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小拇指麻木怎么回事

    小拇指麻木可由神经受压(腕管综合征致正中神经受压、肘管综合征致尺神经受压)、颈椎病病变压迫支配手部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B缺乏)、手部或上肢外伤、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压迫神经及格林-巴利综合征早期等引起,儿童需排查外伤等、孕妇与孕期变化等有关、老年人要考虑颈椎退变等且持续不缓解等需就医行神经电生理、颈椎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 一、神经受压因素 1.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可致小拇指等手部麻木,常见于长期用手劳作人群,如频繁使用手腕的程序员、木工等,因手腕反复活动使腕管内压力变化压迫神经,引发麻木症状。 2.肘管综合征: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处受压,可引起小拇指及环指尺侧麻木,常与肘部反复屈伸、长期屈肘工作等相关,肘部过度活动致尺神经受卡压。 二、颈椎病因素 颈椎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神经根,当压迫支配手部的神经根时,可出现小拇指麻木,多见于长期低头工作者、有颈部外伤史人群,颈椎退变使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从而引发相应症状。 三、周围神经病变因素 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可致四肢远端包括小拇指麻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此情况,高血糖影响神经组织代谢致神经受损。 2.维生素B缺乏:素食者、胃肠道吸收障碍人群易出现维生素B缺乏,而维生素B参与神经髓鞘合成,缺乏时影响神经功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致麻木。 四、创伤因素 手部或上肢外伤,如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可直接损伤神经,导致小拇指麻木,有明确外伤史人群需考虑该因素,外伤使神经结构受损引发麻木症状。 五、其他因素 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可压迫神经引起小拇指麻木,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早期也可能出现肢体麻木症状,但相对少见。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出现小拇指麻木需排查是否有外伤、先天性神经发育问题等,应及时就医;孕妇小拇指麻木可能与孕期身体变化、激素影响等有关,需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老年人小拇指麻木要考虑颈椎退变、骨质增生等因素,同时关注是否有糖尿病等慢性病,若麻木持续不缓解或伴肢体无力、疼痛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行神经电生理、颈椎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

    2025-10-27 11:07:52
  • 老年痴呆不睡觉怎么办

    为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睡眠,需营造适宜环境,建立规律作息,调整日间活动,采用非药物放松方法,效果不佳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谨慎用药,家属要耐心关爱,观察反应,避免刺激性物质,异常及时沟通。 规律作息 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患者白天有小睡情况,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比如不超过1小时,避免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影响夜间睡眠。固定的作息能让患者的生物钟趋于稳定,对改善睡眠有积极作用。 日间活动调整 鼓励患者在白天进行适当的活动。例如可以安排适合老年痴呆患者的轻度运动,如慢走、打太极拳等,每次活动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时间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患者兴奋,从而影响夜间睡眠。通过白天的适度活动,能消耗患者多余的精力,晚上更容易产生困意。 非药物放松方法 按摩:可以在睡前为患者进行头部按摩,用手指轻轻按摩患者的太阳穴、百会穴等部位,每次按摩10~15分钟左右。按摩有助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进而改善睡眠。 听轻柔音乐:选择一些舒缓、轻柔的古典音乐或自然音效音乐,如钢琴曲、海浪声等,在睡前播放给患者听。音乐可以起到放松神经的作用,帮助患者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但要注意音量不宜过大,播放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内。 医疗评估与干预 如果通过上述非药物方法改善睡眠效果不佳,应及时带患者就医进行医疗评估。医生会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导致睡眠问题的疾病因素,如是否合并疼痛、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如果存在相关疾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使用药物辅助睡眠,但会非常谨慎地权衡药物的利弊,尤其是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需要重点关注。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家属在照顾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爱。要密切观察患者在调整睡眠过程中的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断调整相关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让患者接触可能影响睡眠的刺激性物质,如咖啡、浓茶等。如果患者在睡眠调整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睡眠障碍加重、出现新的精神症状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措施。

