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糖尿病与肥胖的微创手术治疗,各类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腔镜治疗,直肠肛门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钟志强,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从事普外科工作十余年,擅长糖尿病与肥胖的微创手术治疗,各类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腔镜治疗,直肠肛门疾病的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与肥胖的微创手术治疗,各类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腔镜治疗,直肠肛门疾病的治疗。展开
  • 淋巴结肿大能摸出来吗

    淋巴结肿大是否能摸出来,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浅表部位的淋巴结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可以通过触摸发现,深部淋巴结则较难察觉。此外,淋巴结的大小、位置、深浅以及检查者的经验等也会影响触摸结果。除了触摸,医生还会通过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方法检查淋巴结。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浅表部位的淋巴结,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是可以通过触摸来发现肿大的。正常情况下,这些淋巴结很小,摸起来像米粒或黄豆大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没有压痛,也不与周围组织粘连。 当身体受到感染、炎症、过敏、肿瘤等因素的刺激时,淋巴结会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变大、变硬、有压痛,甚至粘连固定。此时,通过触摸就比较容易发现。 然而,有些情况下,淋巴结肿大可能并不容易被摸到。例如,深部的淋巴结,如纵隔、腹膜后等部位的淋巴结,就很难通过触摸来发现。此外,淋巴结的大小、位置、深浅以及检查者的经验等因素也会影响触摸的结果。 除了触摸,医生还会通过其他方法来检查淋巴结,如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淋巴结的形态、结构和内部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肿大以及肿大的原因。 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 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炎症:如扁桃体炎、牙龈炎、肺炎等,可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 过敏:某些过敏原可导致过敏反应,引起淋巴结肿大。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淋巴结。 肿瘤:恶性肿瘤可转移至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此外,淋巴瘤、白血病等也可导致淋巴结肿大。 其他:如结节病、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等。 治疗淋巴结肿大的方法因病因而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炎症引起的,可能需要使用抗炎药物;如果是过敏引起的,需要抗过敏治疗;如果是肿瘤引起的,可能需要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淋巴结肿大可能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数可能是恶性的。因此,对于长期存在、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固定不活动、伴有其他症状的淋巴结肿大,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应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总之,淋巴结肿大是否能摸出来,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4 14:48:16
  • 头破了要打破伤风吗

    头破了是否要打破伤风需根据伤口污染情况、深度情况、疫苗接种史情况以及特殊人群情况判断。污染轻、浅的伤口,或全程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且在保护期内、伤口不严重的,可能不需要;污染重、深而窄的伤口,未接种或接种史不详的人群,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头部受伤符合指征的则需打破伤风。 一、伤口污染情况 1.污染较轻的伤口:如果头部伤口是被清洁的物体划伤,例如干净的刀具等,这种情况下感染破伤风梭菌的风险相对较低,可能不需要打破伤风。因为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清洁、暴露的伤口环境中不易生长繁殖。 2.污染较重的伤口:当头部伤口是被泥土、铁锈、粪便等污染严重的物体造成时,就需要考虑打破伤风。因为这类污染物可能携带破伤风梭菌,且伤口可能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感染破伤风的几率。 二、伤口深度情况 1.浅表伤口:如果头部伤口只是表皮轻微擦伤,伤口较浅,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打破伤风。浅表伤口与外界接触充分,不利于破伤风梭菌生存。 2.深而窄的伤口:当头部伤口深且窄时,比如被钉子钉伤等情况,伤口内部形成相对封闭的厌氧环境,非常适合破伤风梭菌生长,此时通常需要打破伤风。 三、疫苗接种史情况 1.全程接种过破伤风疫苗:如果既往按照程序全程接种过破伤风疫苗,并且在有效保护期内,头破了后可以根据伤口具体情况判断。一般来说,全程免疫后3-5年内再次受伤,若伤口不是特别严重污染,可加强一针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若超过5年,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伤口污染重或深则建议打破伤风疫苗。 2.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接种史不详:对于从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者接种史不清楚的人群,头部受伤后,如果伤口存在污染重、深而窄等情况,应及时打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破伤风抗毒素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需要做皮试;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可直接使用,但相对价格较高。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头部受伤时更要谨慎对待是否打破伤风。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一旦感染破伤风后果较为严重。如果儿童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不规范或未接种,头部伤口符合破伤风接种指征,应严格按照规定接种破伤风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同时要注意儿童在接种过程中的反应,如出现严重过敏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头部受伤后判断是否打破伤风时,除了考虑伤口本身情况,还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等。如果伤口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应在评估其身体状况后谨慎进行,确保安全。 3.孕妇:孕妇头部受伤后,判断是否打破伤风要特别谨慎。破伤风抗毒素一般可以使用,但需要注意皮试等情况;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相对更安全,在符合接种指征时可优先考虑使用,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同时要密切观察孕妇接种后的反应。

