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风湿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的诊断治疗以及热带病与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风湿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的诊断治疗以及热带病与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展开
  • 红斑狼疮如何确诊

    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样,SLE患者有面部蝶形红斑等表现,青少年可有关节痛,要避免日晒,家族史增加患病风险;实验室检查中ANA是筛查指标,ds-DNA抗体与病情活动相关,抗Sm抗体具特异性,补体C3、C4在活动期降低;组织病理皮肤活检对DLE有意义,肾活检助判断SLE肾病变,儿童肾活检需评估风险;需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综合各项检查确诊。 一、临床表现评估 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蝶形红斑,这是较为典型的皮肤表现,多在日晒后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但女性相对更易患病。青少年患者可能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类似类风湿关节炎表现,但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紫外线暴露会增加红斑狼疮发病及加重病情风险,有红斑狼疮病史者需避免过度日晒。病史方面,若有家族成员患红斑狼疮,个体患病风险会升高。 二、实验室检查 1.抗核抗体(ANA):是筛查红斑狼疮的重要指标,几乎所有SLE患者ANA均为阳性,但特异性较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现低滴度阳性。不同年龄段人群ANA阳性意义不同,儿童阳性需更谨慎评估。 2.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SLE的特异性较高,且其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例如在疾病活动期,ds-DNA抗体滴度通常升高,缓解期可能下降。 3.抗Sm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一旦出现阳性,对SLE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一般不随病情缓解而消失。 4.补体水平:SLE患者血清补体C3、C4常降低,尤其是在疾病活动期,这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有关。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活检对盘状红斑狼疮(D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毛囊口角质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特征性病理改变。对于疑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等脏器时,肾活检可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如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等,不同病理类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儿童进行肾活检需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确保操作安全。 四、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可引起类似皮肤表现或多系统受累的疾病相鉴别,如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判断,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确诊红斑狼疮。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实验室检查以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异常为主,与红斑狼疮有明显区别。

    2025-09-30 10:54:40
  •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食三七吗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能否食用三七需综合多方面考量,目前无明确充足科学依据表明三七对其有直接治疗作用,要考虑病情阶段、个体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患者食用时更需特别注意,建议由医生全面评估后决定是否食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目前并没有明确且充足的科学依据表明三七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等多方面因素。三七主要含有三七皂苷等成分,有一定的活血化瘀等作用,但对于自身免疫紊乱为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单纯依靠食用三七来改善病情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考虑个体差异 病情阶段:如果处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机体处于较为剧烈的免疫反应状态,此时食用三七等可能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其对免疫调节的直接影响不明确,且可能存在潜在干扰机体免疫平衡的风险。而在病情相对稳定期,可在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结合个体具体情况来考虑是否食用三七,但也不能将其作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手段。 合并其他疾病情况:若患者同时合并有出血倾向相关疾病等,由于三七有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而对于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食用三七也需要评估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药物成分的代谢等需要通过肝肾等器官,可能增加肝肾负担。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患者: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等更具特殊性,食用三七等更需谨慎,目前没有针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食用三七的安全有效且经过充分验证的依据,一般不建议随意给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食用三七,应遵循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规范诊疗方案,以非药物干预等合适方式为主,密切监测病情。 女性患者: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考虑食用三七时,除了病情等因素外,还需考虑月经等生理情况,若在月经期间,因三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等情况,需格外谨慎。 老年患者: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食用三七时要综合评估其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等的相互作用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等功能有所减退,对药物等的代谢排泄能力下降,更易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 总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能否食用三七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在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后,再决定是否可以食用三七以及食用的相关注意事项等。

    2025-09-30 10:54:24
  •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痛风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通过抑制COX活性减轻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炎症疼痛,适用成年痛风患者但需考虑人群差异及基础病史等因素,常与降尿酸药物配合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治疗痛风。 一、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对痛风的作用机制 双氯芬酸钠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能有效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症状。有临床研究表明,其可以快速减轻痛风患者关节局部的炎症程度,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受。 二、适用人群及需考虑的因素 一般人群:对于成年痛风急性发作患者,若没有禁忌证可考虑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来缓解症状。但需要关注患者是否有消化道疾病史,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溃疡、出血等。如果患者有胃溃疡病史,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特殊人群 老年人群:老年人使用时要更密切关注胃肠道和肾功能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同时,老年人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药物排泄减缓,容易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儿童人群:儿童痛风相对少见,且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格外谨慎。一般不优先考虑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儿童痛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不同,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等严重后果,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局部处理等干预措施。 女性人群:女性在使用时除了考虑上述一般因素外,还需注意特殊生理期,如孕期和哺乳期。孕期尤其是孕晚期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哺乳期使用也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决定是否使用。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痛风患者,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使用前需评估心血管风险,权衡利弊。 三、与其他治疗方式的配合 在痛风治疗中,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常与降尿酸药物配合使用。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控制炎症疼痛的同时,间歇期或慢性期需要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来降低血尿酸水平,从根本上减少痛风的发作次数。同时,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如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多饮水等,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痛风病情,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配合这些综合治疗措施能更好地发挥对痛风的治疗作用。