    2025-10-27 11:06:33
  • 脑出血昏迷怎么治疗

    一般处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与呼吸道管理;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或脑室穿刺引流;控制血压需依患者具体情况调控;手术治疗有适应证及开颅、微创等方式;并发症防治涵盖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预防与处理。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可根据情况采取翻身拍背、吸痰等措施,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通气。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或长期卧床等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呼吸道的护理,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等药物: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但在使用时需考虑患者的肾功能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或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肾功能,避免因脱水剂使用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脑室穿刺引流:对于颅内压严重升高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脑室穿刺引流,直接降低颅内压。 控制血压 血压调控原则:一般来说,脑出血患者的血压会反射性升高以保证脑灌注,但过高的血压会加重出血,过低的血压又会影响脑供血。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控血压,例如收缩压在180~220mmHg之间时,可谨慎使用降压药物;收缩压低于160mmHg时,可先进行观察。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平时规律服药情况不同,在急性期的血压调控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如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40ml、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年轻患者一般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 手术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并发症防治 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吸痰,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对于长期昏迷、营养不良或有吸入风险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更高,要加强护理。 消化道出血:可使用抑酸药物等预防消化道出血,对于有胃溃疡等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进行肢体活动、按摩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需积极预防。

    2025-10-27 11:05:00
  • 脚麻了怎么快速处理

    缓解脚麻可通过改变姿势与活动肢体、按摩、热敷等方法,若脚麻频繁出现或持续不缓解且伴其他异常症状,应尽快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具体操作:缓慢改变原来引起脚麻的姿势,比如从蹲位缓慢站起,然后进行简单的腿部屈伸运动,像小腿前后摆动、脚踝绕圈等,每次进行1-2分钟左右,可重复几次。 按摩缓解 原理:按摩能通过机械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受压等情况从而缓解脚麻。以脚部为例,按摩脚底、脚踝周围等部位,可刺激相关神经和血管,改善局部代谢。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按摩力度需适当调整,儿童皮肤娇嫩,按摩力度要轻柔;成年人可适当增加力度但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具体操作:用手指轻轻揉搓脚麻部位,从脚趾开始向脚踝方向按摩,或者用手掌轻轻拍打脚麻区域,每次按摩时间可控制在5-10分钟。比如脚麻时,用拇指腹在脚底涌泉穴附近轻柔打圈按摩,每次按摩3-5分钟,然后换另一只脚。 热敷改善 原理:热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缓解因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脚麻。热量能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神经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神经病变,皮肤感觉可能不敏感,更易受伤。 具体操作:准备温热水浸湿的毛巾或专用热敷袋,温度保持在40-50℃左右,将其敷在脚麻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可根据情况多次热敷。例如使用热敷袋时,先测试温度,确保不会烫伤皮肤,然后平稳地敷在脚部。 就医评估 原理:如果脚麻频繁出现或持续不缓解,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压迫神经导致下肢麻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会引起手脚麻木等。需要通过专业医疗检查来明确病因。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就医的紧急程度有所不同,儿童脚麻若伴随下肢无力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成年人脚麻若伴有腰部疼痛、视力下降等其他症状也应尽快就诊。 具体情况:当脚麻持续超过1小时仍未缓解,或者同时伴有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等其他异常症状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神经系统查体、腰椎CT或MRI、血糖检测等,以明确脚麻的具体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27 11:03:24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毒性感染病,病毒经嗅或三叉神经侵入潜伏神经节,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病,可致起病急伴发热头痛呕吐等一般表现及精神行为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脑脊液检查见淋巴细胞增多等、脑电图有颞叶额叶异常电活动、头颅MRI示相关部位异常信号有助诊断,以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为主,早期诊治可改善预后,儿童需密切监测病情及考量药物对生长发育影响,老年需留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孕妇用抗病毒药需权衡母婴风险。 一、定义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侵袭所致,可导致脑组织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因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毒经嗅神经或三叉神经侵入人体,潜伏于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病,部分患者有口唇疱疹病史提示病毒可经黏膜侵入。 发病机制:病毒入侵后在局部黏膜繁殖,继而沿神经轴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组织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坏死、出血及胶质细胞增生等病变。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起病急,常伴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部分患者有口唇疱疹史。 四、诊断 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升高、糖含量正常,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脑脊液中HSV-DNA呈阳性,具重要诊断价值。 脑电图:可见颞叶、额叶区域周期性尖波等异常电活动。 头颅MRI:显示颞叶、额叶等部位存在异常信号,有助于定位病变。 五、治疗 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通过抑制病毒DNA合成发挥作用。 六、预后 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若未及时诊治,病死率较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免疫功能相对较弱,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治疗时需考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干预措施。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使用药物时需留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感染防控,保障机体功能稳定。 孕妇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需综合权衡母婴风险,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遵循个体化诊疗原则。

    2025-10-27 11:02: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