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癜的中医病因
紫癜有四种证型,风热伤络儿童及青少年常见起病前多有发热咽痛等表证;血热妄行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紫癜鲜红常伴热象;气不摄血体质虚弱者易患病程较长紫癜淡红伴神疲乏力等气虚表现;阴虚火炎成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史者易患紫癜鲜红或暗红伴潮热盗汗等阴虚火旺表现。 一、风热伤络: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肌表,郁于肌肤腠理,致使脉络受损,血溢脉外发为紫癜,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常见,起病前多有发热、咽痛等表证,因风热之邪外侵,首犯肺卫,肺卫受邪,宣降失常,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脉络受损。二、血热妄行:素体血热内盛,或外感热邪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紫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紫癜颜色鲜红,常伴发热、口渴、便秘等热象,乃热邪充斥血分,灼伤脉络,迫血外溢所致。三、气不摄血:久病体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紫癜,体质虚弱者易患,病程较长,紫癜颜色淡红,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气虚表现,因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血液,致血液外溢肌肤。四、阴虚火炎:久病阴伤或素体阴虚,虚火内生,灼伤脉络,血溢脉外致紫癜,成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史者易患,紫癜颜色鲜红或暗红,伴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阴虚火旺表现,系阴虚生内热,虚火灼伤脉络,使血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2025-08-04 10:56:39 -
不适合捏脊的孩子有哪些
不适合捏脊的孩子主要有:患有急性疾病、皮肤破损或感染、有出血倾向、严重营养不良、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1.患有急性疾病的孩子,如发烧、咳嗽等。此时,孩子的身体比较虚弱,捏脊可能会加重病情。 2.皮肤有破损或感染的孩子。捏脊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处感染或加重感染。 3.有出血倾向的孩子,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捏脊可能会导致出血不止。 4.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捏脊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负担。 5.有其他严重疾病的孩子,如心脏病、肾病等。捏脊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捏脊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如果孩子有健康问题,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在给孩子进行捏脊时,家长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双手清洁,避免感染。 2.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3.不要在孩子饥饿或过饱时进行捏脊。 4.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捏脊。 总之,捏脊虽然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家长在给孩子进行捏脊时,应该谨慎选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2025-08-04 10:54:49 -
你好,少阳病对人有什么危害
少阳症通常指的就是少阳病。若少阳病未加以调理或治疗,可能引发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状况,而要是治疗不当,还会出现谵语的后果。 一、少阳病的成因与特点: 1.少阳病多因外感病邪侵犯少阳经脉,导致枢机失调而形成半表半里证。临床上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胁下胀满急痛、脉弦等。其中往来寒热是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一种热型,热时自热而不觉寒,寒时自寒而不觉热;胸胁苦满则是指胸中热烦、胸满不舒的病症。 二、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1.治疗原则是以清热除满、和解为主,即要和解少阳枢机,清利少阳郁热。少阳和解的特殊之处在于柴胡能起到疏气转枢的关键作用。 2.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也可使用方剂四逆散,其中柴胡为君药,对少阳也有和解功效。此外,少阳治疗不能发汗,否则会导致谵语,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后果。 三、少阳病者的注意事项: 1.应前往医院中医内科,在医生的辨证下明确病情并及时治疗。 2.在日常生活中要规律饮食,注意自身保暖,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总之,对于少阳病需要正确认识其症状、成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以利于及时有效地进行诊治和调理。
2025-08-04 10:53:21 -
哺乳期能吃茯苓吗
哺乳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食用茯苓,茯苓含多种营养成分有利水渗湿等功效,一般适量食用通常无明显不良影响,但因个体差异大,特殊体质女性食用前需咨询医生,且要注意食用量,食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自身和婴儿反应,异常则停食就医。 茯苓的营养价值及药用功效 茯苓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茯苓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免疫系统等有一定调节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可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潜力。 哺乳期食用茯苓的安全性考量 一般情况下,哺乳期女性适量食用茯苓通常不会对自身和婴儿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但由于每个哺乳期女性的个体差异较大,包括身体的健康状况、体质等不同。如果哺乳期女性本身属于特殊体质,如有严重的肝肾疾病等,在食用茯苓前需要咨询医生。因为茯苓需要通过肝肾进行代谢,特殊体质的女性食用不当可能会加重肝肾负担。另外,茯苓的食用量也需要注意,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所以哺乳期女性在食用茯苓时,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食用以及食用的量。同时,在食用茯苓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和婴儿的反应,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就医。
2025-08-04 10:51:23 -
出冷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出冷汗是指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出汗异常增多的现象,可能由剧烈运动、高温环境、感染、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也可能由药物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等导致。 1.生理因素: 剧烈运动:身体在运动时,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为了维持体温平衡,汗腺会分泌大量汗液,导致出冷汗。 高温环境:当环境温度过高时,身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以保持体温正常。 精神紧张或焦虑:情绪紧张或焦虑时,身体会释放应激激素,导致汗腺分泌增加,出现出冷汗的现象。 2.病理因素: 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以引起发热,导致身体出汗增多。 低血糖:低血糖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提供能量,同时可能伴有手抖、心慌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代谢率增加,产热增多,也会出现出汗增多的现象。 其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出冷汗。 如果出冷汗的情况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心悸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和焦虑,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以维护身体健康。
2025-08-04 10: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