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4月赴泰国曼谷,进行关节疾病方面的交流,并与泰国关节外科专家HIM教授探讨学习计算机导航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2010年9月 赴德国学习关节置换先进理念和技术,师从德国著名骨关节专家Thabe教授。2013年8月 晋升副主任医师。2016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牛津单髁相关理论和手术技术。目前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学组青年委员,北大医院RC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科学分会保膝学组委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著。展开
个人擅长
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展开
  • 韧带拉伤吃什么药

    韧带拉伤可采用三类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抗炎镇痛,适用于大多轻至中度疼痛患者,消化道溃疡等病史及老年人使用需谨慎;消肿化瘀药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吸收,用于局部肿胀患者,儿童、有出血倾向等患者使用要谨慎;营养软骨及修复韧带相关药物为韧带修复提供营养支持,适用于需促进修复患者,孕妇哺乳期女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需权衡或调整方案。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非甾体抗炎药能有效缓解韧带拉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例如,布洛芬通过抑制COX-1和COX-2,减轻局部炎症导致的红肿热痛,众多临床试验证实其在缓解韧带拉伤相关疼痛方面的有效性。 2.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韧带拉伤引起轻至中度疼痛的患者,但需注意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消化道黏膜损伤风险;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时也需密切监测。 二、消肿化瘀药物 1.作用机制:这类药物多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瘀血吸收消散的作用。例如一些中成药制剂,可通过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加速受损韧带周围瘀血的吸收,减轻肿胀症状。有研究显示,某些具有消肿化瘀功效的药物能显著缩短韧带拉伤后肿胀消退的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适用情况:主要用于韧带拉伤后出现局部肿胀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代谢等特点与成人不同,使用时要格外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用药;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需评估出血风险,避免加重出血情况。 三、营养软骨及修复韧带相关药物 1.作用机制:一些药物可以为韧带修复提供营养支持,促进韧带的修复。比如某些含有氨基葡萄糖的药物,氨基葡萄糖是软骨基质中合成蛋白聚糖所必需的重要成分,能够参与软骨代谢,刺激软骨细胞产生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蛋白聚糖,促进韧带周围软骨及韧带组织的修复。多项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氨基葡萄糖有助于改善韧带拉伤后的组织修复环境。 2.适用情况:适用于韧带拉伤后需要促进修复的患者,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此类药物需权衡利弊,因为目前关于其在特殊人群中的安全性研究相对有限,应在医生充分评估后谨慎使用;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1 12:02:57
  • 颈椎病脖子凉怎么办

    为解决脖子凉问题,可采取颈部保暖措施,如穿戴合适衣物、局部热敷;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包括适度颈部运动、按摩颈部;若由颈椎病等基础疾病引起脖子凉,需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颈椎病要就医依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一、颈部保暖措施 1.穿戴合适衣物: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增添衣物,选择高领衣物或围巾来保护颈部,避免颈部直接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例如在寒冷季节外出时,穿戴有较好保暖性能的高领毛衣或围巾,能有效阻挡外界冷空气对颈部的侵袭,减少脖子凉的感觉。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寒冷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怕寒,更需注重颈部的保暖防护。 2.局部热敷: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局部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能够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脖子凉的情况。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由于其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不敏感,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的把控,防止烫伤。 二、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1.适度颈部运动:进行一些简单的颈部活动,如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运动。每个动作缓慢进行,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例如颈部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运动,能促进颈部气血流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运动耐受度不同,长期伏案工作者颈部肌肉容易紧张,更需要通过适度运动来改善血液循环;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导致颈部损伤。 2.按摩颈部:轻轻按摩颈部肌肉,从颈部后侧开始,用手指或手掌缓慢按摩,由上至下、由轻到重。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可以帮助放松颈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孕妇在按摩颈部时要注意避开颈部两侧的大血管和敏感部位,防止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三、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颈椎病脖子凉是由颈椎病本身引起的,需要针对颈椎病进行相应治疗。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如果存在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情况压迫神经血管影响颈部血液循环导致脖子凉,可能需要进一步就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如颈椎牵引等物理治疗方法,但具体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进而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状态。

