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4月赴泰国曼谷,进行关节疾病方面的交流,并与泰国关节外科专家HIM教授探讨学习计算机导航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2010年9月 赴德国学习关节置换先进理念和技术,师从德国著名骨关节专家Thabe教授。2013年8月 晋升副主任医师。2016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牛津单髁相关理论和手术技术。目前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学组青年委员,北大医院RC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科学分会保膝学组委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著。展开
个人擅长
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展开
  • 足部扭伤如何判断是否骨折

    足部扭伤后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疼痛程度、肿胀情况、畸形、异常活动)、借助影像学检查(X线、CT、MRI)以及考虑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的特殊情况来判断是否骨折,观察症状表现可初步判别,影像学检查能更精准诊断,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判断骨折需综合考量。 疼痛程度:单纯足部扭伤疼痛相对局限且经休息、简单处理后可逐渐缓解;若骨折,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且可能持续加重,难以通过休息等方式快速减轻。例如一些严重骨折患者可能因疼痛难以站立或行走。 肿胀情况:扭伤引起的肿胀一般局限于受伤部位周围,程度相对较轻;而骨折导致的肿胀可能更为明显,范围可能更广,有时可伴有皮下瘀斑,且肿胀消退较慢。 畸形:骨折时可能出现足部外观畸形,比如足部正常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像原本正常的足弓形态消失等情况,这是比较直观的骨折表现,但不是所有骨折都有明显畸形,有些隐匿性骨折可能畸形不明显。 异常活动:用手触碰受伤足部时,若能感觉到骨折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即本来不该活动的部位出现了活动,这高度提示骨折,但这种情况一般需要专业人员检查才能发现。 借助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判断足部骨折常用的影像学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足部骨骼的形态,能发现大多数明显的骨折线、骨折块移位等情况。对于一些轻微的骨折,可能需要多次复查或结合其他检查来明确。例如,对于足部跖骨、趾骨等部位的骨折,X线往往能准确诊断。 CT检查:当X线检查不能明确是否骨折或者需要更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时,可进行CT检查。它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三维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跟骨骨折等,CT可以发现X线容易遗漏的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的细微移位等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怀疑有隐匿性骨折或者同时合并有软组织损伤等情况时,MRI可能会被应用。它对于发现早期骨折、判断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等有一定优势,但一般不是足部扭伤后判断骨折的首选检查。 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儿童:儿童足部骨骼发育尚未完全,骨折表现可能不典型。比如儿童的青枝骨折,骨折处可能仅有部分骨质断裂,外观畸形不明显,肿胀也可能相对较轻,这就需要医生结合详细的受伤史以及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同时,儿童好动,受伤后可能不能准确表述疼痛等情况,需要家长密切观察足部的异常表现。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骨质疏松,即使是轻微的扭伤也可能发生骨折。而且老年人的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判断骨折时除了关注上述一般症状外,还需考虑其骨质疏松的情况对骨折表现的影响。例如,老年人足部扭伤后可能疼痛相对不如年轻人剧烈,但骨折风险却较高,需要更仔细地进行检查和评估。 运动员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这类人群足部活动多、强度大,扭伤后骨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他们可能对足部功能要求较高,所以在判断骨折时要更全面准确地进行检查,可能需要更早地进行影像学排查,以便及时发现骨折并进行相应处理,避免影响其运动生涯等。

