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4月赴泰国曼谷,进行关节疾病方面的交流,并与泰国关节外科专家HIM教授探讨学习计算机导航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2010年9月 赴德国学习关节置换先进理念和技术,师从德国著名骨关节专家Thabe教授。2013年8月 晋升副主任医师。2016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牛津单髁相关理论和手术技术。目前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学组青年委员,北大医院RC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科学分会保膝学组委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著。展开
个人擅长
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展开
  • 肩周炎如何进行诊断

    肩周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发病过程、既往病史)、症状表现评估(疼痛特点、活动受限情况)、体格检查(肩部压痛、肩关节活动度检查、特殊试验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用于排除其他疾病,MRI显示软组织病变)、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辅助鉴别)来综合判断。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因素: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多见,询问患者年龄、性别有助于初步推测是否存在肩周炎可能,因为这一年龄阶段及性别特点与肩周炎发病有一定关联。 2.发病过程:了解起病是急性还是慢性,病程长短。比如有的患者是逐渐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病程可能数周甚至数月;而有的可能是突然肩部受伤后出现相关症状。 3.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肩部外伤史、肩部疾病史(如肩部骨折、肩部肌腱炎等)、颈椎病等病史,因为这些病史可能与肩周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二、症状表现评估 1.疼痛特点:肩部疼痛是肩周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可为钝痛、隐痛或刀割样痛,疼痛可向颈部、上肢放射,昼轻夜重较为常见,尤其在夜间睡眠时因翻身等动作可能会加重疼痛,不同患者疼痛程度和性质可能有所差异。 2.活动受限情况: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能受限,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等。例如患者可能难以完成梳头、穿衣、摸背等动作,不同患者活动受限程度不同,病情较轻者可能只是某一方向活动稍受限,病情重者可能多个方向活动均明显受限。 三、体格检查 1.肩部压痛:检查肩部有无明显压痛点,常见的压痛点可能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部位,不同部位的压痛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变情况,但对于肩周炎来说,多个部位可能有压痛。 2.肩关节活动度检查:精确测量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范围,如前屈活动度,正常可达180°,肩周炎患者前屈活动度会减小;外展活动度正常约0°-180°,患者外展可能受限;内旋、外旋等活动度也会有不同程度降低。 3.特殊试验检查 肩关节撞击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肩胛骨,另一手向前推动上臂,若在肩关节外展60°-120°范围内出现疼痛,提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这在肩周炎患者中也可能出现相关表现。 肱二头肌抗阻试验:患者屈肘,检查者给予阻力,嘱患者抵抗,若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出现疼痛,提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周炎患者可能合并此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肩部疾病,如肩部骨折、肩部肿瘤等。肩周炎患者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能出现肩部骨质疏松、冈上肌肌腱钙化等表现,但这些表现也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对肩部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可发现肩关节周围肌腱、滑囊等组织的病变情况。肩周炎患者MRI可表现为肩关节囊增厚、肩袖肌腱部分损伤、滑囊积液等,有助于明确肩部软组织病变程度,与其他肩部疾病鉴别。 五、实验室检查 一般肩周炎患者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通常正常,这些检查主要是用于排除其他炎性疾病等,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能会有相应实验室指标异常,通过实验室检查可辅助鉴别诊断。

