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擅长:激光美容、皮肤CT及皮肤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聂小娟,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擅长激光治疗血管瘤、鲜红斑痣、痘疤痘印,雀斑、太田痣、黄褐斑、扁平疣等疾病,肉毒素注射除皱美容,光子嫩肤,脱毛等。擅长皮肤CT检查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疾病及治疗;皮肤CT检查黄褐斑等色素沉着性疾病及治疗,以及各种常见皮肤病的诊治(如湿疹、面部皮炎、荨麻疹、痤疮、尖锐湿疣等)。展开
个人擅长
激光美容、皮肤CT及皮肤疾病诊治。展开
  • 小儿慢性荨麻疹怎么办

    小儿慢性荨麻疹是病程超六周有反复风团红斑等症状的儿童皮肤疾病,诱因有感染、食物、吸入物、自身免疫等,诊断依病史与典型表现,治疗分非药物(避诱因、皮肤护理)和药物(优先用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等),婴幼儿用药需谨慎且要关注心理,日常管理需规律作息、饮食管理、定期随访。 一、定义与特点 小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俗称风疹块)及红斑等症状反复出现超过6周的儿童皮肤疾病,其特征为病程长、反复发作,对儿童生活质量可能产生影响,需规范处理。 二、常见诱因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能引发小儿慢性荨麻疹,如链球菌感染、病毒疹恢复期等。2.食物因素: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中的过敏原可诱发,常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期。3.吸入物因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也是诱因之一。4.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患儿存在自身免疫异常,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荨麻疹。 三、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详细病史询问(包括症状发作规律、诱因等)及典型临床表现(反复出现风团、红斑,伴不同程度瘙痒),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但怀疑有基础疾病时可进行相关感染指标、自身抗体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避免诱因:仔细观察并记录患儿症状发作与接触物、饮食等的关联,针对性规避已知过敏原或诱因。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皮肤以防继发感染,可使用温和保湿剂维持皮肤屏障功能。 (二)药物治疗 优先选用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其相对安全性较高,能有效控制风团及瘙痒症状。需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严格遵循药物适用年龄范围。若单药控制不佳,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联合用药等方案,但需谨慎权衡药物风险与收益。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儿科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同时,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因长期反复发病可能影响儿童情绪,家长需给予心理安抚与支持,营造舒适生活环境以辅助病情控制。 六、日常管理与预防 1.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但需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环境。2.饮食管理:母乳喂养儿母亲需留意饮食,避免摄入易致敏食物;人工喂养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奶粉种类。3.定期随访:定期带患儿复诊,评估病情控制情况及调整治疗方案,确保长期管理有效。

    2025-10-30 16:29:19
  • 足癣

    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发,发病与足部多汗等相关,有水疱型等临床表现,主要依典型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确诊,非药物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等,药物用外用抗真菌药足疗程,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等,儿童用温和抗真菌药且成人监护,孕妇遵医嘱用药,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并规范治足癣。 一、足癣的定义与病因 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性疾病。其发病与足部多汗、潮湿环境、穿着不透气鞋袜、足部皮肤屏障受损等因素相关,皮肤癣菌易在温暖潮湿的足部环境中定植繁殖。 二、临床表现 1.水疱型:好发于足跖、足侧缘,表现为成群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水疱,疱液清,不易破溃,数日后干燥脱屑,伴有瘙痒。 2.间擦糜烂型:常见于足趾间,尤以第3~4、4~5趾间多见,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表皮后,基底呈红色糜烂面,伴渗液,瘙痒剧烈。 3.鳞屑角化型:好发于足跟、足跖部,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冬季易发生皲裂,一般瘙痒不明显。 三、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确诊。真菌学检查可采用直接镜检(刮取皮损边缘鳞屑镜下找菌丝或孢子)或真菌培养,以明确致病菌种类。 四、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选择透气鞋袜,避免与他人共用鞋袜、毛巾等个人物品,减少足部多汗,可使用吸汗鞋垫等辅助保持足部干燥。 (二)药物治疗 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要治疗方式,如咪康唑、酮康唑、特比萘芬等乳膏或溶液,需足疗程使用(一般2~4周),以确保彻底杀灭真菌,防止复发。 五、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清洗足部并擦干,尤其是趾间部位。 2.选择舒适、透气的鞋袜,勤更换,保持足部干燥环境。 3.避免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赤足行走,减少接触传染源。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足癣应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抗真菌药物,避免使用强效激素制剂,用药时需注意避免药物接触眼睛等敏感部位,且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2.孕妇:孕妇患足癣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外用抗真菌药物,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合并足癣,且足部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可能受损,需更加注重足部清洁干燥,积极控制血糖,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足癣,预防足部感染加重引发更严重并发症。