    2025-10-11 13:22:36
  • 落枕和颈椎病的辨别

    可从病因、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及特殊人群情况来辨别落枕和颈椎病,落枕多因睡眠姿势不当或受风寒,晨起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无神经压迫症状,检查颈部肌肉紧张活动度明显受限无病理征;颈椎病与年龄、慢性劳损等相关,症状多样,有神经受累表现,检查有相应神经异常及影像学病理改变,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 落枕:多因睡眠姿势不当,如枕头高度不合适、睡姿扭曲等,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过度伸展或弯曲状态,导致局部肌肉痉挛、扭伤;也可能因颈部受风寒侵袭,使肌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引发。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中不良姿势习惯是常见诱因,无特定基础疾病倾向。 颈椎病: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退变,如椎间盘髓核脱水变性、纤维环韧性降低等,加上慢性劳损(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外伤等因素共同作用。有长期不良生活工作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长期低头看电子设备者更易患病,部分有颈椎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基础病史者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症状表现: 落枕:主要症状为晨起后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颈部肌肉有明显压痛,一般无上肢麻木、无力等神经压迫症状,颈部活动时疼痛加剧,比如转头、低头、抬头等动作受限明显,但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以疼痛和活动受限为突出表现,无神经受累的相应表现。 颈椎病:症状多样,根据分型不同表现有差异。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疼痛从颈部向肩部、手臂放射,受压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脊髓型颈椎病会有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有踩棉花感,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二便障碍;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多在颈部活动时诱发,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出现头晕、心慌、视物模糊、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年轻人因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症状除局部颈部不适外,常伴有神经受累相关表现。 体征检查: 落枕:颈部肌肉紧张、痉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颈椎活动度在各个方向均明显受限,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无病理征,如霍夫曼征阴性、巴宾斯基征阴性等。 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肌力和反射异常,如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脊髓型颈椎病会有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表现,如霍夫曼征阳性、髌阵挛或踝阵挛阳性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出现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等;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可发现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理改变,而落枕通过影像学检查多无明显颈椎结构的器质性退变等异常。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落枕多因睡眠姿势不良,家长要注意调整儿童睡眠环境和姿势;孕妇落枕需避免采用可能加重颈部负担的治疗方式,可通过轻柔按摩等缓解;老年人落枕和颈椎病需更谨慎处理,落枕时按摩等要轻柔,颈椎病则需考虑其身体整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干预手段,避免因不当处理导致病情加重。

    2025-10-11 13:17:37
  • 脚大拇指骨折多久能走路

    脚大拇指骨折后能走路的时间受骨折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及个体恢复情况影响,轻度骨折保守治疗4-6周拆石膏部分负重,2-3个月左右正常走;重度骨折手术治疗术后2-3个月部分负重,完全恢复需3-6个月甚至更久;保守治疗要遵医嘱防移位,手术治疗要依愈合情况康复训练;儿童愈合快,老人、有基础病者愈合慢,积极康复训练助恢复,需综合多因素遵医嘱治疗康复。 一、骨折的严重程度 1.轻度骨折:如果是没有明显移位的轻度脚大拇指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一般4-6周左右可以拆除石膏,然后在拐杖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之后逐渐增加负重,大约2-3个月左右可以恢复正常走路。这是因为轻度骨折后骨折端相对稳定,经过4-6周的固定,骨折部位有了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和骨痂形成,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但仍需要逐步适应。 2.重度骨折:对于有明显移位需要手术治疗的重度脚大拇指骨折,如进行了内固定手术,一般术后2-3个月左右可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行走,完全恢复正常走路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因为重度骨折损伤较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手术虽然固定了骨折端,但仍需要时间让骨折部位充分愈合。 二、治疗方法的影响 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依靠石膏等外固定装置维持骨折部位的复位。在固定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如果过早拆除固定装置或负重,可能导致骨折移位,影响愈合时间,从而延迟能走路的时间。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过内固定物(如钢板、钢钉等)固定骨折端,相对来说固定更加稳定,有利于骨折早期恢复。但术后也需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术后康复训练不当,也可能影响恢复时间。 三、个体恢复情况的差异 1.年龄因素:儿童的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脚大拇指骨折后可能比成人更早恢复走路。儿童新陈代谢旺盛,骨折部位成骨细胞活性高,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例如,儿童轻度脚大拇指骨折可能3-4周左右就可以在拐杖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而老年人骨折愈合能力下降,脚大拇指骨折后能走路的时间会相对延长,可能需要6个月甚至更久,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因素影响骨折愈合。 2.健康状况:本身健康状况良好的人,身体恢复能力强,脚大拇指骨折后能走路的时间相对较短。而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骨折愈合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能走路的时间可能会延长。 3.康复训练:积极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有助于骨折愈合和恢复行走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足部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等。如果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从而延迟能走路的时间。 总之,脚大拇指骨折后能走路的时间是一个相对灵活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以确保骨折顺利愈合并恢复正常行走功能。

