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脑血栓后遗症怎么治

    康复治疗包含物理、作业、言语治疗来改善肢体运动、日常生活自理及言语功能,药物治疗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他汀类药物预防血栓等,生活方式管理要控制基础疾病、调整饮食并戒烟限酒,并发症预防需做好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的预防,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通过运动疗法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可促进瘫痪肢体恢复,降低肌肉萎缩风险。例如,针对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步行训练等,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2.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进食、穿衣、洗漱等动作训练,提升生活独立性,同时通过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改善上肢功能,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3.言语治疗:针对脑血栓后遗症导致的言语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等,进行针对性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逐步改善言语功能。 二、药物治疗 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预防血栓再次形成;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如阿托伐他汀等,控制血脂水平,降低脑血管事件复发风险。需遵循医嘱持续规范用药,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但不可自行随意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三、生活方式管理 1.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维持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具体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稳定在目标范围内;管理血脂,保持血脂各项指标达标。2.饮食调整: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取,例如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类、禽类等。3.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应严格戒烟;饮酒需适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酗酒对脑血管产生不良影响。 四、并发症预防 1.肺部感染预防:鼓励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进食姿势,防止误吸引发肺部感染。2.深静脉血栓预防: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进行下肢按摩、使用气压治疗仪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3.压疮预防: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床垫等,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导致压疮发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变化等,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监测。2.女性:需考虑激素水平等对病情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关注自身激素相关指标变化,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综合管理,例如绝经后女性在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评估骨密度等情况。3.有基础病史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和药物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波动,避免因血糖异常影响病情恢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严格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压稳定在安全范围。

    2025-10-29 13:43:39
  • 偏头痛的自我疗法是什么

    偏头痛可通过生活方式、饮食、心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调节。生活方式上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饮食要避免触发食物、增加有益食物摄入;心理上要减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环境上要营造舒适环境、避免温度骤变。 一、生活方式调整 (一)规律作息 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有研究表明,长期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偏头痛发生率比作息规律者高。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应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学龄前儿童每天需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 (二)适度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缓解偏头痛。但要注意避免在偏头痛发作期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 二、饮食管理 (一)避免触发食物 某些食物可能诱发偏头痛,常见的有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含苯乙胺的巧克力、含咖啡因的咖啡和茶等。对于有明确食物诱发史的患者,应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例如,有研究发现,大量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后,部分偏头痛患者会出现头痛发作频率增加的情况。 (二)增加有益食物摄入 多吃富含镁的食物,如绿色蔬菜、坚果等。镁可以调节血管张力,有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血液中镁含量往往较低,增加镁的摄入可能有助于缓解偏头痛。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牛奶、动物肝脏等,也可能对偏头痛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心理调节 (一)减轻压力 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减轻压力。冥想可每天进行15-20分钟,深呼吸则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缓慢吸气、呼气,每次持续5-10分钟。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偏头痛,减轻压力能改善身体的应激状态,降低偏头痛发作风险。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家长应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可通过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二)保持良好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维持良好心态。有研究表明,心理状态不佳与偏头痛的发生和发作频率密切相关,积极的心态有助于身体的整体健康,包括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四、环境调节 (一)营造舒适环境 保持居住环境安静、舒适,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因为这些因素可能诱发偏头痛。对于儿童患者,应确保卧室环境温馨、安静,避免过多的噪音干扰睡眠和休息。在光线方面,可使用窗帘等调节室内光线强度,创造有利于休息和放松的环境。 (二)避免温度骤变 注意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过冷或过热都可能诱发偏头痛。在季节交替或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例如,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佩戴帽子、围巾等保暖,炎热天气注意避暑降温。

