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23岁因熬夜导致偏瘫该如何治疗

    23岁因熬夜出现偏瘫需立即急诊就医经头颅CT等检查明确病因分脑出血与脑梗死治疗,脑出血依情况手术或内科保守,脑梗死在溶栓窗内可溶栓否则抗板等,早期康复介入含肢体等训练及语言康复等,生活方式要避免熬夜等不良习惯构建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23岁个体需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家人支持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诊。 一、急诊评估与病因诊断 23岁因熬夜出现偏瘫需立即急诊就医,通过头颅CT、MRI等检查明确病因,常见病因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若为脑出血,需依据出血量、出血部位等评估病情;若为脑梗死,需判断是否在溶栓等治疗时间窗内。 二、针对病因的治疗 脑出血治疗:若出血量较大、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等,可能需外科手术清除血肿;若出血量较小等,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 脑梗死治疗:在溶栓时间窗内(一般为发病后4.5小时内,具体依药物及患者情况)可考虑溶栓治疗;超过时间窗则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内科治疗。 三、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介入至关重要,发病后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帮助恢复偏瘫肢体功能;同时: 若存在语言障碍等,需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可结合物理治疗手段,如针灸、理疗等辅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需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依据个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四、生活方式干预 避免诱因:强调严格避免再次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因熬夜可导致血压波动、脑血管痉挛等,易再次诱发脑血管事件,需保证充足规律睡眠,每日建议睡眠时间7~9小时左右。 健康生活方式构建:建议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机能;同时需戒烟限酒,降低脑血管疾病复发风险。 五、特殊人群提示(23岁个体) 23岁人群虽相对年轻,但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已可能对脑血管造成损害。需充分认识到自身健康状况的潜在风险,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生活方式。同时,家人应给予支持,监督并协助患者落实健康生活方式,因年轻患者若能有效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并坚持规范治疗康复,预后相对可能较好,但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定期复诊,监测脑血管相关指标等。

    2025-10-29 12:38:05
  • 脑电波图的正常值是多少

    不同年龄阶段脑电波有相应正常值范围,新生儿以δ波为主,婴儿期θ波增多且有少量α波出现,幼儿期θ波减少α波稳定出现,儿童期α波稳定且有少量β波,成人清醒闭目主要是α波、睁眼是β波、困倦有θ波、睡眠有不同波型;儿童脑电处发育中需结合年龄判断异常,老年人脑电有频率减慢等变化要排病,特殊病史人群脑电异常需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分析其意义。 一、不同年龄阶段脑电波的正常值范围 (一)新生儿 新生儿脑电波以δ波为主,频率较慢,约0~3Hz,脑电活动不够稳定,随着日龄增长逐渐发育。 (二)婴儿期(1~12个月) 此阶段θ波逐渐增多,频率约4~7Hz,同时可见少量α波开始出现。 (三)幼儿期(1~3岁) θ波逐渐减少,α波开始稳定出现,清醒时可见频率约8~13Hz的α波,但占比相对儿童期成人低。 (四)儿童期(4~12岁) α波进一步稳定,频率维持在8~13Hz,同时可出现少量β波(14~30Hz),一般在睁眼或进行思维活动时增多。 (五)成人 1.清醒安静闭目状态:主要出现α波,频率为8~13Hz,双侧对称分布。 2.睁眼状态:α波被抑制,出现β波,频率14~30Hz,与视觉刺激相关。 3.困倦状态:可见θ波,频率4~7Hz。 4.睡眠状态: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可出现δ波,频率0~3Hz,快速眼动睡眠期脑电波类似清醒时的β波表现。 二、特殊人群脑电波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脑电波处于不断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同年龄段有其特定的脑电变化规律,如3岁前θ波占比较高属正常生理发育现象,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成为优势波。临床评估儿童脑电波时需结合年龄阶段综合判断,若出现与同龄段明显不符的脑电异常,需警惕神经系统发育问题。 (二)老年人 老年人脑电波可出现频率减慢趋势,α波频率可能略低于成年人(多在8~12Hz左右),同时脑电活动的对称性、波幅等也可能随年龄增长出现一定变化,但需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异常改变,若发现脑电波明显异常伴认知、运动等功能障碍,应进一步排查病因。 (三)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史(如癫痫、脑炎等)的人群,其脑电波可能出现异常波型,如癫痫患者可出现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等特异性痫样放电,此时需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脑电波的异常意义,不能单纯依据正常值范围判断,而要关注异常波型与疾病的相关性。

