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4月赴泰国曼谷,进行关节疾病方面的交流,并与泰国关节外科专家HIM教授探讨学习计算机导航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2010年9月 赴德国学习关节置换先进理念和技术,师从德国著名骨关节专家Thabe教授。2013年8月 晋升副主任医师。2016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牛津单髁相关理论和手术技术。目前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学组青年委员,北大医院RC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科学分会保膝学组委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著。展开
个人擅长
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展开
  • 桡骨远端骨折症状

    桡骨远端骨折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且这些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疼痛受伤即明显,肿胀因出血和炎症反应,畸形有典型表现,活动受骨折部位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痛觉敏感度相对较高,可能会表现得更为哭闹不安;而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但仍能感觉到明显的不适。 生活方式:如果患者在受伤前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进行上肢活动,骨折后的疼痛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更大影响。 病史:有既往上肢疾病史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耐受和反应与常人不同。 肿胀 表现:骨折部位周围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程度可能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严重时可累及整个前臂甚至手部。 年龄因素:儿童的组织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肿胀出现可能也较迅速;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可能较慢。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受伤后肿胀可能更明显且消退慢;经常运动的人,身体的应激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好,肿胀程度可能相对轻一些。 病史:有血管疾病等影响血液循环病史的患者,肿胀可能更严重且恢复缓慢。 畸形 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骨折端的移位,可能会出现典型的畸形表现,如“餐叉样”畸形(腕部背侧突出,手掌向背侧移位)或“枪刺样”畸形(桡骨茎突明显突出,手向桡侧偏移)。 年龄因素:儿童骨骼的可塑性较强,畸形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老年人骨骼脆性增加,骨折移位相对更容易出现明显畸形。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骨骼的血液供应和愈合,进而可能影响畸形的表现和恢复。 病史:有骨骼发育异常等病史的患者,骨折后的畸形可能与单纯骨折的情况不同。 活动受限 表现: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上肢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旋转等动作,因为骨折部位的疼痛和结构异常限制了上肢的正常功能。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肢体的正常发育;老年人本身活动能力相对较弱,骨折后活动受限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较大。 生活方式:习惯用手进行精细操作或重体力劳动的人,骨折后活动受限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显著。 病史: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上肢活动障碍病史的患者,骨折后活动受限的表现和康复可能会更为复杂。

    2025-10-11 11:27:01
  • 脚小拇指骨折怎么治疗

    脚小拇指骨折治疗方法包括复位(有移位时,轻度移位手法复位,明显移位可能手术复位)、固定(分外固定,如小夹板、石膏固定;内固定,用于复杂骨折)、康复治疗(早期简单训练如脚趾屈伸,后期增加强度难度,不同人群康复注意事项不同),需及时就医制定个性化方案。 复位:如果骨折有移位,需要进行复位。对于轻度移位的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借助适当的外力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如果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则可能需要手术复位,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进行精确的复位。 固定 外固定:复位后常采用外固定的方法来维持骨折端的位置。比如使用小夹板固定,通过夹板的支撑和限制作用,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还可以使用石膏固定,石膏固定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外固定效果,根据脚小拇指骨折的情况制作合适的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将脚小拇指固定在功能位或特定的位置,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内固定: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等,可能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内固定常用的材料有克氏针、钢板等,通过将内固定物植入体内,将骨折端牢固地固定起来,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如脚趾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例如,可以每天进行多次缓慢的脚趾弯曲和伸展动作,每次持续一定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后期康复:当骨折达到一定的愈合程度后,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可以进行足部的力量训练,如用脚趾抓握毛巾等,以恢复脚小拇指及足部的功能。同时,还可以进行平衡和步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也需要遵循儿童的康复特点,避免过度活动;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缓慢,并且需要注意预防再次骨折等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和伤口情况,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足部的变化,防止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脚小拇指骨折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11 11:23:50
  • 脊柱侧弯的危害和症状

