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什么是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与行为损害,病因包括遗传(部分患者存基因突变)及环境(头部外伤、长期重金属暴露等)因素,临床表现早期近事记忆减退等,中期认知障碍加重等,晚期认知严重衰退等,诊断通过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有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及非药物干预(认知康复训练等),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参与脑力与社交活动,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家属需密切关注其认知变化并营造安全舒适环境给予关怀支持。 一、定义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和行为损害。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如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早老素1(PSEN1)基因、早老素2(PSEN2)基因等突变可增加发病风险,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多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 2.环境因素:头部外伤、长期重金属暴露、吸烟、缺乏教育等可能是诱发因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也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三、临床表现 1.早期: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减退,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而远期记忆相对保留;逐渐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如语言表达困难、视空间定向障碍、执行功能下降等。 2.中期:认知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复杂结构的运用障碍,如穿衣困难;精神行为异常凸显,可能有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表现,生活部分自理困难。 3.晚期:认知功能严重衰退,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缄默不语,最终因并发症危及生命。 四、诊断 1.临床评估: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评估认知功能;结合病史询问、症状表现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头颅MRI可见海马萎缩、脑沟增宽等特征性改变;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发现大脑特定区域葡萄糖代谢降低。 3.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可治性痴呆原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 五、治疗与管理 1.药物治疗: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等)改善认知功能,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等)用于中重度患者。 2.非药物干预:开展认知康复训练,帮助维持认知功能;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加强生活照料,确保患者安全与基本生活需求满足。 六、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抗氧化剂、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戒烟限酒。 2.控制慢性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 3.脑力与社交活动:参与丰富的社交活动,保持脑力锻炼,如下棋、阅读等,有助于维持大脑活跃性,可能降低发病几率。 七、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是阿尔茨海默病高发群体,家属需密切关注其认知功能变化,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有遗传家族史的人群应更注重定期监测认知状态。照料过程中需营造安全舒适环境,避免患者发生意外,给予耐心关怀与支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5-10-27 13:23:59
  • 治疗失眠的方法是什么

    睡眠问题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解决。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规律作息、营造睡眠环境、避免刺激因素)和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失眠、放松训练);药物治疗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需医生评估指导,为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的辅助手段。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教育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例如成年人应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不例外。儿童和青少年同样需要规律的作息来建立良好的生物钟,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需要11-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固定的上床和起床时间有助于调整睡眠-觉醒周期。 其意义在于通过稳定的生物钟调节,让身体和大脑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奏,提高睡眠效率。 2.营造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有睡眠问题的人群,可以使用耳塞来隔绝外界噪音,使用遮光窗帘来创造黑暗环境。 良好的睡眠环境能减少外界因素对睡眠的干扰,使身体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3.避免刺激因素 睡前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对于有睡眠问题的人,下午后就应尽量避免饮用咖啡。同时,应减少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 避免这些刺激因素可以防止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利于入睡。 (二)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对于不同年龄和病史的人群都适用,其核心是改变与失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例如,帮助失眠患者识别和纠正对睡眠过度担忧、对睡眠时间不切实际的期望等不良认知。对于有长期失眠病史的人群,通过CBT-I可以逐步调整他们的睡眠相关行为,如建立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的习惯等。 CBT-I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能有效改善失眠状况,且不依赖药物,长期效果较好。 2.放松训练 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放松等方法。对于儿童,可以通过引导想象放松等方式,比如想象自己在美丽的沙滩上放松。成年人可以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群。 放松训练能降低身体的紧张度,缓解焦虑情绪,从而促进睡眠。 二、药物治疗 (一)常用药物种类 1.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 如唑吡坦等,这类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苯二氮受体来发挥催眠作用。对于成年人失眠患者可以使用,但需要注意老年人对这类药物敏感性较高,使用时需谨慎,因为可能会增加跌倒等风险。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2.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 例如右佐匹克隆等,相比苯二氮类药物,其对苯二氮受体亚型的选择性更高,产生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同样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老年人使用时也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同时,药物治疗通常作为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的辅助手段。

