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偏头痛体温会升高吗

    偏头痛一般不会使体温升高,但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有体温轻度波动且无特异性,若合并感染等其他情况或药物特殊反应可能致体温升高,偏头痛本身通常不致体温明显升高,患者体温升高需考虑其他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评估。 可能影响体温的特殊情况 合并感染等其他情况:如果偏头痛患者同时合并了感染性疾病,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等,那体温就可能会升高。因为感染会引起身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热症状。对于儿童偏头痛患者来说,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合并感染而出现体温升高情况;而老年偏头痛患者如果体质较弱,也存在类似风险。 药物影响:某些用于缓解偏头痛的药物,一般不会直接导致体温升高,但如果患者对药物存在特殊反应,也可能间接影响体温。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总体而言,偏头痛本身通常不会引起体温明显升高,当偏头痛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伴随的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22 09:52:03
  • 哪种疾病被称为肌病

    肌病分遗传性肌病与获得性肌病,遗传性肌病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为例因基因缺陷致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好发男性儿童;获得性肌病包括炎症性肌病如多发性肌炎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致炎症损伤可发生任何年龄表现肌肉无力疼痛等,还有代谢性肌病如糖原累积症因糖代谢酶缺陷影响能量供应有运动后疲劳疼痛等表现。 遗传性肌病: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为例,系因基因缺陷致使肌肉出现进行性无力与萎缩,好发于男性儿童,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逐渐受影响。 获得性肌病: 炎症性肌病:像多发性肌炎,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肌肉组织从而导致炎症损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和成人,表现为肌肉无力、疼痛等。 代谢性肌病:例如糖原累积症,因体内糖代谢相关酶存在缺陷,影响肌肉能量供应,临床表现因具体类型有别,可能出现运动后疲劳、肌肉疼痛等情况。

    2025-10-22 09:51:04
  • 耳朵后面神经一跳一跳的痛怎回事

    神经痛可能由神经受压(如颈椎病、局部肌肉紧张)、神经炎症(如病毒感染引发神经炎、邻近组织炎症波及)、血管因素(如高血压致血管异常搏动刺激神经)等引起,若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保持正确姿势、增强免疫力)及针对特定情况(如高血压人群控制血压、孕妇谨慎处理)来预防缓解。 一、神经痛的可能原因 (一)神经受压 1.颈椎病相关:若存在颈椎病,增生的颈椎骨质等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包括颈部神经,当影响到耳朵后面相关神经时,就可能出现一跳一跳痛的情况。长期伏案工作、不良坐姿等生活方式易诱发颈椎病,年龄增长也会使颈椎发生退变,增加神经受压风险。对于有颈椎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此症状。 2.局部肌肉紧张: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导致耳朵后面局部肌肉紧张,进而压迫神经引起疼痛。例如长期低头工作的上班族,由于颈部和耳部周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神经受到刺激,就可能出现神经一跳一跳痛。 (二)神经炎症 1.病毒感染引发神经炎: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耳朵后面神经时,可引起神经炎症,出现一跳一跳痛的症状,常伴有皮肤疱疹等表现。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因病毒感染引发神经炎,因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弱,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较差。 2.其他炎症波及:邻近组织的炎症,像耳部周围的中耳炎等炎症,可能蔓延波及到相关神经,导致神经炎症性疼痛。有耳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血管因素 1.血管异常搏动影响神经:血管的异常搏动可能刺激周围神经,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耳部周围血管搏动异常,对附近神经产生刺激,从而引起耳朵后面神经一跳一跳痛。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不稳定,更容易出现此类情况,年龄较大且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尤其注意。 二、需要关注的情况及建议 (一)持续不缓解或加重 如果耳朵后面神经一跳一跳的痛持续不缓解甚至逐渐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颈部影像学检查(如颈椎X光、CT或MRI等)、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格外重视,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通过详细检查排查严重疾病。 (二)伴随其他症状 若伴随有面部麻木、视力改变、肢体无力等其他症状,更要尽快就医,因为这可能提示存在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变等情况。例如伴随肢体无力时,需排除脑部病变等可能。 三、预防及缓解建议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活动颈部和肩部,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要起身活动,做颈部伸展等动作,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减少肌肉紧张对神经的压迫。对于儿童,要注意纠正不良的坐姿和看书写字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2.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等引发神经炎症的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注重免疫力的维护,儿童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增强,老年人则可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 (二)针对特定情况的注意事项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压,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稳定范围内,减少血管异常搏动对神经的影响。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因为一些检查和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在医生充分评估下进行处理。