    2025-09-24 14:46:42
  • 一招判断是阑尾炎,是真的吗

    阑尾炎有典型症状表现如转移性右下腹痛、胃肠道症状,体征检查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辅助检查有血常规、腹部B超、CT检查等,不能一招判断阑尾炎,需综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由专业医生全面评估诊断。 一、典型症状表现 1.转移性右下腹痛:典型的阑尾炎起初多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这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严格遵循此规律,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表现可能不典型,儿童可能腹痛起始位置不固定且进展快,老年人对疼痛感知相对迟钝,腹痛表现可能较隐匿。 2.胃肠道症状:发病初期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有些患者会有便秘或腹泻的表现,对于儿童阑尾炎,胃肠道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容易被家长忽视。 二、体征检查 1.右下腹压痛:是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但也可能因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有所不同,比如盲肠后位阑尾压痛可能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压痛可能在耻骨联合上方,检查时要注意按压的力度和位置准确性,不同年龄人群对压痛的反应程度有差异,儿童对压痛可能较为敏感但表述可能不清晰。 2.反跳痛:当医生按压右下腹并突然松手时,患者出现疼痛加剧的情况即为反跳痛,这提示阑尾炎症累及腹膜,是腹膜炎的表现之一,在诊断阑尾炎尤其是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时有重要意义,老年人反跳痛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3.腹肌紧张:当阑尾炎症较重,炎症波及壁层腹膜时可出现腹肌紧张,儿童由于腹壁较薄,腹肌紧张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如果有腹膜炎时也会出现相应表现,要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肌紧张相鉴别。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一般白细胞计数可达到(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在80%以上,但也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白细胞升高不明显,儿童阑尾炎血常规变化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需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 2.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对于诊断阑尾炎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妊娠期妇女、儿童阑尾炎的诊断更具优势,因为可以避免X线辐射,但B超检查结果受阑尾位置、肠气干扰等因素影响,有时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3.CT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的阑尾炎或诊断困难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有助于明确诊断,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需谨慎使用,尤其要考虑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辐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一招判断阑尾炎是不太准确的,虽然上述表现有一定提示作用,但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情况才能准确诊断阑尾炎,不能仅凭单一表现就确诊,遇到疑似阑尾炎的情况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2025-09-24 14:45:16
  • 脂肪瘤手术的成功率

