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敏,1987年8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0年开设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和癫痫专科门诊。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次参加关于脑血管病和癫痫病专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头晕、头痛、中风、脑炎、帕金森病、痴呆、抑郁症和颈椎病。另外对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瞳孔散大的症状有哪些

    瞳孔散大可出现眼部相关症状如对光反射异常、视物模糊,还可伴有全身相关伴随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中毒相关症状有药物中毒表现如阿托品中毒的口干等及毒物中毒表现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瞳孔散大及相应症状。 对光反射异常:正常情况下,光线照射一侧眼睛时,该侧瞳孔会迅速缩小(直接对光反射),同时对侧瞳孔也会相应缩小(间接对光反射)。而瞳孔散大时,对光反射会明显减弱或消失。例如,当用手电筒照射瞳孔散大的眼睛时,可见对光反射迟钝或无反应。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眼部神经发育特点,瞳孔散大导致的对光反射异常可能更易被察觉,且需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眼部对光线刺激的反应情况,因为这可能提示眼部神经或颅脑等方面存在问题。 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可能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的聚焦,从而导致视物不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成年人可能会感觉看东西模糊,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儿童则可能表现出对周围物体的关注度下降,比如原本能准确抓取的玩具变得难以准确握住等情况,这是因为视物模糊影响了他们对物体的感知和操作能力。 全身相关伴随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如果瞳孔散大是由于颅脑病变引起,如颅内出血、颅内肿瘤等,常伴有头痛症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但会出现哭闹不安、烦躁等表现,这是因为颅脑内病变导致颅内压升高或神经受刺激等引起头痛。成年人则可能主诉头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意识障碍:严重的颅脑病变导致瞳孔散大时,往往会伴有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对于儿童来说,颅脑病变引起瞳孔散大并意识障碍时,情况较为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急救处理。例如,婴幼儿颅内感染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瞳孔散大伴意识障碍,应及时就医进行降颅压等治疗。成年人若因脑血管意外出现瞳孔散大伴意识障碍,需要尽快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肢体运动障碍:当颅脑病变影响到运动中枢时,除了瞳孔散大外,还可能出现肢体运动异常,如偏瘫等。成年人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一侧肢体偏瘫且瞳孔散大时,需要关注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和治疗。儿童若因颅脑外伤等导致肢体运动障碍伴瞳孔散大,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神经功能的严重损伤,需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和处理。 中毒相关症状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中毒可引起瞳孔散大,同时伴有其他中毒症状。例如,阿托品中毒时,除了瞳孔散大外,还可能出现口干、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误服药物的风险较高,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家中药物的保管,防止儿童误服导致中毒。一旦发现儿童出现瞳孔散大伴上述中毒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成年人若因误服或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出现瞳孔散大,也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毒物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可能表现为瞳孔缩小,但重度中毒时可能出现瞳孔散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多汗、肌肉震颤等症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接触有机磷农药后出现瞳孔散大及相应中毒症状都需要紧急处理,因为有机磷农药中毒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儿童在接触农药等毒物时更应引起重视,家长应教育儿童远离危险的化学物品,一旦发生中毒情况要尽快送医。

    2025-10-22 12:53:22
  • 脑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脑膜炎有一般症状如多数患者发热且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常见头痛且轻重及表现因人群而异;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包括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和意识障碍(轻为嗜睡、重为昏迷且儿童表现易被忽视);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喷射性呕吐、部分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少数患者有视力障碍。 一、脑膜炎的一般症状 (一)发热 多数脑膜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加而散热相对减少。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成人则相对更易感知体温升高带来的不适,如全身燥热等。 (二)头痛 头痛是脑膜炎常见且较为明显的症状之一。颅内炎症刺激脑膜、血管等结构,引起头部疼痛。头痛程度轻重不一,可能为胀痛、刺痛等多种性质,且往往较为剧烈,有时会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儿童中,头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绝活动等,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头痛的具体感受,更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二、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一)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患者颈部肌肉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尤其是低头时下巴难以贴近胸部。这是由于炎症累及脑膜,刺激颈部的神经根所致。在婴幼儿中,由于囟门未闭等特点,颈项强直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更多表现为头向后仰等情况。 2.克氏征阳性:患者仰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伸小腿,若伸小腿受限且伴有疼痛,则为克氏征阳性。这是因为脑膜受刺激,导致屈肌痉挛。 3.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联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均为布氏征阳性,同样是脑膜受炎症刺激引发的神经系统反应。 (二)意识障碍 随着病情发展,部分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嗜睡,患者睡眠时间延长,唤醒后能配合简单问答,但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重者可出现昏迷,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况完全丧失感知,不能被唤醒,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儿童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本身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可能最初仅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若不及时关注可能迅速进展为昏迷等严重状态。 三、其他伴随症状 (一)呕吐 呕吐也是脑膜炎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喷射性呕吐,即呕吐物呈喷射状从口中涌出。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儿童呕吐可能更为频繁,且由于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呕吐可能会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需要及时关注补液等情况。 (二)癫痫发作 部分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等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癫痫发作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癫痫发作可能更具多样性,且需要特别注意发作时的安全防护,避免受伤等情况发生。 (三)视力障碍 少数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如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这可能是由于炎症累及视神经等结构引起。如果出现视力障碍,需要及时进行眼科相关检查以及神经系统评估,以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2025-10-22 12:51:04
  • 为什么手突然麻了

