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一躺下头就眩晕怎么回事

    一躺下就眩晕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颈椎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不同疾病发病机制、特点及人群因素各异,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1.发病机制: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内,当人体体位变化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异常兴奋,引发眩晕。 2.特点:眩晕通常在躺下、从躺卧位坐起、翻身等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出现,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不超过1分钟。 3.人群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中老年人相对多见,可能与耳石退变等因素有关。生活中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梅尼埃病 1.发病机制:内耳膜迷路积水,导致膜迷路扩张,影响内耳的平衡功能,引起眩晕发作。 2.特点:除了躺下时可能眩晕外,还常伴有耳鸣、耳闷胀感、听力下降等症状,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可达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3.人群因素:多见于中青年人,可能与遗传、过敏、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三、前庭神经炎 1.发病机制:前庭神经遭受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前庭功能障碍,引发眩晕。 2.特点:眩晕症状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部位置变化可能加重眩晕,眩晕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数天至数周不等。 3.人群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诱发,可能与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有关。 四、颈椎病 1.发病机制: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压迫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眩晕。 2.特点:眩晕可在躺下、转头等颈部位置变化时出现,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3.人群因素: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易患,中老年人相对多见,与颈椎退变等因素有关。 五、高血压 1.发病机制:血压波动时,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平衡,导致眩晕。 2.特点:眩晕可能在躺下等体位变化时出现,同时可能伴有头痛、心悸等症状。血压测量可发现异常。 3.人群因素:中老年人及有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易患,血压控制不佳时容易出现症状。 六、脑血管疾病 1.发病机制:如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平衡调节中枢,导致眩晕。 2.特点:眩晕症状可能较为严重,常伴有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3.人群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也增加发病可能。 如果出现一躺下就眩晕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前庭功能检查、耳部检查、颈椎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血压测量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27 12:58:16
  • 老是睡不着觉怎么办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需调控温度在18~25℃、保证卧室黑暗用遮光窗帘、选择隔音门窗或用白噪音机隔离噪音;调整生活方式要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限制午睡时长在30分钟内;放松训练可采用深呼吸放松法及渐进性肌肉松弛;音乐疗法选舒缓轻柔音乐睡前听助眠;基础疾病人群遵医嘱控病情、老年人适当增日间活动避傍晚后剧烈运动、儿童营造适合年龄环境避睡前1小时内长时间玩电子设备;长期失眠且生活方式调整无效需及时就医排查心理或器质性疾病并制定干预方案。 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1.温度调控:卧室温度建议维持在18~25℃,此温度区间有助于身体放松,利于入眠,过冷或过热都会干扰睡眠状态。 2.光线控制:保证卧室黑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光线过强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起重要调节作用。 3.噪音隔离:选择隔音效果好的门窗,或使用白噪音机等屏蔽外界噪音,噪音会打断睡眠进程。 二、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每天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也不例外,让生物钟保持稳定,例如每天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调整睡眠节律。 2.限制午睡: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控制在30分钟内,过长午睡会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三、放松训练 1.深呼吸放松法:仰卧或舒适坐姿,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使腹部隆起,然后缓缓呼气,感受腹部收缩,重复10~15次,能缓解身体紧张,平静思绪。 2.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逐渐收紧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依次向上至头部,依次放松各个肌肉群,帮助身体彻底放松。 四、音乐疗法 选择舒缓、轻柔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慢板乐章、自然音效类音乐(如海浪声、雨声等),在睡前聆听15~30分钟,通过舒缓听觉刺激,促进身心放松进而助眠。 五、基础疾病影响及应对 1.慢性疾病人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病情,例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稳定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平稳控制血糖,因为疾病不适或指标波动可能影响睡眠,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能出现头晕等不适干扰睡眠。 2.老年人:老年人睡眠问题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有关,可适当增加日间适度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傍晚后剧烈运动,傍晚后剧烈运动可能导致神经兴奋,影响夜间入睡,日间适度活动能促进身体代谢,利于夜间睡眠。 3.儿童:儿童睡眠需营造适合其年龄的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如避免睡前1小时内长时间玩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蓝光刺激及游戏等带来的兴奋感会干扰儿童入睡,可在睡前1小时安排安静活动,如听故事等。 六、就医评估 若长期失眠且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改善,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或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失眠,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例如通过心理量表评估心理状态,通过相关检查排查身体器质性病变等,进而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

    2025-10-27 12:55:36
  • 眩晕要警惕三种病是真的吗

    眩晕要警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三种病,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相关研究,且提及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及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患这些病的差异及特殊人群需注重内耳保健。 发病机制:梅尼埃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导致膜迷路扩张,影响内耳的平衡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功能。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20分钟至数小时,常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眩晕发作前多无明显征兆,发作时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相关研究:有研究表明,梅尼埃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过敏、劳累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遗传因素在部分梅尼埃病患者中起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梅尼埃病的风险;而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梅尼埃病的发作。 前庭神经元炎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前庭神经元遭受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引起前庭神经元的炎症反应,导致前庭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突发的剧烈眩晕,多为持续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耳鸣和听力下降。患者在头部运动时眩晕症状加重,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发现,多种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都可能引发前庭神经元炎。上呼吸道感染后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侵袭前庭神经元,导致炎症发生。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 发病机制: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栓塞、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内耳血管病变会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影响听觉和前庭功能;病毒感染也可能同时累及内耳的听觉和前庭结构。 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眩晕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眩晕症状较为明显,同时可能伴有耳鸣、耳闷等症状。 相关研究:有研究显示,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发生与内耳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例如,内耳小动脉痉挛或栓塞会导致内耳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听力下降和眩晕等症状。病毒感染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发病中也占一定比例,某些病毒感染可通过直接损害内耳组织或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内耳病变。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这三种疾病的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内耳结构和功能发生退变,患这些疾病时的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但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疾病的易感性或症状表现产生一定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精神压力大、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的人群,患这些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耳部疾病史、头部外伤史、病毒感染史等病史的人群,患眩晕相关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应更加注重内耳的保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耳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2025-10-27 12:54:14
  • 头痛想吐怎么快速缓解

