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4月赴泰国曼谷,进行关节疾病方面的交流,并与泰国关节外科专家HIM教授探讨学习计算机导航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2010年9月 赴德国学习关节置换先进理念和技术,师从德国著名骨关节专家Thabe教授。2013年8月 晋升副主任医师。2016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牛津单髁相关理论和手术技术。目前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学组青年委员,北大医院RC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科学分会保膝学组委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著。展开
个人擅长
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展开
  • 腰间盘突出脚疼是不是严重了

    腰间盘突出脚疼通常提示病情有一定程度加重,其严重程度需结合神经受压程度、个体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出现脚疼应及时就医检查评估以采取合适治疗措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一、从神经受压程度角度分析 1.轻度受压时的表现:早期腰间盘突出可能仅表现为腰部疼痛,随着病情发展,当椎间盘对神经根压迫逐渐加重时,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包括脚疼。如果此时脚疼症状较轻,仅为偶尔的轻微刺痛或麻木,可能神经受压还处于相对较轻的阶段,但也已经提示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如果不及时干预,受压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2.重度受压时的表现:当脚疼较为剧烈,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影响到行走功能,出现行走困难,脚部感觉明显减退,肌肉力量也有所下降时,往往提示神经受压比较严重,这时候病情相对更重,需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来缓解神经受压情况。 二、结合个体情况的差异 1.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 年轻人:年轻人如果出现腰间盘突出脚疼,可能是因为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久坐、弯腰劳作等引起,相对来说如果及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进行规范治疗,有可能使病情得到较好控制,但如果不重视,也可能快速进展加重。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腰椎退变等基础情况,出现腰间盘突出脚疼时,往往神经受压恢复相对较慢,而且可能合并有其他腰椎相关疾病,病情相对更复杂,一旦出现脚疼,可能提示病情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需要更谨慎对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2.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差异 长期伏案或重体力劳动者: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和重体力劳动者,腰间盘突出脚疼出现时,往往提示他们的腰部负荷相关问题比较严重,需要改变工作中的不良姿势,减少腰部过度受力,否则病情容易进一步加重。比如长期伏案工作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定时起身活动;重体力劳动者要避免过度弯腰和负重。 运动爱好者:运动爱好者出现腰间盘突出脚疼,可能是运动中腰部受伤或过度使用导致,需要根据运动的类型和强度来调整运动方式,否则继续进行不恰当的运动可能会使神经受压情况恶化。例如喜欢剧烈腰部扭转运动的人,需要改为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3.有既往病史人群的差异 有腰椎既往损伤人群:如果之前有过腰椎骨折等损伤病史,现在又出现腰间盘突出脚疼,那么病情加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既往损伤可能已经破坏了腰椎的正常结构,再加上腰间盘突出,对神经的压迫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需要更全面评估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有其他基础疾病人群:比如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腰间盘突出脚疼,由于糖尿病可能会影响神经的营养供应和修复,所以神经受压后恢复相对困难,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综合考虑糖尿病的控制情况来进行腰间盘突出相关的治疗,既要缓解神经受压,又要注意控制血糖对病情恢复的影响。 总之,腰间盘突出脚疼一般提示病情有一定程度的加重,但具体严重程度要综合神经受压程度、个体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出现脚疼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评估,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2025-10-15 15:32:45
  • 半夜小腿抽筋怎么回事

