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严重失眠,通宵睡不着

    严重失眠和通宵睡不着可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应寻求医疗帮助,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刺激性物质,管理压力和焦虑,限制白天睡眠,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在床上使用电子设备,建立睡前常规,限制在床上的时间,考虑认知行为疗法。 1.寻求医疗帮助 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尽快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他们可以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潜在的原因,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创建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房间安静、黑暗和凉爽。避免在晚上使用电子设备或过度进食。 3.避免刺激性物质 限制咖啡因和饮料的摄入,尤其是在下午和晚上。烟草和酒精也可能干扰睡眠,尽量避免在睡前使用。 4.管理压力和焦虑 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或温和的运动。可以尝试通过放松的活动来缓解日常压力,如阅读、听柔和的音乐或泡个热水澡。 5.限制白天睡眠 尽量避免在白天长时间午睡或打瞌睡,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 6.注意饮食和运动 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晚餐过饱或过于油腻。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但避免在睡前过度运动。 7.避免在床上使用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干扰睡眠,尽量在睡前1-2小时将电子设备调至飞行模式或使用蓝光过滤软件。 8.建立睡前常规 创建一个放松的睡前常规,如泡个热水澡、阅读书籍或进行轻柔的伸展运动。让身体和大脑逐渐进入休息状态。 9.限制在床上的时间 即使晚上没有入睡,也不要在床上停留过长时间。这可能会导致焦虑和压力增加,影响睡眠质量。 10.考虑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改变与睡眠相关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或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失眠问题可能需要特殊的关注和处理。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 如果失眠问题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健康,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此外,长期严重失眠可能是其他健康问题的信号,如抑郁、焦虑或其他睡眠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025-10-27 10:59:04
  • 全身肌肉紧绷且僵硬

    全身肌肉紧绷且僵硬可能是神经系统、肌肉、代谢、药物副作用、心理因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确定具体原因后,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注意休息和放松,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全身肌肉紧绷且僵硬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需要引起重视。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 1.神经系统问题: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炎症或疾病可能导致肌肉僵硬和紧绷。例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脑卒中或脊髓损伤等。 2.肌肉疾病:肌肉本身的问题也可能导致肌肉紧绷和僵硬。例如,肌肉营养不良、肌炎、周期性瘫痪等。 3.代谢紊乱: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低钙血症、低钾血症等,可能影响肌肉的功能,导致肌肉僵硬和紧绷。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等,可能引起肌肉僵硬和紧绷的副作用。 5.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和僵硬。 6.其他原因:感染、中毒、电解质失衡、睡眠障碍等也可能导致全身肌肉紧绷且僵硬的症状。 如果出现全身肌肉紧绷且僵硬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建议: 1.就医:尽快咨询医生或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可能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病因。 2.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3.注意休息和放松: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可以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来缓解肌肉紧张。 4.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和减少压力,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肌肉功能。 5.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严重的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或肌肉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如果全身肌肉紧绷且僵硬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此外,对于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服用药物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就医。

    2025-10-27 10:56:21
  • 周围性面瘫多长时间能痊愈

    周围性面瘫痊愈时间有个体差异,多数在数周(2-8周)至数月(1-6个月)内痊愈,部分需更长时间或留后遗症,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有效性、基础疾病等影响痊愈时间,大部分患者规范治疗2-8周见恢复迹象,1-3个月逐步改善,6个月有望基本痊愈,超6个月未恢复可能留后遗症,特殊人群需相应处理促进恢复。 影响痊愈时间的因素 年龄:儿童患者通常恢复较快,因为儿童的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而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恢复往往较慢,可能遗留更多的面部功能障碍。例如,一项研究显示,儿童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痊愈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 病情严重程度:轻度面瘫患者神经损伤较轻,恢复时间相对较短;重度面瘫患者神经损伤严重,恢复时间较长,且痊愈后完全恢复正常面部功能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一般通过面神经电图等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面神经电图中变性的神经纤维比例越高,恢复时间可能越长。 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发病后能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恢复速度更快。例如,在发病早期就开始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康复治疗(如面部肌肉的按摩、理疗等),有助于缩短病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神经不可逆损伤,影响痊愈时间和预后。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由于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神经修复,其痊愈时间往往比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长。同时,控制基础疾病的情况也会影响面瘫的恢复,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面瘫恢复会受到明显阻碍。 一般来说,大部分患者在经过规范治疗后,2-8周开始看到明显恢复迹象,1-3个月内逐步改善面部功能,6个月内有望基本痊愈。但如果超过6个月仍未恢复,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面部肌肉联动、口角歪斜等难以完全恢复的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周围性面瘫患者,应更加积极地进行康复治疗,因为儿童的恢复潜力大,但也需要密切关注其面部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则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坚持规范的康复治疗,同时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锻炼等康复措施,促进恢复。

