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脑血栓患者应注意什么饮食

    脑血栓患者需低盐低脂饮食,限制盐摄入避免腌制酱制及外就餐,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取避免动物内脏等,增加深海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多摄入高膳食纤维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控制糖分摄入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选瘦肉、豆类等,充足饮水,老年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糖尿病合并者严格控碳水、选低升糖指数食物并遵医嘱。 一、低盐饮食 脑血栓患者需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宜限制在5克以下。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血管的负担,不利于病情稳定。例如,应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酱制品(如豆瓣酱、酱油),减少在外就餐,因为餐馆菜品通常含盐量较高。 二、低脂饮食 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取。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可适当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三文鱼、沙丁鱼等),其含有的Ω-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弹性。 三、高膳食纤维饮食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蔬菜(芹菜、西兰花)、水果(苹果、香蕉)。膳食纤维能帮助控制血脂、血糖,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而便秘可能导致腹压升高,影响脑血管血流。 四、控制糖分摄入 需限制糖分摄取,少吃甜食(蛋糕、糖果)和含糖饮料(可乐、果汁饮料)。血糖波动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五、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 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鸡肉、牛肉)、豆类及其制品(豆腐、豆浆)。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生理功能,但要适量摄入,避免加重器官负担。 六、充足饮水 每日应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少量多次饮水。充足水分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因消化功能可能减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将食物适当软烂处理,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减轻消化负担。 糖尿病合并脑血栓患者: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种类,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麦面包),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饮食,兼顾血糖控制与脑血管健康。

    2025-10-27 10:39:32
  • 老年痴呆的前兆有哪些

    老年痴呆前兆有记忆力减退(近期明显、长期相对清晰)、语言表达障碍(找词困难、言语中断)、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搞不清日期季节、易迷路)、判断力下降(简单事务判断失误)、情绪和行为改变(易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行为异常),老年人及家属需留意这些表现,若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评估。 语言表达障碍 在语言方面可能出现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说话时难以准确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出现言语中断,无法继续完整表达语义。例如原本能流畅交流的老人,现在在描述一件事情时,会频繁出现“那个……就是……”之类的停顿和用词不准确情况。这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受到影响,导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功能出现异常。 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 患者会出现时间和空间定向方面的问题。比如搞不清具体的日期、季节,出门后容易迷路,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以及如何回到熟悉的地点。像原本熟悉小区环境的老人,有一天却在小区内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这就是空间定向障碍的表现。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处理空间和时间信息的区域受损,影响了对周围环境和自身位置的判断。 判断力下降 判断力也会有所下降。在一些简单事务的判断上出现失误,例如购买物品时分不清价格是否合理,或者在处理日常家务时,像做饭时把握不好调料的用量等。这是因为大脑的认知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减弱。老年人若发现自己在一些原本能轻松判断的事情上出现明显失误,需留意是否为老年痴呆前兆。 情绪和行为改变 情绪和行为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变得容易焦虑、抑郁,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原本性格温和的老人可能变得易激惹。行为上也可能出现异常,比如原本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被打破,开始变得邋遢、不修边幅,或者出现重复做同一件事的行为,像不停地来回走动、反复开关抽屉等。这是因为老年痴呆影响了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和情绪调节区域,导致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变化。对于老年人自身及家属来说,关注这些情绪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很重要,若发现异常持续存在且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27 10:36:56
  • 进行性肌肉萎缩症有哪些类型

