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4月赴泰国曼谷,进行关节疾病方面的交流,并与泰国关节外科专家HIM教授探讨学习计算机导航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2010年9月 赴德国学习关节置换先进理念和技术,师从德国著名骨关节专家Thabe教授。2013年8月 晋升副主任医师。2016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牛津单髁相关理论和手术技术。目前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学组青年委员,北大医院RC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科学分会保膝学组委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著。展开
个人擅长
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运动损伤的诊治;微创前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踝关节置换、肘关节置换、肩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四肢骨折手术。展开
  • 右侧肩胛骨附近疼痛是怎么回事

    右侧肩胛骨附近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骨骼问题(如肩周炎、肌肉拉伤、肌筋膜炎)、骨骼问题(如骨折、骨肿瘤)、神经系统问题(如颈椎病)以及内脏疾病牵涉痛(如心肺疾病),出现该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特点,如老年人骨折风险高、儿童需排除外伤及生长发育问题等。 肌肉拉伤:多因运动中突然的剧烈动作或不当姿势引起,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等运动时,右侧肩胛骨周围肌肉突然收缩或被过度牵拉,导致肌肉纤维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出现肩胛骨附近疼痛、肿胀、淤血等症状,受伤部位有明显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肌筋膜炎:长期不良姿势(如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等)、受寒等因素可诱发。肩胛骨周围肌肉和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肩胛骨附近弥漫性疼痛,疼痛程度时轻时重,晨起或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局部有压痛,可触及紧张的肌肉条索。 骨骼问题 骨折:外伤是常见原因,如跌倒时肩部着地、重物撞击等。右侧肩胛骨骨折时,局部出现疼痛、肿胀、淤血、畸形,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按压骨折部位有骨擦感或骨擦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轻微外力也可能导致骨折,疼痛相对不典型,但活动时疼痛加重更为明显。 骨肿瘤:相对少见,包括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等,多见于青少年,除了肩胛骨附近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局部肿块、肢体活动障碍等;转移性骨肿瘤多继发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肩胛骨,常见于中老年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疼痛逐渐加重,可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神经系统问题 颈椎病:长期低头、颈椎退变等因素可引发。当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右侧肩胛骨附近放射性疼痛,同时伴有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疼痛程度与颈部活动姿势有关,如长时间低头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表现略有差异,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常见,与右侧肩胛骨附近疼痛关系密切。 内脏疾病牵涉痛 心肺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可表现为左侧胸痛,但有时也会放射至右侧肩胛骨附近;胸膜炎可引起胸部及肩胛骨附近疼痛,多伴有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疼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例如,胸膜炎患者在深呼吸时,炎症刺激胸膜,导致肩胛骨附近疼痛加剧,同时可伴有发热等表现。 如果出现右侧肩胛骨附近疼痛,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X线、CT、MRI、血常规、心电图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治疗方法也不同,如肌肉劳损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休息、热敷、按摩等缓解;骨折则需要根据情况采取固定或手术治疗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骨折风险更高,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儿童出现肩胛骨附近疼痛需排除外伤等因素,同时考虑生长发育相关问题。

    2025-10-15 15:09:15
  • 颈椎病腰椎病如何运动

    颈椎病可通过米字操、颈椎伸展运动来改善,腰椎病可通过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来锻炼,运动前要热身,过程中动作缓慢平稳,出现不适立即停运动,长期坚持,病情严重者需遵医嘱结合其他治疗。 动作要领:身体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以头部为笔头,用颈作笔杆,依次写“米”字。先写一横,头尽量由左到右画一横,回正;再写一竖,头尽量向前上方伸,向左下方画竖,回正;然后写撇,头尽量向左上方斜伸,向右下方画撇,回正;最后写捺,头尽量向右上方斜伸,向左下方画捺,回正。每个方向重复5-10次。 原理:通过头部不同方向的运动,活动颈椎关节,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改善颈椎的活动度,对于缓解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有一定帮助。适用于各年龄段颈椎病患者,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颈部活动较少的人群。 颈椎伸展运动: 动作要领:坐在椅子上,挺直腰背,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慢慢将头部向后仰,直到感觉颈部有拉伸感,保持5-10秒,然后缓慢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15次。 原理:向后仰的动作可以拉伸颈部前方的肌肉,放松紧张的肌肉,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对于因长时间低头导致颈椎前方肌肉紧张的患者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但老年人需注意动作幅度,避免过度后仰导致头晕等不适。 腰椎病的运动方式 小飞燕动作: 动作要领: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做3-4组。 原理:小飞燕动作主要锻炼腰背肌,增强腰背肌的力量,从而稳定腰椎,减轻腰椎的负担,缓解腰椎病引起的腰痛等症状。适用于大多数腰椎病患者,年轻及中老年患者均可进行,但急性腰椎病发作疼痛较剧烈时应暂停,待疼痛缓解后再逐步进行。 五点支撑法: 动作要领: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做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做3-4组。 原理:通过五点支撑,锻炼腰背肌力量,对腰椎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有助于改善腰椎病患者的腰部功能。不同年龄腰椎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动作幅度和频率,老年人可适当减少动作次数和幅度。 在进行颈椎病和腰椎病运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如缓慢活动颈部和腰部数分钟,让身体适应即将进行的运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平稳,避免快速、用力过猛的动作,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同时,运动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颈椎病和腰椎病患者,运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可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2025-10-15 15:08:25
  • 腰间盘牵引是怎么做的

