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擅长:胃溃疡、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胆道系统的ERCP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溃疡、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胆道系统的ERCP治疗展开
  • 吃什么不便秘

    通过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发酵食品)、充足水分以及适量油脂来促进肠道健康,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上有相应差异。 一、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预防便秘。常见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 蔬菜:例如西兰花,每100克西兰花中约含有5.1克膳食纤维,菠菜每100克含约2.2克膳食纤维等。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刺激肠道,加速肠道蠕动。不同年龄人群对蔬菜的摄入量有差异,一般成年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儿童可根据年龄适量摄入,如学龄前儿童每天约150~200克,学龄儿童约200~300克。 水果:像苹果,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150克)含有约2.4克膳食纤维,其中果胶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使粪便变软,促进排便。不同年龄段对水果的需求不同,成年人每天建议摄入200~350克水果,儿童则根据年龄有所调整,婴儿需谨慎添加,较大儿童可每天摄入100~200克左右。 全谷物:比如燕麦,燕麦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每100克燕麦约含10.6克膳食纤维。全谷物食品能为人体提供持续的能量,同时促进肠道健康。成年人每天可摄入50~100克全谷物,儿童在适当年龄可逐渐引入,如学龄前儿童可少量尝试,学龄儿童可根据身体状况适量增加。 二、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正常功能。 发酵食品:酸奶是常见的富含益生菌的食物,经过发酵的酸奶中含有乳酸菌等有益菌。不同人群饮用酸奶需注意,一般成年人每天可饮用100~150毫升酸奶,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的低糖酸奶,且注意适量,避免影响正常饮食摄入。例如1~3岁儿童每天可饮用50毫升左右,3岁以上儿童可逐渐增加到100毫升左右。 三、充足水分的摄入 水分是肠道正常蠕动的重要保障,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粪便保持湿润,易于排出。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应饮用1500~2000毫升水,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如运动量大、炎热环境等)有所调整。儿童的需水量与年龄有关,婴儿每天约需900~1000毫升水,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约1300~1600毫升,学龄儿童约1600~2000毫升。可以通过饮用白开水、淡茶水等方式补充水分,避免过量饮用含糖饮料等。 四、适量摄入油脂 适当摄入油脂可以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例如,每天可摄入25~30克左右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等。不同人群需注意油脂的摄入量,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健康油脂,且不宜过量,避免影响生长发育中的脂肪代谢等情况。

    2025-09-26 12:17:29
  • 消化慢是什么原因

    消化慢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年龄因素(儿童胃肠动力弱、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饮食因素(儿童高油高糖难消化食物、老年人膳食纤维摄入少、不定时进餐、过度节食)、疾病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等、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以及药物因素(某些抗抑郁药等有消化慢副作用,不同年龄受影响情况不同)。 一、胃肠动力不足 (一)年龄因素 儿童胃肠动力相对较弱,若饮食不规律等易出现消化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肠蠕动功能逐渐减退,胃肠动力不足导致消化慢的情况较为常见。 (二)生活方式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胃肠蠕动会减慢,从而引起消化慢。比如一些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胃肠动力下降。另外,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胃肠动力,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下,会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二、饮食因素 (一)年龄与饮食 儿童如果过多食用高油、高糖、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慢;老年人饮食结构不合理,比如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也会引起消化慢,因为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二)饮食规律 不定时进餐,饥饱无常,会打乱胃肠道的消化节律,影响消化功能。例如,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胃肠在该蠕动消化时没有食物刺激,长期下去消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另外,过度节食会使胃肠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刺激来分泌消化液和进行蠕动,也会导致消化慢。 三、疾病因素 (一)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会影响胃肠的正常消化功能。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和胃的蠕动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消化慢;胃溃疡患者胃黏膜有溃疡病灶,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排空。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缓,包括胃肠的代谢,也会出现消化慢的情况。 (二)全身性疾病 一些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胃肠神经病变,影响胃肠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胃肠动力不足,消化慢。还有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慢性肝病患者也容易出现消化慢的情况。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消化慢的副作用,比如一些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某些药物时更需注意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药物引起消化慢的影响。例如,老年人长期服用某些降压药,可能会出现胃肠蠕动减慢的情况。

    2025-09-26 12:16:26
  • 吃瓜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吃瓜后拉肚子可能由多方面原因引起,包括食物本身的变质腐败、农药残留或清洗不净,个体的肠道敏感、消化酶缺乏,以及食用方式不当如过量食用、过冷食用等。 一、食物本身的问题 (一)变质腐败 瓜类如果保存不当,比如放置时间过长、环境温度过高,可能会发生变质腐败。瓜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这些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拉肚子。例如,夏季气温高,切开的西瓜若没有及时冷藏,很快就会滋生细菌,食用后就容易出现腹泻症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食用变质瓜类后更易受影响;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也较易出现拉肚子情况。 (二)农药残留或清洗不净 瓜类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农药,如果清洗不彻底,农药残留可能会刺激肠道。一些有机磷类农药等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即使是少量农药残留也可能引发肠道的过激反应导致腹泻。 二、个体肠道因素 (一)肠道敏感 有些人本身肠道比较敏感,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免疫功能等相对脆弱。当食用瓜类这种相对生冷(尤其是冷藏过的瓜)的食物时,肠道受到刺激,容易出现蠕动加快,从而导致腹泻。比如一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肠道对食物的变化更为敏感,吃瓜后就可能引发拉肚子。女性在生理期时,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相对更易出现吃瓜后腹泻的情况;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衰退,也可能存在肠道敏感问题。 (二)消化酶缺乏 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消化酶缺乏,比如乳糖酶缺乏的人如果食用了含乳糖的瓜类制品(虽然瓜类本身乳糖含量低,但如果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含乳糖成分),可能影响对瓜类中糖类等营养物质的消化,进而引起肠道不适腹泻。但瓜类本身一般乳糖含量极低,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过对于有胰腺疾病等导致消化酶分泌不足的患者,吃瓜后也可能因消化不完全而出现腹泻。 三、食用方式不当 (一)过量食用 一次性大量食用瓜类,会加重肠道的消化负担。因为瓜类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和膳食纤维等,短时间内摄入过多,肠道来不及充分消化吸收,就可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起腹泻。对于儿童来说,其胃肠道消化容量有限,过量吃瓜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肥胖人群由于胃肠功能可能相对受一定影响,过量吃瓜也较易腹泻。 (二)过冷食用 食用从冰箱中取出的过冷的瓜类,会刺激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的消化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发腹泻。老年人的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食用过冷瓜类后血管收缩更明显,更易出现腹泻;儿童的肠道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过冷瓜类也容易引起肠道不适腹泻。

