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泉

北京医院

擅长:骨折的微创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膝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度骨质疏松症、老年髋部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的微创治疗,用微创手术方法为老年患者去除病痛。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纪泉,男,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博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北京市创伤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SICOT中国部创伤学组委员。主要研究创伤骨科和骨质疏松症。2006年英国牛津大学短期访学,2010年在德国学习创伤和关节。以第一作者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核心期刊论文共25篇,主要包括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微创治疗、关节置换术后全身骨密度的变化等。2008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管理奖,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2013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第五次学术会议优秀青年论文奖。展开
个人擅长
骨折的微创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膝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度骨质疏松症、老年髋部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的微创治疗,用微创手术方法为老年患者去除病痛。展开
  • 走路时脚心疼痛是身体哪里的问题

    脚心疼痛可由足底筋膜炎(长时间过度使用足部致筋膜反复牵拉损伤炎症,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首次负重行走疼痛明显,活动后稍缓,久站或剧烈运动后加重)、跟骨骨刺(跟骨长期磨损退变形成骨质增生刺激周围软组织致走路时骨刺与周围组织摩擦或压迫疼痛)、扁平足(足弓低平或消失致足部生物力学结构异常,行走时足底受力分布不均,长时间行走后疼痛加剧)、跖骨骨折(有足部外伤史者骨折部位受压致疼痛,常伴肿胀淤血)、足底脂肪垫炎(年龄增长或长期行走致足底脂肪垫退变损伤,缓冲能力减弱致行走时足底承受压力直接作用于相关部位疼痛)引发,老年人常因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等且恢复相对较慢需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并选合适软底鞋,年轻人运动爱好者等要注意运动适度及运动前后热身拉伸,女性穿高跟鞋过长易加重足底负担应减少时长选舒适鞋,有足部外伤史或长期行走劳损史者出现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一、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连接足跟与前足的纤维组织,长时间行走、跑步、站立等过度使用足部的情况,易引发足底筋膜反复牵拉损伤,导致炎症,从而引起走路时脚心疼痛,尤其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首次负重行走时疼痛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久站或剧烈运动后又会加重。二、跟骨骨刺 跟骨部位因长期磨损、退变等原因可形成骨质增生即跟骨骨刺,骨刺会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当走路时,骨刺与周围组织发生摩擦或压迫,就会引发脚心疼痛,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部分人疼痛较剧烈。三、扁平足 足弓低平或消失的扁平足人群,足部生物力学结构异常,行走时足底受力分布不均,足底筋膜、肌肉等组织承受的压力增大,易出现脚心疼痛,且长时间行走后疼痛会加剧。四、跖骨骨折 有足部外伤史的人群,若发生跖骨骨折,走路时骨折部位受到压力会引起脚心疼痛,通常还会伴有足部肿胀、淤血等表现,外伤史是重要的鉴别点。五、足底脂肪垫炎 足底脂肪垫起到缓冲足部压力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行走等因素,足底脂肪垫可能发生退变、损伤,缓冲能力减弱,行走时足底承受的压力直接作用于相关部位,导致脚心疼痛。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常因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等原因导致脚心疼痛,由于骨骼退变等因素,恢复相对较慢,需注意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可选择合适的软底鞋减轻足底压力。 2.年轻人:运动爱好者等可能因足底筋膜炎、跖骨骨折等情况出现脚心疼痛,运动时要注意适度,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减少足部损伤风险。 3.女性:穿高跟鞋时间过长易加重足底负担,增加脚心疼痛的发生几率,应尽量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长,选择舒适的鞋子。 4.有足部外伤史或长期行走劳损史者:需格外关注足部状况,若出现脚心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5 15:03:57
  • 脚踝疼怎么办