    腰椎间盘突出牵引前需评估病情明确是否适合及了解病史等并准备合适设备,牵引方式有手动及机械牵引(机械牵引含床头和骨盆牵引),过程中要注意重量依据耐受渐调、角度按生理曲度微调、时间控制在规定范围且密切观察反应,特殊人群中孕妇一般不建议牵引、老年人牵引要谨慎调重及监测耐受、儿童一般不采用仅特定情况经评估后谨慎选择且调整更精细。 一、牵引前准备 1.病情评估:患者需先通过腰椎X线、CT或MRI等检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进行牵引治疗,同时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基本信息,尤其要关注是否存在牵引禁忌证,如严重骨质疏松、脊柱结核、肿瘤、脊髓型颈椎病等情况一般不适合牵引。 2.设备准备:准备合适的牵引设备,常见的有手动牵引装置或机械牵引装置,如骨盆牵引带、牵引绳、weights等,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二、牵引方式 (一)手动牵引 由医生通过专业手法操作,医生会根据患者脊柱情况,采用适当的手法调整脊柱位置以达到牵引目的,但这种方式对医生经验要求较高,目前临床中相对机械牵引应用较少。 (二)机械牵引 1.床头牵引:患者仰卧位,将牵引带固定在胸廓和骨盆部位,通过牵引装置连接weights,利用weights的重力作用产生牵引力量,调整weights的重量和牵引角度,使腰部呈稍后伸位进行牵引。 2.骨盆牵引:患者平卧位,牵引带包裹骨盆部位,牵引绳连接weights,通过调整weights重量来控制牵引力度,牵引角度一般保持腰部后伸,每次牵引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 三、牵引过程注意事项 1.重量调整:初始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者体重、病情等因素确定,通常从较小重量开始,如5-10kg,然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调整重量,一般每次可增加1-2kg,最大重量不超过患者体重的1/2,但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2.角度调整:牵引角度通常保持腰部稍呈后伸位,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但要根据患者脊柱生理曲度和耐受程度进行微调。 3.时间控制:每次牵引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天牵引1-2次,具体时间和频次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情况决定,牵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疼痛加剧、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牵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由于牵引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不建议孕妇进行腰间盘牵引。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牵引时要谨慎调整重量,避免因牵引重量过大导致骨折等并发症,且牵引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老人的耐受情况。 3.儿童:一般不采用腰间盘牵引治疗,因为儿童脊柱结构尚在发育中,牵引不当可能影响脊柱正常发育,仅在特定的儿童脊柱发育相关疾病且经严格评估后,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是否进行牵引,且重量和角度调整需更加精细谨慎。