    2025-10-29 12:37:16
  • 中风的症状

    中风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不对称微笑口角歪斜、肢体一侧无力麻木、行走困难、言语不清或不能说话、脑部功能受损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视觉出现模糊或复视,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有差异且部分人群更易发生相关症状。 一、中风的常见症状 (一)面部症状 面部可能出现不对称的情况,比如一侧面部下垂,患者微笑时会发现口角歪斜。这是因为中风影响了面部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面部肌肉运动不协调。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这种面部症状的表现可能相似,但在儿童中风中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类似情况需高度警惕。 (二)肢体症状 1.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会感觉一侧手臂或腿部无力,无法正常抬起或活动,或者有明显的麻木感。这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对肢体运动和感觉的神经传导。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发生中风导致肢体症状。对于有中风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肢体无力麻木需及时就医。 2.行走困难:表现为行走时步态不稳,容易摔倒。这是因为肢体无力和平衡感受到影响,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若出现突然的行走困难都要考虑中风的可能,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的人群。 (三)言语症状 1.说话不清或不能说话: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含糊不清,难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严重时可能完全不能说话。这是因为脑部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受到中风影响,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脑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发生,但年轻人若有脑血管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出现。 (四)脑部功能受损相关症状 1.头痛:部分中风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导致颅内压变化或血管牵拉等原因引起。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头痛伴中风症状时更要警惕。 2.呕吐:可能出现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突然出现头痛呕吐伴上述其他中风症状都要考虑中风可能。 3.意识障碍: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在儿童中风中,意识障碍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病情较重。对于老年人,本身脑功能储备较差,发生中风时更易出现意识障碍情况。 (五)视觉症状 1.视力模糊或复视: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或双侧视力模糊,或者看东西重影。这是因为脑部视觉中枢或相关传导通路受到中风影响,不同年龄人群中,有眼底动脉硬化等情况的人群更易因中风出现视觉症状。

    2025-10-29 12:35:49
  • 结核性脑膜炎怎么回事

    结核性脑膜炎由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致脑膜脊膜非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儿童青少年等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者,早期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及轻微头痛,进展期头痛加重伴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诊断靠脑脊液等检查,治疗是联合抗结核药早期全程规范用,儿童需严格遵方案规范用药并密切观察,成人有相关史出现可疑症状要警惕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预后与病情及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有关,延误可致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定义及病因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侵犯脑膜,引发炎症反应。常见于儿童、青少年等人群,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者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患者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头痛,但症状较轻微,易被忽视。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头痛逐渐加重,可伴有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能伴有颅神经麻痹等表现,常见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等受累。 三、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是重要诊断依据,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等典型改变。 2.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阴性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结核病灶等异常,有助于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主要为抗结核治疗,需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强调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用药。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结核性脑膜炎。需严格遵循抗结核治疗方案,规范用药,避免自行停药,以防病情反复或加重,影响预后。同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精神状态、体温等,定期带儿童复诊。 2.成年人:若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等情况,出现头痛、低热等可疑症状时需警惕。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六、预后情况 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有关。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遗症,如脑积水、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

    2025-10-29 12:35:14
  • 脚手麻木怎么回事怎么办

    脚手麻木常见原因包括神经受压、代谢性疾病相关、脑血管病变及其他因素,应对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规范治疗,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儿童出现脚手麻木需警惕相关情况及时就医且儿童用药遵儿科安全原则,老年人需重点排查相关疾病并定期体检注意动作缓慢,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管理血糖等。 一、脚手麻木的常见原因 1.神经受压因素: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蹲)可致周围神经受压,影响神经传导,引发脚手麻木,解除压迫后多可缓解;颈椎病患者因颈椎病变致神经根受压,可出现上肢及手部麻木,严重时可波及下肢。 2.代谢性疾病相关: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引发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维生素B族缺乏(如长期素食、吸收障碍等)可干扰神经代谢,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出现脚手麻木。 3.脑血管病变: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可影响感觉传导通路,患者可突发脚手麻木,常伴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口角歪斜等症状。 4.其他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也可能累及神经导致脚手麻木,但相对少见。 二、脚手麻木的应对措施 1.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出现脚手麻木症状应尽快就诊,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血糖监测、颈椎/头颅影像学检查等明确具体病因,以便针对性处理。 2.针对病因规范治疗:若为神经受压,需调整不良姿势,适当进行颈部、肢体活动;颈椎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牵引、康复治疗等;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脑血管病变患者则按相应诊疗规范接受治疗。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正确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如肉类、豆类、新鲜蔬果等)的食物,维持神经正常代谢;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身体机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脚手麻木需警惕先天性神经发育异常、感染等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排查,避免延误病情,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 老年人:老年人脚手麻木需重点排查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日常注意动作缓慢,防止因体位变化等引发跌倒等风险。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规律监测血糖,遵循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神经功能,避免高血糖进一步损伤神经加重脚手麻木症状。

    2025-10-29 12:34: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