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擅长:胃溃疡、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胆道系统的ERCP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溃疡、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胆道系统的ERCP治疗展开
  • 胃出血的症状

    胃出血症状多样,有呕血与黑便(胃内出血量多呕吐物鲜红或暗红,量少则粪便黑如柏油)、头晕乏力(失血致供血不足)、心悸出汗(失血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呕血与黑便:这是胃出血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若胃内出血量较多,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呕吐物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若出血量较少,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粪便则会呈黑色,外观似柏油样,称为柏油便。例如,胃溃疡患者可能因溃疡侵蚀血管而出现呕血或黑便症状,一些有长期饮酒史导致胃黏膜损伤的人群,也可能发生胃出血进而出现此类表现。对于儿童胃出血,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仅表现为黑便,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大便颜色等情况。 头晕、乏力:当胃出血导致失血时,人体血容量减少,会引起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尤其是突然站立时头晕感可能加重,还会出现乏力的症状,身体活动耐力下降。比如慢性胃出血的患者,长期少量失血,逐渐会出现这些全身缺血的表现,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可能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失血后上述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心悸、出汗:失血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悸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出汗现象。例如,急性大量胃出血时,机体为了代偿性维持重要器官供血,交感神经兴奋,就会出现心悸、出汗等表现,在女性生理期前后若发生胃出血,可能因身体本身的生理变化,使这些症状相对更明显。 休克表现:如果胃出血严重且未能及时控制,出血量较大时可导致休克。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休克相关表现。比如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人体循环血量的20%时,就可能出现休克,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冠心病的患者发生胃出血导致休克,病情会更为凶险,需要紧急救治。

    2025-10-16 11:26:52
  • 不停拉肚子拉水怎么办

    拉肚子拉水时需及时补充水分可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饮用儿童要特注意补液,饮食应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刺激性强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高热剧烈腹痛便血等要立即就医,儿童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且用药谨慎,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病补液时评估基础病状况就医告知基础病史,孕妇优先非药物干预无改善及时就医防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一、及时补充水分 不停拉肚子拉水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可口服补液盐,其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按说明书配置后少量多次饮用,预防脱水发生。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补液,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防止因脱水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情况。 二、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上应暂时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避免摄入油腻、辛辣、生冷及刺激性强的食物,这类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肠道恢复。例如,不应食用炸鸡、辣椒、冰镇饮料等,让胃肠得到适当休息,以缓解拉肚子拉水症状。 三、及时就医评估 若拉肚子拉水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高热(体温≥38.5℃)、剧烈腹痛、便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医生会进行便常规等检查,以明确是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还是非感染性腹泻(如过敏、消化不良等原因),从而给予针对性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不停拉肚子拉水时脱水风险更高,除及时补液外,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尽快就医,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不停拉肚子拉水要关注是否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补液同时需评估基础病状况,防止因拉肚子拉水引发基础病加重,就医时要告知医生基础病史。 孕妇:孕妇不停拉肚子拉水需谨慎处理,优先采用非药物的饮食调整等干预方式,若情况无改善应及时就医,避免因拉肚子拉水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2025-10-16 11:25:13
  • 1岁半小孩拉肚子怎么办

    判断腹泻性质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常见于6月内纯母乳喂养1岁半小孩外观虚胖伴湿疹添加辅食可缓解,病理性腹泻频繁伴性状改变等;饮食调整包括母乳喂养按需喂养母亲避刺激、人工喂养选低乳糖奶粉、辅食停新添给清淡易消化;补充水分需少量多次喂水或口服补液盐防脱水;观察护理要密切观察大便等情况、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注意腹部保暖;出现持续剧烈腹泻等情况需即刻就医完善检查遵医嘱。 一、判断腹泻性质 1.生理性腹泻:常见于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1岁半小孩,外观多虚胖且常伴湿疹,除腹泻外无其他明显不适,食欲正常,生长发育不受限,一般添加辅食后腹泻可自行缓解。 2.病理性腹泻:表现为腹泻频繁,大便性状改变(如稀水便、脓血便等),常伴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症状,多由感染(病毒、细菌等)、过敏、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发。 二、饮食调整 1.母乳喂养:继续母乳喂养,按需喂养,母亲需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2.人工喂养:可选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肠道负担。 3.辅食添加:已添加辅食的孩子,暂时停止新辅食添加,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 三、补充水分 1.少量多次喂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按说明书配置口服补液盐,给孩子饮用,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四、观察与护理 1.密切观察大便次数、性状、量及孩子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 2.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 3.注意腹部保暖,可用温毛巾适当热敷腹部,但需避免烫伤。 五、及时就医情形 若孩子出现持续剧烈腹泻、频繁呕吐、高热不退、精神极差、脱水表现明显等状况,应即刻带孩子至医院就诊,完善大便常规、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2025-10-16 11:23:58
  • 反胃吐酸水是怎么回事

    反胃吐酸水与胃酸分泌过多、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有关,可能由饮食、精神、药物等因素引起。治疗需去除病因,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饮食因素: 食用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大蒜、番薯等,这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气体,引起反胃吐酸水。 食用过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刺激胃酸分泌,导致反胃吐酸水。 饮食过饱或过饥:过饱或过饥都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引起反胃吐酸水。 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酸甜等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导致反胃吐酸水。 饮酒和吸烟:酒精和尼古丁会刺激胃酸分泌,导致反胃吐酸水。 2.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影响大脑皮质功能,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反胃吐酸水。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会刺激胃酸分泌,导致反胃吐酸水。 4.其他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烧心、反流、反胃吐酸水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常伴有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反胃吐酸水。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反胃吐酸水。 对于反胃吐酸水的治疗,首先要去除病因,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或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胃黏膜保护剂。此外,还可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酸反流。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对胎儿、婴儿、老人等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6 11:21:43
  • 烧心吃什么好

    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全麦面包等可促胃肠蠕动助胃内容物排空减胃酸对食管刺激,低脂低糖的低脂牛奶能中和胃酸降烧心风险,碱性的南瓜可中和胃酸香蕉能在胃内成保护膜,孕妇选温和碱性食物避辛辣油腻过甜少食多餐,老年人注意食物细软多吃软烂富含膳食纤维食物。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燕麦、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胃内容物及时排空,减少胃酸反流对食管的刺激。有研究显示,适量摄入膳食纤维能改善烧心症状,因为其能增加胃内食糜的体积,延缓胃排空时间,从而降低胃酸反流的发生概率。例如燕麦,冲泡后食用,既容易消化又能提供膳食纤维。 二、低脂低糖食物 低脂牛奶:其中的钙可中和胃酸,且低脂、低糖的特性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降低胃酸分泌过多引发烧心的风险。如选择2%脂肪含量的低脂牛奶,每天适量饮用(约200-300毫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烧心不适。 三、碱性食物 南瓜:南瓜呈弱碱性,能够中和胃酸,减轻胃酸对食管的刺激。可将南瓜做成南瓜粥,软烂易消化,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烹饪时间使其更软烂)。 香蕉:香蕉能在胃内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对食管的损伤。但需注意,胃酸分泌过少的人群应控制香蕉摄入量,正常人群可每天吃1-2根熟透的香蕉来缓解烧心。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期因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易出现胃酸反流导致烧心。此时可选择温和的碱性食物如南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甜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烧心。建议少食多餐,每餐七八分饱,减轻胃肠负担。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消化能力下降,烧心时要注意食物的细软程度,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可多吃软烂的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如将燕麦煮成软烂的粥品,既保证膳食纤维摄入又易于消化。

    2025-10-16 11:20: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