    2025-10-11 14:11:39
  • 唐筛中风险严重吗

    唐筛中风险指胎儿患唐氏综合征概率介于低高风险间,需进一步评估,可通过羊水穿刺或无创DNA检测明确;不同人群应对有差异,年轻孕妇也需遵医嘱检查,高龄孕妇更应精准检查;唐筛中风险后要注意饮食均衡、保持规律生活作息及良好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 羊水穿刺:羊水穿刺是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金标准。通过抽取羊水,获取胎儿脱落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准确判断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对于唐筛中风险的孕妇,羊水穿刺是进一步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一般建议在孕16-22周左右进行羊水穿刺检查。孕妇的年龄、孕周等因素会影响羊水穿刺的操作及风险,例如年龄较大的孕妇,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相对更高,此时更需要通过羊水穿刺来明确诊断。 无创DNA检测:无创DNA检测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胎儿游离DNA,从而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的风险。无创DNA检测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对于唐筛中风险的孕妇,无创DNA检测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的进一步筛查方式。如果无创DNA检测结果为低风险,那么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相对降低;但如果无创DNA检测结果为阳性,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羊水穿刺等检查来确诊。无创DNA检测一般在孕12周以后即可进行,其受孕妇孕周、体重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不同的孕妇个体情况会有差异,比如体重过重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干扰,但总体来说是一种相对安全、便捷的检查方式。 不同人群唐筛中风险的应对差异 年轻孕妇:年轻孕妇本身胎儿患染色体异常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唐筛出现中风险时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因为即使年龄较轻,也不能完全排除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的可能。在进行检查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因为焦虑情绪可能会对孕妇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年龄≥35岁)本身属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高危人群,当唐筛出现中风险时,胎儿患染色体异常疾病的风险相对更高。此时更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精准检查,如优先考虑羊水穿刺检查,因为羊水穿刺能够更直接、准确地获取胎儿染色体信息,以明确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情况。高龄孕妇在进行检查前后需要更加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嘱咐,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和检查后的护理等工作。 唐筛中风险后的生活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孕妇要保持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富含蛋白质的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过度挑食或节食,因为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维持孕妇自身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对于进一步的检查和胎儿的健康都有积极意义。 生活方式: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孕妇身体的良好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于后续的检查和胎儿的健康发育都有帮助。同时,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远离吸烟、饮酒的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11 14:10:31
  • 脑萎缩初期症状表现

    脑萎缩初期在认知、语言、运动、情绪和行为方面有多种表现,认知上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语言上找词困难、表达稍迟缓;运动上肢体协调性差、行走不稳;情绪和行为上情绪波动易出现、行为稍刻板。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容易被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这是由于脑萎缩使大脑的神经传导和信息整合功能受到影响,大脑无法像正常时那样有效地集中处理信息,在儿童中如果存在先天性脑发育相关问题导致的脑萎缩初期,也会表现为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学习效率低下;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成年人,也可能较早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为酒精等因素会损害大脑神经细胞,影响脑功能。 语言功能方面 找词困难:在表达过程中,会出现想表达某个意思但找不到合适词汇的情况。比如想要描述一个常见物品的名称时,会用一些不太准确的替代词或者停顿很久才能想出正确的词汇。这是因为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受到脑萎缩影响,神经传导出现障碍,使得词汇的提取和运用受到阻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萎缩逐渐出现初期表现时,可能会在日常交流中偶尔出现这种找词困难的情况;对于有脑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在脑外伤恢复后一段时间出现脑萎缩初期,也可能表现出语言找词方面的问题。 语言表达稍显迟缓:说话时反应速度比正常时慢,语句的组织可能不够流畅。这是因为大脑处理语言信息并进行表达的过程需要各个相关区域协同工作,脑萎缩导致这些区域之间的协调功能下降,信息传递速度减慢。例如一些患有轻度脑萎缩初期的中年人,在与人交流对话时,会感觉说话比以前迟缓,需要稍长的时间来组织语言再进行表达。 运动功能方面 肢体协调性稍差:做一些精细动作时不够灵活,比如拿筷子夹菜、系鞋带等动作可能没有以前熟练。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对运动中枢的调控,使得大脑对肌肉运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减弱。对于儿童,如果是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导致的脑萎缩初期,可能在爬行、走路等大运动方面也会表现出协调性不如正常儿童;成年人如果有长期的脑部缺血缺氧病史,进而出现脑萎缩初期,在日常的肢体精细动作和大运动协调性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行走稍显不稳:走路时可能有摇晃的情况,平衡感较以前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大脑中的平衡调节中枢受到脑萎缩影响,导致身体的平衡功能出现障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萎缩初期出现时,可能会在行走时需要更小心,或者需要扶着东西才能走稳;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且本身有脑萎缩初期表现的人群,行走不稳的情况可能会相对明显一些。 情绪和行为方面 情绪波动较易出现:相比以前更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可能会无端地焦虑、抑郁或者情绪变得比较敏感。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区域,如边缘系统等,使得情绪调节功能失衡。例如一些处于脑萎缩初期的老年人,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变得焦虑不安,或者情绪突然低落;对于女性在围绝经期前后出现脑萎缩初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可能会更加明显。 行为稍显刻板:会出现一些相对刻板的行为模式,比如重复做某个简单动作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导致大脑的神经回路功能改变,使得行为的灵活性下降。在儿童脑萎缩初期,如果是神经发育相关问题引起,可能会出现一些刻板的玩耍行为;成年人如果是因为脑部感染等因素后出现脑萎缩初期,也可能会有行为刻板化的表现。

    2025-10-11 14:07: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