    2025-09-26 12:14:43
  • 慢性胃炎打嗝怎么办

    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少食多餐、避免产气食物、细嚼慢咽)、改善生活方式(保持正确体位、适度运动)、治疗相关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及心理调节来减少打嗝,如儿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和运动,成年及儿童通过相应方式缓解心理压力等。 一、调整饮食习惯 1.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可将一日三餐分为5-6餐,每餐食量适中,减轻胃部消化负担,从而减少打嗝的发生概率。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应注意少食多餐,例如婴儿可适当增加喂奶次数,每次奶量减少;学龄儿童则可在正餐之间安排少量健康零食,如水果、无糖酸奶等。 2.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减少摄入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易产气食物。以豆类为例,其中含有的低聚糖等成分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产生大量气体,引发腹胀、打嗝。对于有过敏史的儿童,需特别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进而影响胃肠功能的食物。 3.细嚼慢咽:进食时充分咀嚼食物,可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消化,降低因咀嚼不充分导致胃部消化负担加重而引起打嗝的风险。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可能下降,更要注意细嚼慢咽,儿童也应在家长引导下养成良好的咀嚼习惯。 二、改善生活方式 1.保持正确体位: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可适当站立或散步10-30分钟。对于卧床患者,如老年卧床患者,可将上半身适当抬高,减少食物反流刺激膈肌引发打嗝的可能。儿童在进食后也应避免马上剧烈运动或躺下。 2.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减少胃部胀气。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 三、治疗相关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慢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应选择儿童适用的抗幽门螺杆菌方案,且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方案,如质子泵抑制剂可选奥美拉唑(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铋剂可选枸橼酸铋钾等。 2.胃酸分泌异常:如果存在胃酸分泌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例如胃酸分泌过多导致打嗝等不适,可使用抑酸药物,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抑酸药物。 四、心理调节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导致打嗝等症状。对于成年患者,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儿童患者则可通过家长的陪伴、游戏等方式减轻心理负担,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例如家长可以多与儿童交流互动,缓解其因疾病产生的紧张情绪。

    2025-09-26 12:13:15
  • 反流食道炎有什么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有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和其他症状。典型症状包括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等加重的烧心,以及餐后等出现的反流;非典型症状有胸骨后可放射的胸痛,初期间歇性后期持续性的吞咽困难;其他症状有反流物刺激引起的咳嗽、咽部异物感。不同人群在各症状上有一些特点差异。 烧心:是反流性食管炎最常见的症状,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这是由于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神经末梢所致。例如,进食过多过饱后,胃内压力升高,更容易导致胃酸反流引起烧心。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烧心的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是否有不适表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可能因食物促进胃酸分泌,增加烧心发生的概率。 反流:有反流物呈酸性或带苦味,偶尔有酸味,常在餐后、身体前屈或夜间卧床睡觉时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食管反流至咽部或口腔。比如,夜间睡眠时,体位处于平卧位,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管上段,进而到达咽部甚至口腔。不同性别在反流症状上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怀孕后,由于腹腔压力增大,可能更易出现反流情况。 非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心前区、后背、肩部、颈部、耳后,有时酷似心绞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烧心和反流。这是因为食管痉挛或胃酸刺激食管神经引起。年龄较大的人群发生胸痛时,需要警惕是否为反流性食管炎引起,而不仅仅考虑心脏问题。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人群,烟草和酒精可能刺激食管黏膜,增加胸痛发生的风险。 吞咽困难:表现为吞咽时胸骨后梗阻感或疼痛。初期可因食管炎引起食管痉挛而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则可因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吞咽困难变为持续性。儿童如果出现吞咽困难,可能会影响进食量,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需要引起重视。有食管手术病史的人群,术后可能因食管结构改变,更容易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 其他症状 咳嗽:反流物刺激或损伤咽喉、气管等部位,可引起慢性咳嗽、哮喘等。尤其在夜间平卧时,反流物更易刺激呼吸道。老年人由于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因反流物刺激引发咳嗽。长期接触空气污染环境的人群,呼吸道本身就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再加上反流物刺激,咳嗽症状可能更明显。 咽部异物感:患者自觉咽部有异物,似有物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这是由于反流物刺激咽部黏膜引起。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出现咽部异物感,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明确,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表现。有慢性咽炎病史的人群,咽部本就处于敏感状态,更容易因反流物刺激而加重咽部异物感。

    2025-09-26 12:11: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