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下肢完全性瘫痪是什么意思

    下肢完全性瘫痪是双下肢神经支配功能完全丧失伴二便失禁,病因包括脊髓外伤、血管病变、脊髓肿瘤,表现为运动感觉丧失、反射异常及二便失禁,儿童需排查先天脊髓发育异常早期影像检查,老年要排查相关病因且康复护理防并发症。 一、定义阐释 下肢完全性瘫痪是指双下肢的运动、感觉及相关神经支配功能呈现完全丧失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双下肢所有由神经支配的肌肉均无运动功能,浅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如位置觉、震动觉)全部缺失,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无法引出,同时常伴有二便失禁等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因分析 (一)脊髓损伤相关 1.外伤因素:高处坠落、车祸等导致脊柱骨折脱位,进而压迫脊髓,使脊髓传导通路受损,引发下肢完全性瘫痪。例如,严重的脊柱外伤可能致使脊髓神经纤维断裂或受压变性,影响神经信号向下肢的传导。 2.脊髓血管病变:脊髓梗死是常见情况,供应脊髓的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脊髓相应节段缺血坏死,影响神经功能,出现下肢完全性瘫痪。 (二)脊髓肿瘤影响 脊髓内或脊髓周围的肿瘤生长,会压迫脊髓组织,破坏神经结构和功能传导,从而引发下肢完全性瘫痪,肿瘤的占位效应逐渐破坏脊髓正常结构与神经传导通路。 三、临床表现特点 1.运动功能丧失:双下肢无法进行自主的屈伸、行走等运动,肌肉完全无收缩能力。 2.感觉功能缺失: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全部丧失,患者无法感知外界对下肢的疼痛刺激、温度变化等;深感觉也完全缺失,不能感知下肢的位置、震动等情况。 3.反射与括约肌功能: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同时伴有二便失禁,因为脊髓对二便的控制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出现下肢完全性瘫痪需重点排查先天性脊髓发育异常,如脊髓脊膜膨出等先天性疾病。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下肢运动及感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脊髓MRI)以明确病因,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修复潜力相对较大,但也需谨慎选择检查与干预手段,避免对儿童造成额外损伤。 (二)老年群体 老年人发生下肢完全性瘫痪多需排查脊髓血管病或肿瘤等情况。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基础疾病较多,在评估病因及制定干预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例如脊髓血管病的诊断需要结合脑血管相关检查及脊髓检查共同判断,肿瘤的筛查要考虑老年人身体耐受性等因素,在康复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差、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压疮和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

    2025-10-22 11:53:11
  • 前庭神经元炎治疗方法

    前庭神经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保证患者休息,对症支持防意外;药物治疗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抗组胺药缓解眩晕、前庭抑制剂抑制兴奋但不长期用;康复治疗急性期后循序渐进开展前庭康复训练;儿童用药谨慎、训练专业指导,老年患者防药物相互作用、训练安全及关注心理。 对症支持:若患者有眩晕症状,需避免剧烈活动以防摔倒受伤,特别是儿童和老年患者,儿童平衡能力差,老年患者可能因眩晕导致骨折等意外;对于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因身体代谢快,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其尿量、精神状态等;老年患者也要重视水电解质情况,可通过监测血生化指标来评估。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前庭神经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评估,根据体重等因素权衡利弊;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等风险,需监测骨密度等指标。 抗组胺药物:例如苯海拉明等,可缓解眩晕症状。苯海拉明对儿童和老年患者的安全性需关注,儿童可能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用药后要避免从事危险活动;老年患者使用时也要注意嗜睡对日常活动的影响。 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等,能抑制前庭神经的兴奋,缓解眩晕,但不宜长期使用。儿童使用前庭抑制剂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防止过度抑制影响病情观察;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抑制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康复治疗 前庭康复训练:在急性期过后可进行,通过特定的头部和躯体运动训练,帮助患者重建前庭代偿机制。训练需循序渐进,儿童患者的训练强度和方式要根据其年龄和身体耐受程度调整,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关节灵活性、肌肉力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训练项目,如简单的头部转动、平衡训练等,逐步提高前庭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前庭神经元炎时,药物选择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且有效促进恢复;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异常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评估是否有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加重的风险,康复训练要注重安全性,避免因训练导致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眩晕等症状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导致焦虑等情绪,需给予心理支持。

    2025-10-22 11:52:23
  • 最近几天我记忆力下降是怎么回事

    记忆力下降可由生理性因素中睡眠不足影响大脑记忆功能致儿童青少年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压力过大使体内皮质醇过量损害与记忆相关脑区引发;病理性因素包含神经衰弱常伴睡眠等症状致记忆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致记忆减退、脑部疾病如轻度认知障碍早期近记忆下降等;其他因素有营养不良缺B族维生素等影响神经代谢致记忆问题、某些药物如镇静催眠药等有导致记忆减退副作用需留意调整。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记忆力下降 (一)睡眠不足 睡眠是大脑整理和巩固记忆的重要时期,长期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短会影响大脑记忆功能。儿童青少年若睡眠不足,可能在学习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效率降低的情况;成年人长期熬夜加班、作息不规律,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会导致近期记忆力减退,表现为容易忘事、记不住刚发生的事情等。 (二)压力过大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体内会分泌皮质醇等激素,过量的皮质醇会损害海马体等与记忆相关的脑区,从而引起记忆力下降。不同性别在面对压力时的生理反应有差异,一般而言,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受压力影响导致记忆力波动,但总体上长期高压力对各年龄段人群的记忆功能均有不良影响。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记忆力下降 (一)神经衰弱 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易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记忆力下降是常见表现之一,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尤其成年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大,患神经衰弱导致记忆力减退的情况较为多见。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中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的记忆力下降问题。 (三)脑部疾病 如轻度认知障碍早期可能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影响远记忆,老年人是轻度认知障碍的高发群体;另外,脑部肿瘤、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能累及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引发记忆力减退,但这类情况相对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脑部检查来明确。 三、其他因素导致的记忆力下降 (一)营养不良 缺乏B族维生素等会影响神经系统代谢,进而导致记忆力问题。不同饮食结构人群风险不同,素食者若不注意合理补充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豆类等),易出现相关营养素缺乏,引发记忆力下降;普通人群长期挑食、节食也可能因营养摄入不均衡出现记忆力减退。 (二)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等可能有导致记忆力减退的副作用,用药人群需留意自身药物使用情况,若发现记忆力下降与正在服用的药物相关,可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22 11:50:46
  • 如何缓解自己的感觉麻木情况