    当出现头痛想吐时,可通过休息放松(创造安静舒适黑暗环境、调整舒适姿势)、冷敷或热敷(成年人劳累等致头痛想吐可冷敷额头,受凉致的可用热敷颈部后头部)、呼吸调节(进行深呼吸)来缓解,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严重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视力模糊等),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就医。 一、休息放松 (一)环境因素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创造一个安静、舒适、黑暗的环境休息很重要。例如成年人在工作学习后出现头痛想吐,可选择在卧室拉上窗帘,减少光线刺激;儿童如果是因过度玩耍后出现此症状,应让其在安静的房间躺下休息,避免嘈杂的环境加重不适。因为光线、声音等外界刺激可能会加重头痛想吐的症状,安静黑暗的环境有助于身体放松,缓解不适。 (二)姿势调整 采取舒适的姿势,如坐着时挺直腰背,头部微微前倾,或者躺下时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使颈部和头部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不同年龄人群姿势调整需考虑自身特点,儿童可选择平躺,头部稍垫高;成年人可根据自身习惯选择舒适坐姿或卧姿。正确的姿势能缓解颈部肌肉紧张,进而减轻头痛想吐的感觉,因为颈部肌肉紧张可能会牵扯头部神经引发头痛并伴随想吐的症状。 二、冷敷或热敷 (一)冷敷 对于成年人因劳累、紧张性头痛伴有想吐的情况,可使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额头,每次敷15-20分钟,间隔一段时间后可重复。儿童使用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再敷在额头。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头部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从而缓解想吐的感觉,因为血管扩张可能是导致头痛想吐的原因之一。 (二)热敷 对于因受凉等原因引起的头痛想吐,成年人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颈部和后头部,温度以感觉舒适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于因受凉导致的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引起的头痛想吐有缓解作用。 三、呼吸调节 (一)深呼吸 无论年龄、性别,都可进行深呼吸练习。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成年人在工作压力大出现头痛想吐时,通过深呼吸能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进而减轻头痛想吐症状;儿童在情绪激动或过度活动后出现此症状,也可引导其进行深呼吸,帮助平静下来,缓解不适。深呼吸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减轻紧张状态,从而对头痛想吐起到缓解作用,因为紧张状态可能会引发头痛并伴随胃肠道的不适反应。 四、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头痛想吐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剧烈且呈喷射性、意识障碍、视力模糊等,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就医。例如老年人如果出现头痛想吐且伴有意识模糊,可能是脑部血管病变等严重情况;儿童如果头痛想吐伴随视力突然改变,需警惕颅内病变等,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部CT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27 12:52:57
  • 右手麻是咋回事

    右手麻可能由颈椎病、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脑供血不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引起,不同病症有不同发病机制与相关表现,出现右手麻应及时就医检查,有基础疾病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预防。 一、颈椎病 1.发病机制: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可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传导受影响,从而引起右手麻。长期低头工作、学习,颈部姿势不当等生活方式易诱发颈椎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青少年可能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不良坐姿等引发,中老年人则多与颈椎退变有关。女性在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颈椎病发病风险。 2.相关表现:除右手麻外,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上肢无力等症状,颈部活动时麻木等症状可能加重。 二、腕管综合征 1.发病机制:腕部的正中神经受压所致,如手腕长期过度活动,如频繁打字、织毛衣等,会使腕管内压力增高,压迫正中神经,引起右手麻。长期从事重复性手腕动作的人群易患,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因手部解剖结构等因素有更高发病几率,不同年龄中,长期劳作的中老年人较为常见。 2.相关表现:右手麻多为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夜间或清晨症状常较明显,活动手腕后可有所缓解,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手部肌肉萎缩等情况。 三、肘管综合征 1.发病机制:肘部尺神经受压引起,如肘部长期受到压迫,如经常伏案时肘部处于不当姿势,或外伤等因素导致肘管结构异常,压迫尺神经,可出现右手麻。长期从事肘部过度活动工作的人群易患病,各年龄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经常进行肘部剧烈活动的人群风险更高。 2.相关表现:右手尺侧手指麻木,可伴有手部精细动作受限等表现,肘部可能有压痛等情况。 四、脑供血不足 1.发病机制: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影响神经功能,可能导致感觉异常,出现右手麻。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人群易发生脑供血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风险,各年龄均可发病,有基础病史的人群需尤其注意。 2.相关表现:除右手麻外,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病情发作可能与体位变化等因素有关。 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周围神经受损,引起麻木等感觉异常,右手麻是常见表现之一。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波动大、病史较长,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各年龄糖尿病患者均可患病,女性与男性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但血糖控制情况是关键影响因素。 2.相关表现:右手麻常呈对称性,可伴有肢体感觉减退、蚁走感等,还可能有脚部麻木等其他周围神经受累表现。 当出现右手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颈椎磁共振、肌电图、血糖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颈椎病等,更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右手麻等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2025-10-27 12:51: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