    2025-10-15 15:07:32
  • 爆裂骨折怎么诊断

    诊断爆裂骨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进行。病史采集要询问受伤机制等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局部体征和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用于初步筛查,CT可清晰显示骨折细节,MRI用于评估脊髓及周围软组织情况。 体格检查 局部体征:观察受伤部位有无肿胀、畸形,对于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可检查脊柱的活动度是否受限,有无压痛、叩击痛等。例如脊柱爆裂骨折时,受伤节段脊柱棘突可能有明显压痛,叩击痛阳性。对于四肢的爆裂骨折,检查局部是否有肿胀、畸形、异常活动等。 神经系统检查:对于涉及脊髓等神经结构的爆裂骨折,要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反射等方面。如脊柱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可能出现相应节段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肌肉力量下降、反射异常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检查要更加细致和耐心,因为儿童的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通过观察肢体活动等情况来判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初步筛查:X线平片是爆裂骨折诊断的初步检查方法,可以显示骨折的大致情况,如骨折的部位、骨折块的移位方向等。对于脊柱爆裂骨折,正位X线片可观察脊柱的侧弯情况,侧位X线片可显示椎体的高度变化等。例如脊柱爆裂骨折时,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等表现。但X线检查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者骨折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不够清晰。 不同部位的X线特点:对于四肢长骨的爆裂骨折,X线可显示骨折线的走行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比如肱骨爆裂骨折,X线能看到肱骨的骨质连续性中断以及骨折块的移位方向。 CT检查: 清晰显示骨折细节:CT检查对于爆裂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地显示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线的数量、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方向、椎管内骨折块对脊髓等结构的压迫情况等。对于脊柱爆裂骨折,CT可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椎体爆裂的程度以及椎管内的情况。例如可以明确脊柱爆裂骨折时骨折块是否突入椎管内,从而判断脊髓受压的可能性。对于四肢爆裂骨折,CT能更精确地显示骨折端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儿童患者的优势:对于儿童爆裂骨折,CT检查可以更好地评估骨折的发育情况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因为儿童的骨骼结构在发育过程中,CT成像相对成人更能清晰显示细节。 MRI检查: 评估脊髓及周围软组织情况:MRI主要用于评估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情况,能够显示脊髓有无水肿、出血、受压等情况,还可以显示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脊柱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MRI可以明确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例如可以看到脊髓内的信号改变等情况。在儿童患者中,MRI对于脊髓等神经结构的评估更为重要,因为儿童的脊髓相对娇嫩,更需要准确评估损伤情况。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来诊断爆裂骨折。

    2025-10-15 15:05:06
  • 背部中间骨头疼是怎么回事

    背部中间骨头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劳损(长期不良姿势致肌肉持续紧张引发)、脊椎病变(颈椎病累及、胸椎骨质增生、胸椎椎间盘突出、胸椎结核等)、外伤(急性外伤及慢性劳损性外伤)、内脏疾病牵涉痛(心脏疾病、胆囊疾病)、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及特定年轻人,可致疼痛及可能骨折)。 一、肌肉劳损 1.成因: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弯腰驼背等,会使背部中间的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容易引发肌肉劳损。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背部肌肉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就较易出现劳损。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尤其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工作生活的人群风险更高。 2.表现:主要表现为背部中间骨头周围肌肉酸痛、胀痛,一般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二、脊椎病变 1.颈椎病累及:颈椎病变可能会牵涉到背部中间骨头疼痛。颈椎与背部神经有一定关联,当颈椎发生退变、椎间盘突出等问题时,可能刺激神经,导致背部中间相应部位疼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低头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风险。 2.胸椎病变 胸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增长,胸椎椎体出现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质可能刺激周围组织,引起背部中间骨头疼,多见于中老年人。 胸椎椎间盘突出:外伤、劳损等因素可导致胸椎椎间盘突出,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引发背部中间疼痛,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外伤史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胸椎结核: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除了背部中间骨头疼,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免疫力较低人群易患,如营养不良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三、外伤 1.急性外伤:背部中间受到撞击、摔倒等急性外伤时,可能导致局部骨骼、肌肉等组织损伤,出现疼痛,有明确外伤史人群需要考虑此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玩耍时易发生意外撞击,成年人则可能因意外事故受伤。 2.慢性劳损性外伤:长期反复的微小外伤积累,也会引起背部中间骨头疼,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背部肌肉骨骼反复受力,逐渐出现损伤疼痛。 四、内脏疾病牵涉痛 1.心脏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能表现为背部中间骨头疼,尤其是放射性疼痛。这是因为心脏的神经传导与背部神经有交叉,疼痛信号可能传导至背部。中老年人群、有心脏基础病史者风险较高。 2.胆囊疾病:胆囊病变,如胆囊炎、胆结石等,也可能引起背部中间放射性疼痛,一般还伴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年女性相对更易患胆囊疾病,从而增加此情况的发生风险。 五、骨质疏松 1.成因: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失衡,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年轻人如果存在营养不良、长期缺乏运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等情况,也可能出现骨质疏松。 2.表现:可出现背部中间骨头疼,疼痛通常在夜间或负重时加重,严重者可能发生骨折。

    2025-10-15 15:03: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