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风湿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的诊断治疗以及热带病与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风湿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的诊断治疗以及热带病与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展开
  • 怎么区分跟腱炎和痛风

    跟腱炎与痛风可从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鉴别。跟腱炎发病在跟腱,症状为跟腱疼痛肿胀等,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痛风指标异常,超声、MRI可助诊;痛风常见发病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等,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血尿酸测定等可助诊,影像学检查随病情进展有相应表现。 一、发病部位 跟腱炎:跟腱是位于足跟与小腿之间的一条坚韧的纤维索,跟腱炎主要发病部位就是跟腱,通常是跟腱附着于跟骨的部位发生炎症,患者常能感觉到跟腱部位的疼痛、肿胀等不适,尤其在行走、跑步、跳跃等涉及跟腱收缩的活动时症状可能会加重。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运动员等经常需要用到跟腱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从事相关高风险运动的人群概率相近。 痛风: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盐沉积所致,其常见发病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但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如踝关节、膝关节等。痛风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概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代谢特点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往往更容易有高嘌呤饮食、饮酒等情况,从而增加尿酸生成或影响尿酸排泄。 二、症状表现 跟腱炎:主要症状为跟腱部位疼痛,初期可能是轻微的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持续存在,跟腱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触摸时可能有压痛感,严重时跟腱处可摸到硬结,活动受限,比如走路时可能会一瘸一拐,影响正常的行走功能。 痛风:痛风发作时往往起病急骤,疼痛剧烈,常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以第一跖趾关节为例,会出现该关节的迅速肿胀、发红,触摸时温度升高,疼痛如刀割般难以忍受。而跟腱炎一般不会出现关节的红肿热这样的表现,主要是跟腱部位的疼痛、肿胀等。 三、实验室检查 跟腱炎: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的尿酸升高等痛风相关指标异常,血常规等检查可能也无明显异常,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比如超声检查可发现跟腱增厚、回声异常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跟腱的病变情况。 痛风: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尿酸测定,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通常会升高,此外还可能进行关节液检查,若在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则可明确诊断为痛风。 四、影像学检查 跟腱炎:超声检查可见跟腱增厚、回声不均匀,可能伴有跟腱周围的渗出等情况;MRI检查能看到跟腱的水肿、纤维损伤等病变,有助于明确跟腱炎的病变程度和范围。 痛风: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软骨破坏、骨质侵蚀等表现,双能CT检查对于发现尿酸盐沉积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帮助早期诊断痛风。 通过以上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区分,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别跟腱炎和痛风。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患者的具体病史、症状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若出现类似跟腱部位或关节部位的不适,需谨慎排查相关疾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检查和治疗需更加谨慎;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因素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2025-09-30 12:20:07
  • 导致风湿病产生的原因

    风湿病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使部分人群发病风险增高;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病毒(如EB病毒)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导致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女性内分泌因素影响发病,育龄女性更易患相关病;寒冷潮湿环境易诱发,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与之有关。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风湿病。比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的发生密切相关。当人体感染该细菌后,机体的免疫机制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产生针对链球菌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会与关节、心脏等部位的组织发生交叉反应,从而引发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风湿病。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等人群,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如冬春季,要注意预防链球菌感染,一旦发生链球菌感染应及时规范治疗。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可能参与风湿病的发病。例如EB病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关联。EB病毒感染后可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进而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对于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更要注意避免病毒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 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是导致风湿病的重要原因。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的功能,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导致全身多系统受累,出现皮肤红斑、关节疼痛、肾脏损害等一系列症状。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免疫相关指标的检测。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因素与风湿病的发生也有关系,尤其是在女性中更为明显。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雌激素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发病过程。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哺乳期等不同生理阶段,体内雌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加风湿病的发病风险。育龄女性要注意关注自身内分泌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生理阶段采取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诱发风湿病。例如,长期居住在潮湿房屋中的人群,患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寒冷潮湿的环境会影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导致关节组织营养供应不足,同时可能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血管收缩,进一步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使关节更容易受到损伤和发生炎症反应。对于生活在寒冷潮湿地区或工作环境较为潮湿的人群,要注意做好保暖和防潮措施,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干燥温暖。 其他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与风湿病的发生有关。例如长期接触硅等物质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如矿工等,要做好职业防护,减少与这些化学物质的接触,降低患风湿病的风险。