    通过适当针对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如手部握拳松开、腿部慢走踝泵运动,调整不良姿势避免神经压迫如伏案者保持脊柱正直、驾车人群调整座椅,注意保暖改善血液循环,麻木持续不缓解伴其他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处理,老年人运动循序渐进保暖定期体检,孕妇选舒适体位做轻柔拉伸,儿童麻木及时就医排查先天性等情况。 一、运动调节促进血液循环 适当进行针对性运动可改善神经受压或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的麻木。例如手部麻木者可反复进行握拳-松开动作,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3-4次,通过肌肉收缩舒张促进手部血液循环;腿部麻木者可进行慢走、踝泵运动(踝关节屈伸),慢走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踝泵运动每小时进行3-5组,每组10-15次,有助于下肢血液回流,缓解麻木。运动时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二、调整不良姿势减少神经压迫 长期不良姿势易压迫神经致麻木。伏案工作者应保持脊柱正直,电脑屏幕高度使眼睛平视,肘部弯曲约90°,上臂自然下垂,每工作1小时左右起身活动颈部、肩部,进行简单伸展;驾车人群要确保座椅与方向盘距离合适,腰部有良好支撑,每驾驶30-60分钟适度转动颈部、活动四肢,避免因姿势固定导致神经受压引发麻木。 三、注意保暖改善血液循环 寒冷环境会使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加重麻木。日常应根据气温及时增添衣物,手部可佩戴保暖手套,脚部选择保暖鞋袜,颈部可围保暖围巾,尤其在秋冬季节或寒冷环境中,通过保暖维持肢体末端正常血液循环,降低麻木发生风险。 四、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处理 若感觉麻木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肢体无力、疼痛、肌肉萎缩等,需尽快就医。医生会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颈椎/腰椎MRI等)明确病因,若为颈椎病导致神经受压,可能需进行牵引、康复理疗等处理;若为周围神经病变,会依据具体病情给予相应诊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血液循环较慢,除上述措施外,运动时更需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负担,保暖要全面,可适当增加衣物厚度;定期体检关注血管及神经系统状况。 孕妇:孕期身体变化可能致神经受压引发麻木,应选择舒适体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柔的孕期专用拉伸运动,若麻木明显需及时咨询产科及神经内科医生,排查是否与孕期特殊生理状态相关。 儿童:儿童出现感觉麻木相对少见,若发生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外伤等情况,避免延误诊治影响儿童健康发育。

    2025-10-22 11:50:07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自我缓解方法

    康复训练可选低强度有氧运动并在专业师指导下做针对性力量训练,营养上保障蛋白质摄入及通过蔬果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家庭要给患者关心支持并疏导心理,社会提供适合社交活动助融入,还需依据年龄定个性化随访计划监测肌肉力量等情况来调整生活管理方案。 一、康复训练管理 1.有氧运动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是较好选择,水的浮力可减轻肢体承重,利于肌肉力量维持与关节活动度保持,不同年龄患者需依据自身肌肉功能状况调整游泳时长与强度,儿童进行时需有成人陪同监护,避免因体力不支发生意外。 2.力量训练适配: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开展针对性肌肉力量训练,训练强度以不引发明显肌肉疲劳为度,针对不同肌群进行分阶段训练,年龄较小患儿训练需更注重趣味性与安全性,通过游戏化方式引导参与训练。 二、营养支持调控 1.蛋白质摄入保障:确保充足蛋白质供应,如蛋类、奶类等优质蛋白来源,根据患者年龄换算合适蛋白质摄入量,幼儿期需科学搭配辅食以保证蛋白质均衡摄取,满足肌肉代谢对蛋白质的基础需求。 2.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摄入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E等)及矿物质的食物,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对肌肉有一定保护效应,通过新鲜蔬果等途径摄取,不同年龄段患者饮食结构需结合其消化能力与营养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儿童期避免挑食以保证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摄入全面。 三、心理状态维护 1.家庭心理疏导:家人需给予患者充分关心与心理支持,营造积极家庭氛围,对于年龄稍大患者可通过沟通了解其心理诉求并进行针对性疏导,年龄较小患儿家属要通过温和互动缓解患儿因疾病产生的不安情绪,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 2.社会支持融入:鼓励患者参与适合其病情的社交活动,社区或相关组织可提供相应支持平台,帮助患者建立社会联系,减少因疾病产生的孤立感,不同年龄患者融入社会支持的方式需考虑其身心发展特点,如青少年可参与适合的康复社交团体活动。 四、定期医疗随访 1.随访频率设定:依据患者年龄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儿童期可适当增加随访频率以便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及肌肉功能变化,成年患者可根据病情稳定情况合理安排随访间隔,通过定期随访及时调整生活管理方案以应对病情进展或出现的新问题。 2.病情监测重点:随访中关注肌肉力量变化、关节活动度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迹象等,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监测重点有所侧重,例如儿童期重点观察肌肉功能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成年患者注重病情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后续生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10-22 11:49:2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