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面部皮炎、唇炎、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紫癜、血管炎、扁平苔癣、顽固疣、脱发等疑难皮肤病。 精细手术治疗:腋臭、色素痣、纤维瘤、皮脂腺痣、表皮囊肿、炎性肉芽肿、脂肪瘤、基地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激光治疗:雀斑、老年斑、太田痣、咖啡斑、纤维瘤等,尤其擅于面部眼周疑难部位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陶以成,男,江苏淮安人,中医世家。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曾求学于国内多位医学名师和国学大师,学习贯连中西医学,具有中、西医行医资质。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中医,医人无数,本人自小受中医氛围熏陶,热爱医学,尤其爱好中国医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理念和风格。  本人除了对顽固性湿疹(含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慢性荨麻疹、心脑血管病,脾胃病等疾病治疗独有专长外,对其它多科难杂症治疗也独具特色,疗效显著,深得医患好评!自古淮安多名医,我以生于淮安为荣,故自称“淮城陶医生”资勉,誓以挖掘优质医疗为毕生事务,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近年临床研究成绩:  1.博士课题主研“银屑病” 首先提出用“体质状态”学说解释银屑病发病,该学说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中医调理体质是治愈银屑病的最佳途径。  2.博士后课题主研“特应性皮炎”(顽固性湿疹) 通过研究大量的临床病例,认为特应性皮炎主要病因病机为 “机体适应性调节失常”。按照此理念设计治疗方案,特应性皮炎治愈不再是难不可盼。  3.带状疱疹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 让患者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痊愈,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4.痤疮调摄很重要 积极配合医生调理是控制痤疮的根本措施。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中药调理是治愈的重要途径。   5.心脑血管病中医治疗效果好,好的中医师会让患者免于化学药物和支架的痛苦。展开
个人擅长
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面部皮炎、唇炎、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紫癜、血管炎、扁平苔癣、顽固疣、脱发等疑难皮肤病。 精细手术治疗:腋臭、色素痣、纤维瘤、皮脂腺痣、表皮囊肿、炎性肉芽肿、脂肪瘤、基地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激光治疗:雀斑、老年斑、太田痣、咖啡斑、纤维瘤等,尤其擅于面部眼周疑难部位疾病的治疗。展开
  • 脚底板发黄是什么原因

    脚底板发黄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皮肤角质层增厚、长时间浸泡、鞋子掉色、疾病、药物影响、营养不良等。如果发黄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选择合适鞋子、勤洗脚、注意脚部卫生等,有助于预防脚底板发黄。 1.皮肤角质层增厚:长时间走路、站立或穿不透气的鞋子,会导致脚底板的皮肤长期受到摩擦和挤压,使角质层增厚,看起来发黄。 2.长时间浸泡:长时间泡脚、游泳或在水中浸泡,会使脚底板的皮肤吸水膨胀,角质层变软,也可能导致脚底板发黄。 3.鞋子掉色:如果穿的鞋子掉色,可能会将颜料沾染到脚底板上,导致发黄。 4.疾病因素: 黄疸:当肝脏或胆囊出现问题时,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会导致黄疸,使皮肤和黏膜发黄,包括脚底板。 真菌感染:如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可导致脚底板皮肤增厚、脱屑,并伴有发黄、瘙痒等症状。 其他疾病:一些其他疾病,如胡萝卜素血症、掌跖角化症等,也可能导致脚底板发黄。 5.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呋喃妥因、阿的平、利福平、维生素B12等,可能会导致皮肤发黄。 6.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如维生素A、E等,也可能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导致脚底板发黄。 如果脚底板发黄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选择合适的鞋子、勤洗脚、注意脚部卫生等,也有助于预防脚底板发黄。

    2025-07-29 15:30:13
  • 腋下黑去除小妙招

    腋下黑可通过去角质、使用美白产品、注意清洁、控制腋毛生长、避免过度曝晒、饮食调整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来改善,具体方法包括使用含有相关成分的产品、保持腋下清洁、选择适当的脱毛方法、涂抹防晒霜、多摄入果蔬、保持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等。 1.定期去角质:使用含有水杨酸或果酸的身体磨砂膏,轻柔地去除腋下的老化角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黑色素沉淀。 2.使用美白产品:选择含有美白成分的腋下护理产品,如维生素C、熊果苷等,均匀涂抹在腋下,帮助减轻黑色素沉着。 3.注意清洁:保持腋下清洁干燥,每天洗澡时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腋下,避免细菌滋生和色素沉着。 4.控制腋毛生长:腋毛的生长可能会导致摩擦和刺激,进而加重腋下黑。可以选择适当的脱毛方法,如激光脱毛或使用脱毛膏。 5.避免过度曝晒: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刺激黑色素生成,导致腋下黑加重。在户外活动时,涂抹防晒霜并使用遮阳伞。 6.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有助于减少黑色素生成。 7.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减少压力等都对皮肤健康有益,包括腋下皮肤。 需要注意的是,腋下黑的原因可能因人而异,以上方法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才能看到效果。如果腋下黑的问题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咨询皮肤科医生或专业美容师的建议。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皮肤敏感者等,在使用任何新的护理方法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2025-07-29 15:27:22
  • 哺乳期能用足光散吗