    2025-10-11 11:54:48
  • 关节镜术后多久能走路

    关节镜术后能走路的时间因人而异,受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康复训练情况等因素影响,简单关节镜手术术后1周左右可辅助短距离行走,复杂的则需更久,大多数患者2-6周左右逐步恢复行走,具体需综合多种因素确定。 手术类型:不同的关节镜手术,术后能走路的时间不同。例如,单纯的膝关节半月板修整术,一般术后1-2周左右可以部分负重行走,2-3周左右基本能正常行走;而如果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行走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要6-8周左右开始部分负重,3个月左右可能基本恢复正常行走,但具体时间还需根据恢复情况而定。对于肩关节镜手术,如肩袖损伤修复术,术后一般2-3天就可以开始在保护下进行轻度的肩部活动相关的辅助行走,但完全恢复正常步态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通常2-3周可以在一定保护下逐步增加行走活动量。 患者年龄: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关节镜术后能走路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比如年轻患者进行膝关节镜手术,可能术后1-2周就能较好地开始行走恢复;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术后能走路的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2-3周甚至更久才能逐步开始行走,并且恢复过程中需要更谨慎地进行康复训练。 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进而影响关节镜术后能走路的时间。糖尿病患者术后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可能导致恢复时间延长,能走路的时间会比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晚。而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能走路的时间也会相应提前。 康复训练情况:术后积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加快恢复,能更早地开始走路。例如,膝关节镜术后,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当患者腿部肌肉力量恢复较好、关节活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更早地开始行走。如果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会延缓能走路的时间。比如患者术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情况,会使能走路的时间推迟。 一般来说,简单的关节镜手术,如膝关节滑膜清理术等,术后1周左右可以在拐杖等辅助下短距离行走;而较为复杂的关节镜手术,像髋关节盂唇修复术等,可能需要3-4周甚至更久才能逐步开始行走。总体而言,大多数关节镜术后患者在2-6周左右开始逐步恢复行走,但具体时间需综合上述多种因素来确定。

    2025-10-11 11:51:40
  • 股骨颈骨折术后多久能坐

    股骨颈骨折术后能坐时间综合多种因素确定,内固定手术者术后1周左右可短时间坐起,人工关节置换术者术后1-3天可坐起;患者自身年龄、全身健康状况影响坐起时间,年轻患者、身体状况好者坐起时间早,老年及有基础病者晚;坐起时要姿势正确,逐渐增加时间频率,特殊人群需协助且观察不适。 影响因素一:手术方式 内固定手术:如果采用的是内固定手术,如空心钉内固定等,相对来说骨折端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较好,一般术后1周左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可以短时间坐起,比如每次坐5-10分钟,然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延长坐立时间。这是因为内固定手术保留了股骨颈的部分结构,相对外固定等方式,骨折端有一定的稳定性基础,但仍需密切关注骨折部位的情况。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对于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坐起时间相对较早,一般术后1-3天就可以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坐起。这是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直接更换了受损的股骨颈部分,骨折端的稳定性迅速恢复,患者能够较快适应坐立的姿势。 影响因素二: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较强,术后能坐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例如,年轻的成年人在股骨颈骨折术后1周左右可能就可以较顺利地坐起并逐渐增加坐立时间。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能坐的时间可能会推迟,一般需要2周左右甚至更长时间,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愈合的进程相对缓慢,需要更多时间让骨折部位稳定以耐受坐立带来的应力。 全身健康状况:如果患者本身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能坐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比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和骨折部位的血运,从而延迟患者坐起的时间;而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坐起时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需要在病情稳定且医护人员评估后才能逐渐尝试坐起。 坐起时的注意事项 姿势正确:无论是哪种情况坐起,都要保持身体的正直,避免扭曲身体,防止对骨折部位造成不良应力。例如,坐起时应缓慢,先将身体向床边侧转,然后用手臂支撑慢慢坐起,保持腰部挺直。 逐渐增加时间和频率:在开始坐起后,要逐渐增加坐立的时间和频率,密切观察骨折部位是否有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坐立,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坐起过程中需要有家属或医护人员在旁协助,以确保安全。

    2025-10-11 11:49:02
  • 颈椎病患者有什么症状

    颈椎病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发僵及活动有响声,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致上肢麻木、无力,脊髓型颈椎病有下肢麻木、行走不稳、无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头晕、头痛等头部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出现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症状,不同类型及不同人群发病表现有差异。 一、颈部症状 颈椎病患者常出现颈部疼痛,疼痛可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肩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部分患者还会有颈部发僵的感觉,活动颈部时可能会有响声,这是由于颈椎关节退变、骨质增生等导致关节摩擦引起。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退变,颈部症状往往更为明显;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更容易出现颈部疼痛、发僵等症状。 二、上肢症状 1.上肢麻木: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常见的症状是上肢麻木,麻木可出现在手指、手掌甚至前臂,麻木区域与受压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例如,颈6神经根受压时,麻木可出现在拇指、食指侧;颈7神经根受压时,麻木可涉及中指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颈部外伤史的人群,上肢麻木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 2.上肢无力:患者可能会感觉拿东西没有力气,严重时甚至无法持物。这是因为神经根受到压迫,影响了神经传导,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年龄较大且有颈椎退变基础的患者,上肢无力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 三、下肢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症状,早期可表现为下肢麻木、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患者走路时感觉脚下不实。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甚至需要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行走。中老年患者由于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受压,下肢症状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有颈椎外伤史的患者,脊髓受到损伤后也容易出现下肢相关症状。 四、头部症状 部分颈椎病患者会出现头部症状,如头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作,转动颈部可能会诱发头晕加重。还有患者会出现头痛,疼痛部位多在枕部、顶部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由于椎动脉受压,影响脑部供血,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长期低头工作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人群,头部症状相对更易出现。 五、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症状。视力模糊表现为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等;心动过速则是心跳加快,患者自觉心慌不适。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出现此类交感神经相关症状;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心动过速等症状时需要与颈椎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

    2025-10-11 11:45: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