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偏瘫患者应该如何治疗

    偏瘫需急性期全面评估明确病因,缺血性脑卒中评估溶栓等时机,出血性脑卒中对症处理并严控基础病,康复治疗含物理治疗早期关节活动度等训练、作业治疗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个性化训练,药物选用改善脑循环及营养神经药物,特殊人群中老年康复监测生命体征等,儿童用趣味性训练,女性关注生理期调整训练强度并予心理关怀。 一、急性期综合管理 偏瘫急性期需迅速开展全面评估,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若是缺血性脑卒中需评估溶栓或取栓时机(符合指征时),出血性脑卒中则针对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同时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可选用合适降压药物稳定血压,糖尿病患者通过调整血糖控制方案将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保障生命体征平稳。 二、康复治疗体系构建 (一)物理治疗(PT) 早期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僵硬挛缩,每日定时对患肢各关节进行被动屈伸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辅助运动,待患者肌力有所恢复后进行步态训练,从扶持步行到独立步行逐步推进,训练过程需结合患者肌力情况调整强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二)作业治疗(OT) 着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等动作,通过使用专门作业治疗器具进行针对性练习,帮助患者恢复自理功能,训练内容需贴合患者日常实际需求,提高康复训练的实用性。 (三)言语治疗 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发音训练、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等,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的具体类型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构音障碍患者重点训练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 三、药物辅助干预要点 依据患者病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药物以增加脑血流量,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具体药物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个体病因、病情等因素精准选择,确保药物使用符合循证医学依据。 四、特殊人群照护考量 老年偏瘫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康复训练时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康复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劳累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训练环境需确保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儿童偏瘫患者:多与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或围生期脑损伤等相关,康复治疗需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采用趣味性强的训练方式,如游戏化训练激发患儿积极性,训练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儿童的耐受程度,保障训练安全且有效。 女性偏瘫患者:需关注生理期对康复训练耐受度的影响,合理调整训练计划,在生理期等特殊阶段适当降低训练强度,同时给予心理关怀,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情绪,促进康复进程。

    2025-10-29 12:55:54
  • 脑梗能不能彻底治愈

    脑梗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早期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近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出血性脑卒中少量可恢复大量难彻底,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发病时间与治疗及时性影响预后,老年需严格控基础病等,儿童依病因个性化治疗,女性妊娠等需特殊关注。 一、脑梗的分类与治愈情况差异 脑梗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若能在发病早期(通常指发病4.5~6小时内)及时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等治疗,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可恢复至接近正常,达到临床意义上的“彻底治愈”,但这依赖于发病时间窗、梗死部位及范围等因素。例如,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通过及时取栓治疗,约1/3的患者可恢复良好;然而,若梗死范围大或就诊时间延误,即使经治疗仍可能遗留肢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 出血性脑卒中:少量脑出血经规范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但大量脑出血往往会造成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等,难以彻底治愈,多数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二、影响脑梗治愈的相关因素 年龄:老年人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恢复速度慢于中青年,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影响预后;儿童脑梗极为罕见,多由先天血管畸形等特殊病因引起,治疗后需密切关注长期神经发育情况。 基础疾病:若患者既往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且控制不佳,会增加脑梗复发风险,不利于彻底治愈;而基础疾病控制良好者,预后相对较好。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管病变,影响脑梗恢复及复发,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改善预后。 发病时间与治疗及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治疗时间窗极为关键,及时治疗可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显著提高彻底治愈的可能性;延误治疗则会导致更多神经细胞坏死,预后变差。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家属应协助监测病情变化,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儿童人群:若为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病因导致的脑梗,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治疗,除医疗干预外,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心理状态,康复训练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开展。 女性人群:妊娠相关的脑梗需特别关注,治疗时要权衡母婴安全,产后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复发;围绝经期女性若合并激素水平变化及基础疾病,需加强综合管理。