    2025-09-30 10:54:07
  • 尿酸高会不会引起足跟痛

    尿酸高可能引起足跟痛,其机制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炎症反应致痛;人群特点有中老年人、男性、长期高嘌呤饮食及运动量少、有痛风家族史者易患;需与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鉴别,出现足跟痛疑与尿酸高有关应就医检查并采取措施控制尿酸、缓解症状,同时注意休息。 尿酸高引发足跟痛的机制 尿酸高时,血液中过饱和的尿酸会以尿酸盐结晶形式析出,足跟部位的关节是常见的沉积部位之一。这些结晶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级联反应。炎症细胞浸润到结晶周围,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从而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感觉。 尿酸高导致足跟痛的人群特点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尿酸高的情况,进而增加足跟痛的发生风险。 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理特点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男性一般代谢率相对较高,但在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下,尿酸代谢更容易出现紊乱。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的人群,如喜爱食用动物内脏、海鲜、大量饮酒等,尿酸生成会显著增加,容易引发尿酸高,进而增加足跟痛的发生几率。另外,运动量过少的人,尿酸排泄可能不畅,也不利于尿酸水平的控制。 病史方面: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得其尿酸代谢存在一定缺陷,更容易出现尿酸高的情况,相对而言发生足跟痛等痛风相关症状的可能性也更高。 与其他原因导致足跟痛的鉴别 跟腱炎:多与过度运动有关,比如长期跑步、跳跃等运动人群易患。跟腱炎主要是跟腱部位的无菌性炎症,疼痛主要集中在跟腱附着点附近,按压时疼痛明显,一般通过询问运动史、超声等检查可鉴别,跟腱炎时超声可见跟腱增厚、水肿等表现,而尿酸高导致足跟痛时,尿酸盐结晶沉积相关检查可能发现尿酸盐结晶。 足底筋膜炎:常因长时间行走、站立等导致足底筋膜劳损引起。疼痛一般在晨起下地行走时明显,活动后稍有缓解,但长时间行走又会加重。通过体格检查,按压足底筋膜起始部位可诱发疼痛,与尿酸高导致的足跟痛在病因和检查表现上有明显区别。 如果出现足跟痛且怀疑与尿酸高有关,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尿酸检测、关节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控制尿酸水平,缓解足跟痛症状。同时,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都需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等加重足跟负担的行为。

    2025-09-30 10:53:29
  •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吗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重要基础,人体尿酸生成排泄失衡致血尿酸升高可引发痛风,中老年人尤其是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易患,痛风急性发作常有关节红肿热痛,缓解期高尿酸血症仍存会致尿酸盐结晶持续沉积累及多部位甚至影响肾脏,儿童痛风罕见且治疗需谨慎。 人体尿酸的生成与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即高尿酸血症。一般来说,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而痛风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血尿酸水平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过饱和的尿酸盐会结晶析出,沉积在关节等部位,从而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 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尤其是男性更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进而发展为痛风,这与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减缓、肾脏功能有所下降等因素有关,而年轻人群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高嘌呤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出现高尿酸血症。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生率会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饮酒(尤其是啤酒)、缺乏运动、肥胖等都会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痛风的发病几率。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的人群,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痛风发作的频率会更高。 痛风的临床表现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 痛风急性发作时,通常会突然出现单个关节的红肿热痛,最常见的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这是因为尿酸盐结晶最容易沉积在该部位。而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是导致尿酸盐结晶形成的关键因素。在痛风缓解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血尿酸仍然处于升高状态,高尿酸血症持续存在会不断导致尿酸盐结晶的沉积,可能逐渐累及多个关节,甚至影响肾脏,导致尿酸性肾结石、肾功能损害等。例如,长期高尿酸血症未得到控制的患者,肾脏功能会逐渐下降,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进一步影响整体健康状况。特殊人群如儿童痛风较为罕见,但如果儿童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病史,也可能出现高尿酸血症相关的痛风表现,儿童痛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多倾向于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饮食调整等。

    2025-09-30 10:53: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