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棘间韧带损伤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棘间韧带损伤的高发人群包括长期从事弯腰劳作的人群、运动员、中老年人、腰部曾有外伤史的人群以及腰椎先天发育异常人群,不同人群因各自特点易引发棘间韧带损伤。 运动员 某些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也是棘间韧带损伤的高发人群,比如体操运动员在进行高难度的腰部扭转动作时,或者足球运动员在争抢头球、快速转身等动作中,腰部的棘间韧带承受较大的应力。以体操运动员为例,他们需要完成各种复杂的腰部扭转、折叠等动作,棘间韧带受到的牵拉、扭转力较大,长期积累容易导致损伤。 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椎间盘、韧带等组织会逐渐发生退变。中老年人的棘间韧带弹性和韧性下降,强度减弱。同时,中老年人可能存在腰椎骨质增生等问题,进一步影响棘间韧带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日常活动中,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就容易发生棘间韧带损伤。例如,一位60岁的中老年人在弯腰捡东西时,可能就会因为棘间韧带退变而发生损伤。 腰部曾有外伤史的人群 腰部曾经受过外伤的人,其棘间韧带的结构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即使外伤已经愈合,棘间韧带的稳定性和强度也不如常人。在后续的生活或工作中,腰部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引发棘间韧带再次损伤。比如,曾经因车祸导致腰部受伤的人,棘间韧带可能已经存在潜在的损伤,之后在日常活动中就更容易出现棘间韧带损伤的情况。 腰椎先天发育异常人群 部分人群存在腰椎先天发育异常情况,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这会导致腰部的生物力学结构发生改变,棘间韧带所承受的应力分布不均。例如腰椎骶化的人群,其腰部的解剖结构与正常人群不同,棘间韧带在受力时容易出现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增加了棘间韧带损伤的可能性。
2025-10-20 12:16:20 -
肩袖与腰肩盘是否有关系
肩袖与腰肩盘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不同,长期不良姿势可同时影响两者,不同运动项目中运动模式异常也会产生关联,像腰部核心稳定性不足会使肩袖承受额外应力,腰部肌肉薄弱影响对肩关节运动协同调控等情况易致两者相关问题。 一、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差异 肩袖是包绕肩关节的肌腱复合体,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主要功能是稳定肩关节并协助肩关节运动;腰肩盘(腰椎间盘)位于腰椎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主要功能是缓冲脊柱压力、维持脊柱活动度并参与脊柱的屈伸、旋转等运动。两者解剖位置不同,生理功能也有明确区分。 二、姿势相关性关联 长期不良姿势可同时影响肩袖与腰部。例如,久坐且弯腰驼背的姿势会使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腰椎间盘的受力平衡,增加腰椎间盘退变风险;同时,这种姿势会改变肩关节的力学环境,导致肩袖肌腱受力不均衡,增加肩袖损伤的可能性。成年人群中,长期伏案工作者易同时出现肩部肩袖不适及腰部腰椎间盘相关问题,主要源于不良姿势下全身力学链条的连锁反应。 三、运动影响关联 不同运动项目虽对肩袖和腰肩盘的直接作用不同,但运动模式异常可产生关联。例如,棒球投手在发力过程中,肩部肩袖需承受较大应力,若腰部核心稳定性不足,会导致身体代偿,使肩袖承受额外应力而增加损伤风险;而腰部肌肉力量薄弱者进行涉及脊柱旋转的运动时,可能影响脊柱对肩关节运动的协同调控,间接影响肩袖的正常功能。青少年运动员若运动训练中未注重全身核心肌群(包括腰背部和肩部周围肌群)的协同训练,也易同时出现肩袖与腰肩盘相关问题。
2025-10-20 12:08:45 -
无痛分娩后腰疼是什么原因
女性产后腰疼与多种因素相关,怀孕致腰椎生理曲度改变、骨盆松弛为基础,无痛分娩椎管内穿刺操作可能损伤腰部软组织引发炎症致腰疼,产后不正确姿势、身体虚弱激素未恢复及剖宫产史等因素叠加加重腰疼。 一、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在怀孕过程中,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腹部重量逐渐增加,腰椎的生理曲度会发生改变,骨盆也会松弛,这使得腰部的肌肉、韧带等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为产后出现腰疼埋下了一定的生理基础。而且在无痛分娩过程中,穿刺操作可能会对腰部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本身腰椎生理结构就因怀孕发生变化的产妇来说,这种影响更容易导致腰疼。 