    脚踝疼常见原因有运动扭伤、关节疾病、痛风、感染等,自我评估需关注疼痛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应急处理是休息制动、冰敷、加压包扎,持续不缓解、伴明显肿胀畸形、有感染征象等要及时就医,康复可做轻度训练、调整生活方式,运动损伤恢复期物理治疗等、关节炎按类型药物治疗、感染遵医嘱用抗感染药。 一、明确脚踝疼常见原因 脚踝疼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常见如运动中发生的扭伤、拉伤,此类情况多因踝关节过度扭曲或受力不当导致;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疾病也会引发脚踝疼痛,随年龄增长、关节磨损等因素影响;痛风患者因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踝关节,可出现突发的剧烈疼痛、红肿;感染性疾病累及脚踝时也会导致疼痛,常伴局部红热表现。 二、自我初步评估要点 1.疼痛程度与性质:若为轻微酸痛,可能是短期运动疲劳;若为剧烈刺痛、撕裂样痛,需警惕急性扭伤;若疼痛持续且伴肿胀、活动受限,需考虑关节病变或其他病理性情况。 2.伴随症状:若伴随局部红肿热,需排查痛风或感染;若疼痛与天气变化相关,骨关节炎可能性大。 三、应急处理措施 1.休息制动:立即停止引起疼痛的活动,避免继续加重损伤,坐下或躺下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冰敷:受伤初期(通常24~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脚踝,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一次,可减轻肿胀与疼痛,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脚踝,提供支撑,减少肿胀,但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四、就医建议情形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脚踝疼痛持续不缓解,休息、冰敷等处理后无改善; 伴有明显肿胀、畸形,无法站立或行走; 出现发热、局部皮肤破溃等感染征象; 疑似痛风发作,且既往有高尿酸血症病史。 五、康复与预防要点 1.康复锻炼:疼痛缓解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轻度康复训练,增强踝关节稳定性,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2.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减轻踝关节负荷;运动时选择合适的鞋子,提供良好支撑;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适当休息、按摩脚踝。 3.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避免剧烈跑跳等易致脚踝损伤的活动,若发生扭伤等情况,应轻柔处理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盲目按摩加重损伤。 老年人:关注骨关节炎进展,适度运动同时可选择游泳等低冲击力运动,减少关节磨损,定期体检监测关节状况。 六、不同原因针对性处理方向 运动损伤:经医生评估后,可在恢复期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电疗等)促进修复,严重扭伤可能需石膏固定等处理。 关节炎:骨关节炎可通过药物缓解症状(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类风湿关节炎需规范抗风湿治疗;痛风患者需低嘌呤饮食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 感染:明确感染类型后,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

    2025-10-15 15:02:47
  • 椎间盘突出症的锻炼方法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腰背肌锻炼(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和柔韧性训练(如瑜伽),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强度和时间,部分特殊情况患者需谨慎或避免相应运动。 一、有氧运动 1.游泳:对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游泳是非常适宜的有氧运动。在游泳过程中,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使脊柱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游泳时的肢体运动有助于增强腰背肌力量。例如,自由泳、仰泳等姿势都可以进行,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均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游泳的强度和时间,但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需谨慎。 2.快走:快走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有氧运动。患者可以选择在平坦的道路上进行快走,保持适当的速度,一般每分钟行走100-120步左右。快走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腰背肌的耐力。不同年龄的患者快走的速度和时间有所差异,年轻人可以适当加快速度和延长时间,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一般每次快走20-30分钟,每周3-5次。性别差异在快走运动中主要体现在体力的承受能力上,一般女性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强度,有腰椎病史的患者在快走时要注意步伐平稳,避免突然加速或急停。 二、腰背肌锻炼 1.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尽量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次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锻炼方法可以增强腰背肌的力量,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进行,但老年人和有骨质疏松等情况的患者要注意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避免造成脊柱损伤。女性在进行小飞燕动作时要注意腰部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2.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做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该方法对于增强腰背肌力量有一定帮助,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均可进行,有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宜采用此方法。 三、柔韧性训练 1.瑜伽:瑜伽中有许多针对脊柱柔韧性的体式,如猫牛式、下犬式等。猫牛式可以活动脊柱的柔韧性,患者跪在垫子上,双手双膝着地,吸气时背部下沉,抬头看天花板;呼气时背部拱起,低头含胸。下犬式则能拉伸脊柱后侧的肌肉,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撑地,臀部向上抬起,形成倒V字形。一般建议每周进行2-3次瑜伽练习,每次60-90分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可根据自身柔韧性逐渐增加瑜伽体式的难度,但对于有严重脊柱畸形或疼痛急性发作的患者不适合进行瑜伽练习。女性在瑜伽练习中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避免因动作不当导致腰部损伤。