    2025-10-11 13:46:38
  • 肌肉筋膜炎的症状

    肌肉筋膜炎症状多样,包括局部疼痛(可牵涉其他部位)、肌肉紧张与僵硬(晨起明显,活动后缓解或加重)、活动受限(关节及躯体活动均受影响)、病变部位有固定压痛点。 疼痛 局部疼痛:是肌肉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部位通常与病变的肌肉筋膜相关,可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例如,腰背部肌肉筋膜炎患者常感到腰背部弥漫性的疼痛,疼痛可在晨起时较为明显,活动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活动或劳累后又会加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出现,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由于肌肉筋膜的退变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发生,而年轻人如果有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对于女性而言,在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也可能增加肌肉筋膜炎发生疼痛的风险。 牵涉痛:疼痛可能会牵涉到其他部位。比如,颈部肌肉筋膜炎可能会引起肩部、上肢的牵涉痛,让患者感觉疼痛不仅仅局限在颈部,还放射到其他区域,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梳头、拿东西等动作可能会受到限制。 肌肉紧张与僵硬 肌肉紧张:患病部位的肌肉往往处于紧张状态,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较硬,失去正常的柔软度。以肩部肌肉筋膜炎为例,患者肩部肌肉紧绷,活动肩部时能明显感觉到肌肉的紧张感,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这种肌肉紧张在早晨起床时通常较为明显,随着活动的进行,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活动量过大,又会再次加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由于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更容易出现肩部肌肉的紧张。 僵硬感:患者会感觉肌肉发僵,活动不灵活。例如,腰部肌肉筋膜炎患者在早晨起床后会有明显的腰部发僵现象,需要活动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缓解,这会影响患者的日常起床、翻身等动作。病史较长的患者,肌肉僵硬的情况可能会更为持续和严重,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活动受限 关节活动受限:由于肌肉筋膜的炎症导致疼痛和肌肉紧张,会引起相关关节的活动受限。比如,膝关节周围肌肉筋膜炎会使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到限制,患者上下楼梯、下蹲等动作会变得困难。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活动受限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如果发生肌肉筋膜炎导致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跑跳等运动;而老年人则可能因为活动受限而影响行走、日常起居等。对于有运动病史的人群,肌肉筋膜炎引起的活动受限可能会对其运动康复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躯体活动受限:全身各处的肌肉筋膜炎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躯体的活动。例如,背部肌肉筋膜炎会使患者难以进行弯腰、扭转身体等动作,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扫地、整理物品等。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不动)的人群,本身肌肉的柔韧性等就相对较差,发生肌肉筋膜炎后活动受限的情况可能会更为突出。 压痛点 特定部位压痛:在肌肉筋膜炎患者的病变部位通常可以找到固定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往往是肌肉筋膜炎症的集中区域,按压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比如,在竖脊肌的肌腹处、臀肌的某些部位等都可能存在明显的压痛点。不同个体的压痛点位置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一般都与肌肉筋膜的病变位置相关。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压痛点可能会更加固定和明显,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2025-10-11 13:44:41
  • 大腿根筋拉伤怎么治疗

    大腿根筋拉伤需分阶段处理,急性期要休息、冷敷,缓解期要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要轻柔拉伸、逐步增加活动量,出现疼痛剧烈、肿胀淤血扩大、畸形、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多数可逐渐恢复,严重者可能需更长时间治疗及医学干预。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受伤后应立即停止导致拉伤的活动,让大腿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若因跑步导致大腿根筋拉伤,应停止跑步,找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其继续进行可能加重损伤的活动,如玩耍、奔跑等,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通常较大且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休息能防止损伤加重。 2.冷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拉伤部位进行冷敷。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出血和肿胀。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可使用毛巾包裹冰袋后再进行冷敷,防止冻伤皮肤。 二、缓解疼痛与肿胀 1.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拉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消肿的效果。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扎力度的把握要根据其皮肤状况、受伤部位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整。比如儿童的皮肤相对娇嫩,包扎时要更加轻柔。 2.抬高患肢:将受伤的大腿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以在腿部下方垫上枕头等物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抬高患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肿胀情况,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将患肢抬高并保持舒适的姿势。 三、恢复期康复训练 1.轻柔拉伸:在受伤部位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以开始进行轻柔的拉伸训练。例如缓慢地屈伸大腿等动作,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拉伸,以免再次损伤。对于青少年人群,他们的身体柔韧性相对较好,但也不能过度拉伸,要循序渐进。拉伸时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动作的正确性。 2.逐步增加活动量: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逐渐增加大腿的活动量。可以从简单的行走开始,然后再过渡到慢跑、轻度的力量训练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恢复速度不同,例如儿童的恢复速度相对较快,但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在增加活动量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大腿的感觉,如果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就医指征 1.如果大腿根筋拉伤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或者出现明显的肿胀、淤血范围迅速扩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恢复能力较弱,更要密切关注伤情变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尽快就医。 2.若受伤后大腿出现明显的畸形,或者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等,也需要及时就医。儿童如果受伤后出现行走困难等情况,家长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以排除是否有更严重的损伤。 一般来说,经过正确的急性期处理和恢复期康复训练,大多数大腿根筋拉伤的情况都能逐渐恢复。但如果损伤较为严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甚至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学干预,如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理疗、针灸等辅助治疗手段来促进恢复。