    半夜小腿抽筋常见原因有肌肉疲劳(不同年龄段及生活方式影响)、寒冷刺激(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电解质紊乱(不同年龄及生活方式影响)、疾病因素(相关病史疾病影响),应对方法是立即伸直腿部拉前脚掌缓解,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避免久坐久站、注意腿部保暖)和针对疾病的预防(相关病史患者采取对应预防措施)。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肌肉疲劳导致半夜小腿抽筋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若白天过度玩耍,运动量较大,小腿肌肉容易疲劳,夜间可能出现抽筋;成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小腿肌肉持续收缩,代谢产物堆积,易引发抽筋;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力量和弹性下降,肌肉协调性变差,更易因白天活动后肌肉疲劳而在夜间抽筋。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小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血液循环不畅,容易疲劳,增加半夜抽筋风险。例如,一些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保持坐姿,下肢血液循环受限,下班休息时小腿肌肉可能就会出现抽筋情况。 寒冷刺激 年龄性别:儿童和老年人对寒冷更敏感,儿童夜间睡眠时若腿部保暖不当,寒冷刺激会引起小腿肌肉强烈收缩和血管痉挛;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因寒冷出现半夜小腿抽筋,可能与女性末梢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有关。 生活方式:夜间睡眠时若腿部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如被子滑落露出腿部,就会受到寒冷刺激导致抽筋。比如冬季夜间气温低,睡觉时没有盖好被子,小腿暴露在外,很容易引发抽筋。 电解质紊乱 年龄因素:儿童在快速生长期,若饮食中钙、镁等电解质摄入不足,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导致抽筋;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钙吸收能力下降,加上肾脏对钙的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引起抽筋。 生活方式:大量出汗后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如运动员高强度运动后大量出汗,丢失过多钠、钾、钙、镁等电解质,若不及时补充,就会引发小腿抽筋。长期节食减肥的人,饮食不均衡,也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导致半夜小腿抽筋。 疾病因素 病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突出的椎间盘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小腿肌肉出现异常,从而引发半夜抽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节,也容易发生小腿抽筋;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如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肌肉供血不足,夜间易出现抽筋。 半夜小腿抽筋的应对与预防 应对方法 当半夜发生小腿抽筋时,可立即伸直腿部,用手握住前脚掌,将脚掌向身体方向拉,缓解抽筋症状。 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均衡饮食,保证钙、镁、钾等电解质的摄入,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等;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定时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夜间睡眠注意腿部保暖,盖好被子,尤其是冬季。 针对疾病的预防: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腰部受伤,定期进行腰部康复锻炼;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治疗;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2025-10-15 15:30:33
  • 女性怎样预防骨质疏松

    女性预防骨质疏松需做到充足钙摄入,成年女性每天一般需摄入1000毫克左右钙,绝经后增至1200毫克左右,食物来源有牛奶及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坚果类及海鲜类等;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通过晒太阳及从深海鱼类、动物肝脏、蛋黄等食物获取;适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及力量训练如举重、瑜伽力量体式等,不同年龄女性运动均有益;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定期体检,35岁后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查,绝经后更密切关注。 一、充足钙摄入 钙的重要性: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对于女性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成年女性每天一般需要摄入1000毫克左右的钙,绝经后女性则需增加至1200毫克左右。 食物来源: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及奶制品,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且容易被人体吸收;豆制品,如豆腐等;还有绿叶蔬菜,像菠菜、苋菜等;此外,坚果类及海鲜类也含有一定量的钙。例如,100克的虾仁中钙含量约为325毫克。 二、合理维生素D补充 维生素D的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有助于骨骼对钙的利用。人体可以通过晒太阳来合成维生素D,每天适当晒太阳10-15分钟(避开强烈阳光时段),就能满足身体对维生素D的部分需求。 食物补充:一些食物中也含有维生素D,如深海鱼类(像三文鱼、沙丁鱼等),每100克三文鱼中维生素D含量约为450国际单位;动物肝脏、蛋黄中也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 三、适度运动 运动类型选择:适合女性预防骨质疏松的运动有很多,比如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快走时,速度一般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坚持3-5次;慢跑则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每周可进行2-3次。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如举重、使用哑铃进行手臂训练、进行瑜伽中的一些力量体式等。力量训练可以增加骨密度,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针对不同肌群进行锻炼,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8-12次。运动对不同年龄女性都有好处,年轻女性通过运动可以在年轻时积累骨量,中年女性运动有助于维持骨量,老年女性运动能减少骨量流失。 四、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流失,女性应尽量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女性每天饮酒量应限制在适量范围内,如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度白酒50毫升)。 减少咖啡因摄入:过量摄入咖啡因会增加钙的排泄,女性应适量减少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饮品的摄入。一般来说,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400毫克,相当于4杯250毫升的咖啡。 五、定期体检 骨密度检测:女性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建议35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通过骨密度检测可以了解自身骨骼的钙含量和骨密度情况,若发现骨密度异常,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加快,更应密切关注骨密度变化,可每半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

