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泉

北京医院

擅长:骨折的微创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膝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度骨质疏松症、老年髋部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的微创治疗,用微创手术方法为老年患者去除病痛。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纪泉,男,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博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北京市创伤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SICOT中国部创伤学组委员。主要研究创伤骨科和骨质疏松症。2006年英国牛津大学短期访学,2010年在德国学习创伤和关节。以第一作者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核心期刊论文共25篇,主要包括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微创治疗、关节置换术后全身骨密度的变化等。2008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管理奖,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2013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第五次学术会议优秀青年论文奖。展开
个人擅长
骨折的微创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膝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度骨质疏松症、老年髋部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的微创治疗,用微创手术方法为老年患者去除病痛。展开
  • 脚拇指外翻原因

    脚拇指外翻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家族有病史后代患该病可能性增加;穿鞋因素,长期穿高跟鞋、尖头鞋会使脚拇指受挤压偏移;足部结构异常,肌肉力量不平衡或骨骼结构异常会致脚拇指外翻;疾病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神经肌肉疾病等可引发脚拇指外翻。 穿鞋因素 高跟鞋:长期穿着高跟鞋是引发脚拇指外翻的常见因素。高跟鞋的鞋跟使足前部受到强烈的挤压,脚趾处于狭窄的鞋尖空间内,尤其是高跟鞋的鞋头部分较窄,会迫使脚拇指向外偏移,长期如此就容易导致脚拇指外翻。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为穿着不合适的高跟鞋而增加脚拇指外翻的风险,尤其是年轻女性,由于时尚因素更常穿着高跟鞋,需特别注意。 尖头鞋:尖头鞋的设计会限制脚趾的活动空间,使脚拇指受到向内的挤压力,同时其他脚趾也会相互挤压,这种不正常的受力情况会逐渐改变脚拇指的正常位置,引发脚拇指外翻。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长期穿着尖头鞋都可能对足部造成不良影响,儿童处于足部发育阶段,长期穿尖头鞋会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发育,增加脚拇指外翻的发生几率。 足部结构异常 肌肉力量不平衡:足部的肌肉力量不平衡会导致脚拇指的受力异常。例如,足部的一些内在肌肉力量减弱,而外在肌肉力量相对较强时,就可能牵拉脚拇指使其向外偏移。这种肌肉力量的不平衡可能是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缺乏运动或者某些疾病等原因引起的。比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过多可能会影响足部肌肉的力量平衡,进而增加脚拇指外翻的风险。 足部骨骼结构异常:足部本身的骨骼结构异常也会引发脚拇指外翻。比如,第一跖骨内翻,即第一跖骨向内侧倾斜,会使脚拇指的受力点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脚拇指向外偏移形成外翻。这种骨骼结构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由于某些因素导致的,如足部的创伤等。对于存在足部骨骼结构异常的人群,脚拇指外翻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足部健康。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脚拇指外翻。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足部关节,引起关节的炎症、破坏和畸形,其中就包括脚拇指外翻。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由于关节受到炎症的影响,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容易出现脚拇指外翻的症状。此外,神经肌肉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足部的肌肉、神经和骨骼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脚拇指外翻的发生。对于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注意足部的护理和预防脚拇指外翻的进一步发展。