    2025-10-29 13:42:40
  • 手中指麻木是怎么回事

    手中指麻木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颈椎病(颈椎病变压迫支配手部神经,长期伏案等易引发,中老年人风险高,伴颈部疼痛等)、肘管综合征(尺神经在肘部受卡压致手中指等尺侧区域麻木,长期重复性肘部活动等易致,中老年人易因结构退变发病,伴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等)、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致手中指等桡侧部分麻木,长期手腕过度活动者易患,女性可能更易,中老年人可因结构退变发病,夜间麻木明显,伴手部鱼际肌萎缩等)、脑部病变(脑梗死、脑出血等影响感觉传导通路致手中指麻木,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及中老年人易患,伴头痛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致手中指麻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且病程长时易出现,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常见,麻木常对称,伴感觉减退等),出现手中指麻木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一、颈椎病 1.发病机制:颈椎发生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支配手部的神经,就可能导致手中指麻木。长期伏案工作、不良的坐姿等生活方式容易引发颈椎病,尤其是中老年人由于颈椎退变,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症状特点:除了手中指麻木外,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上肢放射性疼痛等,颈部活动时麻木等症状可能会加重。 二、肘管综合征 1.发病机制: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处受到卡压,可引起手中指等手部尺侧区域的麻木。长期重复性的肘部活动,如频繁屈肘、手部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肘管结构退变而发病。 2.症状特点:手中指等尺侧手部区域麻木,可伴有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等表现,肘部尺神经沟处可能有压痛。 三、腕管综合征 1.发病机制: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可导致包括手中指在内的手部桡侧部分麻木。长期手腕过度活动,如从事打字、编织等工作的人群易患,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因解剖结构等因素有更高发病倾向,中老年人也可能因腕管结构退变发病。 2.症状特点:手中指等桡侧手部麻木,夜间麻木症状常较明显,可伴有手部鱼际肌萎缩等表现。 四、脑部病变 1.发病机制:脑部的某些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可能引起手中指麻木。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是脑部病变的高危人群,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也增加发病风险。 2.症状特点:除手中指麻木外,常伴有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五、周围神经病变 1.发病机制: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可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手中指麻木。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随着病程延长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相对常见。 2.症状特点:手中指麻木常呈对称性,可伴有手部感觉减退、蚁走感等,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需重点考虑。 如果出现手中指麻木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颈椎磁共振、肌电图、头颅CT或MRI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025-10-29 13:42:13
  • 抽搐时出现回弹现象是怎么回事

    抽搐回弹与神经肌肉异常反射活动密切相关,癫痫发作时神经冲动传导紊乱可致其,脑部肿瘤、脑部感染等病变会影响神经传导引发,儿童因神经发育尚不稳定更易出现,成人或因电解质紊乱、脑部血管病变等导致,有癫痫病史者与病程等相关,无病史者需排查头部外伤、感染等诱因。 一、神经肌肉机制角度的解释 抽搐时出现回弹现象与神经肌肉的异常反射活动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受神经元精细调控,当肌肉发生抽搐(如突然的不自主收缩)时,神经传导通路中存在的反馈调节机制会试图使肌肉恢复平稳状态。但如果神经通路出现异常,例如锥体束等神经结构功能紊乱,会导致肌肉在抽搐后不能按正常节奏舒张,进而出现回弹现象。从神经生理学层面,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出现异常波动,使得肌肉收缩后的舒张过程受阻,表现为回弹情况。 二、相关疾病因素关联 (一)癫痫发作相关 癫痫发作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可引起肌肉痉挛性抽搐。在癫痫放电的影响下,神经冲动的传导出现紊乱,肌肉在痉挛抽搐后,由于神经调节的异常,可能伴随回弹现象。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如部分性癫痫发作等,其神经放电模式不同,导致抽搐后回弹的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对于有癫痫病史的人群,抽搐回弹可能是癫痫发作的一种伴随表现,需结合癫痫的发作类型、病史等综合判断。 (二)神经系统其他病变 脑部肿瘤、脑部感染等病变可影响神经传导通路。例如脑部肿瘤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当出现抽搐时,肌肉在抽搐后的恢复过程受影响,容易出现回弹现象。脑部感染如脑炎等,炎症刺激神经细胞,使神经调节肌肉的功能失调,也可能引发抽搐后回弹情况。 三、不同人群特点影响 (一)儿童群体 儿童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神经调节功能相对不稳定。儿童出现抽搐回弹现象时,需特别考虑发育因素。例如儿童高热惊厥时,由于体温急剧升高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神经肌肉的反馈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在抽搐后出现回弹。同时,儿童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于外界因素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更敏感,抽搐回弹可能是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发相关异常的表现。 (二)成人群体 成人出现抽搐回弹现象可能与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相关。如低钙血症时,血钙水平降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使得肌肉在抽搐后不能正常恢复,出现回弹。另外,成人若存在脑部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也会影响神经传导,导致抽搐后回弹。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成人,其血管和神经病变风险增加,更易出现因这些基础疾病引发的抽搐回弹情况。 四、病史对抽搐回弹的影响 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其抽搐回弹可能与癫痫的病程、发作频率及控制情况相关。若癫痫控制不佳,抽搐回弹可能更频繁出现。而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抽搐回弹,需重点排查近期是否有头部外伤、感染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是引发抽搐回弹的诱因。例如头部外伤后导致脑部组织损伤,影响神经功能,从而在受伤后出现抽搐回弹现象。

