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老年人腿麻挂什么科

    老年人腿麻可能涉及神经内科、骨科、血管外科等科室。神经内科方面,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可致腿麻,老年人群因脑血管病变风险高易出现;骨科方面,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髋关节病变(如股骨头坏死)可引发腿麻,老年人群因腰椎退变等因素易受影响;血管外科方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腿麻,老年人群因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风险较高。老年人出现腿麻应及时就医,经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诊治,日常要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适当活动下肢、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风险。 可能原因:当老年人存在脑血管病变时,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腿麻。例如脑梗死会使脑部血管阻塞,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受损,可能出现肢体感觉异常包括腿麻;脑出血会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神经正常功能,也可能引发腿麻症状。这类情况多伴有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头痛、头晕等症状。 人群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的风险增加,更易出现脑血管相关问题导致腿麻,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风险无显著性别特异性差异,但整体老年人群体需重点关注。 骨科 可能原因:腰椎疾病是常见原因,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可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包括腿麻;腰椎管狭窄症也会因椎管空间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导致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另外,髋关节病变如股骨头坏死等,也可能放射至腿部引起麻感。 人群因素:老年人腰椎退变较为常见,长期久坐、弯腰劳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腰椎退变风险,进而增加骨科相关腿麻的可能性。 血管外科 可能原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常见情况,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可出现下肢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栓阻塞静脉,影响血液回流,也可能引起下肢肿胀、麻木等表现。 人群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且可能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等情况,增加血管外科相关腿麻的风险。 当老年人出现腿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颅CT或MRI、腰椎X线、CT或MRI、血管超声等)来明确病因,从而确定应挂的科室进行进一步诊治。同时,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下肢活动,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降低腿麻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2025-10-27 11:48:39
  • 脑淤血分为哪几种类型

    原发性脑出血包含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因长期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病理改变形成动脉瘤,好发中老年人且与高血压控制不佳等相关,还有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好发老年人且出血多在脑叶与脑内淀粉样物质沉积有关;继发性脑出血包括脑血管畸形相关脑出血,含动静脉畸形等与血管结构异常有关,肿瘤卒中因肿瘤细胞侵袭血管破裂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脑出血常见于血友病及抗凝药物使用者与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相关。 一、原发性脑出血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 多由长期高血压致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改变,如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进而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引发出血。该类型好发于中老年人,常具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区等区域,其发生与高血压控制不佳、波动较大密切相关,年龄越大、高血压病程越长,发病风险相对越高。 (二)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 好发于老年人,出血多发生在脑叶部位,是由于脑内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血管壁,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弹性减退而易于破裂出血。其发病与年龄增长相关,随着年龄增加,脑内淀粉样物质沉积的概率升高,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发病差异,但具体机制仍与淀粉样物质在脑内的特异性沉积过程有关。 二、继发性脑出血 (一)脑血管畸形相关脑出血 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动静脉畸形是脑内异常的血管团,血管壁结构薄弱,易破裂出血;海绵状血管瘤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也容易发生出血。该类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部分动静脉畸形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而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的家族性倾向,其出血与血管畸形本身的结构异常导致的血管稳定性差相关。 (二)肿瘤卒中 某些肿瘤细胞侵袭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称为肿瘤卒中。例如胶质瘤、转移瘤等都可能发生卒中出血,发病与肿瘤的病理类型、生长部位及肿瘤细胞对血管的侵袭破坏程度有关,不同肿瘤的发病特点不同,如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强,更易导致出血。 (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脑出血 常见于血友病患者,因体内缺乏凝血因子,凝血功能异常;或因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影响凝血机制,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该类患者脑出血的发生与基础疾病的病情控制情况相关,血友病患者若未规范替代治疗,抗凝药物使用者若未合理监测凝血指标等,均易引发脑出血,不同年龄的患者因基础疾病的不同表现及治疗情况,发病风险和出血特点也有所差异。

    2025-10-27 11:46:14
  • 痛风跟中风有关系吗

    痛风与中风存在关联,通过尿酸水平致血管损伤、炎症反应参与及对代谢综合征影响体现,不同人群如中老年、女性痛风患者及有痛风病史等人群需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痛风及相关指标以降低中风风险,包括控制血尿酸、管理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调整生活方式等。 尿酸水平与血管损伤:血尿酸升高是痛风的重要特征,高尿酸血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能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如调节血管张力、抗血栓形成等。当内皮细胞受损后,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脂质沉积等,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缺血性卒中;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变得脆弱,在血压波动等情况下,容易发生血管破裂出血。 炎症反应的参与:痛风发作时存在炎症反应,体内的炎症因子会增加。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炎症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凝血系统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与中风的发生相关。 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痛风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中就包括中风。例如,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更大的压力,容易发生破裂出血或导致血管狭窄;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 对于不同人群: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痛风患者本身血管弹性等已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若合并高尿酸血症等因素,发生中风的风险相对更高。这类人群应积极控制痛风,严格监测血尿酸水平,同时管理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动脉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采取干预措施。 女性痛风患者: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血管系统的代谢等可能会发生改变,痛风合并中风的风险也需要关注。在控制痛风的基础上,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同时关注自身血压、血脂等情况的变化。 有痛风病史及相关代谢异常的人群:这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上要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控制总热量摄入以维持合适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尿酸波动等情况诱发痛风发作同时加重心脑血管负担。