    2025-10-11 13:42:42
  • 手骨裂多久可以恢复

    手骨裂恢复时间因年龄、骨折程度、治疗方式、个人健康状况而异,儿童相对快成人慢,一般3-6周初步恢复,完全恢复需3月甚至更久,恢复过程分早期制动、中期骨痂生长及康复锻炼、后期临床愈合及加强康复,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年龄:儿童骨骼生长代谢活跃,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手骨裂恢复时间可能短于成人。例如,儿童手骨裂可能3-4周左右骨折端就有较明显的骨痂生长,逐渐恢复;而成人手骨裂可能需要4-6周左右才会有较为明显的骨痂形成。 骨折程度:如果手骨裂是裂纹骨折,骨折端移位不明显,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骨折有一定程度的移位,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因为移位的骨折需要通过复位等处理,恢复过程相对复杂,所需时间更长。 治疗方式:采取保守治疗(如石膏或支具固定)的手骨裂,恢复时间相对固定;如果是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对骨骼及周围组织的操作可能会对恢复产生一定影响,但如果手术复位良好,固定可靠,也有助于骨折的恢复。一般来说,保守治疗的手骨裂可能需要3-6周的固定时间,之后还需要进行康复锻炼来恢复手部功能;手术治疗的手骨裂在术后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固定和康复。 个人健康状况:本身身体健康、营养状况良好的人,手骨裂恢复相对较快。例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骨折愈合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会延长手骨裂的恢复时间。 恢复过程及各阶段特点 早期(1-2周):手骨裂后,骨折部位会有出血、炎症反应等。此阶段主要是制动,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手部,减少骨折部位的活动,防止进一步损伤。患者手部可能会有肿胀、疼痛等症状,需要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中期(3-6周):骨折部位开始有骨痂生长,骨折端逐渐稳定。在这个阶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康复锻炼,如轻微的手指屈伸活动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此阶段肿胀会逐渐消退,疼痛也会有所减轻。 后期(6周以后):骨痂不断生长,骨折逐渐达到临床愈合。患者可以进行更积极的康复锻炼,包括增加手部的活动范围、力量训练等。但完全恢复手部的正常功能可能还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具体取决于手部功能恢复的情况。例如,可能需要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捏取小物件等,以恢复手部的灵活性和力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手骨裂后,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手部的固定情况,确保石膏或支具松紧合适,既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导致固定失效。同时,要鼓励孩子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因为儿童恢复能力强,但也要避免孩子不自主地过度活动受伤的手部。 老年人:老年人手骨裂恢复相对缓慢,且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在恢复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尤其是保证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康复锻炼要更加温和、循序渐进,因为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功能相对较弱,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再次损伤。此外,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康复锻炼导致血压升高等情况,需要在医生的全面评估下进行康复计划的制定。

    2025-10-11 13:40:49
  • 右足第五跖骨基底裂绝骨折会有后遗症吗

    右足第五跖骨基底裂纹骨折愈合良好时一般后遗症少,但若恢复不佳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慢性疼痛、足部力学改变等后遗症,其是否出现及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时规范治疗和合理康复锻炼可降低后遗症风险,患者需遵医嘱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过度活动。 一、骨折愈合良好时的情况 如果右足第五跖骨基底裂纹骨折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后顺利愈合,一般来说发生明显后遗症的概率相对较低。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会逐步形成并重塑,通常能够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大致的力学功能。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在骨折愈合后,足部的外观可能无明显异常,足部的基本活动功能,如行走、站立等通常可以恢复到接近受伤前的水平,对日常生活和一般运动的影响较小。但具体情况也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骨折的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对于年轻且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愈合后恢复相对更优;而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恢复速度会稍慢,且在长期的行走等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疲劳感,但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后遗症。 二、可能出现的后遗症情况 1.关节活动受限 原因:如果在骨折恢复过程中,没有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或者康复锻炼不及时、不规范,可能会导致足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等)发生粘连、挛缩,从而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例如,在骨折固定期间长时间不活动,会使踝关节、足趾关节等的活动度下降。 影响人群: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关节周围组织的可塑性相对较强,如果能及时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发生关节活动受限的风险相对较低;而对于老年人,本身关节的柔韧性就较差,再加上骨折后康复锻炼不及时,更容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 2.慢性疼痛 原因:骨折愈合后,可能会存在局部的骨质增生、瘢痕形成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慢性疼痛。另外,骨折部位在长期的受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应力分布不均的情况,也会引起疼痛。 影响人群:不同年龄均可发生,但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其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存在一定异常,慢性疼痛的发生概率可能会相对较高。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患者过早地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使用受伤的足部,也会加重慢性疼痛的症状。 3.足部力学改变 原因:骨折愈合后,虽然骨骼的连续性得到恢复,但可能会存在微小的解剖结构异常,这会导致足部的力学传导发生改变。例如,骨折部位的对线、对位稍有偏差,会使足部在行走时受力不均,长期下来可能会引起足部其他部位的代偿性损伤,如跟痛症等。 影响人群:所有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受到影响,但对于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运动员等)的人群,由于其足部承受的应力较大,足部力学改变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明显,更容易出现因力学改变导致的后续问题。 总体而言,右足第五跖骨基底裂纹骨折是否会有后遗症以及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和合理的康复锻炼,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后遗症发生的风险。在骨折后的恢复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受伤的足部,以促进良好的恢复。

    2025-10-11 13:38: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