    2025-10-29 12:55:22
  • 睡眠质量差怎么改善

    生活方式上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并调控饮食睡前避免刺激物,睡眠环境要营造安静黑暗适宜温度并选舒适寝具,心理上运用放松技巧或寻求专业帮助,特殊人群中儿童要保充足睡眠且避电子设备,孕妇宜左侧卧位并防睡前大量饮水,老年人需保卧室安全且不过度午睡。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每日尽量于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及起床,即便周末亦需维持相近节奏,以此助力生物钟的稳定调节,使身体形成规律的睡眠节律。例如,成年人建议每晚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长期坚持规律作息可提升睡眠质量。 2.适度运动:每周开展3~5次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有助于夜间入睡,但需留意避免在临近睡眠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以防神经兴奋影响睡眠。 3.饮食调控:睡前避免过饱或饥饿状态,减少咖啡因(如咖啡、浓茶)、尼古丁(如吸烟)及酒精的摄入。咖啡因具有提神作用,尼古丁属于兴奋剂,酒精虽可能初期让人产生嗜睡感,但会干扰睡眠周期,不利于获得高质量睡眠。 二、睡眠环境优化 1.营造适宜氛围: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卧室温度维持在18~22℃较为合适,可借助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来打造理想的睡眠环境,降低外界干扰对睡眠的影响。 2.选择舒适寝具:选用舒适的床垫与枕头,合适的寝具能提升身体的舒适度,从而有助于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例如根据个人体型选择支撑性良好的床垫。 三、心理调节 1.放松技巧运用:压力与焦虑常是影响睡眠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缓解。如每日进行5~10分钟的深呼吸练习,专注于呼吸的节奏,让身心逐渐放松,减轻紧张情绪。 2.专业帮助寻求:若长期存在严重睡眠问题,可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来解决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质量差问题。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保障充足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间有别,婴儿每日需12~17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儿童10~13小时。要为儿童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且避免睡前接触电子设备,因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 2.孕妇:睡眠质量差较为常见,可采取左侧卧位,此体位有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流灌注。同时避免睡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可通过适当放松技巧如冥想等缓解孕期焦虑情绪。 3.老年人:老年人睡眠较浅,需确保卧室安全,防止夜间起夜时摔倒。作息可相对规律但不过于刻板,避免白天过长时间午睡,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2025-10-29 12:52:37
  • 小脑梗塞能恢复正常吗

    小脑梗塞恢复受梗塞部位与范围、治疗时机影响,轻中度且及时治多可较好恢复,重度常留后遗症,老年恢复慢并发症高,儿童罕见需争分救治且长期监测,恢复期规范康复治疗重要可促功能改善需专业指导。 一、影响小脑梗塞恢复的因素 小脑梗塞的恢复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一为梗塞的部位与范围,若梗塞发生在小脑非关键功能区域且范围较小,神经功能受损相对局限,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大;反之,若梗塞部位涉及关键的平衡、协调等功能区域且范围较广,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二为治疗时机,发病后能及时接受规范的医疗干预(如急性期的溶栓、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可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有助于更好地恢复;若就诊不及时,脑组织损伤不可逆性加重,会影响恢复效果。 二、不同情况下的恢复可能性 1.轻中度小脑梗塞:当小脑梗塞程度较轻,病灶范围较小,患者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即接受有效治疗,多数患者可实现较好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轻度头晕、轻度共济失调等)可明显改善,逐步恢复至接近正常的状态,日常生活基本不受限。2.重度小脑梗塞:若小脑梗塞范围大,累及重要神经结构,可能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明显的共济失调、平衡严重失调甚至昏迷等,即便经过治疗,也往往会遗留永久性的后遗症,如长期存在平衡障碍、步态不稳等,难以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 三、特殊人群的恢复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群体身体机能衰退,脑血管代偿能力下降,小脑梗塞后恢复相对缓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康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加强护理,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以促进功能改善,但完全恢复正常的难度相对中青年患者更大。 儿童小脑梗塞:儿童发生小脑梗塞极为罕见,由于儿童神经系统仍处于发育阶段,具有一定代偿能力,但因发病原因多较特殊(如先天血管畸形等),病情变化往往较快,需争分夺秒进行救治,且即使经治疗后,也需长期随访监测神经系统发育情况,部分患儿可能遗留运动协调等方面的长期影响,但具体恢复情况需根据个体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综合评估。 四、康复干预对恢复的重要作用 在小脑梗塞恢复期,规范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康复治疗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协调功能训练等。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重组与代偿,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患者经积极康复可显著改善预后,接近正常生活状态,但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

    2025-10-29 12:51:30
  • 老人睡不着吃什么药

    老人失眠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如调整环境、改善习惯、放松技巧等。药物治疗需遵医嘱,个体化选择,注意避免滥用、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此外,综合治疗和定期评估也很重要。关爱老人睡眠健康,提供舒适环境和良好照顾同样重要。 老人睡不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环境不适、生理变化、疾病等。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前,应首先尝试非药物方法,如调整睡眠环境、改善生活习惯、放松技巧等。如果这些方法无效或失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药物。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治疗老人失眠的药物: 1.苯二氮类药物 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和戒断症状。使用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渐减量停药。 2.非苯二氮类药物 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作用机制与苯二氮类药物不同,副作用较小,但也可能会有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 3.抗抑郁药 某些抗抑郁药如曲唑酮、多塞平等,除了治疗抑郁外,也可用于治疗失眠。但这些药物可能会有较多的副作用,使用时需谨慎。 4.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如雷美尔通,可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适用于有褪黑素分泌减少的失眠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失眠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选择药物,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此外,以下几点也很重要 避免滥用药物 非处方药和草药补充剂也可能影响睡眠,应避免自行使用。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综合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还应关注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改善生活方式、管理慢性疾病、减少咖啡因摄入等。 定期评估 定期复诊,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有多种健康问题的老人,药物治疗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医生会考虑个体的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其他疾病等因素,权衡利弊后做出决策。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 此外,对于长期失眠的老人,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可能有帮助,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思维方式。 总之,治疗老人失眠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因、健康状况和个人需求。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药物的使用安全和效果,以提高老人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同时,关爱老人的睡眠健康,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照顾也是非常重要的。

    2025-10-29 12:50: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