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擅长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从业10余年,目前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兼学会秘书,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热带病与少见病专家组组员,Brian神经感染免疫专刊青委编委。长期从事各种急、慢感染性疾病,发热待查等诊治工作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SCI文献10余篇,参与编著、译著出版中外文书籍5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内科学感染性疾病,长程发热大于3周以上的发热待查,流行性感冒,中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脓肿,胆囊炎,泌尿系感染,复杂性腹腔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狂犬病,艾滋病预防,登革热,支原体感染展开
  • 小三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三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定期监测。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合理休息运动、均衡饮食;药物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依情况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免疫调节治疗用胸腺肽α1等辅助;定期监测包括多项指标,依不同年龄调整频率。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与运动:对于小三阳患者,合理的休息非常重要,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以减少肝脏的代谢负担,促进肝细胞修复。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强度需有所调整,儿童患者运动应相对温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体力不支;老年患者运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评估运动风险。 饮食: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同时要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菠菜、胡萝卜等。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摄入,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肝脏的代谢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均衡摄入,避免挑食、偏食;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易于消化,防止因消化功能减退而加重肝脏负担;有糖尿病病史的小三阳患者,在饮食控制上要兼顾血糖情况,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二、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作用机制:目前用于小三阳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反转录酶的活性,阻止病毒DNA的合成来发挥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则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来发挥作用。 适用情况:当乙肝病毒DNA定量阳性、ALT持续升高(一般ALT≥2×ULN)或肝组织学显示有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时,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需非常谨慎,要权衡抗病毒治疗的获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避免药物蓄积。 三、免疫调节治疗 1.药物种类及作用 一些免疫调节剂可用于小三阳的辅助治疗,如胸腺肽α1等。胸腺肽α1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乙肝病毒。但免疫调节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来决定是否使用及具体的治疗方案。对于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使用免疫调节剂时要更加谨慎,需密切监测免疫相关指标和病情变化。 四、定期监测 1.监测项目及频率 小三阳患者需要定期监测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甲胎蛋白以及肝脏超声等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乙肝病毒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查。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测频率可能会根据病情有所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监测要更加关注对肝脏功能和生长的影响;老年患者要重点关注肝脏形态和肿瘤标志物等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肝脏病变进展或并发症。

    2025-10-22 12:49:32
  •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症状是什么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多种症状,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可致非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等;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可引发宫颈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时,支原体肺炎儿童青少年多见,表现为乏力、头痛、咳嗽等,衣原体肺炎婴儿儿童多见,有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一、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1.非淋菌性尿道炎 潜伏期一般为1-3周。起病较缓慢,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刺痛或烧灼感,少数有尿频、尿急。检查可见尿道口轻度红肿,分泌物稀薄、量少,为浆液性或脓性,晨起时可出现“糊口”现象。 若病情迁延不愈,可能合并附睾炎,表现为附睾肿大、疼痛,触痛明显,阴囊可出现红肿等情况。对于有高危性行为或多个性伴侣的男性,出现上述症状需警惕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2.前列腺炎 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还可能有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由于支原体衣原体可在前列腺内寄生,长期感染可能影响前列腺的正常功能,对于男性生殖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于有不洁性生活史且出现相关症状的男性,要考虑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导致前列腺炎的可能。 二、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1.宫颈炎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可刺激外阴引起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血。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活跃的女性,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等情况时,需排查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2.尿道炎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道口充血、红肿,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感染后症状相对男性可能更明显一些。如果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上行导致盆腔炎等更严重的疾病。 3.盆腔炎 多由宫颈炎、尿道炎等上行感染所致。可出现下腹部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常气味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盆腔炎如果治疗不彻底,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尤其是有过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史且出现下腹部不适等症状的女性,要高度警惕盆腔炎的发生。 三、呼吸系统感染 1.支原体肺炎 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常见。潜伏期2-3周,起病较缓慢。初期主要表现为乏力、头痛、咽痛、咳嗽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可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8℃左右,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可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少数可闻及干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对于儿童出现长时间刺激性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时,要考虑支原体肺炎的可能,尤其是在支原体肺炎流行季节。 2.衣原体肺炎 婴儿和儿童多见。起病多缓慢,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出现气促、喘息等下呼吸道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对于婴幼儿出现迁延不愈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要考虑衣原体肺炎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2025-10-22 12:48:28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慢性乙肝由HBV持续感染引起,需通过血清学等检测诊断,治疗目标是抑制病毒等,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要监测随访,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 一、慢性乙肝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约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约为5-6%。 二、慢性乙肝的诊断 1.血清学检测: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伴或不伴HBVDNA阳性,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2.HBVDNA检测:定量检测HBVDNA可评估病毒复制水平,HBVDNA水平越高,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 3.肝功能检查: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反映肝脏炎症损伤及合成功能,ALT、AST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 三、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与原则 1.治疗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2.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复制情况、肝功能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HBVDNA阳性且ALT持续升高或肝组织学显示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的患者,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四、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目前抗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 1.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可通过调节免疫及直接抗病毒作用抑制HBV复制。 2.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等,长期抑制HBVDNA复制,改善肝脏炎症。 五、慢性乙肝的监测与随访 1.监测指标:定期监测HBsAg、HBVDNA、肝功能、甲胎蛋白(AFP)、肝脏超声等。HBsAg定量检测可评估预后及抗病毒治疗疗效;HBVDNA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情况;肝功能监测肝脏炎症损伤;AFP及肝脏超声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 2.随访频率: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但出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诊。 六、特殊人群慢性乙肝的注意事项 1.孕妇:HBV感染孕妇可通过母婴传播将病毒传给胎儿,需在孕期监测HBVDNA,必要时在妊娠中晚期(28-32周)开始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产后新生儿需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进行免疫阻断。 2.儿童:儿童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生长发育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慢性乙肝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脏、肾脏功能,选择对肝肾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加强肝功能及肾功能监测。 七、慢性乙肝的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应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程序为0、1、6个月,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s,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2.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传播风险;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高危人群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2025-10-22 12:48:04
  • 艾滋病和梅毒的关系是什么