    2025-10-30 16:23:20
  • 丘疹性荨麻疹是艾滋病初期症状吗

    丘疹性荨麻疹由昆虫叮咬致人体对其唾液致敏物质过敏引发,表现为纺锤形或圆形风团样丘疹且中央可能有小水疱等伴剧烈瘙痒,好发儿童春秋季暴露部位,其与艾滋病初期因病毒感染致免疫系统受损出现的非特异症状机制不同,儿童患丘疹性荨麻疹需注意皮肤清洁等,有高危行为出现皮疹应及时做艾滋病相关检测来明确是否感染。 一、丘疹性荨麻疹的特点 丘疹性荨麻疹主要由昆虫叮咬引发,如螨虫、跳蚤、蚊子等叮咬皮肤后,人体对昆虫唾液中的致敏物质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纺锤形或圆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可能有小水疱或丘疱疹,伴剧烈瘙痒,好发于儿童,春秋季多见,皮疹多分布于四肢、躯干等暴露部位。其发病与昆虫叮咬这一明确诱因相关,临床症状具有相对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及特定好发人群与季节特征。 二、艾滋病初期的典型表现 艾滋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但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凭丘疹性荨麻疹来判定是否为艾滋病初期表现。艾滋病初期的症状是由于艾滋病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免疫系统受损引发的一系列全身性反应,与丘疹性荨麻疹由昆虫叮咬过敏导致的机制完全不同。 三、两者的区别及关联 丘疹性荨麻疹与艾滋病初期症状无直接必然联系。丘疹性荨麻疹是由外界昆虫叮咬这一明确因素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性疾病,有清晰的病因指向和典型皮肤损害特征。而艾滋病初期的相关症状是因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受影响产生的全身性非特异表现,二者在发病机制、典型表现上均有明显差异。若有高危行为后出现疑似症状,不能依据丘疹性荨麻疹来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需通过专业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等检测手段明确是否感染艾滋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人群:儿童患丘疹性荨麻疹时,需特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防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选择外用药物时需谨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外用制剂缓解瘙痒,同时要做好环境防蚊、防螨等措施来预防丘疹性荨麻疹复发,因为儿童自身防护意识较弱,易再次被昆虫叮咬。 有高危行为人群:若有高危性行为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后,出现皮肤皮疹等表现,不能自行依据丘疹性荨麻疹来判断,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相关检测,以便尽早明确是否感染艾滋病,从而采取相应正确措施,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30 16:21:36
  • 脚丫里面烂还痒怎么办

