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各种眼底疾病,黄斑疾病,眼部创伤,眶壁骨折,视神经损伤,白内障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韩崧,男,眼外伤科主任医师,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创意产业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临床药理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志愿者联合会委员。  199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从事眼科工作二十余年。除了对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糖尿病眼病变、黄斑疾病等眼科常见疾病有丰富手术治疗经验外,还对各种复杂的眼外伤进行眼前后段组织的修复、眼眶骨折、视神经损伤、各种眼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有深入的研究及丰富的手术经验。   发表核心期刊文章十余篇,其中收入SCI目录文章三篇。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三十余万字援疆实用五官科手册一书,参与编著眼科专业著作三部,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表讲演。进行过数项科研项目和临床药物研究,主持科研项目一项。多次联系进行免费白内障手术的扶贫项目。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眼底疾病,黄斑疾病,眼部创伤,眶壁骨折,视神经损伤,白内障等。展开
  • 眼圈发黑什么原因

    眼圈发黑与生理因素中年龄增长致眼周胶原蛋白等流失、部分人天生眼周皮肤薄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睡眠不足、用眼过度、吸烟酗酒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疾病方面眼部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等可引发,儿童需排查睡眠或遗传及先天性眼部血管问题,孕妇多因激素变化和睡眠不佳,老年人除年龄外需警惕全身性疾病要定期体检。 一、生理因素相关 1.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眼周皮肤的胶原蛋白与弹性纤维逐渐流失,皮肤变薄、松弛,皮下血管更易显现,从而导致眼圈发黑,尤其35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较高;1.2遗传因素:部分人天生眼周皮肤较薄,皮下血管易透出,自幼可能出现眼圈发黑情况。 二、生活方式因素相关 2.1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使静脉血流淤滞,引发眼圈发黑,成年人建议保证7~9小时睡眠,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者易出现;2.2用眼过度: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过度阅读等用眼行为,会致眼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出现眼圈发黑;2.3吸烟酗酒:吸烟时产生的一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酗酒影响肝脏代谢与血液循环,二者均会干扰眼周血液供应,导致眼圈发黑。 三、疾病因素相关 3.1眼部疾病:如眼睑皮肤炎症、色素沉着性眼病等,可引发眼周色素改变或血液循环障碍,致使眼圈发黑;3.2全身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可致鼻泪管堵塞,影响眼周静脉回流;慢性肝病会使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功能下降,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眼周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心血管疾病致心功能不全时,眼周血液循环不良也会出现眼圈发黑。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眼圈发黑需排查睡眠不足或遗传因素,应保证充足睡眠,持续异常需排查先天性眼部血管发育等问题;孕妇眼圈发黑多与激素变化、睡眠不佳相关,孕期需保证合理作息,可适当通过温和热敷改善眼周循环;老年人眼圈发黑除年龄因素外,需警惕全身性疾病,建议定期体检监测健康状况。

    2025-10-30 15:03:09
  • 眼袋水肿怎么办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保证规律充足睡眠、调控饮食减少高盐摄入并增加富含维C、E食物、休息时适当垫高头部促进头面部血液回流,物理缓解可使用冷藏毛巾或冰袋冷敷眼周,若眼袋水肿持续不缓解或伴视力改变、眼部疼痛红肿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儿童长期眼袋水肿需警惕遗传或过敏,成人女性生理期前后加重关注激素变化,老年人要综合评估健康状况排查慢性疾病对代谢的影响。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管理:保证规律充足睡眠,成年人每日建议7~8小时睡眠时长,避免熬夜,因睡眠不足易引发眼周血液循环不畅,加重眼袋水肿。儿童需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学龄前儿童建议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 2.饮食调控:减少高盐食物摄入,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水钠潴留加重眼袋水肿;增加富含维生素C、E食物摄入,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这类食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维护眼周血管及皮肤健康。 3.体位调整:休息时适当垫高头部,可促进头面部血液回流,减轻眼部水肿情况。 二、物理缓解措施 1.冷敷法:使用冷藏后的毛巾或冰袋,每次敷眼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冷敷能通过收缩眼部血管,减少局部血液充盈,从而减轻眼袋水肿状况,但需注意避免冻伤眼部皮肤。儿童进行冷敷时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及冰袋温度,防止对稚嫩皮肤造成损伤。 三、就医评估情况 若眼袋水肿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视力改变、眼部疼痛、红肿等异常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排查是否存在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体液代谢等机制引发眼袋水肿。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出现长期眼袋水肿需警惕先天性遗传因素或过敏等情况,成人女性若在生理期前后眼袋水肿加重,需关注激素变化影响,老年人出现眼袋水肿则要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排查慢性疾病对身体代谢的影响。

