足口病,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后可能成为传染源,且传播能力较强。生活方式也可能与传染源相关,比如一些经常接触动物的人群,感染动物源性传染病的风险更高,成为传染源的概率也增大。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水传播,如被污染的水源可传播霍乱等疾病;饮食传播,如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会引起痢疾;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梅毒螺旋体可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门把手等传播乙肝病毒);生物媒介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跳蚤传播鼠疫等。不同传播途径的特点不同,空气传播受通风情况等因素影响,儿童在密闭空间中更容易通过空气传播感染传染病,所以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儿童应减少去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生活方式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可能增加经饮食传播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人群的免疫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是重要因素之一,新生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某些抗体,所以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对某些传染病有免疫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免疫力会逐渐降低,儿童相对易感性较高。性别因素在某些传染病中也有体现,比如一些寄生虫病在不同性别中的易感性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基础病史等也会影响易感性,例如患有艾滋病的人群,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对多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大大增加,成为多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2025-10-29 12:35:26
  • 新冠第几天嗅觉和味觉丧失

    新冠患者嗅觉和味觉丧失出现时间因人而异部分1-2天就有部分3-7天甚至更晚发生机制是病毒与ACE2受体结合侵袭感知嗅觉味觉神经细胞儿童表达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营养摄入等成人个体差异大出现后注意休息等有基础病史人群时间受基础病影响出现后要重视基础病管理及新冠相关问题研究表明部分新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嗅觉味觉障碍且多数随病情好转恢复少部分持续较长时间。 新冠患者嗅觉和味觉丧失出现的时间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在感染后1-2天就出现,也有患者在感染后3-7天甚至更晚才出现。 一、发生机制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与鼻腔和口腔黏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进而入侵细胞,当病毒侵袭到负责感知嗅觉和味觉的神经细胞时,就可能导致嗅觉和味觉丧失。 二、不同人群差异及应对 儿童:儿童感染新冠后出现嗅觉和味觉丧失的时间与成人无绝对差异,但儿童表达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其日常进食、对气味的反应等情况。若儿童出现疑似嗅觉味觉丧失情况,应保证其营养摄入,因为味觉改变可能影响进食量,可提供多样化、易吞咽且有一定味道刺激的食物,如水果泥等,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体温、呼吸等情况。 成人:成人感染后出现嗅觉味觉丧失的时间个体差异大,一般来说,若在感染后出现嗅觉味觉改变,应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刺激性气味等加重不适的因素。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需及时就医。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鼻部疾病(如鼻炎等)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冠后,嗅觉和味觉丧失出现的时间可能受基础病影响,可能更早或更晚出现相关症状。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嗅觉味觉丧失,除了关注新冠病情外,还需重视基础病的管理,严格按照基础病的治疗要求进行相关措施,同时积极应对新冠导致的嗅觉味觉问题,如在就医时向医生详细告知基础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并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三、相关研究及现状 目前有研究表明,在新冠患者中,嗅觉味觉丧失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大约有30%-80%的新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嗅觉或味觉障碍,但具体到每个患者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其发生与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个体的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大量新冠患者的追踪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的嗅觉味觉丧失症状会在新冠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2025-10-29 12:33:56
  • 新冠疫苗为什么两针变三针了

    新冠病毒变异带来免疫逃逸挑战两针接种保护受影响增第三针可激发更强免疫应答,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功能弱、免疫低下人群两针后应答不理想,疫苗特性致两针免疫反应不足,防控需求需三针提高免疫水平构建屏障,特殊人群接种第三针要评估健康状态或遵医嘱保障安全有效。 一、病毒变异带来的免疫逃逸挑战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部分变异株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例如,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等,使得原本两针接种所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研究发现,两针疫苗接种后,针对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下降,无法有效阻止病毒的感染和传播。而通过增加一针接种,能够进一步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更多种类的抗体,包括中和能力更强的抗体,从而更好地应对病毒变异带来的免疫逃逸问题。 二、不同人群免疫应答差异 1.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两针疫苗接种后,部分老年人的免疫应答可能不够强烈,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增加第三针接种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免疫记忆和免疫反应强度,使他们能够产生更有效的免疫保护,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某些免疫系统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两针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可能不理想。第三针接种能够弥补这种免疫缺陷,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物质,帮助他们抵御新冠病毒的侵袭。 三、疫苗本身的特性决定 从疫苗的技术路线来看,不同类型的新冠疫苗在免疫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疫苗在两针接种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不足以提供长期、全面的保护。通过增加第三针,可以优化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例如,对于一些腺病毒载体疫苗等,第三针接种能够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细胞免疫等,从而提升整体的免疫防护效果。 四、防控疫情的实际需求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复杂多变,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传播,需要更有效的免疫保护策略。三针接种能够进一步提高人群的整体免疫水平,构建更坚固的免疫屏障,减少疫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接种第三针时,要确保其身体状况稳定,在接种前充分评估健康状态。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第三针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接种方案等,以最大程度保障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发挥第三针接种在免疫防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5-10-29 12:33:38
  • 48小时前喝酒能打新冠疫苗吗