    2025-10-15 14:12:22
  • 脚踝痛怎么回事

    脚踝痛成因包括外伤致软组织损伤或韧带撕裂、关节炎相关的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肌腱炎的跟腱炎、感染性的细菌感染、全身性疾病累及的反应性关节炎,儿童需警惕生长痛或外伤,老年人要考虑骨关节炎等并注意关节保暖等,运动员需重视运动损伤及时专业评估治疗。 一、外伤因素导致的脚踝痛 1.软组织损伤:多因脚踝扭伤引起,常见于行走不平坦路面、运动时突然扭转等情况。此时脚踝局部会出现肿胀、疼痛,按压痛明显,一般无明显畸形,但活动时疼痛加剧,受伤部位皮肤可能有瘀斑。2.韧带撕裂:严重的脚踝扭伤可能导致韧带撕裂,除了有明显肿胀、疼痛外,可能出现关节不稳定,患者行走时感觉脚踝容易打软,严重时可见局部畸形。 二、关节炎相关的脚踝痛 1.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导致。脚踝关节会出现慢性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局部可有轻度肿胀。2.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脚踝关节。表现为双侧脚踝对称性疼痛、肿胀,伴有晨僵现象(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后缓解),病情晚期可能出现关节畸形。3.痛风性关节炎: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有关,常突然发作,脚踝关节剧烈疼痛、红肿,疼痛如刀割样,多在夜间发作,患者既往可能有高尿酸血症病史。 三、肌腱炎引发的脚踝痛 跟腱炎:常见于运动员或长期剧烈运动者,跟腱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按压跟腱时疼痛明显,活动踝关节时跟腱部位不适加重,严重时行走困难。 四、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脚踝痛 细菌感染:如脚踝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局部感染,可出现脚踝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有明显炎症表现。 五、全身性疾病累及脚踝的情况 反应性关节炎:多与肠道或泌尿系统感染相关,除了脚踝痛外,可能伴有眼部炎症、尿道炎等表现,脚踝关节出现非对称性的炎症反应,有疼痛、肿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脚踝痛需警惕是否为生长痛或外伤,儿童活泼好动,玩耍时易发生脚踝扭伤,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活动后脚踝情况,若持续疼痛需及时就医排查。 老年人:老年人脚踝痛要考虑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因素,日常应注意关节保暖,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可适当进行低强度关节活动锻炼,如游泳等。 运动员:运动员脚踝痛需高度重视运动损伤,如韧带撕裂等,应及时进行专业康复评估和治疗,避免延误导致慢性损伤。

    2025-10-15 14:10:51
  • 脚踝扭伤多久能消肿

    脚踝扭伤消肿时间受损伤程度、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急性期(0-48小时)需停止活动、冷敷,亚急性期(48小时-1-2周)可热敷、抬高患肢,恢复期(2周后)逐渐康复锻炼,若肿胀持续不消退等应及时就医。 年龄方面,儿童的脚踝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消肿时间可能比成年人短一些,但也需根据具体损伤程度判断;老年人身体代谢较慢,组织修复能力下降,脚踝扭伤后消肿时间往往会比年轻人长。 性别差异一般不显著,但女性如果在扭伤后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可能影响恢复,进而影响消肿时间。 生活方式也很关键,受伤后是否严格制动休息对消肿影响较大。如果受伤后仍继续活动脚踝,会加重肿胀,延长消肿时间;而严格制动,避免脚踝进一步受力,有利于消肿。另外,受伤后的护理措施也有影响,如是否及时进行冷敷、抬高患肢等。受伤后立即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有助于缩短消肿时间;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病史方面,如果既往有脚踝相关疾病,如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等,再次扭伤后消肿时间会相对更长,因为原有病变会影响脚踝的正常修复和血液循环。 不同阶段促进消肿的措施 急性期(受伤后0-48小时):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脚踝继续受力。 进行冷敷,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脚踝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冷敷一次。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性物质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儿童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冷敷时也要密切关注,防止冻伤。 亚急性期(受伤后48小时至1-2周): 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肿。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老年人皮肤感觉迟钝,热敷温度也不宜过高。 抬高患肢,将脚踝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恢复期(2周以后): 在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以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再次损伤。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脚踝周围肌肉的恢复,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加快消肿和恢复正常功能。 总之,脚踝扭伤后的消肿时间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采取正确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消肿时间,但如果肿胀持续不消退或伴有疼痛加剧、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等严重损伤。