    2025-10-30 15:01:25
  • 有麦粒肿会传染吗

    麦粒肿医学称睑腺炎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一般不传染但特殊类型由具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可在一定条件下传播非传染性多因用眼不卫生等局部因素致眼睑腺体炎症表现可通过局部热敷等治疗传染性麦粒肿少见由特定病毒等感染可通过接触传播特殊人群要注意眼部卫生怀疑有传染性要及时就医隔离防护。 麦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医学上称为睑腺炎,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一般情况下,麦粒肿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如果是由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特殊类型麦粒肿,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传播。 非传染性麦粒肿情况 常见诱因与发病机制:大多数麦粒肿是由于用眼不卫生、眼部局部清洁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眼睑腺体感染葡萄球菌等引起。例如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且不注意护理、用脏手揉眼等情况,容易引发眼睑腺体的炎症反应,但这种由自身局部因素引起的麦粒肿不具备传染性。 临床表现与一般处理:主要表现为眼睑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可形成硬结。一般通过局部热敷、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等治疗,炎症多可逐渐消退,这类情况不具有传染性,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只要注意眼部卫生等一般可预防。 传染性麦粒肿情况(特殊情况) 病原体相关传染性:如果是由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如某些特定的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特殊类型麦粒肿,在接触到他人的眼部黏膜等情况下,可能会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如共用毛巾、手帕等)传播给他人。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例如在一些传染性眼病流行的地区,若存在特殊病原体感染导致的麦粒肿,就需要注意隔离防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抵抗力相对较弱,且更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在患有麦粒肿时,更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眼部用品等。如果是怀疑有传染性的麦粒肿情况,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儿童或人群。

    2025-10-30 14:58:30
  • 麦粒肿可以自己消退吗

    麦粒肿有自行消退可能性,但与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关,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其自行消退,若未消退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一、麦粒肿的类型及自行消退情况 麦粒肿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一般来说,症状较轻的麦粒肿有可能自行消退。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所属的皮脂腺(Zeis腺)受感染,初起时眼睑局部红肿、疼痛,若病情较轻,通过自身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可能在一段时间后炎症逐渐消退,红肿疼痛等症状缓解。内麦粒肿是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相对外麦粒肿可能症状出现时就更明显些,但如果病情处于较轻阶段,也存在自行消退的可能。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还是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恢复或者防止病情加重。 二、影响麦粒肿自行消退的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够成熟完善,相比成年人,麦粒肿自行消退的概率可能相对低一些,而且儿童麦粒肿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得更快更严重。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自身修复能力减弱,麦粒肿自行消退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并且老年人可能还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麦粒肿的恢复。 2.生活方式:如果患者本身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长期熬夜、用眼过度、不注意眼部卫生等,会不利于麦粒肿的自行消退。长期熬夜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炎症的消退;用眼过度会加重眼部的疲劳和负担,影响眼部的正常代谢;不注意眼部卫生,容易导致细菌等病原体持续感染眼部,阻碍麦粒肿自行消退。 3.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使得麦粒肿自行消退的难度增加,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不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退。 如果麦粒肿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没有自行消退或者症状加重,如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就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而不能一直等待自行消退。

    2025-10-30 14:56:09
  • 麦粒肿治疗有什么药

    麦粒肿治疗药物分抗生素类和糖皮质激素类,抗生素类抑制或杀灭细菌如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滴眼液,糖皮质激素类抗炎如氟米龙滴眼液但需谨慎,儿童、孕妇、过敏体质者使用时各有注意事项。 作用机制:麦粒肿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类药物可抑制或杀灭细菌。例如,局部应用的抗生素滴眼液,通过直接作用于眼部感染部位,阻止细菌的生长繁殖。 常见药物: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它对引起麦粒肿的常见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妥布霉素滴眼液,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作用机制: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麦粒肿引起的眼部红肿等炎症反应。但需谨慎使用,因为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 常见药物:氟米龙滴眼液,可用于麦粒肿炎症较明显的情况,但一般不建议长期单独使用。 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使用麦粒肿治疗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使用抗生素类滴眼液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且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眼部反应,如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同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更需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和不良反应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不当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眼部发育等。 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使用麦粒肿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例如抗生素类药物,有些可能在孕期可以谨慎使用,但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孕期使用需非常谨慎,只有在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时才会考虑使用。 过敏体质者:过敏体质者使用麦粒肿相关药物时,要先进行过敏测试或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果对某种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过敏,使用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眼部瘙痒、红肿加重、皮疹等,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2025-10-30 14:51: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