    脚丫里面烂还痒多因真菌感染致足癣,应对方法包括保持脚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肥皂清洗并彻底擦干,多汗者用吸汗袜勤换;外用抗真菌药物,儿童需遵医嘱选专用药;避免搔抓,选透气鞋袜;严重时及时就医,若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要依原则采取措施。 一、保持脚部清洁干燥 清洁频率: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脚部,尤其是脚趾间。对于儿童,要轻柔清洗,避免损伤皮肤,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过度搓洗可能加重皮肤破损。不同年龄的儿童清洗方式需根据其皮肤耐受程度调整,如婴幼儿要注意清洗后彻底擦干。 干燥方法:清洗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彻底擦干,包括脚趾间。可以使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脚趾间等不易干燥的部位,但要注意温度和距离,防止烫伤。对于多汗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以使用吸汗的袜子,并且勤换袜子,保持脚部干燥环境,因为潮湿环境利于真菌滋生。 二、外用抗真菌药物 药物选择:可以使用如酮康唑乳膏等抗真菌外用药膏。但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专用且适合的抗真菌外用药,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某些药物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成人使用时要按照说明书正确涂抹,均匀涂抹在患处及周围皮肤。 三、避免刺激 避免搔抓:即使瘙痒难忍也不要用手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对于儿童,要注意防止其不自觉搔抓,可以给儿童穿上合适的袜子和鞋子,减少脚部暴露和搔抓机会。搔抓不仅会加重脚部皮肤破损,还可能将真菌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其他部位感染。 选择合适鞋袜: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如棉质、网眼材质的鞋子,让脚部皮肤能够呼吸。鞋子要经常晾晒,保持内部干燥清洁。袜子要选择吸汗的棉质袜子,每天更换。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鞋子和袜子的选择要考虑其脚部发育和活动特点,例如儿童鞋子要保证合适的尺码,避免过紧或过松影响脚部血液循环和透气。 四、就医检查 及时就诊:如果脚丫烂痒情况严重,如出现大面积溃烂、渗液、发热等症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真菌镜检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严重感染的成人可能会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但儿童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需严格评估风险和收益。 如果脚丫里面烂还痒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遵循上述原则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充分考虑自身及相关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2025-10-30 16:20:45
  • 何为对酒精过敏

    酒精过敏本质是人体乙醛脱氢酶缺乏致乙醛蓄积引发,常见症状有皮肤潮红瘙痒起疹、呼吸道鼻塞流涕呼吸困难、胃肠道恶心呕吐腹痛等,儿童症状更严重需绝对避免接触含酒精物质,过敏体质者要警惕酒精摄入并了解成分,常接触酒精人群需做好防护,过敏者需严格避免酒精摄入,轻度症状可脱离环境观察,严重需立即就医。 一、酒精过敏的本质机制 人体代谢酒精主要依赖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最终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若体内乙醛脱氢酶缺乏,会致使乙醛在体内蓄积,进而引发过敏反应,此即为酒精过敏的核心机制。 二、酒精过敏的常见症状表现 (一)皮肤症状 接触酒精后,皮肤可能出现潮红、瘙痒,还可能迅速起皮疹,如红斑、风团等,严重时皮疹范围可扩大,影响外观并带来不适。 (二)呼吸道症状 可出现鼻塞、流涕,部分人会有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气促等,这是因为过敏反应累及呼吸道黏膜,导致气道痉挛或水肿。 (三)胃肠道症状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是由于酒精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胃肠道的过敏反应性不适。 三、不同人群酒精过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身体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生酒精过敏时症状可能更为严重,如可能出现快速的呼吸困难、严重的皮疹扩散等情况。因此,儿童应绝对避免接触任何含酒精的物质,家长需格外留意儿童接触的饮品、食品等是否含酒精,以防过敏反应发生。 (二)过敏体质人群 本身有过敏体质的人,包括有其他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发生酒精过敏的概率相对更高。这类人群需高度警惕酒精摄入,在接触含酒精物质前应充分了解其成分,外出就餐时需仔细询问食物饮品是否含酒精,以避免过敏反应发作。 (三)其他人群 不同性别在酒精过敏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生活中经常接触酒精(如从事酿酒相关工作等)的人群,因长期或频繁接触酒精,发生过敏的风险相对高于一般人群,这类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具等,减少酒精接触机会。 四、酒精过敏的应对要点 酒精过敏者必须严格避免摄入含酒精的饮品和食物。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症状,如出现轻度皮肤瘙痒、潮红等,可通过脱离酒精接触环境、保持皮肤清洁等方式观察;若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剧烈呕吐等,需立即就医,接受专业医疗救治,以保障身体健康。

    2025-10-30 16:19: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