    艾滋病和梅毒在传播途径上有共同性且母婴传播风险会因同时感染而升高;梅毒会影响艾滋病感染几率,艾滋病会使梅毒病情加重、传播风险增加;临床诊断时相互有影响,治疗时需考虑免疫状态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且孕妇合并两者时治疗需更谨慎。 共同传播途径:艾滋病和梅毒都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中,无论是艾滋病病毒还是梅毒螺旋体,都有可能通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进入人体导致感染。例如,多项性传播疾病相关研究显示,在性活跃人群中,同时感染艾滋病和梅毒的风险较高,因为性接触时的黏膜损伤会增加两种病原体侵入的机会。 母婴传播关联:患有艾滋病或梅毒的孕妇都有可能将疾病传给胎儿或新生儿。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胎盘、产程中以及产后母乳喂养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梅毒螺旋体也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而且同时感染艾滋病和梅毒的孕妇,母婴传播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因为两种疾病可能会相互影响孕妇的免疫状态和胎盘的屏障功能等,使得病原体更易传播给胎儿。 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关联 梅毒对艾滋病感染的影响:梅毒螺旋体感染会导致机体局部出现炎症反应,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同时也会激活免疫系统,改变局部的免疫微环境,这有利于艾滋病病毒的侵入和复制。研究发现,感染梅毒的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比未感染梅毒的人群更高,因为梅毒引起的炎症部位为艾滋病病毒提供了更有利的感染条件,梅毒螺旋体破坏了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使艾滋病病毒更容易接触到淋巴细胞等靶细胞。 艾滋病对梅毒感染的影响: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对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能力下降。艾滋病病毒会破坏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等重要免疫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缺陷,使得梅毒感染后病情更容易加重,病程也会变得不典型,例如一期梅毒的硬下疳可能不典型,二期梅毒的皮疹表现也可能与免疫功能正常者不同,而且艾滋病患者感染梅毒后复发和传播的风险增加,因为其免疫功能无法有效控制梅毒螺旋体的繁殖。 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关联 诊断时的相互影响:在临床诊断中,艾滋病和梅毒的检测可能会相互干扰或相互提示。例如,艾滋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时,可能因为免疫状态的特殊情况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结果,而梅毒患者进行艾滋病检测时也需要考虑到两种疾病可能同时感染的情况。同时,当发现患者感染其中一种疾病时,通常会建议进一步检测另一种疾病,因为两者常合并感染。 治疗上的协同与制约:治疗梅毒的药物对艾滋病病情一般没有直接的协同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状态。例如,使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时,对于艾滋病合并梅毒的患者,要关注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免疫指标,因为艾滋病患者对青霉素的代谢和反应可能与免疫正常者有所不同,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种疾病的治疗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也需要关注,不过目前多数研究显示常用的梅毒治疗药物与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之间没有严重的相互不良作用,但仍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艾滋病和梅毒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胎儿的情况和孕妇的病情,在保证孕妇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2025-10-22 12:47:01
  • 新冠感染如何预防

    预防新冠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接种疫苗,在公共场所等佩戴合适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定期清洁环境、保证室内通风,保持合理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以降低感染风险、提升抵御能力。 一、疫苗接种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后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以及死亡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在适宜时机接种相应的新冠疫苗,例如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后果,接种疫苗能有效提升对新冠病毒的抵御能力。 二、个人防护措施 (一)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应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等防护口罩。口罩可以有效阻挡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传播,不同人群根据所处环境选择合适的口罩,例如在疫情高风险地区,建议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口罩。 (二)手卫生 勤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措施,要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无论是在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打喷嚏后等情况都应及时洗手。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家长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因为儿童可能在玩耍后容易接触各种物品,手上易沾染病毒,通过洗手能有效减少病毒经口、鼻等途径进入体内的机会。 (三)保持社交距离 尽量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商场、公交车等,保持适当距离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在这方面都应遵循,尤其是老人、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更需注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三、环境清洁与通风 (一)环境清洁 定期对家居环境、工作场所等进行清洁,可使用含氯消毒剂等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于不同材质的物体表面,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清洁消毒,例如对于金属表面和塑料表面,含氯消毒剂的使用浓度等要遵循产品说明。 (二)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不同居住环境的人群都应注意室内的通风情况,如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群,在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通风导致受凉,但也不能因为怕冷而不通风。 四、健康生活方式 (一)合理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对更长,如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小时左右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从而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易感性。 (二)均衡饮食 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等,保证营养均衡。例如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不同年龄段人群根据自身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饮食,老年人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等,儿童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三)适度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例如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运动前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2025-10-22 12:46: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