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儿童病毒性脑炎复发吗

    儿童病毒性脑炎有可能复发,其复发与病毒残留、个体免疫状态、病毒类型相关,复发时会有类似初次发病的症状,复发后需及时就医,针对病毒和症状进行治疗,家长要关注儿童健康,加强护理降低复发风险。 一、复发的相关因素 1.病毒残留 部分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能难以被完全清除,会在体内处于潜伏状态。例如某些肠道病毒,在初次感染儿童引发病毒性脑炎后,可能有少量病毒持续存在于神经组织等部位,当儿童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些潜伏的病毒可能再次活跃复制,从而导致脑炎复发。一般来说,儿童自身免疫力较低下时,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情况,更容易使潜伏病毒活化引发复发。 2.个体免疫状态 儿童自身的免疫功能状况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如果儿童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或者因后天因素导致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其机体抵御病毒再次侵袭的能力大幅减弱,病毒性脑炎复发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正常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完善,但在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的婴幼儿时期,相对更容易出现复发情况。 3.病毒类型 不同类型的病毒引发儿童病毒性脑炎后,复发的可能性有所差异。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相对更容易出现复发情况。单纯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容易潜伏在神经节等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波动时,病毒易再次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复发。而像一些肠道病毒中的某些亚型,虽然也可能导致复发,但相对单纯疱疹病毒来说,复发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二、复发的表现及应对 1.复发的表现 儿童病毒性脑炎复发时,可能会出现与初次发病类似的一些症状,但也可能有一些变化。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部分儿童可能还会出现抽搐、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初次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复发时除了这些症状外,可能抽搐的频率增加或者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单侧肢体无力等。 2.应对措施 一旦怀疑儿童病毒性脑炎复发,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等)来明确诊断。治疗上同样需要针对病毒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体温、降低颅内压等。对于有免疫功能问题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调整免疫相关的状况,比如对于免疫缺陷儿童,可能需要在控制脑炎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和处理其免疫缺陷问题,以降低再次复发的风险。 儿童病毒性脑炎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尤其在儿童免疫力可能波动的时期,如季节更替、患病后等,加强对儿童的护理,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良好的休息等,以降低病毒性脑炎复发的风险。

    2025-10-29 13:15:39
  • 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是什么

    运动神经元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约10%-20%患者有家族史,多种基因相关,如SOD1基因)、环境因素(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铝、病毒感染等)、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增强致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影响能量供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谷氨酸浓度过高致运动神经元损伤死亡)有关,不同人群因遗传、环境、自身生理状态等因素患该病风险不同。 环境因素 重金属暴露:长期接触某些重金属可能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有关,如铝等。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铝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患运动神经元病的几率可能会增加。铝可能通过干扰神经细胞内的正常代谢过程,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等,对运动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存在关联。例如,肠道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可能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不过,目前关于病毒感染与运动神经元病确切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来证实。不同生活环境中病毒感染的概率不同,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病毒传播风险较高地区的人群,感染相关病毒后患运动神经元病的潜在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可能存在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导致自由基产生过多,而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得神经细胞受到氧化损伤。同时,线粒体是细胞产生能量的重要场所,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影响细胞的能量供应,进而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例如,线粒体DNA的突变或线粒体相关蛋白的异常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影响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最终导致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年龄较大的人群线粒体功能本身可能有所下降,更容易受到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从而增加患运动神经元病的可能性;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也可能进一步加重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增加患病风险。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正常情况下,其浓度受到严格调控。但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可能存在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异常,导致突触间隙中的谷氨酸浓度过高,持续作用于运动神经元上的谷氨酸受体,引起兴奋性毒性作用,导致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其体内谷氨酸代谢相关的生理状态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男性和女性在神经递质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等方面可能有一定不同,这可能会影响到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的发生概率。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可能会干扰谷氨酸的正常代谢过程,增加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运动神经元病的风险。

    2025-10-29 13:14:35
  • 老年人手麻是什么原因

    老年人手麻可能由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脑梗死、末梢神经炎等引起,各有其发病机制与相关表现,出现手麻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姿势、控制基础疾病、均衡饮食,不可自行盲目处理。 一、颈椎病 1.发病机制: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变,如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这些病变可能会压迫颈部的神经根,从而导致手麻。研究表明,老年人中颈椎病的患病率较高,长期伏案工作、不良的颈部姿势等因素会增加颈椎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手麻症状。 2.相关表现:除手麻外,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上肢无力等表现,颈部活动可能会使手麻症状加重或减轻。 二、脑供血不足 1.发病机制: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当脑部负责感觉传导的区域供血不足时,可能会出现手麻症状。例如,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时,容易影响上肢的感觉传导通路,引发手麻。 2.相关表现: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一般在头部位置改变时症状可能会有变化。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特别是手部的神经。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纤维发生病变,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从而出现手麻症状。据相关研究,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老年人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 2.相关表现:手麻通常呈对称性,还可能伴有手部感觉减退、蚁走感等,部分患者可能同时有脚部的类似症状。 四、脑梗死 1.发病机制:脑部血管发生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若影响到感觉传导相关的脑区,就会出现手麻症状。老年人是脑梗死的高发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手麻。 2.相关表现:除手麻外,可能伴有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五、末梢神经炎 1.发病机制:多种原因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如维生素缺乏(常见的是B族维生素缺乏)、中毒(如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等)、感染等。老年人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从而引发末梢神经炎出现手麻。 2.相关表现:手麻呈对称性,可伴有手部感觉异常、肌肉无力等表现。 对于老年人手麻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颈椎磁共振、头颅CT或MRI、血糖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疾病;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B族维生素等。如果出现手麻症状,不要自行盲目处理,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2025-10-29 13:13:45
  • 疱疹神经痛多久会消失