    2025-10-27 10:54:43
  • 三叉神经跳痛

    三叉神经跳痛表现为单侧面部某区域突发短暂剧烈闪电样针刺样疼痛可因说话进食诱发,病因有颅内血管对三叉神经根部压迫致神经脱髓鞘引发异常冲动,诊断靠详细询问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治疗有药物、神经阻滞、手术,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用药需评估胎儿风险,老年人选方案要综合基础病状况并监测身体。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跳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短暂、剧烈且呈闪电样、针刺样的疼痛发作,常表现为单侧面部某一区域突发的剧烈疼痛,类似跳动感,疼痛可因说话、进食等动作诱发。 二、病因分析 1.血管压迫:颅内血管(如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对三叉神经根部的压迫,可能导致神经脱髓鞘,引发异常神经冲动,从而诱发疼痛发作。 2.神经脱髓鞘:多种原因导致三叉神经髓鞘受损,神经纤维间的电信号传导异常,可引起神经冲动的异常发放,进而出现跳痛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疼痛发作的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情况,这是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 2.神经系统检查:通过面部感觉、角膜反射等检查,评估三叉神经功能状态,排查是否存在神经功能异常。 四、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卡马西平,可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减少神经冲动发放来缓解疼痛,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中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2.神经阻滞:通过向神经周围注射药物,阻断神经传导,起到暂时缓解疼痛的作用。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手术方式,解除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低龄儿童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治疗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影响的药物,需谨慎评估药物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2.孕妇:孕妇使用相关治疗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应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使用药物或考虑其他治疗方式。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心血管功能等状况,避免因治疗引发其他并发症,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身体状况。

    2025-10-27 10:53:46
  • 深度睡眠阶段对身体修复和恢复能量有何作用

    深度睡眠时体内生长激素显著增多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助力组织修复,对儿童生长发育、老年人组织修复有作用,且深度睡眠时机体能量代谢呈现特定规律,肝脏加快糖原合成、肌肉补充能量物质助力恢复体力,不同人群受深度睡眠影响能量恢复的程度各异。 一、组织修复层面的作用 深度睡眠阶段主要对应非快速眼动睡眠中的Ⅲ期和Ⅳ期,此阶段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显著增多。生长激素是促进组织修复的关键激素,它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与活性增强,以皮肤创伤修复为例,深度睡眠时成纤维细胞活跃,可加速胶原蛋白等合成,助力皮肤损伤修复。对于儿童,其生长发育旺盛,深度睡眠时生长激素大量分泌,对骨骼生长、肌肉等组织的快速构建与损伤修复至关重要,因儿童处于身体快速成型阶段,深度睡眠是保障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组织高效修复的重要时段。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组织修复能力渐弱,充足的深度睡眠仍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组织修复功能,减缓衰老相关的组织损耗进程,如对关节软骨等组织的轻微损伤修复有一定辅助作用。 二、能量恢复层面的作用 深度睡眠时,机体能量代谢呈现特定规律。肝脏会加快糖原合成,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为机体后续活动储备能量。同时,肌肉内的能量物质也在进行重新调配与补充,肌糖原得以部分恢复,从而助力醒来后快速恢复体力。对于长期体力劳动者,深度睡眠能有效帮助恢复肌肉及肝内的能量储备,维持正常体力水平,使其在日常劳作后可较好地缓解疲劳,保证后续工作能力。运动员训练后,充足的深度睡眠可保障能量高效恢复,提升后续训练的效果与表现,因为训练消耗大量能量物质,深度睡眠时的能量合成过程能快速补充肌糖原等,为再次训练提供能量支撑。若存在睡眠障碍致使深度睡眠不足,会影响能量的正常恢复,长期可致体力下降、疲劳累积,比如日常活动中易出现精力不继、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等情况。不同人群受深度睡眠影响能量恢复的程度不同,儿童因生长发育需消耗较多能量,深度睡眠对其能量恢复的保障作用更为关键;老年人因代谢减缓,深度睡眠时能量恢复效率相对缓慢,但仍需保证一定时长的深度睡眠以维持基本能量储备。

    2025-10-27 10:48: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