    2025-10-27 11:45:28
  • 轻度面瘫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面部外观相关症状有额纹变浅或消失、患侧眼裂变大;面部表情肌运动相关症状包括闭眼障碍(可伴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儿童患者轻度面瘫可能影响吃奶动作需密切观察并早期干预;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面瘫可能受其影响,需控制基础疾病稳定。 眼裂情况:患侧眼裂可能会变大。正常时双眼眼裂大小基本一致,由于面瘫患侧眼轮匝肌力量减弱,无法正常闭合眼睑,使得眼裂相对增宽。比如,正常眼裂大约能容纳一根细棉签的宽度,而面瘫患者患侧眼裂可能能容纳更宽的物体,表现出眼裂变大的现象。 面部表情肌运动相关症状 闭眼障碍:闭眼时患侧眼睑不能正常闭合,部分患者可能只能闭合一部分,或者闭合时眼球会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即所谓的贝尔现象。这是由于面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麻痹,导致闭眼功能受限。例如,让患者用力闭眼,会发现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与健侧形成明显对比。 鼻唇沟变浅:患侧鼻唇沟会变浅。鼻唇沟是面部的正常解剖结构,由上唇方肌和颧大肌等肌肉形成。面瘫时,这些肌肉功能受影响,使得鼻唇沟变浅,外观上患侧面部这一部位不像健侧那样有明显的凹陷或凸起。比如,正常情况下鼻唇沟两侧对称,而面瘫患者患侧鼻唇沟变浅,面部表情显得不对称。 鼓腮漏气:鼓腮时患侧口角会漏气。当患者尝试鼓腮使两侧脸颊鼓起时,由于患侧面部肌肉无力,无法有效封闭口腔,导致气体从患侧口角泄漏出来。这是因为颊肌等面部肌肉在鼓腮动作中起重要作用,面瘫时这些肌肉功能障碍,从而出现鼓腮漏气的症状。 不同年龄人群的特殊表现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轻度面瘫除了上述面部外观和表情肌运动相关症状外,可能还会影响吃奶时的吸吮动作,因为面部肌肉运动与吸吮等口腔动作相关。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面部表情变化以及吃奶等日常动作是否异常。例如,发现儿童吃奶时一侧面部动作不如另一侧协调,就要考虑面瘫的可能。同时,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的早期干预。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面瘫可能会因为这些基础疾病而加重病情变化或者影响恢复。老年患者在出现面部异常表现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的稳定,因为基础疾病的波动可能会对面瘫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可能会影响面部血液循环,不利于面瘫的恢复,所以老年患者需要在治疗面瘫的同时,密切监测和控制基础疾病。

    2025-10-27 11:43:47
  • 最好的健脑方法是什么

    保障充足睡眠并有效管理压力优化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需摄入健脑营养素且控制高糖高饱和脂肪食物,规律运动促进大脑健康,积极开展学习新技能、参与解谜游戏等认知训练,儿童青少年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并鼓励户外探索等,老年人持续认知训练且关注脑血管健康。 一、优化生活方式 1.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大脑进行自我修复和清理代谢废物的重要时段,青少年建议每日睡眠时长为8~10小时,成年人保持7~9小时的规律睡眠,充足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提升认知功能。2.有效管理压力:长期高压力状态会影响大脑海马体等区域功能,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冥想,能帮助调节神经内分泌,维持大脑良好状态。 二、均衡饮食助力健脑 1.摄入健脑营养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等深海鱼类,能促进大脑细胞的生长与修复;核桃等坚果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有助于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深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蓝等)富含叶酸、维生素K等,对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全谷物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维持大脑正常运作。2.控制不利饮食因素:应减少高糖、高饱和脂肪食物的摄入,过多糖分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大脑血管功能,长期高饱和脂肪饮食易引发血脂异常,进而影响大脑供血。 三、规律运动促进大脑健康 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快走、慢跑等,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血供氧,刺激大脑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该因子有助于神经细胞的存活、生长和分化,从而提升认知能力。 四、积极开展认知训练 1.学习新技能:通过学习乐器、新语言等,能刺激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突触形成,例如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需调动听力、记忆力、语言表达等多种脑功能,促进大脑可塑性。2.参与解谜游戏:数独、拼图、棋类等解谜游戏可锻炼大脑的逻辑思维、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定期参与这类活动能维持大脑的活跃状态,延缓认知衰退。 五、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儿童青少年:需在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基础上,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防止影响睡眠质量和认知发展,可鼓励参与户外探索、团队运动等促进大脑全面发育。 老年人:应持续保持认知训练,如阅读、下棋等,预防认知衰退,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脑血管健康,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降低脑血管疾病对大脑的不良影响。

    2025-10-27 11:36: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