    脂肪瘤手术总体成功率较高超九成且受多因素影响,手术方式方面传统开放手术适较大或位置较表浅脂肪瘤、技术成熟成功率高但切口大,微创旋切术对部分脂肪瘤切除成功率高且美容效果好;患者自身因素包含儿童手术因身体耐受性等风险稍高但经验丰富医生操作可保高成功率,成年合并基础病者经术前充分评估准备可保成功率,性别对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健康利于提高成功率,合并严重基础病者经术前控制好基础病可降风险;特殊人群中儿童手术需经验丰富儿科医生操作并全面评估术后加强护理,合并基础病者如糖尿病控血糖、心脏病评心功能、高血压控血压后再手术。 一、脂肪瘤手术成功率的总体情况 脂肪瘤手术的总体成功率较高,通常可达90%以上,但具体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二、影响脂肪瘤手术成功率的因素 (一)手术方式因素 1.传统开放手术:适用于较大或位置较表浅的脂肪瘤,手术直接切除病灶,技术成熟,成功率较高,但术后切口相对较大。2.微创旋切术:利用旋切装置进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部分脂肪瘤的切除成功率也较高,且美容效果较好,在合适病例中成功率接近传统开放手术水平。 (二)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脂肪瘤手术需考虑儿童身体耐受性及术后恢复特点,年龄较小的儿童因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手术风险相对稍高,但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规范操作下,成功率仍可维持在较高水平;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若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手术风险可能增加,但通过术前充分评估与准备,仍能保障一定成功率。2.性别因素:一般而言,性别对脂肪瘤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与女性患者在规范手术操作下,成功率相近。3.生活方式因素:术前生活方式健康、无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且体重控制良好的患者,身体状态更利于手术耐受,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反之,长期吸烟、酗酒或肥胖的患者,手术风险可能升高,影响成功率。4.病史因素: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手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可能影响手术成功率。但通过术前对基础疾病的良好控制(如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心脏病患者心功能评估良好等),可降低风险,保障手术成功率。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脂肪瘤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外科医生操作,充分考虑儿童身体发育特点,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确保手术安全。术后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恢复情况,因儿童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需家长协助做好术后伤口保护等工作。 (二)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需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稳定在合适范围,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合并心脏病患者需进行心功能评估,必要时请心内科会诊,优化心功能后再行手术;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以减少手术中血压波动带来的风险。

    2025-09-24 14:43:21
  • 被人咬了要不要打破伤风

    被人咬了是否需打破伤风分情况判断,依伤口清洁与否、破伤风疫苗接种史及特殊人群情况而定。清洁表浅伤口感染风险低可不打,深或污染伤口等有风险;全程免疫者10年内浅伤可不打,深或污染需加强,未全程免疫或无免疫史者深或污染伤口要及时接种;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被人咬后,需依各自情况严格判断是否打及接种类型。 清洁伤口:如果被人咬的伤口比较表浅,且周围环境较为清洁,这种情况下感染破伤风梭菌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表浅、暴露的环境中不易生长繁殖。例如,只是皮肤轻微擦伤,没有明显的污染,那么感染破伤风的可能性较小,可能不需要常规打破伤风疫苗。 污染伤口:若伤口较深,形成了一个相对厌氧的环境,或者伤口被泥土、唾液等污染较严重,就需要考虑打破伤风。人的口腔中含有多种细菌,虽然不一定有破伤风梭菌,但较深的伤口为破伤风梭菌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比如伤口深度达到需要缝合的程度,这种情况下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增加,通常建议打破伤风疫苗。 破伤风疫苗接种史考量 全程免疫者:如果之前按照规范完成了破伤风疫苗的全程接种,在受伤后需要根据伤口情况判断。一般来说,全程免疫(即完成了基础免疫程序,通常是3针基础免疫加1针加强免疫)后10年内再次受伤,若伤口不是特别严重的污染或深伤口,可以不打破伤风疫苗;但如果伤口属于较深或污染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加强一针破伤风疫苗。 未全程免疫或无免疫史者:对于从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者没有完成全程免疫的人,被人咬后如果伤口存在感染破伤风梭菌的风险(如深伤口、污染伤口等),应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一般需要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破伤风抗毒素需要做皮试,若皮试阳性则需进行脱敏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不需要皮试,但相对价格较高。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于破伤风的易感性更高。如果儿童被人咬后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更要重视破伤风疫苗的接种。要根据儿童的既往接种情况和伤口情况严格判断是否需要接种以及接种的类型。比如儿童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不全,被人咬后伤口较深,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破伤风预防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强烈。在被人咬后判断是否需要打破伤风时,除了考虑伤口情况,还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健康状况。如果老年人伤口存在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应及时进行评估并采取预防措施,因为老年人一旦感染破伤风,病情可能发展较为严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伤口愈合能力下降,而且更容易发生感染。如果糖尿病患者被人咬后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伤口,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及时采取破伤风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破伤风的可能性,因为感染破伤风后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2025-09-24 14:42: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