    2025-10-15 15:29:34
  • 擀面杖治疗颈椎腰椎病

    目前并无科学研究及临床验证表明擀面杖能治疗颈椎腰椎病且错误使用可能带来肌肉损伤等风险不同人群有基础注意事项儿童怀疑相关问题应及时带至儿科骨科就诊成年应避免不良姿势专业康复师指导锻炼等老年需定期检查适度运动无论何种人群都应遵循正规医疗流程通过专业检查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不能依赖擀面杖等无科学依据的方法应对颈椎腰椎病问题。 一、擀面杖用于颈椎腰椎病的无科学依据性 目前并无科学研究及临床验证表明擀面杖能够治疗颈椎腰椎病。颈椎腰椎病的发病机制涉及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韧带增厚等多种病理改变,需要通过正规医学手段干预。例如,颈椎疾病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其治疗需依据神经受压情况等综合判断,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非擀面杖可替代)、物理治疗(如牵引等专业理疗)、手术治疗(严格掌握适应证时)等;腰椎病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也需根据病情采取卧床休息、康复训练、药物辅助(如神经营养药物等)或手术等正规措施,擀面杖无法针对这些病理改变发挥治疗作用。 二、错误使用擀面杖可能带来的风险 若错误使用擀面杖试图缓解颈椎腰椎病症状,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比如,不恰当的用力按压或擀压可能导致颈部或腰部肌肉、软组织损伤,加重疼痛与不适;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本身存在椎体不稳定等情况,还可能因错误操作进一步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引发更严重的脊柱病变风险。 三、针对颈椎腰椎病的正规应对建议 (一)不同人群的基础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儿童颈椎腰椎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若怀疑有颈椎腰椎相关问题,绝不能尝试擀面杖等无科学依据的方法,应及时带至儿科骨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明确情况后,由儿科医生制定适合儿童的正规诊疗方案,多以保守的康复训练等为主。 2.成年人群:成年后若出现颈椎腰椎不适,应首先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看手机、弯腰久坐等。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颈部、腰部肌肉锻炼,如颈部的米字操、腰部的小飞燕动作等。同时,出现明显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包括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在内的全面评估,根据病情由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物理治疗中的针灸、推拿(需由正规专业人员操作)等,或药物辅助治疗等。 3.老年人群:老年人颈椎腰椎多存在退变基础,更需谨慎对待。应定期进行脊柱健康相关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温和运动,如散步等。当出现颈椎腰椎病症状时,就医后遵循医生建议,可能更多考虑安全性较高的保守治疗措施,如合适的理疗等,严格避免自行采用无科学依据的擀面杖等方式处理。 (二)遵循正规医疗流程的重要性 无论是何种年龄、性别及病史情况的人群,对于颈椎腰椎病都应遵循正规医疗流程。首先通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类型,然后由医生依据科学的临床指南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是保障病情得到恰当处理、避免延误病情或加重损伤的关键,而绝不能依赖擀面杖等缺乏科学依据的方法来应对颈椎腰椎病问题。

    2025-10-15 15:28:28
  • 胸椎疼痛怎么解决

    胸椎疼痛原因多样,需初步评估其性质等,非药物干预有姿势纠正和康复锻炼,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理疗仪器,若疼痛持续不缓解等要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胸椎疼痛的常见原因及初步评估 胸椎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肌肉劳损、胸椎小关节紊乱、外伤、椎间盘突出等。首先需要初步评估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例如,肌肉劳损引起的疼痛通常与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有关,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而外伤导致的胸椎疼痛可能有明确的受伤史。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原因可能有所差异,年轻人可能更多与运动相关的损伤有关,老年人则可能与退变因素相关。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姿势纠正 日常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很重要。例如,久坐的人群,应定时调整姿势,保持胸椎处于正常生理曲度。女性在穿着高跟鞋时更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胸椎受力不均。 睡眠姿势:选择合适的枕头,睡眠时保持脊柱的中立位,对于缓解胸椎疼痛有帮助。一般来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左右为宜,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与肩宽一致。 (二)康复锻炼 胸椎伸展运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如站立位,双手向上伸直,尽量向后伸展胸椎,保持10-15秒,重复多次。对于有运动基础的人群,可以适当增加动作的幅度和频率。 核心肌群训练:核心肌群的强壮有助于维持胸椎的稳定性。平板支撑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核心肌群训练方法,但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腰部和胸椎代偿。对于儿童,可通过简单的爬行等运动来促进核心肌群发育,增强胸椎稳定性。 三、物理治疗方法 (一)热敷 热敷方式: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局部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胸椎疼痛。不同人群对温度的耐受有所不同,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热敷时要注意避免烫伤。 (二)按摩 专业按摩:由专业的按摩师进行胸椎部位的按摩,通过手法放松胸椎周围的肌肉。但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部位,对于有胸椎骨折、脱位等情况的人群禁忌按摩。对于儿童,一般不建议进行成人式的胸椎按摩,如需按摩应在专业儿科康复人员指导下进行。 (三)理疗仪器 红外线理疗: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促进胸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可以在医院或康复机构使用专业的红外线理疗仪,在家中也有一些小型的红外线理疗设备可供选择,但使用时要注意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眼睛直接接触红外线。 四、就医指征与进一步检查 如果胸椎疼痛持续不缓解、伴有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胸椎X线、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胸椎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脊髓等结构的情况,对于诊断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的检查选择也有差异,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

    2025-10-15 15:26:1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