    2025-09-30 12:18:35
  • 痛风严重了会怎样

    痛风严重时会带来多方面危害,包括肾脏损害加重,如尿酸盐结晶沉积致慢性间质性肾炎等,进而使肾功能减退;关节破坏与畸形,痛风石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导致关节畸形;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还易合并高血压等相关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 肾功能减退:随着肾脏损害的进展,肾小球滤过率可能逐渐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尿中蛋白含量增加,反映肾脏的滤过屏障受到破坏。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如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失调等,还可能伴有水肿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痛风导致肾脏损害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肾脏功能损害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需要特别关注。而老年痛风患者本身肾脏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有所减退,痛风加重时对肾脏的打击更大,更容易迅速出现肾功能恶化。 关节破坏与畸形 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痛风石是痛风严重的一个典型表现,痛风石是由尿酸盐结晶聚集形成的结节,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在关节内,痛风石会不断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例如,手指、手腕、膝关节等关节,长期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和炎症反应会导致关节软骨逐渐被破坏,骨质出现侵蚀性改变,关节间隙变窄。以膝关节为例,严重时可能出现膝关节骨质破坏,关节面不平整,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 关节畸形:随着关节软骨和骨质的持续破坏,关节的正常结构被破坏,患者会出现关节畸形。比如手指关节可能出现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足部关节可能出现大脚趾外翻畸形等。对于女性痛风患者,由于关节畸形可能会影响日常的行走、穿衣等活动,而老年痛风患者本身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关节畸形会进一步限制其活动范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年轻患者如果出现严重关节畸形,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工作、社交等产生较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痛风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痛风严重时,高尿酸血症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尿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同时,尿酸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促进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研究发现,痛风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不同年龄的痛风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受年龄影响,老年痛风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已下降,痛风加重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更快;年轻痛风患者如果长期不控制病情,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逐渐累积。男性和女性痛风患者在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痛风严重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痛风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痛风严重时这种关联可能更加明显。高尿酸血症会影响肾脏的钠排泄功能,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同时,尿酸盐结晶在血管壁的沉积等因素也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此外,痛风患者还可能合并其他心血管相关疾病,如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预后不良。

    2025-09-30 12:17:45
  • 手关节痛警惕什么病

    手关节痛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与遗传等因素相关,30-50岁女性多见,手关节有特定表现)、骨关节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女性多于男性,手关节有相应表现)、痛风性关节炎(40岁以上男性多见,女性绝经后易患,手关节有特定症状)、腱鞘炎(各年龄均可发病,手工劳动者多见,屈指肌腱腱鞘炎有特定表现)、感染性关节炎(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手关节有感染相关表现)、银屑病关节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手关节受累伴银屑病皮肤表现),出现手关节痛需及时就医通过多项检查明确病因以针对性治疗。 一、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机制: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相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进而引起关节软骨和骨破坏。 年龄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3倍。 手关节表现:手关节受累时,常见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肿胀、疼痛、畸形,晨僵明显,持续时间多大于1小时,活动后可减轻。 二、骨关节炎 发病机制:是一种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并累及整个关节组织的常见关节疾病,主要与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有关,年龄增长、肥胖、劳损、创伤等是常见诱因。 年龄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手关节表现:手关节受累时,远侧指间关节可出现骨性肥大,即赫伯登结节,近侧指间关节出现布夏尔结节,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三、痛风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多见于绝经后。 手关节表现:手关节可受累,第一跖趾关节最常受累,手关节发病时也会出现红肿、疼痛,疼痛剧烈,呈刀割样、撕裂样或咬噬样,夜间发作多见。 四、腱鞘炎 发病机制:多因慢性劳损、外伤等引起腱鞘炎症,常见于手指频繁活动的人群。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手工劳动者等。 手关节表现:以屈指肌腱腱鞘炎(弹响指)为例,患者手指屈伸时可出现弹响或卡顿,掌指关节掌侧可触及硬结,有压痛。 五、感染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关节引起。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手关节表现:手关节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关节活动受限。 六、银屑病关节炎 发病机制:与银屑病相关的炎性关节病,遗传、免疫等因素参与发病。 年龄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手关节表现:手关节受累时可出现非对称性关节炎,可伴有银屑病皮肤表现,如皮肤红斑、鳞屑等。 如果出现手关节痛,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尿酸等)、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09-30 12:17:11
  • 脚踝痛风怎么办

    脚踝痛风需一般处理如休息制动、局部冷敷,药物治疗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但要注意适用人群及不良反应,饮食要低嘌呤、多饮水,严重或有异常及时就医,急性缓解后需长期管理监测血尿酸、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制动:发生脚踝痛风时,应立即让患者休息,避免脚踝继续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例如,患者应停止行走、跑步等运动,坐下或躺下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确保其安静休息,避免因玩耍等行为导致脚踝进一步损伤。 2.局部冷敷:在痛风发作的最初24-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疼痛和肿胀。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毛巾后敷在脚踝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尤其是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间需适当缩短并密切观察皮肤状况。对于有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冷敷需谨慎,若出现皮肤苍白、麻木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冷敷。 二、药物治疗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1.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等,这类药物可以缓解脚踝痛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选择非甾体抗炎药,除非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使用。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格外谨慎,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 2.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反应等。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避免使用或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使用秋水仙碱也需要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 三、饮食调整 1.低嘌呤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猪肝、猪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鼓励患者多吃低嘌呤食物,如谷类(大米、小麦等)、蔬菜(白菜、黄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调整的具体要求也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嘌呤摄入;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饮食调整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营养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 2.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用足够的水,使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对于儿童患者,要鼓励其多喝水,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需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 四、就医与后续管理 1.及时就医:如果脚踝痛风症状严重,如疼痛剧烈、肿胀明显、伴有发热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尿酸检测、关节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 2.长期管理:在急性发作缓解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管理,包括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根据血尿酸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痛风发作)、控制体重等。对于有家族痛风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更要加强长期管理的意识,定期复诊,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预防和治疗。

    2025-09-30 12:16: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