    2025-10-29 13:41:34
  • 脑梗塞中风的前兆是什么症状表现

    脑梗塞中风前兆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面部口角歪斜、麻木,肢体单侧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还有其他常见前兆如头晕、视物异常、头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出现前兆需特别注意,老年人、特殊时期女性、有基础疾病及长期吸烟酗酒者更应重视。 一、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面部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角歪斜,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面部神经的正常功能。例如,大脑一侧的血管堵塞,导致对侧面部肌肉运动失调,从而出现口角向一侧偏移的情况。还可能有面部麻木感,患者会感觉面部皮肤感觉减退,就像面部被“麻”住了一样,这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了面部感觉神经的传导。 肢体症状 单侧肢体无力:常见的是一侧手臂或腿部突然无力,无法正常持物或行走。比如患者原本能轻松拿起一杯水,突然发现拿不住,或者行走时一侧下肢突然发软,有要摔倒的感觉。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调控的区域受到影响,神经传导受阻,导致肢体肌肉无法正常获得神经信号来支配运动。 肢体麻木: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持续时间可能较短,但也不容忽视。例如患者的一只手或一只脚感觉像戴了手套或袜子一样的麻木感,这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相应肢体感觉神经的血液供应,导致感觉异常。 言语症状:表现为说话不清,患者可能出现吐字困难,说话时语句不连贯,或者理解他人言语有障碍。这是因为语言中枢所在的脑部区域受到影响,脑血管病变干扰了语言相关神经的正常功能,使得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出现问题。 二、其他常见前兆表现 头晕:突然出现头晕目眩,感觉周围环境在旋转,或者自身有不稳的感觉。头晕可能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当脑部血管出现狭窄或堵塞时,脑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就会引发头晕症状。这种头晕可能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视物异常: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视力模糊,看东西不清楚,或者单眼视力丧失(但很快恢复)。这是因为眼部的血液供应与脑部血液循环相关,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供应眼部血液的血管,导致眼部短暂缺血,从而出现视物异常。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视野缺损,比如看到的范围比平时变小了,这也是脑部血管病变影响视觉传导通路所致。 头痛: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与平常的头痛不同,可能是以往没有过的剧烈头痛发作。头痛的程度较严重,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导致颅内压力变化或刺激了脑部的痛觉敏感结构,从而引起头痛。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出现这些前兆症状时需要特别注意。例如,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变,所以出现上述前兆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状态,若出现相关前兆也应重视;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血管病变风险较高,一旦出现脑梗塞中风前兆,更要及时就医,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重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风险;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血管受到的损害更大,出现前兆症状后更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脑梗塞中风的发生。

    2025-10-29 13:40: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