    一般情况下48小时前喝酒后不建议立即打新冠疫苗因酒精可能干扰免疫应答,成年人无不适症状可告知医生判断,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弱需更谨慎,有基础病史人群要如实告知医生饮酒及病史情况,为确保安全有效48小时前饮酒者接种时应向医生充分说明饮酒情况由医生专业评估是否可接种。 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酒精可能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影响。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表明喝酒后48小时绝对不能打疫苗,但饮酒可能干扰疫苗接种后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肝脏等器官代谢,这个过程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从而可能降低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足够免疫反应的效果,使得疫苗预防疾病的保护作用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考虑 成年人:若48小时前有饮酒行为,在考虑接种新冠疫苗时,首先要评估自身身体状况。如果饮酒后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等,可以在接种前向医生详细告知饮酒情况,由医生综合判断是否可以接种。一般来说,如果饮酒量较少,身体无明显异常,可能可以接种,但仍需密切关注接种后的反应;如果饮酒量较多,或者饮酒后出现了身体不适,那么建议暂缓接种,待身体完全恢复正常状态后再考虑接种。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免疫系统功能也相对较弱。48小时前饮酒后接种新冠疫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酒精对老年人免疫系统的干扰可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而且老年人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老年人在48小时前饮酒后,应先由家属陪同向接种医生详细说明饮酒史等情况,医生会根据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饮酒量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适宜接种。 有基础病史人群:例如本身有肝脏疾病的人群,由于饮酒已经对肝脏造成一定负担,48小时前饮酒后再接种新冠疫苗,肝脏在代谢酒精和参与疫苗相关免疫反应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这类人群接种疫苗前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饮酒情况以及基础病史等,医生会综合评估接种风险后再做决定。如果基础病史控制不稳定,或者饮酒后身体出现可能与基础病史相关的波动情况,那么接种疫苗可能会面临更高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 总之,为了确保新冠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48小时前有饮酒行为的人,最好在接种新冠疫苗时向医生充分说明饮酒情况,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后再确定是否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2025-10-29 12:33:20
  • 丙肝的症状及危害有哪些

    丙肝分急性和慢性症状,急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有乏力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少数有黄疸,儿童症状更不典型,慢性很多患者无症状,进展到一定程度有乏力等症状且有肝外表现;丙肝对肝脏损害是病毒持续感染致炎症、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对全身健康有影响,与肝外疾病相关且增糖尿病风险,女性怀孕可母婴传播,长期大量饮酒者感染后损害加重。 一、丙肝的症状 (一)急性丙肝症状 部分急性丙肝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容易被忽视。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丙肝后急性症状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感染急性丙肝时症状往往比成人更不典型,可能仅有轻微的消化道不适。 (二)慢性丙肝症状 很多慢性丙肝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外表现,如皮疹、关节炎等。对于有长期饮酒史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感染丙肝后慢性症状可能会更易被掩盖或加重原有基础疾病相关症状。 二、丙肝的危害 (一)对肝脏的损害 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引起肝脏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逐渐导致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进展为肝细胞癌。据相关研究,慢性丙肝患者经过20-30年左右,约有10%-20%的人会发展为肝硬化,一旦发展为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明显增加,每年约有1%-4%的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细胞癌。不同年龄的丙肝患者,肝脏修复能力等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儿童和年轻人肝脏再生能力较强,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同样会经历从炎症到纤维化再到肝硬化、肝癌的过程,只是时间可能相对成人稍长,但最终危害不容小觑;而老年人肝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感染丙肝后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 (二)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丙肝不仅局限于肝脏病变,还可能对全身多个系统产生影响。例如,丙肝感染与血管炎、肾小球肾炎等肝外疾病相关。另外,丙肝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有研究表明丙肝感染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4倍。对于女性患者,怀孕时感染丙肝可能会将病毒传给胎儿,导致母婴传播;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感染丙肝后会进一步加重对肝脏及全身健康的损害。

    2025-10-29 12:32: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