    手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受压相关的颈椎病、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血管因素相关的脑供血不足、末梢循环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营养缺乏、心理因素等,若手麻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神经受压相关原因 1.颈椎病:颈椎发生病变时,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可能会压迫神经根,从而导致手部麻木。这在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人群中较为常见。年龄增长会使颈椎发生退变,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骨质流失加快,也可能更容易出现颈椎相关问题导致手麻。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会加重颈椎的负担,诱发神经受压。有颈椎病史的人群,病情复发时更易出现手麻症状。 2.肘管综合征:肘部的尺神经受到卡压可引起手麻,常见于经常肘部用力活动的人群,如频繁屈肘的手工劳动者等。年龄增加会使肘部的组织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尺神经卡压;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时,肘部受力较大,相对更易出现肘管综合征导致手麻;有肘部外伤史的人群,肘管结构可能受损,增加神经受压风险。 3.腕管综合征:腕部的正中神经受压会引发手麻,多见于长期用手过度的人群,像程序员、织毛衣者等。女性由于手部解剖结构特点,相对男性更易患腕管综合征;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会导致组织水肿,增加腕管内压力,容易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麻;有腕部外伤史或关节炎的人群,腕管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升高。 二、血管因素相关原因 1.脑供血不足:脑部血管狭窄或痉挛等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时,可能会影响感觉中枢,出现手麻症状。中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脂升高等原因,更易发生脑供血不足;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增加手麻风险;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血管病变更易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手麻。 2.末梢循环障碍:寒冷刺激、糖尿病等可引起末梢循环障碍,导致手部供血不足而麻木。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容易出现末梢循环障碍;老年人的末梢循环本身相对较差,寒冷天气时更易因末梢循环障碍出现手麻;有雷诺综合征的人群,受寒冷等刺激时末梢血管痉挛,导致手麻。 三、其他原因 1.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会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手麻。该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青少年和青壮年相对较多见;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易患格林-巴利综合征,从而出现手麻症状;有感染史的人群,在感染后可能诱发该疾病导致手麻。 2.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时,可能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代谢,引起手麻。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功能不良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B12缺乏;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也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足引发手麻。 3.心理因素:长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可能会引起躯体化症状,表现为手麻。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女性在面临较多生活压力时,更易出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手麻;有长期心理压力史的人群,心理因素引发手麻的可能性增加。 如果手突然麻了,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颈椎磁共振、神经电生理检查、头颅CT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22 12:50:20
  • 大拇指麻木是什么原因

