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绍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乙肝、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的防治及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在急慢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干细胞与肝衰竭肝脏再生,新发突发传染病以及医学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有独到的见解。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郝绍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 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获理学、医学双博士学位,从事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的诊治。擅长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以及新突发传染病的救治。积极承担教学任务,担任长学制教材《感染病学》第三版学术秘书。参与了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国标准的提出,和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的修订。获得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先进工作者荣誉。展开
个人擅长
乙肝、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的防治及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在急慢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干细胞与肝衰竭肝脏再生,新发突发传染病以及医学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展开
  • 浦公英能解乙肝毒吗

    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蒲公英能直接解乙肝毒,乙肝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正规治疗需依循证医学规范方案,包括抗病毒治疗等专业手段,现有研究未证实蒲公英对乙肝病毒有明确抑制或清除作用,乙肝患者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需遵循专业医疗建议,儿童身体发育未成熟不应随意尝试无科学依据方法应对乙肝问题。

    2025-08-15 11:21:03
  • 细粒棘球绦虫病是如何感染的

    细粒棘球绦虫病经口感染传染源为感染该虫的犬狼等终宿主其粪便含虫卵,人或中间宿主摄入污染食物水后虫卵孵化六钩蚴入血至组织形成棘球蚴囊肿,儿童因卫生习惯等感染风险较高,生活在畜牧区等频繁接触家畜且防护不佳及有畜牧职业暴露史防护不到位者感染风险大,预防需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污染食物水、加强家畜管理防粪便污染。

    2025-08-15 11:20:23
  • 有狂犬病症状可以治好吗

    狂犬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很难治愈且死亡率极高,其由狂犬病毒引起,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致患者出现恐水等症状,现有治疗多为对症支持治疗无法根本清除病毒,不同人群在症状出现后情况有差异,儿童代偿弱、有基础疾病者病情易恶化,所以预防狂犬病发生至关重要,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后要及时规范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 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狂犬病病毒会在神经组织中大量复制并扩散,目前针对狂犬病病毒感染出现临床症状后的治疗手段有限。现有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痛苦,比如维持呼吸、循环等重要脏器功能等,但这些治疗无法从根本上清除体内的狂犬病毒。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狂犬病症状出现后的情况并无本质差异,因为狂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但从特殊人群角度来说,儿童由于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狂犬病症状出现后,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器官功能损害风险,因为其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脏器功能对狂犬病相关症状的耐受,例如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出现咽肌痉挛等症状时,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病情恶化的风险。 总之,狂犬病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治愈的可能性极低,预防狂犬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如被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及时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

    2025-08-11 15:55:33
  • 狂犬病的三种接触方式是什么

    暴露前接触是高危人群虽未被狂犬或疑似狂犬动物咬伤抓伤但有潜在感染风险需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暴露中接触是被狂犬或疑似狂犬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破损皮肤或黏膜需立即伤口处理并接种疫苗,暴露后接触是既往有与狂犬或疑似狂犬动物接触史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需评估风险采取免疫球蛋白注射及疫苗接种等补救措施。 一、暴露前接触 指未被狂犬或疑似狂犬动物咬伤、抓伤等,但属于可能接触该类动物的高危人群所发生的接触情况,例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研究人员等经常与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密切接触的人群处于暴露前接触状态。此类人群虽未发生明确的咬伤、抓伤等情况,但存在潜在感染风险,需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 二、暴露中接触 指被狂犬或疑似狂犬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破损皮肤或黏膜的情况。当狂犬或疑似狂犬动物的唾液中的病毒通过被咬、抓伤形成的破损皮肤,或舔舐到黏膜(如口腔、眼结膜等)时,病毒便有可能侵入人体,此为感染狂犬病风险较高的接触方式,需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等后续预防措施。 三、暴露后接触 指既往有与狂犬或疑似狂犬动物接触史,但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情况。例如之前有过被动物接触但未进行伤口处理及疫苗接种等,此时属于暴露后接触范畴,需根据接触的具体情况评估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免疫球蛋白注射及疫苗接种等补救措施。

    2025-08-11 15:54:28
  • 巨细胞病毒阳性什么意思

    巨细胞病毒阳性通常指体内存在巨细胞病毒,可引起多系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发病,常见检查包括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治疗方法与感染人群有关,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 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如果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如果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可检测血液、尿液、唾液、乳汁等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DNA,有助于诊断感染。 其他检查:如病毒分离培养、影像学检查等,可帮助明确病情。 如果发现巨细胞病毒阳性,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是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定期复查。如果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接受者等,可能需要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等。此外,对于孕妇来说,如果在孕期发现巨细胞病毒阳性,需要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产前诊断和干预。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有助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避免接触感染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如果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应注意避免感染,如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接种疫苗等。如果对巨细胞病毒阳性有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

    2025-08-11 15:53: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