    2025-10-15 14:09:39
  • 高龄人群骨折应如何治疗

    高龄患者骨折需全面评估全身状况(心肺功能、营养状态、合并症等)及骨折局部情况(类型、移位程度、关节受累等),治疗分保守(全身状况差者用牵引、固定等)和手术(全身状况可耐受时优先,依部位选内固定或关节置换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注重人文关怀、保证营养均衡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全面评估 1.全身状况评估:需综合考量高龄患者心肺功能(如是否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营养状态(评估血清白蛋白等指标,营养不良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及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控制情况),全面了解患者整体耐受手术及康复的能力。2.骨折局部评估:包括骨折类型〔如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移位程度及关节受累情况等,明确骨折具体特征以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式 (一)保守治疗:适用于全身状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维持骨折对位〔如皮牵引(适用于小儿或老年体弱患者)、骨牵引(用于较重骨折)〕、石膏或支具固定等,需密切观察肢体血运及固定部位情况,防止因固定不当导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二)手术治疗:若患者全身状况可耐受,应优先考虑手术,以缩短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手术方式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如长骨骨折可选用内固定,髋部骨折可考虑人工髋关节置换等,手术能更好恢复骨折解剖复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三、康复管理 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肌肉收缩练习(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僵硬),需循序渐进,结合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同时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康复过程中需监测患者耐受程度,确保康复安全有效。 四、并发症预防 针对高龄患者易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加强护理,定时翻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鼓励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使用抗凝药物(需评估出血风险后合理应用,如低分子肝素等,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等,多维度预防并发症发生。 五、温馨提示 高龄患者骨折治疗中应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其心理状态,家属需积极配合康复护理,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补充蛋白质、钙等促进骨折愈合),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及骨折愈合情况,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及康复方案,充分考虑高龄患者机体恢复能力较弱等特点,精细调整治疗及护理措施,体现对高龄患者的全方位关怀。

    2025-10-15 14:07:31
  • 左肩膀疼痛可能是哪种疾病的症状

    多种肩部相关病症有不同成因表现,肩周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因退变劳损致左肩渐痛放射且活动受限,肩袖损伤好发40岁以上因外伤或劳损致左肩痛伴无力活动加剧,颈椎病因颈椎病变压迫神经致左肩放射痛伴颈部等症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因肩峰形态异常等致肩活动时痛尤其上举过头明显,肩关节脱位有明确外伤史致左肩剧烈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心肌梗死少数可致左肩放射痛伴胸痛等症状,风湿性关节炎与链球菌感染相关致左肩痛等及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盐沉积致左肩剧烈痛红肿等。 一、肩周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等原因引发。主要表现为左肩膀逐渐出现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上臂等部位,且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受限,尤其外展、上举等动作困难,常与年龄增长导致的肩关节退变及长期肩部活动减少等因素相关。 二、肩袖损伤 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多因外伤(如跌倒时手臂外展撑地等)或反复肩部过度使用劳损所致。患者左肩膀疼痛,常伴有肩关节无力感,在上举手臂、外展等动作时疼痛加剧,可影响日常肩部活动,与肩部反复受力及退变有关。 三、颈椎病 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导致颈椎病变,压迫支配肩部的神经时,可引起左肩膀放射性疼痛,同时可能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人群,与颈部长期不良姿势及颈椎退变相关。 四、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多因肩峰形态异常、肩袖退变等因素,导致肩关节活动时肩峰与肩袖等结构发生撞击,引发左肩膀疼痛,尤其在上举手臂过头时疼痛明显,常见于运动员及肩部过度使用人群,与肩部解剖结构异常及过度活动有关。 五、肩关节脱位 有明确外伤史,如跌倒时手臂外展外旋位受伤等,表现为左肩膀剧烈疼痛、肿胀、畸形,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与外伤导致肩关节正常结构破坏相关。 六、心肌梗死 少数情况下,心肌梗死可表现为左肩部放射性疼痛,常伴有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需警惕,尤其中老年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因心肌缺血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等部位。 七、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 风湿性关节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相关,可累及肩关节,出现左肩膀疼痛、肿胀、僵硬等,常伴游走性关节疼痛;痛风性关节炎则因尿酸盐沉积于肩关节,引起急性炎症发作,导致左肩膀剧烈疼痛、红肿,常见于有高尿酸血症病史或饮食不节制高嘌呤食物者,与自身免疫或代谢异常有关。

    2025-10-15 14:06: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