    脊柱侧弯有诸多危害与症状,危害包括影响心肺功能、引发骨骼肌肉问题及造成心理影响;症状有外观上脊柱侧凸、胸廓畸形,身体上有腰背疼痛、神经系统症状等。 骨骼肌肉问题:脊柱侧弯会导致脊柱两侧肌肉不平衡,长期如此会引起腰背疼痛。随着侧弯程度加重,还可能出现脊柱畸形进一步发展,影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和稳定性,导致行走姿势异常,增加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在成年后,可能会更早出现脊柱相关的退行性病变。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处于孕期的女性,脊柱侧弯可能会因身体重心改变而加重腰背疼痛等不适,甚至影响分娩过程。 心理影响:脊柱外观的异常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形象的改变会对其社交、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自信心下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业发展。比如一些脊柱侧弯较明显的青少年可能会避免参加集体活动,长期下去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脊柱侧弯的症状 外观表现 脊柱侧凸:从外观上看,患者的脊柱向侧方弯曲,形成“S”形或“C”形畸形。在站立位时,可观察到双肩不等高,一侧肩膀明显高于另一侧;骨盆倾斜,双侧髂嵴高度不一致;腰部皮肤皱褶不对称等。例如,当发现孩子两侧肩膀不一样高,或者腰部两侧皮肤有明显皱褶差异时,应警惕脊柱侧弯的可能。对于婴幼儿,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其平躺时两侧背部是否对称来初步判断。 胸廓畸形:严重的脊柱侧弯会导致胸廓变形,表现为胸廓前后径或左右径异常。比如胸廓可能出现凹陷或隆起,影响胸部的正常形态。这在年龄较小的患者中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明显。 身体不适症状 腰背疼痛:早期可能只是偶尔出现轻微的腰背疼痛,随着侧弯加重,疼痛会逐渐加重且持续存在。疼痛可能在劳累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影响日常的活动和学习,比如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等。 神经系统症状:当脊柱侧弯压迫神经时,可能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影响大小便功能。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侧弯程度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例如,如果患者出现下肢感觉异常、行走困难等情况,应高度警惕脊柱侧弯压迫神经的可能。

    2025-10-11 11:20:12
  • 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怎么引起的

    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的引起原因包括妊娠与分娩、劳损、外伤、内分泌、免疫等因素,特殊人群需针对性注意以降低发病风险,如妊娠期女性合理安排妊娠分娩、重体力劳动者注意劳动保护、内分泌紊乱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妊娠与分娩因素:多见于生育后女性,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骨盆的力学结构会发生改变,尤其是骶髂关节部位受到的应力增加。妊娠时体内激素变化会使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为分娩做准备,而分娩过程中骶髂关节的活动和受力进一步增加,可能导致骶髂关节局部的骨质出现致密性改变,从而引发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比如多次妊娠分娩的女性,发生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的风险相对更高。 劳损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者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的人群,骶髂关节部位长期受到异常的应力刺激。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骶髂关节反复受到过度的压力和摩擦,会引起局部骨质的代偿性修复反应,逐渐出现致密性改变,进而引发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 外伤因素:骶髂关节部位曾受到急性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骶髂关节周围组织损伤,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骨质的异常增生和致密化,从而引发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妊娠和劳损因素来说,发生概率相对低一些,但也是一个可能的诱因。 内分泌因素: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可能影响骶髂关节的骨质代谢。例如在青春期发育阶段或者更年期等内分泌波动较大的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干扰骶髂关节骨质的正常代谢,使得骨质容易出现致密性改变,增加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的发病风险。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参与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的发生。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影响骶髂关节局部的免疫反应,导致骨质出现异常的修复和致密化过程。虽然具体的免疫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妊娠期女性,要注意合理安排妊娠和分娩过程,避免过早或者过频分娩,注意休息,减少骶髂关节的过度受力;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要注意劳动保护,避免骶髂关节过度劳损;对于有内分泌紊乱情况的人群,如更年期女性,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时进行内分泌调节,以降低两侧骶髂致密性骨炎的发生风险。

    2025-10-11 11:12:54
  • 颈椎病的分型及症状是什么

    颈椎病主要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常见,颈肩痛放射至上肢,有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年轻人易患,诱因有长期低头等;脊髓型因压迫脊髓致四肢感觉障碍、步态不稳等,中老年人多见,有颈椎退变等病史;交感神经型由退变刺激交感神经,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女性更年期前后易出现,长期精神紧张可加重;椎动脉型因椎动脉受压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眩晕等,与颈部体位变化相关,长期颈部不良姿势人群风险高。 一、颈椎病的分型及症状 颈椎病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 症状:此型较为常见。主要是因为颈椎退变等原因导致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会出现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在颈部活动时,如头颈部后伸或偏向患侧,症状往往会加重。例如,部分患者拿东西时会突然掉落,就是因为上肢肌力下降所致。在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伏案工作的年轻人也时有发生。生活方式上,长期低头、颈部外伤等是常见诱因。 脊髓型颈椎病 症状:是由于颈椎退变结构压迫脊髓,患者会出现四肢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无力,行走时有踩棉花感,步态不稳。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该型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会明显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年龄上多见于中老年人,病史方面,有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管狭窄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症状:是颈椎退变刺激交感神经所致。患者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心血管症状,以及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消化系统和耳部症状。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自身内分泌变化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紧张可能会加重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 症状:主要是因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眩晕,多在头部转动时诱发,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其发病与颈椎的体位变化关系密切,年龄上无特定偏向,但长期颈部不良姿势的人群风险较高。

    2025-10-11 11:06: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