    2025-10-27 13:23:08
  • 左脑和右脑的年龄如何衡量

    基于神经心理测试的间接评估包括关联左脑的言语与执行功能测试及关联右脑的空间与感知功能测试,神经影像学评估涵盖磁共振成像测脑体积皮层厚度、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测脑功能活动激活模式,综合认知量表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可整体及细化左右脑评估,还需考虑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对左右脑年龄化评估的影响。 一、基于神经心理测试的间接评估 1.言语与执行功能测试(关联左脑):通过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言语分测验(如词汇、相似性等)评估左脑语言相关功能,执行功能测试(如连线测试、数字符号替换等)可反映左脑额叶等区域的功能状态,测试结果结合常模可间接反映左脑相关功能的“年龄对应”情况。儿童阶段可通过词汇积累、语法运用等测试评估左脑语言发育与年龄的匹配度。 2.空间与感知功能测试(关联右脑):采用空间定向测试(如积木拼图、图形旋转判断)、音乐感知测试等评估右脑空间感知、音乐处理等功能,测试结果与同年龄正常人群对比,判断右脑功能的年龄相关性表现。儿童期通过拼图完成度、方位辨别等测试评估右脑空间功能发育与年龄的一致性。 二、神经影像学评估 1.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脑体积(包括左右脑区域体积变化)、皮层厚度等指标。随年龄增长,脑体积逐渐缩小,皮层厚度变薄,左右脑区域均有变化,但可通过对比不同年龄阶段的脑结构指标参考值,间接反映左右脑的“年龄化”程度。例如,老年人群中可观察到左右脑皮层厚度普遍较年轻人群变薄,结合具体脑区体积变化进一步分析左右脑差异。 2.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测脑功能活动时左右脑的激活模式。不同年龄阶段,左右脑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的激活强度和区域分布有差异,通过对比不同年龄组的fMRI数据,可了解左右脑功能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如青年与老年人群在语言或空间任务中左右脑激活模式的差异可体现左右脑功能的“年龄特征”。 三、综合认知量表评估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等综合认知量表可整体评估认知功能,该量表涵盖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空间技能等方面,左右脑功能均有涉及。通过量表得分与年龄常模对比,可反映整体认知功能的“年龄状态”,进而间接推断左右脑功能的综合“年龄化”情况。例如,MoCA得分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的得分范围可作为参考,结合左右脑相关分测验表现进一步细化左右脑功能的年龄评估。 四、不同人群差异考虑 1.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女性在语言相关的左脑功能上可能稍占优势,男性在空间相关的右脑功能上可能有一定表现,但这并非绝对,个体差异较大,评估时需综合考量。 2.生活方式影响: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充足睡眠等有利于维持左右脑功能,可延缓脑功能随年龄衰退的进程;而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速左右脑功能老化,评估时需结合生活方式因素。 3.病史影响: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病史者,左右脑功能评估需针对性调整测试内容,结合病史明确脑损伤对左右脑功能“年龄化”的影响,如脑卒中后可能特定脑区功能受损,与同龄无病史人群对比有明显差异。