    大拇指麻木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受压相关的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局部神经损伤相关的外伤、腕管综合征累及,以及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炎等,不同原因涉及不同发病机制、年龄与性别因素情况。 一、神经受压相关原因 (一)颈椎病 1.发病机制: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当颈椎的椎间孔变窄时,会压迫支配大拇指的神经。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人群,这类人群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导致颈椎退变加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者,每天长时间保持低头姿势,颈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发生退变突出,进而压迫神经。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较为常见,这与颈椎的退变老化有关;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胸廓出口综合征 1.发病机制:胸廓出口处的神经血管受压引起,当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或静脉在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压迫时,可能导致大拇指麻木。常见于过度使用上肢、肩部外伤等情况。比如,经常进行重体力劳动且上肢过度外展的人群,胸廓出口处的结构容易受到影响,导致神经受压。 2.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从事特定工作的人群风险较高。 二、局部神经损伤原因 (一)外伤 1.发病机制:大拇指部位受到直接外伤,如切割伤、挤压伤等,导致局部神经受损,引起麻木。例如,手指被重物砸伤,可能会损伤支配大拇指的神经,从而出现麻木症状。 2.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外伤风险与活动方式有关,男性在从事体力劳动等活动时可能更易发生外伤导致神经损伤,女性也可能因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受伤出现此类情况。 (二)腕管综合征累及 1.发病机制:腕管综合征主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虽然主要表现为手部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但有时也可能累及大拇指。腕管内的空间狭窄,如长期过度使用手腕、怀孕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腕管内压力增加,压迫正中神经。比如,长期使用鼠标的办公族,手腕频繁活动,容易引发腕管综合征,进而可能出现大拇指麻木。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较多见,女性在怀孕期间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容易出现腕管综合征相关症状,包括大拇指麻木。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1.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受损时可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大拇指麻木。例如,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神经受到高血糖的慢性损伤,逐渐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 2.年龄与性别因素: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均有,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且年龄较大的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神经炎 1.发病机制:感染、营养缺乏等因素可引起神经炎,导致神经炎症性改变,影响神经功能,出现大拇指麻木。例如,病毒感染后可能引发神经炎,营养缺乏如B族维生素缺乏,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代谢,导致神经病变出现麻木症状。 2.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感染因素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能更常见,营养缺乏在挑食、节食的人群中更易出现,无明显性别特异性。

    2025-10-22 12:49:26
  • 每天睡不醒是怎么回事

    每天睡不醒可由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致睡眠不足或质量差引起,还与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失眠继发日间嗜睡有关,全身性疾病里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贫血可导致,药物的嗜睡副作用、心理因素长期抑郁焦虑致躯体化表现也会引发,儿童要保证充足规律睡眠,老年人需关注睡眠环境并警惕老年病伴随,孕期女性要合理休息,有基础病史人群出现嗜睡需观察就诊。 一、睡眠不足相关因素 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等可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人体无法得到充分恢复,大脑和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出现每天睡不醒的感觉。例如,成年人正常需7~9小时睡眠,若长期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明显影响日间精力,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二、睡眠障碍相关因素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中上气道塌陷阻塞,导致反复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引起夜间缺氧、睡眠片段化,即使夜间睡眠时间看似充足,仍会因睡眠质量差而出现白天持续嗜睡,这类患者多伴有打鼾、呼吸暂停等表现。 2.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白天不可抑制的短时间嗜睡、猝倒(突然肌肉无力)、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发病机制与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缺乏有关。 3.失眠继发的日间嗜睡:长期失眠后,身体适应了低质量睡眠状态,会出现持续困倦,即使尝试补觉也难以完全恢复清醒状态。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因素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减慢,患者常出现疲劳、嗜睡、怕冷、体重增加等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2.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状态,低血糖时会有乏力、嗜睡,甚至昏迷表现;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夜间排尿增多影响睡眠质量,也可引发日间嗜睡。 3.贫血: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处于缺氧状态,会出现乏力、困倦、嗜睡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 四、药物因素相关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嗜睡副作用,如镇静催眠药(苯二氮类等)、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等)、部分抗高血压药(如可乐定等),服用后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每天睡不醒的情况。 五、心理因素相关因素 长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导致躯体化表现,出现持续疲劳、嗜睡感,这类人群往往还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不安等心理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睡眠不足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保证规律且充足的睡眠,学龄前儿童建议每天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应避免熬夜和作息紊乱。 老年人:睡眠结构改变,易出现早醒或日间嗜睡,需关注睡眠环境舒适,如光线、温度适宜,同时要警惕睡眠问题可能是某些老年疾病(如脑供血不足、帕金森病等)的伴随表现,若嗜睡明显需及时就医。 孕期女性:受激素变化、身体负担加重等影响易嗜睡,应注意合理休息,但要避免过度睡眠影响夜间正常睡眠,可采取少量多次休息的方式。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嗜睡,可能提示病情变化,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就诊,排查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等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嗜睡要警惕低血糖或高血糖危象,需监测血糖变化。

    2025-10-22 12:48: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