    2025-10-11 13:15:54
  • 腰突然疼得弯不下去坐不下去怎么回事

    腰突然疼得弯不下去坐不下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急性腰扭伤(腰部突然受外力致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基础上腰部突然受力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腰椎小关节紊乱(腰部突然扭转或姿势不正致小关节问题)、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致腰部突发绞痛)、妇科疾病(如急性盆腔炎致腰部及下腹疼痛等),出现该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特殊人群需注意特殊情况。 一、急性腰扭伤 1.成因:多因腰部突然受到扭转、过度牵拉或姿势不当等外力作用,导致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例如,搬抬重物时姿势不正确,或突然扭转腰部等情况易引发。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青壮年因体力活动多更易出现,生活方式上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缺乏运动导致腰部肌肉力量不足的人风险更高。 2.表现:腰部突然剧痛,活动受限,不能正常弯腰、坐立,疼痛可向臀部或下肢放射,受伤部位有明显压痛。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1.成因:年龄增长导致椎间盘退变是基础因素,在此基础上,腰部突然受力(如弯腰搬重物、剧烈扭转腰部等)可使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年轻人因长期久坐、弯腰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发病也呈上升趋势,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从事体力劳动等风险稍高。 2.表现:除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外,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可加重,严重时可出现下肢肌力下降等情况。 三、腰椎小关节紊乱 1.成因:腰部突然扭转或姿势不正,引起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或关节错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中突然改变腰部姿势的情况易诱发,比如突然转身拿东西等动作。 2.表现:腰部剧烈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脊柱侧弯,腰部活动明显受限,难以正常弯腰、坐立,疼痛部位多在腰部一侧的小关节处。 四、肾脏疾病 1.成因:如肾结石,当结石移动刺激肾盂或输尿管时,可引起腰部突然剧烈疼痛,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中饮水少、尿液浓缩等因素易导致肾结石形成。 2.表现:腰部突发绞痛,疼痛剧烈,可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程度较剧烈且呈阵发性。 五、妇科疾病(女性) 1.成因:如急性盆腔炎,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等因素可引发,突然发作时可出现腰部疼痛,同时伴有下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育龄女性多见,不注意个人卫生、有宫腔操作史等是风险因素。 2.表现:腰部疼痛伴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发热、白带异常等表现,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可影响正常的坐立、弯腰等活动。 当出现腰突然疼得弯不下去坐不下去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腰椎X线、CT、磁共振成像等,以及尿常规、妇科检查等)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要特别注意检查时的辐射安全等问题;儿童发生此类情况需考虑是否有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情况,应谨慎进行检查和处理。

    2025-10-11 13:12:20
  • 椎间孔镜微创治疗的原理是什么

    椎间孔镜微创治疗通过影像学精准定位病变部位,利用特殊器械摘除突出或脱垂髓核、清理增生骨质等致压物,解除神经压迫,从而缓解患者疼痛、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不同特征患者经此治疗均能因解除神经压迫改善症状,只是不同个体恢复情况有差异。 一、精准定位病变部位 通过影像学引导(如CT或C型臂X线透视),准确找到椎间孔区域病变组织的位置,这是治疗的基础。影像学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神经根等结构的解剖关系,使得医生可以精确地将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引导至病变所在的椎间孔内,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影像学定位都能准确识别病变位置,因为其是基于客观的解剖结构成像,不受患者个体差异的显著影响(但不同个体的解剖变异可能会对定位的精准度有一定细微影响,不过现代影像学技术已能较好应对常见变异情况)。 二、去除致压物 1.摘除髓核:突出或脱垂的髓核是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疼痛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椎间孔镜下,医生可以使用特殊的器械将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通过内镜的视野,能够清晰看到髓核与周围神经根、硬膜囊等结构的关系,在精准操作下,小心地将致压的髓核组织逐步取出,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患者如果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的椎间孔相关病变,同样可以通过精准的椎间孔镜操作来处理髓核问题,但儿童患者的解剖结构相对更稚嫩,操作需更加精细;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但通过准确的定位和轻柔的操作,也能实现髓核的摘除。 2.清理增生骨质等:椎间孔区域可能存在骨质增生等情况,这些增生的骨质也会对神经根等造成压迫。椎间孔镜下可以使用磨钻等器械对增生的骨质进行清理,扩大椎间孔的空间,进一步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在不同性别患者中,骨质增生的发生机制和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椎间孔镜清理增生骨质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去除致压物来缓解症状。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椎间孔区域的骨质增生等病变,椎间孔镜治疗同样可以针对这些病变进行处理;对于有特定病史的患者,如曾经有过腰部外伤病史的患者,其椎间孔区域的组织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椎间孔镜治疗需要更精准地识别和处理病变组织,但原理依然是通过去除致压物来恢复神经的正常状态。 三、减轻神经压迫,缓解症状 当致压物被去除后,受压的神经根所受到的刺激和压迫得以解除,神经的传导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患者的疼痛、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也会随之缓解。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神经受压解除后,恢复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通过解除神经压迫这一核心原理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例如,年轻患者神经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症状缓解可能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可能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但通过椎间孔镜治疗解除压迫后,也能逐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025-10-11 13:10: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