    疱疹神经痛消失时间有个体差异,受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开始时间等因素影响,药物、非药物治疗影响其消失时间,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各自疱疹神经痛消失时间特点。 影响疱疹神经痛消失时间的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相对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疱疹神经痛迁延不愈的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的修复能力、免疫功能等相对较弱。例如,有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且疼痛持续时间更长。 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较重的患者,如疱疹范围广泛、疼痛剧烈且伴随高热等全身症状的患者,神经痛消失时间往往较长。因为严重病情会对神经造成更严重的损伤,神经修复过程更为复杂和缓慢。 治疗开始时间:发病后尽早开始规范治疗的患者,神经痛消失时间相对较短。及时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毒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促进神经修复进程;如果治疗延误,神经损伤加重,则会延长神经痛消失的时间。 疱疹神经痛的治疗与神经痛消失的关系 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对神经细胞的侵害,为神经修复创造良好环境;使用加巴喷丁等抗神经痛药物,可以缓解神经痛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神经痛缓解进程,但具体起效及神经痛消失时间因个体对药物反应不同而有差异。 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有助于神经痛尽快消失;心理干预对于疱疹神经痛患者也很重要,长期的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以及促进神经恢复,从而影响神经痛消失时间。例如,通过心理咨询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能会使神经痛消失时间缩短。 特殊人群疱疹神经痛消失时间特点 儿童患者:儿童患疱疹后神经痛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机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在及时规范治疗下,神经痛消失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因为儿童表述疼痛的能力相对有限,容易延误治疗,所以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对缩短儿童疱疹神经痛消失时间至关重要。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疱疹神经痛需要特别谨慎治疗,药物选择受限,这可能会影响神经痛消失时间。需在保障胎儿安全的前提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神经痛消失时间可能会比非妊娠期患者长一些,因为药物选择受到限制,对病毒的控制和神经修复的进程可能相对缓慢。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疱疹病毒更容易侵犯神经且不易控制,神经痛消失时间往往较长,并且病情容易反复,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来促进神经痛消失。

    2025-10-29 13:12:47
  • 脑淤血有哪些前兆及如何预防脑出血

    脑淤血常见前兆有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头晕视物旋转、肢体麻木活动欠灵活、言语不清及视力模糊缺损,脑出血预防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规范用药、管理糖尿病血糖、调脂高血脂,保持合理饮食减三高增膳食纤维控体重、适度运动促循环增弹性、戒烟限酒,避免情绪激动和突然用力,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异常干预,特殊人群里老年人严格控基础病、高血压女性特殊阶段关注血压、有脑血管病史者长期遵预防措施定期复诊。 一、脑淤血常见前兆 1.头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程度较以往明显加重,常伴恶心、呕吐,此因颅内压力改变刺激神经所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更易出现。 2.头晕:感觉头部昏沉、眩晕,平衡感失调,可伴视物旋转,系脑血管供血异常引发。 3.肢体麻木:一侧面部、手臂或腿部突发麻木感,活动欠灵活,乃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神经传导之表现。 4.言语不清:说话含糊、表达困难,为脑部语言中枢受影响之征兆。 5.视力障碍:突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与眼底血管及脑部视觉中枢供血相关。 二、脑出血的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须遵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将收缩压控制于140mmHg以下,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脑血管致弹性下降、脆性增加;糖尿病患者需综合饮食、运动及药物管理血糖,高血糖会加速血管病变;高血脂患者应调节血脂,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减少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可能。 2.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取,维持BMI于18.5~23.9kg/m2以控制体重,肥胖是脑出血危险因素之一。 适度运动:每周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 戒烟限酒:吸烟损伤血管内皮促动脉硬化,饮酒过量致血压升高,均增加脑出血风险。 3.避免诱因:保持情绪稳定,规避长期焦虑、紧张、愤怒等强烈情绪刺激,因情绪激动时血压骤升易诱发脑出血;避免突然用力,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此类情况致腹压升高,影响颅内血压可致血管破裂。 4.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定期行头颅CT、MRI等脑部相关检查,及时发现脑血管异常(如微小动脉瘤等)并早期干预;有家族脑出血病史者需加强监测,留意自身身体状况,异常时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需严格把控基础疾病,规律服药,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如适度运动、均衡饮食等。 高血压女性:孕期及更年期等特殊阶段需格外关注血压变化,积极管理血压以降低脑出血风险。 有脑血管病史者:需长期遵循预防措施,不可随意中断治疗与健康管理,定期复诊监测病情。

    2025-10-29 13:12: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