    2025-10-15 15:01:45
  • 颌骨骨折该怎么办

    颌骨骨折处理包括急救处理、诊断评估、治疗方法(保守和手术)、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及康复阶段。急救先保呼吸道通畅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保守适用于移位不明显者,用颌间固定;手术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康复需咬合功能训练和口腔卫生维护。 一、急救处理 现场急救:首先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有出血情况,应及时采取压迫等止血措施。对于伴有颅脑等其他部位损伤的患者,需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 二、诊断评估 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等检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端移位情况等。例如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颌骨骨折的细微结构和骨折端的三维关系,有助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无明显咬合紊乱的简单颌骨骨折。 方法:主要是采用颌间固定等方法,利用牙弓夹板、金属丝等将上下颌牙齿固定在一起,使骨折段保持在正常的咬合关系上,促进骨折愈合。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但具体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 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伴有明显咬合紊乱、开放性骨折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将移位的骨折端复位,并用钛板等固定材料固定,以恢复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咬合功能。手术时机一般在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尽早进行,对于开放性骨折需及时清创后尽快手术。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颌骨骨折在处理时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颌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对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在固定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固定材料,且要定期复查,观察颌骨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儿童颌骨正常发育。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保守治疗时颌间固定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手术治疗后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利于骨折的恢复。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如果是在妊娠期发生颌骨骨折,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在药物使用上要严格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也要综合考虑妊娠阶段等因素。 五、康复阶段 咬合功能训练:骨折愈合后需要进行咬合功能训练,逐渐恢复咀嚼功能。可以从进软食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通过咀嚼不同硬度的食物来锻炼咀嚼肌和恢复咬合关系。 口腔卫生维护:无论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重视口腔卫生。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刷牙习惯,使用漱口水等辅助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染,因为口腔感染可能影响骨折愈合。

    2025-10-15 15:00:31
  • 膝关节炎的症状

    膝关节炎有多种症状,包括慢性隐痛(活动多时加重、休息可缓且病情进展可休息时痛)、急性疼痛加重(过度劳累等诱因下)、关节积液致肿胀、晨起或休息后僵硬、活动范围减小以及晚期可能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等畸形,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有别,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也与之相关。 慢性隐痛:膝关节炎患者常出现慢性的膝关节隐痛,在活动较多时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爬山、上下楼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膝关节慢性隐痛,这是因为膝关节软骨磨损、关节周围炎症刺激等原因导致。 急性疼痛加重:在一些诱因下,如过度劳累、受寒、剧烈运动等,疼痛可能会急性加重。比如,患者长时间行走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加剧,甚至可能影响正常的行走功能。 肿胀 关节积液导致肿胀:膝关节内滑膜受到炎症刺激后会分泌过多的滑液,导致关节积液,从而引起膝关节肿胀。外观上可见膝关节明显膨隆,皮肤温度可能会略有升高。这种情况在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膝关节炎中较为常见,炎症反应会持续刺激滑膜。 僵硬 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僵硬:患者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处于休息状态后,膝关节会出现僵硬感,活动不灵活,一般活动一段时间后僵硬感会逐渐缓解,但如果病情较重,僵硬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例如,一些老年膝关节炎患者,早上起床下地行走时,会感觉膝关节发紧,需要慢慢活动才能恢复正常的活动度。 活动受限 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由于疼痛、肿胀、僵硬等因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会逐渐减小。患者可能发现自己下蹲困难、上下楼梯费力、不能完全伸直或弯曲膝关节等。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完全下蹲的人,患膝关节炎后可能只能下蹲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扶手等辅助工具。 畸形 晚期可能出现畸形:在膝关节炎的晚期,可能会出现膝关节畸形,常见的有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等。这是因为膝关节软骨严重磨损,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关节结构破坏等原因导致膝关节力线改变,进而出现畸形。例如,长期患病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膝关节外观会明显异常,影响肢体功能和外观。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膝关节炎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膝关节炎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症状可能包括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老年人群由于膝关节软骨退变等生理性因素,膝关节炎更为常见,症状表现如上述慢性隐痛、肿胀等更为突出。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患膝关节炎的风险可能增加,症状表现也需关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过度运动、肥胖等都与膝关节炎的发生和症状加重有关。有膝关节外伤史、既往有其他关节炎症病史等人群,患膝关节炎的几率较高,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2025-10-15 14:59:3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