    哺乳期妇女应慎用足光散,如需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足光散中的水杨酸、苯甲酸、硼酸等成分可能会对婴儿产生潜在影响,如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刺激皮肤或影响哺乳意愿等。如有脚气等足部皮肤问题,可保持清洁、选择透气鞋子、避免共用物品,症状严重时咨询医生。 哺乳期妇女应慎用足光散,如需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足光散中含有水杨酸、苯甲酸、硼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潜在的影响。 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原因: 1.婴儿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代谢和排出药物。因此,婴儿暴露于药物成分中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2.一些药物成分可能对婴儿的皮肤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 3.足光散的使用可能会影响母亲的哺乳意愿和体验,进而对婴儿的喂养产生影响。 如果哺乳期妇女有脚气(足癣)等足部皮肤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洗脚,勤换袜子。 2.选择透气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着密闭的鞋子。 3.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个人物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4.如果脚气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愈,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更适合哺乳期妇女的外用药物或治疗方法。 总之,在哺乳期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同时,母亲也应该关注婴儿的健康状况,如有任何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5-07-29 15:24:29
  • 三个月宝宝汗斑会自己消失吗

    三个月宝宝汗斑部分可能自行消失但非绝对,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影响其是否消退,若感染持续、环境不利则难自行消失,家长需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汗斑久不消失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且勿随意干预,要密切观察其变化。 可能自行消失的情况 马拉色菌在人体皮肤表面通常是存在的,当宝宝皮肤局部的微环境发生变化时,马拉色菌的繁殖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宝宝的自身免疫力较好,皮肤的新陈代谢等功能正常发挥作用,有可能抑制马拉色菌的过度繁殖,从而使汗斑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因为马拉色菌的感染情况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皮肤的油脂分泌等。 难以自行消失的情况 三个月宝宝皮肤较为娇嫩,若马拉色菌感染持续存在且未得到干预,汗斑可能不会自行消失。而且宝宝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马拉色菌容易持续侵犯角质层。另外,宝宝如果处于较为潮湿的环境中,比如衣物不透气等,会为马拉色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导致汗斑难以自行消退。 对于三个月宝宝出现汗斑的情况,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勤给宝宝洗澡,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如果发现汗斑长时间没有自行消失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而不建议家长自行给宝宝使用药物等进行随意干预,因为宝宝年龄小,皮肤敏感,不当处理可能会对宝宝皮肤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汗斑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面积等方面的改变。

    2025-07-29 15:21:57
  • 得脚气的症状有哪些

    脚气即足癣,由皮肤癣菌引起,依临床表现分三种类型:水疱型多在足缘、足底,初起小水疱可融合,瘙痒明显,夏季多发,多汗、高温环境及活动量大、易出汗人群易患;间擦糜烂型常见于第四与第五趾间,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渗液,瘙痒剧烈,易继发细菌感染,与多汗、穿不透气鞋及长期行走、足部潮湿人群相关;鳞屑角化型多见于足跟、足跖,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皲裂出血,瘙痒轻,与癣菌长期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及特定人群有关。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缘、足底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瘙痒明显,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好发于夏季,与足部多汗、高温环境等因素有关,青少年等活动量较大、足部易出汗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该类型症状。 间擦糜烂型:常见于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皮肤浸渍、发白、松软,剥脱后露出潮红糜烂面,有少许渗液。常伴有剧烈瘙痒,易继发细菌感染,发出恶臭。该型与足部多汗、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子等有关,尤其多见于长期行走、足部易潮湿且穿着不透气鞋袜的人群,如快递员、运动员等。 鳞屑角化型:多见于足跟、足跖部。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一般瘙痒症状相对较轻。此型与皮肤癣菌长期感染、足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有关,年龄较大、足部皮肤本身较为干燥或有基础皮肤疾病的人群较易出现该类型症状。

    2025-07-29 15:18: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