    2025-10-27 13:19:53
  • 如何治疗脑壳脑萎缩

    针对脑萎缩需针对原发疾病处理,如阿尔茨海默病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血管性因素则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症治疗包括用促脑代谢改善认知药物及认知训练,精神行为异常用合适药物;康复治疗有运动康复如有氧运动等及认知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参与社交;老年人群用药遵医嘱防跌倒,儿童脑萎缩需专业儿科医生评估干预且康复训练考虑儿童特点并关注家长支持。 一、病因针对性干预 针对导致脑萎缩的原发疾病进行处理。例如,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脑萎缩,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相关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若是血管性因素导致的脑萎缩,需积极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稳定脑血管状态。 二、对症治疗 1.认知功能障碍改善: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可在专业指导下尝试使用促进脑代谢、改善认知的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具体使用遵医嘱),同时通过认知训练,如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方式,帮助维持和改善认知功能,训练需循序渐进且根据患者实际认知水平调整强度。 2.精神行为症状处理:若患者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幻觉、妄想、情绪不稳定等,可根据具体症状在医生评估后选用合适药物(仅提药物名称),但需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尤其对于特殊人群需谨慎考量。 三、康复治疗 1.运动康复: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身体机能,对脑功能的维护可能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结合平衡训练和肢体功能训练,预防跌倒和维持肢体运动能力,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开展,根据患者体能逐步增加难度。 2.认知康复训练:由康复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方案,包括记忆训练、语言训练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大脑相关功能区域,提升患者的认知能力,训练过程需注重趣味性和针对性,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E、C等)、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这类食物有助于维护神经细胞健康;控制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间接保护脑健康。 2.作息规律: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成人一般建议每晚睡眠7-9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大脑进行自我修复和代谢调节。 3.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与家人交流、参加社区活动等,丰富精神生活,刺激大脑神经活动,对维持认知功能有一定益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人脑萎缩时更需关注药物副作用,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医嘱,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在康复训练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因平衡能力下降等原因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脑萎缩:儿童脑萎缩多与先天因素、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需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康复训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心理和身体发展阶段的方式进行,如游戏化的认知训练等,同时要关注家长的心理支持,帮助家庭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健康问题。

    2025-10-27 13:18:34
  • 脸和头皮发麻是怎么回事

    脸和头皮发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神经系统相关原因包括颈椎病(颈椎病变压迫支配脸部和头皮感觉的神经)、脑部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影响脑部神经血液供应致神经功能受损);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患者长期焦虑紧张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躯体化症状);其他因素有营养缺乏(缺乏B族维生素等影响神经正常功能)、中毒(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损害神经系统致神经传导受干扰)。 一、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一)颈椎病 发生机制:当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可能压迫颈部的神经神经根。如果压迫到支配脸部和头皮感觉的神经,就会导致脸和头皮发麻。例如,长期伏案工作、不良的坐姿等因素容易引发颈椎病,随着年龄增长,颈椎的退行性变也会增加患病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学生等,由于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颈椎受力不均衡,更容易出现颈椎病变进而压迫神经引起脸和头皮发麻。 (二)脑部血管病变 发生机制:脑部的血管发生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会影响脑部神经的血液供应,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从而出现脸和头皮发麻的症状。例如,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若影响到感觉传导相关的脑区,就会出现感觉异常;脑出血则是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也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中老年人是脑部血管病变的高发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管弹性差、血液黏稠度高等因素会增加脑部血管病变的发生几率,进而更容易出现脸和头皮发麻等症状。 二、精神心理因素 (一)焦虑症 发生机制:焦虑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其中就包括脸和头皮发麻。当人处于长期焦虑、紧张的状态时,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能影响到感觉神经的传导,导致脸部和头皮出现发麻的感觉。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焦虑症,但长期面临较大压力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中青年、考试压力大的学生等,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并发展为焦虑症,进而出现脸和头皮发麻等躯体化表现。 三、其他因素 (一)营养缺乏 发生机制:如果身体缺乏某些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等,可能会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感觉异常,出现脸和头皮发麻的情况。B族维生素参与神经细胞的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缺乏时神经的传导等功能受影响。长期挑食、节食的人群,或者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营养吸收的人群,容易出现营养缺乏,进而可能引发脸和头皮发麻。例如,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其他食物获取B族维生素的人群,就可能因B族维生素缺乏出现神经方面的症状。 (二)中毒 发生机制:某些中毒情况也可能导致脸和头皮发麻,如重金属中毒(铅、汞等中毒)、药物中毒等。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损害神经系统,干扰神经的正常传导,从而引起脸部和头皮的发麻感觉。长期处于有重金属污染环境的人群,或者因误服、过量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都有可能发生中毒现象导致脸和头皮发麻。例如,在一些工业污染地区生活的人群,可能会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等途径接触重金属而中毒;误服某些含有毒成分药物的人群则会因药物中毒出现相应症状。

    2025-10-27 13:17: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