二、穿刺操作相关 无痛分娩通常采用椎管内穿刺麻醉,穿刺针需要穿过腰部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到达椎管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腰部的软组织造成损伤,比如引起肌肉的水肿、韧带的微小撕裂等,这些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腰疼。不同的产妇对穿刺操作的耐受程度不同,一些产妇可能本身腰部组织较为敏感,更容易在穿刺后出现明显的腰疼症状。 三、产后恢复因素 产后产妇需要照顾婴儿,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抱姿、喂奶姿势等,会使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腰部的血液循环,不利于腰部损伤组织的修复,从而加重腰疼。此外,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激素水平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孕前状态,这也可能会影响腰部组织的修复过程,导致腰疼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对于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剖宫产手术本身也可能会对腰部周围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再加上无痛分娩的穿刺操作,双重因素叠加会增加腰疼的发生风险。
2025-10-20 12:06:16 -
骨盆是哪里
骨盆位于躯干下部连接脊柱与下肢,由髋骨(髂骨耻骨坐骨融合)、骶骨(5块骶椎融合)、尾骨(4-5块尾椎融合)构成,有骨盆环及上下口,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下形态有差异,特殊病史人群结构稳定性受影响,长期不良姿势等生活方式可影响其力学结构需注意维护健康。 一、骨盆的位置 骨盆位于人体躯干的下部,是连接脊柱与下肢的重要环状骨架结构,处于躯干与下肢的过渡区域,前方与腹部相邻,后方与臀部相连,下方与下肢的髋关节等结构相接。 二、骨盆的构成 1.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髂骨位于上方,耻骨在前方,坐骨在下方,三者在髋臼处相连。 2.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构成骨盆的后上部。 3.尾骨:由4-5块尾椎融合而成,位于骶骨下方,构成骨盆的后下部。 三、骨盆的结构特点 骨盆具有骨盆环等结构,其上下部分别为骨盆上口和骨盆下口。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不同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下骨盆的形态等会有差异,例如女性骨盆通常较男性骨盆更宽大、短而浅,以适应分娩功能;儿童时期骨盆尚未完全骨化,结构相对柔软,随生长发育逐渐成型。对于有特殊病史(如骨盆骨折病史等)的人群,骨盆的结构稳定性等会受影响,需特别关注其功能状态及相关健康管理;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良姿势等可能影响骨盆的正常力学结构,应注意保持良好体态以维护骨盆健康。
2025-10-20 12:01:41 -
趴下搬腿时如何避免腰椎间盘突出
趴下搬腿前要进行低强度热身使腰部肌肉关节升温增柔韧性降风险,搬腿时需维持腰部自然生理曲度靠腿部肌肉发力,日常要加强核心肌群锻炼稳定腰椎,老年人搬腿前应咨询医生依自身情况调整幅度力度,有腰椎病史者要评估状态在康复师指导下从幅度小的动作开始并密切关注腰部感觉。 一、充分热身准备 趴下搬腿前进行5~10分钟低强度热身,如慢走、动态拉伸(包括腰部绕环、髋部前后左右摆动等),使腰部肌肉、关节温度升高、柔韧性增加,降低腰椎间盘突出风险。因热身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肉僵硬致异常受力。 二、保持正确动作姿势 趴下搬腿时,需维持腰部自然生理曲度,避免过度前屈。搬腿过程靠腿部肌肉缓慢发力,而非腰部硬拉。例如搬腿时借髋关节发力带动腿部抬起,腰部始终维持正常生理曲线,防止腰椎承受过大压力。 三、强化核心肌群锻炼 日常加强核心肌群(腹部、腰部深层肌肉等)锻炼,如平板支撑、仰卧屈膝卷腹等。核心肌群强壮可稳定腰椎,为其提供支撑。研究显示,核心肌群力量强者行类似动作时,腰椎受应力更小,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几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腰椎易退变,搬腿前应咨询医生或康复人员,依自身腰椎情况调整搬腿幅度与力度。若有轻度退变或病史,选轻柔动作,避免过度刺激腰椎。 有腰椎病史者:如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搬腿前评估腰椎状态,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从较小幅度动作开始,逐步适应,密切关注腰部感觉,不适即停。
2025-10-20 11:5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