    脊髓性肌萎缩症由SMN1突变致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分不同亚型婴儿型出生6月内发病重少年型发病年龄较大进展慢与SMN1基因缺失或突变程度相关;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因DMD基因突变多见于男性儿童表现进行性肌无力伴腓肠肌假性肥大发病小者运动发育落后;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主要累及面肩肱肌发病年龄多样青少年起病常见进展缓慢初期面肌无力后波及肩带肌;远端型肌萎缩症影响四肢远端肌肉发病年龄不一成年发病者早期现手部功能异常。 一、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突变致使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引发。依据发病年龄与严重程度分为不同亚型,婴儿型SMA通常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病情严重;少年型SMA发病年龄相对较大,进展较缓慢,该类型与患者SMN1基因缺失或突变程度相关,不同年龄发病者在肌无力出现部位、进展速度等方面有差异,年龄较小患者可能更早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 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 因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基因)突变所致,多见于男性儿童。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常伴随腓肠肌假性肥大,随年龄增长,肌无力逐渐累及躯干、骨盆带等肌群,影响行走、坐姿维持等能力,发病年龄较小的患儿早期就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如独坐、站立、行走时间晚于正常儿童。 三、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 主要累及面肌、肩带肌和上臂肌群,发病年龄多样,青少年期起病较为常见。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初期可能表现为面部表情肌无力,如闭眼、鼓腮困难,随后逐渐波及肩带肌肉,影响上肢抬举等动作,不同年龄患者起始症状出现时间有别,青少年发病者面部和肩部肌肉受累相对较早被察觉。 四、远端型肌萎缩症 主要影响四肢远端肌肉,发病年龄不一,部分在成年后发病。表现为远端肌肉无力、萎缩,如手部小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握力下降、精细动作困难等,不同年龄发病者远端肌肉受累的起始部位和进展速度存在差异,成年发病者可能因工作或生活中手部使用频繁,早期就发现手部功能异常。

    2025-10-27 10:31:12
  • 脑中风后遗症会引发哪些疾病

    脑中风后遗症可致肺部感染因长期卧床分泌物难排及吞咽障碍、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因活动受限血流慢、易生压疮因长期卧床局部受压、易致肩关节半脱位因上肢瘫痪肌肉无力、可致认知障碍因脑部受损区域、易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因身体功能缺失、可致吞咽障碍因损伤吞咽神经肌肉、易生肢体挛缩因长期不活动关节受限。 一、肺部感染 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常因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有效排出,易滋生细菌引发肺部感染。尤其老年患者肺功能相对较弱,加之脑中风后吞咽障碍可能导致误吸,进一步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二、深静脉血栓 脑中风后患者活动受限,血液流速减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若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可引发肺栓塞,严重威胁生命,此情况在长期卧床、肢体瘫痪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三、压疮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受阻,易发生压疮。营养状况不佳或护理不当的患者更易出现,好发于骨隆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等。 四、肩关节半脱位 脑中风后上肢瘫痪的患者,因肌肉无力,肩关节失去正常支撑,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影响上肢功能恢复,尤其在康复训练不当或早期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更易出现。 五、认知障碍 部分脑中风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下降情况,这与脑部受损区域相关,老年患者因脑部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六、抑郁等心理问题 脑中风导致身体功能缺失,患者易出现抑郁情绪,影响康复进程。尤其女性患者可能因社会角色变化、身体不适等因素,抑郁发生率相对较高,需关注其心理状态。 七、吞咽障碍 脑中风可能损伤吞咽相关神经或肌肉,导致吞咽困难,进而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吞咽障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需特别注意营养支持与吞咽功能康复。 八、肢体挛缩 长期不活动的肢体易出现关节挛缩,影响肢体功能恢复,尤其在康复意识不足或康复训练不及时的患者中更易发生,儿童患者因生长发育特点,肢体挛缩可能对其未来功能影响更显著,需重视早期康复干预。

    2025-10-27 10:29:04
  • 如何治疗脑壳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中保证患者充足睡眠、心态平稳及高血压者控血压、针对原发病处理,药物治疗用钙通道阻滞剂需专业医生个体化,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需多科会诊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案。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生活方式管理患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日睡眠时间建议维持在7~9小时,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同时,应保持心态平稳,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如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可能加重脑血管痉挛。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目标值为120~140mmHg,舒张压目标值为80~90mmHg,通过规范控制血压来减轻对脑血管的不良影响。 2.病因针对性处理若脑血管痉挛由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发病引发,需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处理,例如对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情况,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方式解决原发病灶,从根源上改善脑血管痉挛状况。 二、药物治疗 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来缓解脑血管痉挛,此类药物能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外的钙离子内流,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达到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临床中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但其具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后决定,医生会权衡药物疗效与可能存在的风险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脑血管痉挛相对少见,若出现该情况,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密切监测儿童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保证儿童充足休息等。需避免随意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或存在其他潜在风险的药物,若必须用药,需在儿科医生与神经内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谨慎选择。 2.孕妇孕妇出现脑血管痉挛时,用药需格外谨慎。由于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因此必须由妇产科医生与神经内科医生共同会诊,评估孕妇与胎儿的状况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手段,如在确保孕妇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对胎儿风险较低的治疗方式来缓解脑血管痉挛。

    2025-10-27 10:27: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